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6W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根據《中國青年報》在《他們是當下中國最容易受傷害的人》的報道中說,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遭遇一場特大洪災,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個“留守兒童”。據資料顯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嚴重。他們雖然隅居農村看似與我們毫不相干,可是誰又能無視他們的存在和將來對社會的影響?留守兒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孤兒,他們的成長與中國的未來也息息相關。

留守兒童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鬆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一方面:他們的父母到城裡打工拼命掙錢,爭取或獲得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在城市裡,或自身難保,或無立錐之地,無法將他們的子女帶進城裡,留在自己的身邊。同時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能夠輕易的離開自己的工作,不能輕易的離開城市,就是在這種帶不出與回不去的雙重矛盾中,留守兒童雖然有父母,但是他們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離”的現實。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裡缺陷,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孩子是未來、是希望,中國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他們關乎整個農村教育和社會進步,魯迅曾發出“救救孩子”呼聲,現在是該“救救”留守兒童的時候了。

河南省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

在暑假期間,對河南省18個地區的1000名(6—14週歲)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眾所周知,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河南也逐漸成為第一勞務輸出大省。全省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有3500萬人,外出務工半年以上人員達到1557萬人,從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為河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裡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河南農村14週歲以下留守兒童242.75萬人佔全國留守兒童總人數的10%。

下面是我們調查所得的資料,希望能給我們的決策者提供一些參考:

很少與父母聯絡的23.9%

認為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錯事被批評時當面頂撞的8.4%

拉幫結派、打架鬥毆的12.3%

在學校裡基本上沒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覺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學習上聽老師的話,很刻苦的25.3%

覺得身邊得人不太關心自己的49.1%

總是害怕被身邊人欺負34.7%

覺得社會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從以上統計狀況可以看出,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而有資料顯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裡問題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及所產生的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監管缺位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學校聯手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由於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不適應感,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並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範和越軌現象,出現一定的“留守兒童綜合症”。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一、調查背景

大學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為大學生了解中國國情開啟了一扇視窗,密切了高等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的關係,有益於高教體系建立針對性和切合實際的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策略和途徑。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及成因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便是其中一個。留守兒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閉、叛逆、壓抑、孤僻等心理問題,這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成長背景複雜。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對偏遠的農村的孩子。由於他們的父母大多或離異,或離世,或因經濟困難常年在外打工,他們一般由爺爺奶奶或其他長輩撫養,導致他們缺少父愛母愛,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們更懂得世態炎涼,這類孩子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

2.文化背景差異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他們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學,但這類孩子是介於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受到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讓他們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缺乏成就感,情緒不穩定,如忍受性低、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自閉、壓抑等心理特徵。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厭學態度。

3.監護人監護不到位。由於父母本身文化素質低,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又大多年老體弱,文化素質也不行,“天高皇帝遠”,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們彷彿脫了韁的野馬,沒人管,不會管,或者管不了。對於後來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來說,父母工作大多不穩定,他們的居住場所也不固定,而且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為了改變現狀,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裡就顯得非常的疲憊,對於孩子身上出現的一些不好的問題,他們根本就沒了心情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不是責罵就是打,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一種家的歸屬感,言行上就會出現叛逆的表現。

4.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留守兒童的`父母因為常年在外打工,居無定所,學校和家長很難建立固定的聯絡方式。導致學校無法及時將孩子表現出的一些問題反饋給父母,父母也不能夠及時的給予糾正。對於孩子的一些錯誤言行,臨時監護人憑著“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對其說兩句便聽之任之,是為“管不了”。

5.缺少存在感。留守兒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被遺忘”的一類群體,除了物質的缺失,他們還普遍感覺缺少愛,缺少被關心關注,沒有存在感。因此他們往往會表現出一幅無所謂、不可一世的態度,或者採取一些乖張或過激行為來引人注意,證明自己的存在,獲取心裡的存在感、充實感。而且,他們的那些乖張過激行為往往是威脅社會穩定的隱患,一些行為甚至已經造成了不良後果。

三、調查問題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乎對留守兒童負責,更是對國家、社會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負責,因此全社會應該一起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讓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能夠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1.繼續關注“三農”,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農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兒童,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爭取改善家庭經濟拮据的狀況。留守兒童也常常因為家境貧寒和缺少父母的愛而遭到恥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使父母儘量在家打工,給出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

2.關心貧困農民工子女,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切實保障其完成義務教育。很多留守兒童或因為經濟原因,或因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義務教育還未進行完就已經輟學,過早踏入社會。幫助留守兒童完成義務教育,不但能增加他們的知識量,而且學校還能在心理上給予他們更多正確的引導和關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減少他們步入歧途的機會。對此,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採取“減、免、捐”等措施,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義務教育。

二,對進城務工人員中貧困家庭子女入學,在接受政府、學校及個人資助時與本地學生同等對待。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學校要採取多種措施,籌措經費。

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會和個人捐助等渠道,資助貧困農民工子女完成學業。

四,學校定期進行家訪,加強學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聯絡,瞭解更多學生情況,並給不重視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做思想工作,減少孩子輟學失學率。

3.父母應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思想溝通,儘量抽空回家見見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與否與物質的增加並不一定成正比,有了豐富的物質但缺乏精神的滿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給予孩子物質的同時還要給予他們精神的慰藉。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給予他們他們心靈的安慰。現代社會不是古代,天遠地遠的距離都可以通過電話拉得很近,父母在遠處若能常常打電話瞭解他們的煩惱,聽他們的故事,從中及時發現並糾正他們的錯誤思想和言行,讓他們感覺到父母雖然再遠方,卻仿若在身邊一樣的關注著自己。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要捨不得那幾個路費,衡量一下究竟是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增加親子關係。

4.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關注。沒有誰願意被人遺忘,如果願望“被遺忘”,只能說明他是害怕人家記不得自己,所以告訴自己要遺忘。留守兒童大多有這樣的心理,他們缺愛,沒有存在感,或者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多餘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親人、朋友記得自己)關心、關注自己,但他們害怕,害怕被忽視,被當成自己隱形人!如果感覺到被親人、朋友忽視了,他們會很受傷,如果他們確實是這樣,社會各界的你們請一定要看見他們!不要忽視他們!給予他們除了物質更有精神上的關照顧。

5.組織留守兒童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組織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不論是競賽性質的還是遊戲性質的,只要給他們一個展現自己的舞臺,他們便會跳出最美的舞蹈。很多留守兒童都有自閉的心理問題,除了通過與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可以開啟他們的心扉外,我想豐富的集體活動是另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對他們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觸動,並逐漸形成集體歸屬感,讓他們在這個視窗獲得心裡的滿足。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們當今社會的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特別是處於國小學習期間,他們在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卻很少得到父母的關心和呵護,在學習、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照顧,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只有我們教師樹立愛生如子、親生如女的思想,並以此行動,才能幫助這些兒童正確認識自己,減少自卑感,樹立自信,獲得成功。

一、案例的基本情況

姓名xxx,性別,女,出生年月:20xx年7月,學校:魯山縣讓河第五國小。學習成績中下。家庭中的角色:家中共兩姐妹,姐姐在上大學。

案例的家庭情況:來自普通的家庭,上一年級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留下她和50多歲的奶奶住在一起.,一年才回來一兩次,在家呆的時間不長,回到家中對她的關心也不夠,對她生活和人際上關心甚少,反而經常問她的學習情況,她感覺不到父母的關心,經常感覺自己被忽視,感到自卑,壓力也越來越大。

父母均為農民,都是國中畢業,家庭中等收入。教育方式為放任型和溺愛型;對孩子的期望是希望她能考上重點高中,在親戚面前爭光。

二、案例心理的研究

她是個很內向,很孤僻的女生,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也不愛說話。在老師同學面前不苟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是把頭埋在抽屜底下,也不專心聽講,老師提問時總是低著頭,要老師再三鼓勵才敢起來回答,起來回答問題時聲音很小,只有她自己可以

