手指關節勞累疼怎麼辦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8W

導讀:手指關節疼痛的原因?手指關節每天都要活動,但是有些時候手指關節會不明原因的疼痛,那麼手指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為您介紹。

手指關節勞累疼怎麼辦

手指關節疼痛,一方面是由於疾病的影響。另一方面是隨著機體的老化,各個部位都會相應出現常規不良反應。

手指關節疼痛的原因

1、骨性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

該病多見於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症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後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

2、手指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內有骨性增長物(骨刺)。多發生在手指末端指關節,也可發生在手指之間的關節。增生性關節炎一般年齡較大,多在40歲以上首先出現在一個或幾個手指,隨之,累及其他手指。患病的關節可紅腫,疼痛。晨起關節僵直比較常見,可以比較重,但持續時間短,少於20分鐘。X線檢查有骨質增生表現。

3、類風溼性關節炎也是手指關節疼痛原因之一,常為手指的近端指關節受累,有晨僵現象(早晨手指發僵、握拳困難),常為手指的近端指關節受累,一般為多個關節痛、常為對稱性、遊走性的特點。做化驗和X線檢查顯示有骨質損害,類風溼因子陽性。

針對手指關節疼痛的現象,如果是疾病引起的,那麼就要針對相應的病症來治療。如果是應為年齡的緣故,那麼平時注意多做一些手指按摩。在飲食上注意調節,也會多疏通經絡有很大的幫助。

別拿關節疼痛不當回事

關節炎的發病型別100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目前全世界有3.5億以上的人患有不同型別的關節炎,在我國就有1億以上患者,在55歲以上人群中,有80%以上患有關節炎。

“骨關節炎的發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為主,除了年齡外,肥胖、過重、關節受傷、糖尿病等也是誘發因素。”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易祖強介紹。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它的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早期常發生於晨間)、關節腫脹、活動受限,關節活動時有響聲或摩擦音,嚴重時會導致關節畸形和關節功能障礙。如果你上下樓梯時腿疼,就要小心患有骨關節炎了。

很多人以為骨關節炎是因為骨頭出問題而導致的,事實上,它是因軟骨受損引發的。骨關節炎的發生發展依照病程不同,主要會經過3個不同的時期。第一期: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的結構開始改變,彈性逐漸喪失,容易受到外傷和過分使用的損害;第二期:軟骨遭破壞導致滑膜炎症,產生疼痛,炎症反過來進一步加快軟骨破壞;第三期:隨著軟骨的破壞,軟骨下面的骨頭暴露,使關節喪失了自然形態,同時關節邊緣形成骨性增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刺”。

骨關節炎一定要早防早診早治。出現骨關節炎的相關症狀時,要及時去醫院做X線、核磁共振等檢查。一旦確診,要及時調整生活方式,積極治療。

而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疾病。免疫系統是人體的一個防護系統,正常情況下只攻擊對身體有害的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而且免疫系統是一個“陰陽平衡”的系統,“陽”是指免疫系統的攻擊能力,而“陰”是對“陽”的調節與控制。如果調節失控,免疫系統就會過度啟用,“不分青紅皁白”地攻擊人體自身細胞,從而發生類風溼性關節炎。

疼痛是骨性關節炎的發病訊號

關節疼痛是骨性關節炎的一種發病訊號,剛開始時為輕至中度的間歇性鈍痛,疼痛多在活動時發生,休息後可以緩解,如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疼痛多在負重或上下樓時較為突出,而手骨性關節炎患者隨手的`活動過多而痛。疼痛緩慢發展,嚴重時可呈持續性,甚至出現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休息後也不能緩解,且常會出現夜間睡覺時痛醒現象。休息痛或夜間痛是炎性階段最明顯的特點。

其次就是關節活動受限。它的表現病症為早期較輕微,僅在晨起或久坐後感覺關節活動不靈便,稍微活動就可以緩解,這一現象稱作“晨僵”。晨僵一般持續數分鐘,極少超過30分鐘。隨著病情進展,症狀逐漸加重,受累關節活動範圍逐漸減小,直至固定於某一姿勢。如果是上肢的關節炎,患者可能會感到穿衣、扣鈕釦、梳頭、拿碗筷、執筆及家務操作等動作難以完成。而下肢的關節炎則會使患者起身、站立及行走均感到困難。

另外,如果時有關節腫脹情況的發生,如感到握拳不緊、下蹲困難、戒指脫不下、手錶戴不上、手伸不進手套、腳穿不進舊鞋等,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骨性關節炎發展到後期,由於關節軟骨退化、剝落,會使軟骨下的骨質暴露。當關節活動時,兩端軟骨下的骨頭裸露,互相觸碰時會發出聲音,這也是骨關節炎的發病訊號。

平時當我們運動時常聽到有人發出“嘎嘎”的聲響,比如蹲起時膝關節有響音,走路時髖關節發出輕輕的“嘎嘎”聲,轉脖子頸椎有聲音,攥拳時聽到手指有聲音……這些聲音人們通常稱之為“彈響”。

一般來說,僅有彈響,外表不紅不腫,也不感到疼痛,不伴活動障礙者屬於生理性彈響,不需要特別處理,也不必過於惶恐不安。關節活動時,關節面之間、軟骨墊與關節面之間、肌腱和關節囊之間等,總會因摩擦而發出聲音。在大部分人身上,這種聲響不明顯,而在有些人身上則聽起來比較清楚。

特別是那些久坐的人,關節間產生的潤滑液少,加大了關節摩擦的損耗,更容易聽到彈響了。當伴有疼痛或關節活動受限時,需要到醫院就診,以確定是不是關節錯位或關節受損。

膝關節、踝關節或背部發出聲音,也可能是繃緊的肌腱在關節運動時,先稍有“走”位,再彈回原位;或是與關節隆突處有較大的摩擦而發出響聲。若未伴隨紅腫熱痛,一般應無大礙。

“至於因關節退化、病變,如退化性關節炎、軟骨潰壞、膝關節半月軟骨破裂等,所發出的聲音通常都伴有其他症狀及病理變化,應及時求醫,以免延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