聽到。平常獨來獨往,課間休息也孤獨自處,沉默寡言,很不合群,經常坐在位子上,不跟其她同學接觸,其她同學過來和她講話,她只是點點頭,目光從來不敢和對方接觸,老師和她講話,她也只是低著頭,不敢抬頭看老師,老師問她問題她也不回答。在關鍵時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家人對她的期望高,內心產生了很大的壓力。一年級的時候父母親就不在身邊,每天上學看到其她同學都有父母接送,聽到他們在課後談論他們父母對他們的關心,帶他們去什麼地方玩,給他們買很多東西,心裡既羨慕又嫉妒。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內心跟其他同齡孩子不一樣,缺乏自信,不願與人交往,缺乏交往技能,內心孤僻,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愛,感受不到溫暖,內心變得越來越冷漠.無論上課還是下課都不願與同學交流,對老師和同學產生了排斥心理,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越來越自卑。

三、案例原因分析

(一)個人因素

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恐懼聽到同學們提到自己的父母,又怕同學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嘲笑她,變得越來越自卑,在大家面前不苟言笑,學習習慣不好,上課不認真聽講,容易走神,自己做自己的事,老師課後佈置的預習和複習工作不能很好地完成,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做完,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便越來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試都很緊張,很擔憂,考試對她來說,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經歷的挫折多了,失敗也就多了,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過重的心理負擔使她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難體驗到勝利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迴圈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家庭因素

父母長期在外,很少打電話回來關心她,即使打回來了,更多的是關心她的學習,看到其她同學都有父母的關心,自己很自卑。而奶奶則很溺愛她,什麼事都隨著她,對她很放縱,什麼事都幫她做好,家裡的事情都不用她做,長期如此,她的生活就不能自理,看到其她同學都在討論自己會做什麼,她就很自卑,覺得自己什麼事都不會做,越來越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自卑、孤獨、離群等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三)教師因素

在學校裡,老師對她不夠關注,和她接觸很少,在老師那兒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讚美,使她感覺到自己被忽視,間接影響其她同學對她的評價偏低,有時會受到同學的排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他們當中,長期如此,她便產生失落感和自卑感,慢慢地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越來越不自信,自卑感就慢慢地佔了上風。

四、教育過程及有效方法

對於這類留守兒童,國小一二年級是最需要父母關懷,父母愛的時候,從小失去父母的愛,心理就有了缺失,要改變這些孩子的交往問題,首先父母應多給予關注,給予愛,可以採用學校和家庭配合的方法改善他們與周圍的關係,特別是應注意融洽他們與親人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滿足他們歸屬與愛的需要,讓他們感到家庭和班集體的溫暖,心理上有安全感,消除戒備心理,能夠接受別人與她交往。同時要注意讓他們擴大交往範圍。當他們能夠接受別人與她交往時,要給予強化鼓勵,並幫助他們主動與別人交往,逐漸擴大交往範圍,讓他們走出封閉的自我,多與性格開朗的人交往,讓他們變得開朗起來,多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

我採取了以下有效方法教育幫助:

(一)、我和她的班主任說了這件事,也瞭解了她的一些情況,並在上課和課後給予她關注,陪她一起玩。在每次的上課中,我都會特別關注她,前幾次發現她都不舉手,我很想叫她起來回答,但又怕如果她不會回答,傷害了她,就不敢叫她,偶然的一次,我提問了一個問題,她竟然舉手了,我馬上趁這個機會叫她起來回答,她回答得很好,聲音也非常響亮,我藉機對她大家表揚,告訴她"你是最棒的!你能行!"那次我看到她露出了一絲微笑。以後的上課過程中,她都會頻繁舉手,每一節課我都有叫她起來回答,並讓全班同學關注到她。,讓她慢慢地樹立自信,融入到集體中。

(二)、在傍晚放學的時候,我陪她走出校門,在校門口遇到她奶奶,趁機瞭解了她的家庭情況和她在家裡的情況,並通過她奶奶和她的父母取得聯絡,並說了她在學校的一些情況,並和她父母商量,多與她聯絡,多關心她,多抽空回家看她,多與她奶奶聯絡,及時瞭解孩子、觀察孩子的變化,及時通過溝通疏導孩子心理,用愛來引導與她人交往,培養與她人交際的能力。

(三)、我和她的幾個好朋友帶動班上同學在課間主動找她聊天、

交流,解決她生活學習上的困難,經常找她進行談話,詢問生活以及學習上的一些困難和出現的問題,並及時進行溝通,並讓她家附近的同學和她一起學習、玩耍,充分讓她感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有一個陽光健康的心理狀態,讓她感覺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愛,以積極、肯定的態度來幫助她樹立自強、自立、自信的信念。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她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課堂上有意識地提一些適合她的問題,多給予鼓勵,增強自信心。

通過我們共同努力馮某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學習成績在不斷提高,上課能專心聽講,敢於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遊戲,願意參加各種活動,與班級、同學融為一體。

一學期後,她改變了很多,上課坐得很端正,很認真地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下課主動與同學交流,一起聊天,一起看書,據同班同學反映,她上課很積極,成績也很好,在班上屬於中上水平。與她家長聯絡,發現她進步很大,比以前自信多了,能夠主動地參加課外活動,與人交流,不像以前那麼自卑了。

作為國小老師,面對馮某的改變,我更加認識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此,針對馮某這樣的留守兒童,老師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應更多地關注他們的優點和特長,找機會放大他們的優點,使他們一步步放開自己的心結,正確地評價自己,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感受到大家的溫暖。農村留守兒童,尤其是留守國小生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缺乏自信,經常感到自卑,我們要讓他們感覺到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足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要相信自己,相

信自己能行,只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我們要及時的給予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讓我們行動起來,一起關心農村留守兒童,讓這些弱勢群體得到應該得到的關愛,讓他們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的驕傲。大家行動起來吧,人人為留守兒童現出一點愛,明天將變得更加美好!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西部落後而東部經濟發展迅速。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大規模的人口湧向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普資料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近20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佔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眾所周知,陝南處於秦嶺深山中,交通不便,多山地,工業和第三產業幾乎很少,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閒置的農民工選擇外出打工,從而使陝南人均收入,成為陝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受戶籍、經濟、居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家鄉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撫養的“單親家庭”裡或由祖父母親戚朋友代為撫養。有的孩子甚至獨自留在家中,從而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題,而且關乎農村乃至全社會的發展,問題的解決已刻不容緩。2 ~/

一、總體現狀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7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務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一是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侷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週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但是9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由於父母長期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均為幼兒或國小至國中階段的學生,孩子由於年紀小,對學習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國小階段的學習多取決於家長的引導和督促,但由於託管老人年紀較大,文化水平較低,不能及時糾正孩子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孩子學習中必要的幫助,加之有些老人心存“再學不好就跟你爸媽學手藝,一樣能賺錢”的`思想,致使一些孩子造成“學不學習都行”的思想。

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25%,中等佔4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看電視、遊戲、網路,抽菸等不良現象的約佔30%。二是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堪憂。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訊頻率月

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範、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已高達20%。

二、存在的問題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43.5%,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調查,僅有15%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還有不少孩子上網成癮,荒廢學業,義務教育沒有完成就流落社會。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儘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於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生問題較多。

2、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鎮56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柔弱內向,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分離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4、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農村社會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在網際網路、電視、電影、錄影、影碟、書刊等文化傳播媒體中,有的為了追逐市場賣點,牟取暴利,滲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蝕內容,對缺少親情關愛、性格孤僻、苦悶無聊的留守兒童具有腐蝕性和誘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解決方法

留守兒童問題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與解決同等重要,也是解決農民工後顧之憂,保證他們安心在外務工的愛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籲層面上,應從教育管理體制,政策法規方面解決。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慎重選擇代理人員,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絡和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即使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絡。1、慎重選擇。父母外出打工要三

思而後行,多考慮考慮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一般以母親為主,母親心細,有耐心,孩子更願意與她們交流。父母都外出務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

2、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方面要重點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教育與管理。要充分的利用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召開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影響產生合力效應。加強對留守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加大支援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要加大學校義務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加強教學管理,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有序的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對“留守兒童”產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大力開展校園活動。每年學校都要開展大規模的校運會、廣播體操比賽、慶祝六·一等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了校園生活樂趣,對“留守兒童”也是有吸引力的,推行中國小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3、政府及社會方面。

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紮紮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留守兒童問題的妥善解決,不僅有利於義務教育在農村的落實,提高農村的教育質量,還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更關係到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農村孩子是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係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為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空間,有利於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進城務工農民逐漸增多,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也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在心理、學習、行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大家去關注。為了解全鎮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狀況和麵臨的新問題、新需求,以便為今後有針對性的幫扶奠定工作基礎,高流鎮婦聯於近期對全鎮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進行了新一輪摸底調研。

本次調查覆蓋該鎮14個行政村,主要物件為國中及以下、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家庭。調研採取發放調查表格、入戶入校實地調查等方式進行。

一、整體情況概述

1、基本情況介紹:

高流鎮總人口61394人,18歲以下(包含18週歲)人口14908人,其中16歲以下人口13821人,男7778人,女6043人;14歲以下12871人,男7217人,女5654人。

全鎮國中以下留守兒童390人,其中14歲以下364人,佔14歲以下兒童總數的2.8%,14—16歲25人,16-18歲1人。幼兒園及學齡前留守兒童67人,佔17.2%;國小27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70%;國中留守兒童50人,佔12.8%。

父母在外務工兩年以上的5人,佔總人數的1.28%;在外務工一年以上的19人,佔4.87%;一年返家一次的176人,佔45.13%;半年返家一次的190人,佔48.72%。

2、平時父母和子女如何溝通:留守兒童家中基本都配有電話或者手機,70%以上的家長能做到每星期給孩子打一個電話,25%以上的家長一個月與孩子聯絡1-2次。留守兒童平時有訴求也會通過監護人給在外務工的父母打電話。

3、留守兒童都有什麼心願:根據年齡的不同,留守兒童的心願側重點也不同,年齡大一些的中國小留守兒童的心願主要是希望能和父母多團聚,希望父母能輔導自己的學習;而年齡偏低的留守兒童心願則集中在希望父母能陪自己玩,以該鎮育才幼兒園的12名留守兒童為例,他們的心願集中在: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動物園玩,想叫爸爸回來買許多玩具,想叫爸爸送自己上學,想爸爸帶自己去旅遊,想爸爸給買好吃的。

4、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狀況:學習方面,成績中等偏上的留守兒童132名,佔33.8%;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有13名,佔3.33%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成績中等甚至偏下。生活方面,留守兒童的早餐和晚餐基本全部在家中解決,由於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心理狀況方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比較懂事,知道父母在外賺錢辛苦,能認真學習,幫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尊心強,性格偏內向;一種是缺乏管束,自由散漫,性格相對偏激,易爆易怒,容易受不良習氣影響。

5、目前開展了哪些關注活動:針對學齡前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孤單的心理,組織志願者陪他們一起唱歌、跳舞、做遊戲、說故事,幫助留守兒童減少孤僻性格的養成;關注留守兒童身體成長,聯合計生、衛生部門,為留守兒童檢查身體,關注身體健康。

6、目前對留守兒童如何管理:家長、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齊抓共管。在外務工的父母通過電話及回家探親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進行督導,留守兒童在家的監護人具體進行生活照顧;各中國小校、幼兒園大力開展“成長導師、成長夥伴”與“留守學生”結對關愛行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科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心理輔導;各村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村婦代會主任牽頭,以組為單位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安全進行關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習教育情況令人堪憂。留守兒童的監護一般是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監護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隔代監護,爺爺奶奶基本上都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學校教師雖然和留守兒童結對“成長導師”,但也只限於在校期間,無法兼顧到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遇到困難不願意或者不好意思向老師尋求幫助,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任性、壓抑、敏感、不安、膽怯等缺陷性格以及因祖輩的溺愛造成的部分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嚴重影響留守兒童以後的健康成長。

3、安全狀況不容忽視。一是飲食衛生安全。由於學校較遠,父母不在身邊無人接送,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午餐在學校解決。由於留守兒童缺乏營養觀念,中午不好好吃飯,喜歡到校外小攤上買些辣條、炸火腿腸等垃圾食品,影響身體健康成長;二是生活衛生習慣存在隱患。由於缺乏有效引導和監管,部分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都不好。如不講求個人衛生,飯前不洗手,睡前不刷牙,晚上不洗腳,長期不洗澡等。三是人身安全存在隱患。留守兒童安全意識差,自身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範意識,容易受到侵害。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住家偏僻,步行上學路途較遠,上學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護,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遇到突發性事件缺乏自我保護和應變自救能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

三、對策與建議

1、強化家庭教育和家長職責。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終身教育,其與生俱來的天然性、親子溝通的情感性、潛移默化的滲透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因此,家長要轉變觀念,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並儘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絡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生存危機和道德失範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緻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加強與孩子聯絡,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2、完善學校教育。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絡,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成長導師”要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時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整合社會力量。一是要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和農村經濟,通過實現農民增收減少農民工外出務工;二是降低學齡兒童異地接受教育的門檻,讓留守兒童能有機會跟父母一起生活;三是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違法行為,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大眾媒體,引導留守兒童正確辨別是非,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四是強化家長、學校、社會之間的監管網路,加強聯絡和配合,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

4、媒體正確報道現狀。留守兒童群體在得到社會關注的同時有被標籤化的趨勢,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陷入心理壓力和不利的輿論氛圍中。社會輿論和媒體報道中對留守兒童負面事件和極端案例的宣傳使得留守兒童群體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籤——“愛打架”、“小偷小摸”、“缺少家教”等負面印象正在主導社會對留守兒童的認識,並對留守兒童形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80%的留守兒童表示不喜歡“留守兒童”這個稱呼,所有的外出務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認為這一稱呼帶有一定的貶義和歧視。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之後變得成熟懂事,他們在生活中自立自強,能夠體諒家庭生計的艱難和父母外出務工的艱辛。留守兒童群體的標籤化趨勢易使社會大眾對留守兒童形成誤解和偏見,不利於正確社會認知的形成。希望新聞媒體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宣傳要客觀適度,不要片面強調留守兒童的負面報道,以倡導積極正確的社會輿論,喚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客觀認識與理解,從而推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的實現。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前言

為有針對性地對《構建和諧家庭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方法對策研究》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我們決定對目前全社會都在關注的留守兒童進行單項研究。通過上學期的排查,我校共有114名留守兒童。為了使留守兒童像其他孩子一樣有溫暖感和安全感,我們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和“溫馨小屋”兩個特殊功能室,並由黔西電廠職工和我校部分教師與他們結成了“一對一”的幫扶對子。為了使幫扶活動有的放矢,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生理、學習、生活等方面面臨的問題,我們開展了一次留守兒童的徹底調查活動。調查的方式是問卷和座談。

情況分析:

以上的資料統計表明,只有65%的家庭是因為經濟原因不得不外出打工,而35%的家庭則因父母無責任心,使孩子成了他們扭曲的人生觀的犧牲品。在調查中,只有一個孩子的描述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感覺很幸福”中提到“幸福”,另一個孩子描述“沒什麼困難,很開心”中提到“開心”,而大多數孩子一提到父母便眼淚汪汪,有的是因為想父母,有的是因為恨父母。

案例一:

李某某,男,11歲,現就讀於四(3)班。表面看上去孩子虎頭虎腦,俊俏可愛,但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他多了幾分憂鬱,也不像他孩子那樣穿戴整潔,談吐自如。這是一個典型的“問題學生”。在他一歲多時,父母便離婚了,並且雙雙都不要他,各自到外地打工並分別組建了新的家庭。十年來,孩子一直跟著沒任何收入的奶奶租房住,平時靠叔叔和姑姑每月給點生活費,勉強維持生活。他不知道父母的名字,更不記得他們的模樣,因為這麼多年來,父母都不曾來看過他。當問及“你想爸媽嗎?”他語氣堅定、眼神果敢地說:“不想,我恨他們”。

案例二:

熊某某,女,11歲,五年級()班。當與她結對的羅老師和她談到留守原因時,突然覺得無法填寫。因為該生說她父母都沒出遠門打工,但她家一共有五個孩子,她從小就被寄養在伯父家,很小的時候在大伯家,後來又在二伯加。孩子臉上寫著迷茫、無辜和無助。她不知道該怎樣界定自己是否留守兒童,她只知道自己從來沒像其他孩子一樣可以天天跟父母撒嬌,就算是被父母罵一次的經歷都沒有過。孩子心中充滿著怨恨。

一、生活現狀

調查顯示:有82名孩子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2名孩子和姑姑或姨媽生活在一起,有5名孩子住老師家,另有一名孩子一人租房住。

他們的生活水平統計如下:

狀況描述

人 數百分比

情況分析:

以上資料說明,多數父母外出確實能解決家庭的經濟問題,讓老人和孩子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但結合前一項的調查顯示,只有父母關係正常的家庭才能讓留守兒童得到生活上的滿足。而生活“很困難”和“較困難”的家庭都是因父母“分道揚鑣”而至。

當中凸顯出來的隔代教育產生的溺愛現象非常明顯,導致孩子的生活習慣不良,生存能力低下。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裡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給學校教育帶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學習狀況

通過問卷、訪談兩種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代理家長能輔導孩子的學習,其餘大部分中有的是沒文化,有的是沒時間,都只能是動口喊一喊,甚至連檢查的能力和時間的沒有。大多數孩子上課能認真聽講,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成績在中等。但少部分孩子卻是老師最頭疼的,要麼上課老走神,要麼不完成作業,對待學習的態度很被動,並且學習非常吃力,成了班上“拖後腿”的典型。

案例三:

唐某某,女,9歲,三(1)班。父母帶著三歲的妹妹到外地打工,自己與爺爺奶奶生活,在城裡租房讀書,週一至五,由爺爺或奶奶照顧自己,週末回鄉下的家。爺爺奶奶都不識字,平時不能輔導孩子做功課,也不能很好地與孩子溝通,孩子感覺孤單無助,平時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成績一直在全班之後,致使孩子越來越怕讀書,厭學情緒越來越嚴重。該生在一個月內向學校心理輔導老師寫了7封信,內容摘要如下:①老師,為什麼我的成績提不高?②老師,為什麼我的心裡無時無刻想著媽媽?③老師,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好孤單?④老師,你說為什麼媽媽來了,讓親人們都不要告訴我,不讓我見她,我見了她會害她嗎?……試想,心理負擔這麼重的孩子,她該用什麼心思去學好知識?

類似的孩子還有十來個。綜合分析,這部分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他們大多原本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援,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心理健康情況

孩子們因長期缺少親情關愛,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導致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一年一次的為53%,一年至兩年一次的為34%,兩年以上一次的有11%,還有兩個孩子從來沒見過自己的父母。另外我們還發現一個讓人心痛的事實,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姓名的有9人,不知道父母(含其中一方)電話號碼的有44人。能通過電話保持每週都交流的家庭只佔22%,每月都有交流的佔40%,其餘的只是偶爾打電話或根本就不聯絡。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孩子們形成了如下幾種型別的心理傾向:

(一)外強中乾型

在堅強的外表下,他們有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極易受到傷害,情緒不穩定。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關心呵護,渴望得到父母的教育,渴望自己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與父母交流,但是沒有。所以一旦看到別的父母來看望自己的孩子時,他們那顆脆弱、敏感、易碎的心,馬上有了反應,傷心流淚、情緒低落、急躁易怒,甚至厭學、仇恨父母。這類孩子的學習大多不夠穩定,時好時壞,受情緒影響很大。

(二)放任自流型

這類孩子的父母大多以做生意為主。他們的家庭相對於其他家庭來說較富裕。因而這些孩子的零花錢大多比較充裕,這便使他們養成了好吃懶做、亂花錢的毛病。小賣部中的食品、玩具是他們的最愛。他們甚至把自己“有錢花”看成比別人強的理由,由此來填補自己缺少父愛母愛的心理空缺。

(三)天天向上型

這類孩子的家境一般父母大多出外打工時間較短,靠出賣苦力或做小生意為生。他們的父母用勤勞和汗水換來還不算錯的收入,積攢著辛苦換來的每一分錢。為的是能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不走自己沒有文化的老路。這些孩子大多保留著農村孩子的淳樸和節儉,從不亂花錢,因為他們深知父母掙錢不易,所以,他們的成績一直不錯。不過,這樣的孩子大多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喜靜不喜鬧,有的甚至還有點不合群。

另外,父愛母愛失常,還導致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為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裡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人生取向。

四、幫扶措施思考

1.定期舉辦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培訓班。通過培訓班,向各位監護人講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讓他們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使他們明白現代家庭教育理念,給他們展示成功家庭教育的範例。總之,讓各位監護人著重從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配合學校,有效實施家庭教育。

2.認真按“一幫一”結對幫扶制度開展幫扶工作。定期舉行與留守兒童交心談心活動,定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學業上的個別輔導,按時督查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力爭做到:讓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學習知識的程序中,學懂、學好、不落伍,讓他們健康成長。

3.充分發揮“留守兒童之家”和“溫馨小屋”的功能,通過和孩子談心、心理輔導,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和別的孩子是一樣的,正確認識父母不在他們身邊這一現象。同時通過“親情電話”、“親情QQ”“給父母的一封信”等讓他們體會到父母對他們的愛,讓他們的心靈不再孤獨。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鼓勵他們勇於參與,並給他們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於集體這個家庭之外的。

4.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定期召開留守學生會議,通過正面引導,使學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難,教育學生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要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諮詢、心理矯正活動。充分發揮“知心話信箱”的作用,心理輔導老師要及時給寫信的同學回信,讓學生的各種煩惱有地方傾訴,為學生開啟“心結”。

5.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絡,及時把關愛、幫扶留守兒童活動中發現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形成有效的溝通模式,增強留守兒童家長的責任感。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摘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新時代來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伴隨農村改革的一步步擴大,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飛躍的進步,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愈多的人面臨著就業壓力的問題,在農村這種現象更是常見,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現象更為普遍,這導致留守兒童數目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成長,身心發展問題更是廣為社會關注。如何更好的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深入地瞭解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首先需要對他們有一定的瞭解,再瞭解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方案。為此,本團隊在暑期做了關於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並對如何關愛留守兒童總結了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留守兒童 身心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調查問卷。針對於現今的留守兒童現象,我們在網上開展了問卷調查,從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人的角度來分析他們對於留守兒童的看法,對後期結合實際調查情況來整體分析,有了好的效果,前期的網上問卷調查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和作用。以下為網上問卷結果情況統計:

你所知道了解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是怎樣的?(可以多選)

你所瞭解的留守兒童中有沒有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人。

你覺得你的身邊留守兒童成長不良現象怎樣?

你覺得處理這些問題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正真幫助留守兒童切實可行的方法有哪些?

此次問卷調查大多數物件為年齡段在19到50歲,其次是13到18歲,對於這兩個年齡段的人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是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和指導作用。

對於以上的問卷調查情況統計,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感覺身邊存在著留守兒童,可見留守兒童現象已經不為稀罕了,從統計的結果可見,人們對於留守兒童關注是比較少的,大多數人都很少會做志願者關愛留守兒童的事,大多數人認為,留守兒童喜歡沉默寡言,或者是性格叛逆,但是也有人認為有些留守兒童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強,同樣是留守兒童,他們存在的現狀在不同的人看到,卻是完全不同的,可見,不同環境下的留守兒童,成長是完全不同的,同時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著留守兒童的成長,是什麼因素導致有些留守兒童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卻學會生活,變得自立自強,但是有的留守兒童卻變得越看來越叛逆呢?前期的準備工作為我們後面社會實踐的進行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調查方向。

其次,對於最後一個問題,關於解決留守兒童措施,大多數人認為從政府,國家增加就業率,從父母多關愛子女的角度,以及社會力量,多舉辦一些活動,公益服務型別的活動,更加關注這些留守兒童,大多數人的想法類似,但是在不同的地區,經濟條件不同,發展狀況不同,所以對於不同地區的留守兒童,採取針對的措施不同,與此同時,大部分人的想法可取,但是在短時間之內,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本次社會實踐就如何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從實際生活出發,去真正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困難與迷茫,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核心與重點。

二、實踐調查

(一)枝江地區商業發展狀況

通過大約兩週的實踐,對枝江地區的商業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最終統計情況如下。

(1)商業處於沿街商鋪時代,整體商業較零散,各自為營,沒有形成統一規劃。

(2)整體商業缺乏主力店經營,商業缺乏活力。

(3)商業經營場所、產品檔次相對較低,造成消費外流(宜昌)。

(4)商業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沒有形成相應的商業聚集地。

(5)商鋪主要是以租賃的形式出現,商業地產的開發不能滿足購買消費者的需求。

在實踐過程中瞭解到枝江市主產業發展較好,但百里洲通向鎮裡交通不方便,缺少公共交通,路面雖然整改,但依然不能滿足市民便捷的出行的希望。今年上半年,枝江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億元,可比增長1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1億元,增長18.2%,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質效提升的良好態勢。

在經濟狀況發展較好的枝江地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可見不僅僅是在偏遠的貧窮地區有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數目在不斷增長,即使是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留守兒童也不少見。

(二)枝江百里洲地區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在調查中可見留守兒童相對一般兒童而言,處於一個弱勢,相比之下,留守兒童不被關注,造成的心裡和教育的缺失相當嚴重,加之對爺爺奶奶的依賴性強,我們瞭解到留守兒童甚至畏懼自己的親生父母,農村的教育水平和環境較差,對兒童的管教尤其是留守兒童的關愛還不夠,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通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發現,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一是大部分臨時監護人存在重養輕教思想;二是由於委託監護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無法對孩子們進行學習輔導,有的由於對孩子們的學習監督不夠或方法不當,使他們產生厭學、棄學情緒;三是祖輩們的溺愛致使留守兒童養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只有在節假期間返鄉,他們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帶給孩子物質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這些都嚴重的影響到孩子們的正常學習,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此外,由於家長常年在外務工,與學校聯絡少,無法與老師一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因而,大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都不夠理想。

(2)心理方面:親情的缺失給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困惑,情感孤寂已成為留守兒童巨大的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他們一方面表現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關係能力差;另一方面有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任意妄為,這些對他們以後的人際交往、學業發展、心理性格等都將產生不良影響。從調查來看,只有不到15%的臨時監護人能夠對留守兒童進行交流溝通和教育。大部分父母打電話只問學習和生活,很少涉及思想。兒童正處於身體與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父母的關心與呵護。但大部分留守兒童卻很難享受到這基本的關愛,常常有話無處說,有苦無處訴,久而久之,就極易造成孤僻性格,產生冷漠心理,甚至畸形心態。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對家庭完整和父母的關愛有很強烈的要求。 (3)生活狀況方面:與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兒童由於常年和年邁的祖輩們和其他親友生活,一般疏於管教,更多的是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吃零食明顯比父母在家的兒童多的多,特別是校園外的“三無”零食,給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缺少父母的悉心照顧,是正在生長髮育期孩子的營養與起居缺乏科學的安排,在營養狀況和衛生方面難以得到完全保障,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此外,由於缺乏正常的引導,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現諸如抽菸之類的不良生活習慣。

(三)來自當地人的建議

在採訪過程當中,我們遇到了若干國小教育的工作者,他給出瞭解決留守兒童的幾點建議:

(1)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鄉鎮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標,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家長制度,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接待我們一位國小班主任老師,熱情、全面地介紹了所在學校特別是班級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也從她與留守兒童的相處中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她認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並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關心到位、及時,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應該比較順利的,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成為陽光兒童。我們建議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長制度,讓老師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在學習之餘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

(3)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可以讓他們擔任班幹部,一方面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他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找到歸屬感。

(4)兒童的監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國小和國中階段,家長儘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外出後也要經常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對其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導之以行。這一項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進行統一的教育與培訓,從而提升農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

三、解決問題可行方案

(一)完善政府主導作用,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對於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而言,這屬於政府職能範圍內的社會事務,政府擔負主要責任,應發揮主導作用。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協調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現狀。農村發展滯後於城市,這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從而產生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根本原因,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政府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為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教育創造條件,同時政府應提升服務水平,協調教育、文化、醫療、公共治安等機構,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相關管理與服務。

(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優化學校內部管理

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努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解決學校食宿等硬體設施,讓留守兒童在校園寄宿生活中感受學校大家庭和集體的溫暖。此外,學校應該加強教學和管理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式,建立相應激勵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在教授學業基礎上,對於留守兒童需要傾注更多的情感和日常生活關懷,既要樹立師德高尚的“良師”形象,也要建立有益於溝通的“益友”關係,使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發展。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增強親子溝通交流

家庭是“人性的養習所”,留守家庭雖然存在親子分離的問題,其基本社會化功能卻是不容忽視的。留守家庭的收入狀況改善之後,父母在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孩子對於父母親情的精神需要,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藉助網路、手機等現代通訊手段,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另外,外出父母也應主動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聯絡,隨時瞭解孩子在校情況,這樣才能配合學校教育,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四)加大支援引導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應該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工作,解決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規範社會各界人士的權利與責任,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同時政府以應考慮資金問題,讓更多的部門等社會人士共同關注留守兒童,併為他們獻出愛心。

(五)培育現代經營理念,加強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要樹立和培育現代經營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發揮企業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作用,通過多種方式,比如為農村教育事業捐資助學,參與結對幫扶行動或是企業定點幫扶等,積極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公益事業。另一方面,企業管理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比如給予企業職工相應的探親休假制度,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對一些貢獻突出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家居住宿,協調子女入學等,通過這些措施既起到激勵作用,又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發揮了作用。

四、對比於留守兒童的不同現狀合理性方案

其次,在統計調查的過程中,有些留守兒童屬於較為叛逆的形象,但是有部分家長或者監護人反映自己家中的留守兒童性格乖巧,懂事,結合這些情況,我們對此不同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對於他們周圍的環境,家人,生活環境等方面做出了對比,最終結果如下:

(一)家庭環境不同

前種情況監護人幾乎較少與孩子溝通,家人很忙,孩子獨自的時間較多,對於孩子極少關注,沒有經常的與孩子談心,而後者,則表現的更好一些,儘管父母不在,但是監護人與孩子的交流更多,關係更好,讓孩子有了家的溫暖。因此,即使是孩子父母不在家,監護人對於孩子的關注與交流是極為重要的,孩子的內心需要家庭的溫暖,這些是外界所給不了的,孩子在家中呆的時間是最長的,家人是最瞭解孩子的,是孩子最好的依靠。

(二)監護人教育孩子方式不同

前者對於孩子沒有深入的瞭解,對待孩子不是一味的順從,就是一味指責,導致最後,孩子越看來越叛逆,甚至與監護人產生隔閡。而後者,對於孩子則相對來說,更多的為孩子考慮,站在孩子的角度,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指導性的鼓勵與支援或者是批評孩子,這樣讓孩子既知道了對錯,同時也增加了孩子與監護人之間得感情基礎。

(三)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方式不同

對於前者,據監護人反映,孩子幾乎上較少同父母主動聯絡,及時聯絡也是向父母要錢,原因還在於父母回家的次數少,在家呆的時間長,再結合監護人對於孩子的關注不夠自然造成日後的性格發生很大變化,自身沒有很好地得以發展。相比較前者,後者父母對於孩子由於更多的關注,導致父母誰不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瞭解到父母的關愛,父母經常回家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學習,生活關注更多,這導致孩子發展良好。

由上可知,家庭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最為重要的,父母即使長期不在家,但是經常與孩子電話聯絡,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多關心孩子,這些對於孩子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父母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其次,對與監護人,就是孩子的家人,對於孩子的關愛更是重要,孩子在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極易產生偏差心理,這些都需要監護人對於孩子多多的給與關愛,指導,而不是一味的順從。

參考文獻:

[1]趙聲馗,範曉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理模式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xx.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深入,“打工潮”愈演愈烈,一批批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農村裡剩下的是他們的父母,還有那些被稱為“留守兒童”的孩子們。一雙雙因為勞作而黑烏烏的小手,那望向陌生事物時閃爍著好奇之光的眼睛,因為羞澀靦腆而輕咬的嘴……這是我們所見到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常年不在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教育層面上的缺失,這使得留守兒童相較於一般孩子而言更顯得羞怯膽小、成績不佳、細膩脆弱。為了更深入的去了解這樣一個群體,我們在岳陽市平江縣長壽鎮下屬村落走訪了三天,採訪了長壽鎮主管教育的副局長朱勁鬆、平江三中的兩位班主任老師黃禮才和李模芝,還有若干位留守兒童的監督人和一些留守的孩子。

“他們只是需要關懷”

在採訪黃、李兩位老師的時候,記者瞭解到,留守兒童在國中生的比例佔到了50%,而高中生的比例只有近30%。從資料中不難看出,有將近20%的留守兒童在國中畢業後選擇了放棄繼續接受教育,這些孩子有些跟著父母到了大城市打工,有些選擇了上職業高中,謀求一門專業技能以更快的掙錢,貼補家用。17歲,高二,小賴:“我們班高一的時候有五十多個人,現在只剩下四十個左右了。”據瞭解,這些輟學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不想讀書就跟爸爸媽媽說,但是隔得那麼遠的勸解總是有限的。最後也只能隨他們了。甚至有些家長本身就心存不重視教育的念頭,認為不讀書照樣可以掙大錢。所以就這樣了。”

平江三中國中部班主任黃禮才老師,從教多年,對留守兒童的問題關注的也比較多。據黃老師介紹,班上的留守兒童大體分為兩種:一類學生學習名列前茅,有志向、懂事;另一類則思想叛逆,學習成績不好,在同學中卻很有威信。對於那些學習名列前茅的學生,黃老師表示“很讓人省心,不用多操心他們自己就能把學習生活安排的很好”,所以更多的心思就放在了“問題學生”的身上。“這些孩子因為父母早早外出打工,有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料理,因此在心理上都比同齡孩子成熟些。也比較有主見。所以‘漫不經心’的教育對這些孩子來說是最有效的。”

“其實他們的內心是很孤獨的,”黃老師補充道:“因為從小和父母缺少溝通,他們非常渴望與他人交流,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有時會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做些出格的事情,但孩子們的心地都不壞,重要的是我們要怎麼引導他們走上正軌。”

“相較而言,高中生會比較單純、比較專一。因為能留下來讀書的留守兒童是經過了家庭和自身的考驗的,在一定程度上他們會比較封閉,這就需要我們從心靈、從思想的層面上去引導他們教育他們。”李模芝老師作為高中班主任,聊起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問題有著自己的見解。據李老師介紹,平江三中已經意識到了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的不足,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以及制定了相關制度以幫助他們。在學生剛進校的時候,學校就會安排留守學生們接受入學教育,其中內容包括對未來的規劃、入校心理指導以及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培養等。李老師記得,在入學教育結束後,班上有一名學生寫了一篇感想:“在上高中以前,我根本沒有想過上學的意義是什麼,也根本沒想過要好好學習。而上了高中之後,我突然明白,人不僅僅要為自己活著,更要承擔起一份責任和使命,就是回報社會,回報父母。”這位學生的父母都在廣州打工,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離開了家,供他上學、讀書。

在李老師看來高中大部分的留守學生都很懂事。方欣,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幾名。雖然父母都在外打工,但會經常與家裡和老師保持聯絡,老師有什麼情況也能夠立即向父母反應。“這個孩子思想很成熟,做事也很有目的性,很爭氣。”李老師說:“她還在自己的週記裡這樣寫道:‘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每次都對我噓寒問暖,但從來不提在那邊的工作如何。我想,他們是不想讓我們擔心。父母這麼辛苦,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他們。’”但是還有一部分留守的青少年想法也比較大膽,也經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對學習也提不起興趣,甚至還有厭學、退學的情況。“其實他們只是希望有人能夠注意他們,如果不能如願,或許就會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我們要傾注更多的愛給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更多可以自主發揮的空間。”

隔代教育,是誰在缺席?

“你是在讀書嗎?”

“嗯。”

“讀幾年級?”

“馬上就高中了,去岳陽讀。”

“那你弟弟呢?”

“他也在讀書,但是開學之後就會跟爸爸媽媽去深圳了。”

“你呢?你怎麼不去?”

“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好。弟弟還小,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對他將來的發展更好。”

……

這是記者和小敏的對話。這個靦腆的女孩從小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一年最多回來一次,一雙兒女就交付給了孩子的祖輩。我們慢慢地聊著,小敏也沒有了剛開始的拘謹,但是對話越深入,我們的心情越沉重,因為我們正在感受到一份不屬於這個年紀的成熟懂事。農村的留守兒童中,很多都是姐姐被留在家裡,弟弟跟著父母,女孩子不羨慕是不可能的,但是那又如何,只能儘可能的去理解父母,快快的懂事。然而這種在歷練中過早出現的“懂事”卻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畢竟“揠苗助長”最後得到的只剩滿田的枯萎。親情關係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往往會感孤獨;長期與父母分離,他們的性格亦會變得內向敏感。

“我愛奶奶”——這是小勇寫在家裡門板上的一句話。10歲的小勇四個月大時就一直跟著奶奶生活。我們進門時看到門上這四個幼圓的大字,便有了疑惑:“這是誰寫的啊?”,“是我。”小勇看著我們一群人,有點怯怯的。當被問及是否會在門上寫“我愛爸爸媽媽”時,他卻低著頭小聲說:“不會!不想寫。”小勇奶奶對孫子的學習流露出了絲絲無奈:“我知道自己的知識少,所以對小勇學習方面的幫助很少,有時候他問我一些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不過這我也沒辦法啊!”致富村小妹的爺爺也有跟小勇奶奶一樣的無奈。“他們兄妹兩個成績不好。但是我也沒辦法,我自己就不識字,又怎麼教他們呢?這都是因為他們爸爸媽媽不在家啊。”

與父母長期分開,導致孩子與父母感情疏離,而隔代教育,在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又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留守兒童的教育,我們得重視”

“的確,留守兒童的是個大問題,對政府而言也是個包袱。但是我們不會拋棄他們,我們正在行動。”這是長壽鎮副鎮長朱勁鬆代表長壽鎮政府作出的承諾。“學校的溫馨賞識教育”“建立健全留守學生檔案”“積極發揮團組織作用”“辦好家長學校”……朱鎮長給我們翻看著手中厚厚的一沓資料,我們能看到:為了留守兒童的教育,長壽鎮政府正在行動。

留守兒童由祖輩或者親戚照管,總會有不周到的地方。有時候放假的時間他們知道的不確切,這就給了孩子們一個自由行動的時間,他們進出網咖、遊戲廳、娛樂場所,沒了束縛、多了誘惑,心的沉淪有時候難以避免。“為了肅清周邊環境,由教育部門牽頭,加上公安局、衛生等相關部門,隔段時間會對周圍的娛樂場所進行檢查。”朱鎮長滿臉嚴肅:“孩子們的教育是大事情,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留守兒童,這是一個廣泛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也足以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僅是家庭、學校、政府,更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去解決的長期問題。因此,我們這群未來媒體人向世界發出疾呼,希望孩子的父母,留守孩子的臨時監護人,社會各界的有志之士都來關注、關心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讓他們健康的成長起來,撐起這個世界的未來。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父母在遠方,身邊無爹孃,讀書無人管,心裡悶得慌,安全無保障,生活沒希望。”這則順口溜,點出了留守兒童遭受傷害的直接原因,反映出許多留守兒童的生存現狀。親情、教育、安全,缺失了這些至關重要的環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引人憂思。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盡人意之處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本課題的“農村留守兒童”主要指農民工子女,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或父母早出晚歸打臨工而無法照顧的兒童,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以及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課題以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為調查物件,深入淺出地分析、研究、思考,探討並加深了對農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認識。

一、調查說明

(一)調查目的

目前,社會上最廣泛關注的就是關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瞭解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通過對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查,對問題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調查內容

1.開展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學活動。

2.為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做心理輔導。

3.調查活動。

①調查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調查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

③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④留守兒童的心事調查。

(三)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我們設計了一份《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調查問卷,請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對問卷中的問題進行不記名選擇與作答。我們發放調查問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為80%。我們的問卷共設有50道題.調研結果顯示,受調研活動的男女比例為52:48。從調查人群的年齡角度看,在10歲以下的人佔30%,10歲以上佔70%。

2.訪談法:通過面對面的交談,來收集各個層次的人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二、情況彙總

1.父母的工作問題。在被調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佔70%,“父親出去打工”的佔15%,“母親出去打工”的佔10%;“在縣城內打工”的佔15%“跨縣、跨市打工”的佔25%,“跨省打工”的佔60%。

2.監管照顧問題。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裡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監護人的不重視,大多數的老師也認為留守兒童大都是“雙差生”、“問題生”,缺乏正確的引導,是許多留守兒童養成諸多不好的習慣,嚴重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調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邊時,你和誰生活在一起?”,60%的被調查者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調查者與“親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調查者與“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調查者則“自己住”。

3.心理態度問題。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因此,有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心理狀態不佳。在被調查者中,“你是否擔心父母在外打工會出事?”,其中,“很擔心”的佔33%,“有點擔心”的佔46%,“不擔心”的佔19%;“你是否覺得自己很棒、很優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佔33%,“我做的很一般”的佔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佔11%,其餘2%的被調查者則稱“我做什麼都不成功”。

4.學習問題。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對於“你對學習的態度如何?”這一問題,“聽老師話,十分刻苦”的佔21%,“聽老師話,比較刻苦”的佔45%,“一般,不愛聽老師話”的佔28%,“不努力,不愛聽老師話”的佔6%。“有沒有在課後複習知識?如果沒有,是什麼原因呢?”,“經常複習”的佔31%,“很少複習,沒時間”的佔19%,“偶爾複習,想不起來”的佔36%,“很少複習,不喜歡”的佔13%。

5.人際關係問題。“在學校裡的朋友多嗎?”,回答“很多”的佔41%,“不是很多”的佔47%,“很少”的佔11%,“沒有”的佔1%。對於“你是否喜歡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這一問題,回答“喜歡,害怕”的佔15%,“喜歡,不害怕”的佔37%,“不喜歡,害怕”的佔9%,“不喜歡,不害怕”的佔39%。

6.生活問題。79%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祖父母或與其親戚居住在一起,另有21%的留守兒童與其他人居住在一起。在所有留守兒童中,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監護人之間存在極大矛盾,有23.9%留守兒童與自己的父母經常聯絡,並僅有22%的留守兒童在與人鬧矛盾時選擇向父母訴苦。另外,有2成以上的留守兒童認為社會並不關心自己。

三、發現問題

近年來,關於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成果比較多,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某種角度來說,留守兒童如果監護管理規範有效和教育方式得當,確實能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思想素質。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主要可以培養他們果斷的判斷力,鍛鍊他們獨立生活能力,遇事可以自主思考避免依賴,學會人際交往和人際溝通。調查研究表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主要為親情關懷缺失、心理問題驟增、學習興趣減退、道德意識淡漠、法制意識淡化、安全隱患增多等。

1.課程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為學生習慣不良,教育單調,成績不佳。

(1)學習成績不佳。調查發現,不少留守兒童由於思念父母、家庭溫暖不夠、體制不好等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不高,成績基本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

(2)學習動機不足。留守兒童對學習的意義認識不夠,家庭教育缺乏、教育監督落後和父母的期望值較低等都是他們學習動機不足的原因。

2.生理狀況方面。主要表現在隔代教育,與父母間的親情缺乏,心態逐漸失衡;價值觀扭曲,道德滑坡。

(1)留守兒童一般寄居在親戚家、祖父母代養或者在學校住宿。由於,親戚情況與家裡情況一般相似,不能為孩子提供很好的生活條件並存在一定的歧視現象,他們得不到很好的營養補足。

(2)農村寄宿制學校條件較差,衛生狀況令人擔憂,學校宿舍非常緊張,多人共擠一間容量有限的宿舍。學校的.食堂衛生和飯菜的安全性同樣存在隱患。

3.心理狀況方面。

(1)心理自卑。一般情況下,留守兒童的家庭經濟情況較差,他們在物質上得不到滿足,與其他同齡人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並且,沒有父母陪在身邊,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

(2)心理逆反。他們缺少關懷並且受到一定的歧視,人際溝通渠道和情緒發洩情緒不夠暢通,當他們感到鬱悶壓抑的時候,難免會選擇較為負面極端的方式表達出來。

(3)個性自私任性。父母由於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只能在經濟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要求較為順從,以此來彌補孩子。祖輩在教育監管過程中較為溺愛孫輩,一味的順從和嬌寵造成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的心理現象。

4.思想道德品質方面。

(1)道德觀念缺失。“金錢+物質”成為“打工一族”的父母用來最直接的彌補孩子的方式,孩子對金錢沒有全面的認識,容易養成好逸惡勞和功利享樂等思想,認為“讀書不如打工”等讀書無用、學習無用思想。認為打工賺錢較快,不積極主動的繼續學習深造,得不到更高更好的教育。

(2)道德行為失常。近年來,出現不少留守兒童違法亂紀的事情,甚至出現留守兒童組成的盜竊團隊等。“留守兒童”和“不良少年”甚至畫上了等號,在道德行為方面表現失常,社會責任感和道德約束能力較低。

5.安全知識方面。

(1)人身安全意識薄弱,得不到父母的保護和教育,監管人的文化程度往往較低,生活條件往往較差,“有病不能醫”的現象導致留守兒童們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甚至造成終生的遺憾。

(2)安全難保障。自行到江河游泳而溺水而亡的現象並不少見,受到人身傷害時安全意識淡薄。留守兒童自身行為失範,法律意識淡薄,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輕生之路。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儘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四、調查反思

一個人的成長狀況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由於留守兒童在教育、情感、物質等方面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兒童在心理、生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情況令人堪憂。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如下:

1.政策和環境方面

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著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為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1)公共政策流於形式。關於留守兒童問題所指定的一系列政策,有不少流於形式,並不能做到真正的落實。由於缺乏與實際困難相結合,政府的政策僅停留在口號、標語等形式上。例如:政府專門建立了留守兒童學校,但是由於在發展過程中經費的不足、模式的單一和思想的束縛,留守兒童學校的數量和質量是相當有限的。難以入學、受人歧視、氛圍不佳和開支過大等原因,他們有些人又不得不回到原來所在的鄉村學校。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跟典型的城鄉二元管理模式的戶籍制度相掛鉤,這樣流動兒童就沒法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

(2)社會環境封閉保守。黑網咖、色情卡拉ok、賭博場所等各種不良場所在農村屢見不鮮。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處在如此混亂複雜的生活環境中,難免會受到各種落後低俗思想的影響。農村缺少面向孩子的健康規範的公共娛樂活動場所,人文環境的惡劣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成長成才。

2.學校教育方面

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其行為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處於他律階段,自律及自理能力較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與監護人之間的關係特殊,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理,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行為偏激。約1/3的留守兒童不聽監護人的教導,目無校規校紀,常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撒謊騙人和欺負同學。

(1)教育經費不足,資源匱乏。農村中國小校的辦學資金主要來源於當地鄉(鎮)政府,有限的資金難以用於培養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僅僅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資訊化教育、課餘活動教育等少之又少。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自然環境較差,經濟條件艱苦,教師工資待遇偏低。雖然國家鼓勵到山區去支教,響應號召的人數還是相當有限的,資源的缺乏、平臺的束縛和生活條件的低下等導致了教師的數目較少且不穩定,不利於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德育工作落後,心理輔導欠缺。無論是農村學校的領導還是教師,其教育水平都是相當有限的,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投入有限、方法有限,不能真正有利於學生的德育發展。簡簡單單的將德育教育流於形式,僅是開展單調古板的思想道德理論教育,不能有效聯絡現階段孩子的生活實際。大多數鄉村教師沒有受過心理學方面的培訓,學校沒有足夠的條件開設心理諮詢室。

3.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

(1)監管教育不力。代為監管的親戚往往不注重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指引和素質教育,僅僅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祖輩則易與留守兒童存在嚴重“代溝”,他們思維古板、思想落後,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留守兒童容易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的辨別能力低,受不住誘惑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父母教育消失。親子教育有三種基本形式,即親子教育完整、單親撫養和親子教育缺失。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教育狀況按監護人的不同有以下五種監護型別:祖輩監護、父親或母親單親監護、親屬(親朋好友、或叔嬸、姑舅)監護,同輩監護(由留守兒童中年齡較大哥哥姐姐擔當監護人的角色)、自我監護。這些監護方式均不屬於“親子教育完整”型別,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失父母親情。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單親扶養人大多是母親。由於丈夫長期在外打工,家務和農活的全部負擔在她們的身上,勞累、心煩和文化水平較低等現實情況都侷限了對孩子的教育。

五、調查總結

1.力保公共政策務實有效,營造社會優良環境

(1)改革戶籍制度,完善法律政策。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工子女和城市的子女教育、醫療、身份和就業等方面的不平等。人人平等,國家應該賦予所有人真正的平等,享受同等的權利和義務,承擔所屬的社會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貫徹好《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監管,使其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同時加強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為其營造安全的生活教育環境。

(2)健全保障制度,加強非政府組織建設。加大支援力度,在保障政策上有所傾斜,為留守兒童、流浪未成年人等提供資助、衛生和免費法律服務。開通“親情熱線”,經常與外出家長聯絡,及時反饋留守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開設“傾訴信箱”,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校園生活的歡樂與充實、真情與溫暖。非政府組織是公民自願組成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自願團體、社會組織、或是民間協會等。應積極開展綜合協助留守兒童的專案,有針對性地幫助留守兒童家庭解決一些上學、看病、學習、安全等方面的困難。加強同社群、村組的合作,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學校要主動與當地文化、工商、婦聯等部門配合,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支援教育事業。

(3)改善人文環境,開展專項活動。引導和豐富農民健康的文化生活,增加農民生活的精神內涵,減少渲染暴力、色情等西方腐朽文化對留守兒童的侵蝕。舉辦關注“留守”兒童家教知識講座,提高代監護人的素質和責任感。如:舉辦代理監護人家教知識講座、隔代教育知識講座、如何做好“留守”兒童關愛教育工作等主題活動。

2.擴寬學校發展渠道,完善學校教育職能

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1)用愛啟迪,增進情感。老師應在平時多留心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針對他們心理、思想上的障礙進行深入摸底,及時發現問題,對症下藥,使關愛真正能深入學生的心坎。開展“手拉手”互助活動,不僅可以採用老師幫助的形式,也可以採用學生互幫的形式。由特定的老師專門負責所帶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教育情況,不留任何管理上的漏洞。把留守兒童若干人分為互助組,共同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互相監督,互相幫助,互助鼓勵。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多鼓勵留守兒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

(2)實施寄宿制度,建立檔案制度。寄宿制學校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可以在這裡找到和他一樣的同學,一起生活一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互相為伴,消除歧視和自卑感,彌補家的溫暖。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包括學生的愛好特長,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學習習慣,思想品行等,有針對性的進行管理。對學生了解得越全面,檔案建立地越完備,教育就越有效。

(3)設定特定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學校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特點,開設安全、道德、心理等幾個方面課程,更有利於使留守兒童解決困難、處理問題,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開設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生動性。順應社會的發展形式,開展利於學生就業創業的課程,利於其以後改善家裡的生活條件,減少產生新一代留守兒童的機率。

3.強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監管策略

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路,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絡,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地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1)加強親子教育,營造良好家庭環境。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增加彼此間的瞭解。通過電話、通訊等方式與子女進行交流,讓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良好的家庭環境對於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積極營造一種樂觀民主型的家庭環境,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提出的是,不僅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要重視留守兒童道德品質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況。

(2)克服困難,改善條件。儘量留下一方在家裡照顧孩子,身為人父母應努力協調好外出務工和照顧孩子兩者之間的關係。如果條件允許,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於與孩子增進感情、擴充套件孩子的眼界、激勵他們努力學習。

(3)選好監護人,確保有效監管。留守兒童的家長必須瞭解監護人的基本情況:一是瞭解他們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他們的家庭經濟情況。這樣有利於為留守兒童創造一個較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以確保父母外出後孩子能被有效照管。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總之,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面對留守兒童心理缺乏關愛,感情缺乏寄託,學習缺乏幫助,生活缺乏支援,管理缺乏家教的現實問題,社會必須給予更多的關注。積極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下一代健康成長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金鑫.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淺談[j].財經界,

[3]鄒先雲.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

[4]焦榮華.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問題及教育策略[j].現代企業教育,

[5]郭燕聶,王永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及對策分析.中國電力教育,

[6]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髮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特別是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勞務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雖然勞務經濟有力地促進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但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故土進城務工,導致許多農村兒童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個獨特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務工,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全國婦聯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已超過兩千萬,並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可見,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的現狀及走向不僅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影響,而且關係到國家明天的發展。因此,留守兒童的現狀應引起廣泛的關注,他們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其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缺失,需要加強人文關懷

雖然改革開放距今已三十多年,但農村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後,城市工業已成為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生力軍,隨之“農民工”在城市也應運而生,“留守兒童”伴隨農民工的出現而出現。許多農民千里迢迢進城打工,迫於城市昂貴的學費,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轉到親戚朋友家就讀,更有甚者乾脆把孩子丟在家中讓鄰居看管。自從離開那天起,孩子的心理產生嚴重的失落,因為他們都是從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這一時期他們非常天真可愛,總愛把一天所發生的見聞回家後嘮叨給父母聽,若回家見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會心灰意冷,這樣長期以往在青少年中極易形成孤獨症。據調查發現農村中國小留守兒童中焦慮心理的佔27.4%,抑鬱的佔27.6%,易怒的佔22.7%,這些孩子大都表現為語言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與人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我村有一個孩子今年14歲,8歲那年父母一起去**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照管,家中十多畝地,爺爺平時還要做雜工。自父母走後第二年起這位可愛的孩子變得孤獨自閉,性格內向,學習成績很快下降,直至最後厭學,性情暴躁,常與大人爭吵,最後乾脆輟學。12歲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帶到**,據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閉性人格障礙。據日本波築大學心理學教授松原達哉先生所創立的生活分析理論指出,留守兒童往往表現為“缺少動力、缺少目標、缺少氣力”,這一案例表現的特殊性雖然尚不充分,但足以說明留守兒童心理障礙產生的誘因。據不完全統計在留守兒童中72.3%的學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針對上述現象,作為農村教育機構應積極主動地配合當地政府建立健全相應的機制,採取相應措施,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幫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長。作為行政機構應建立農民工務工檔案,對於有技術的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應當很客觀,有能力帶孩子在當地就讀接受更好的基礎教育,政府行政干預拒收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行為。對一部分無技術的農民工政府採取措施積極培訓農業技能,使之在家能安居樂業,使他們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至得到更多的關愛。

作為教育教學機構以學校為載體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研究應納入重要日程。一是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有關部門要組織心理教育專家和具有心理學知識的志願者隊伍,深入農村社群、學校,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諮詢活動。學校要開發有關校本課程,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強心理健康輔導。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導致的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農村中國小要指定心理輔導員,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家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輔導。要對農村學校教師進行心理知識培訓。三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注重素質教育,注重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培養,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能在人文的關懷中健康成長。

二、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缺失,需要加強有效監護

留守兒童從小失去家庭的教育與監護,他們離開大人後行為上無拘無束,嚴重影響了他們良好習慣及人格品質的養成,他們對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根本無法判別是對是錯。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處於他律階段,自律性很差。據調查發現,在200名留守兒童中,愛睡懶覺的佔65%,起床不刷牙佔71.5%,不吃早飯的佔22.7%,不洗衣服的佔91.4%。從這組資料看出,他們確實缺少必要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想什麼時候起床就什麼時候起床,更有甚者,為了多睡一會,竟向爺爺奶奶撒謊說肚子疼,不吃飯,估計快上課時匆匆趕到學校,等到下課時買包方便麵充飢。還有一部分學生糾集在一起到某一學生家打遊戲,看電視一玩就是十二點多,乾脆幾個人擁擠在一床,形成夜不歸宿的現象。有一所學校的三名學生得知同村的李某在外打工回家,三人結集在一起當晚偷走了李某9000多元積蓄。經調查三位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時常有偷竊行為,後經公安部門介入與其家長取得聯絡,對他們進行了教育,並責令其家長監護這些同學。這一案例說明留守兒童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階段,家長的言行對他們的行為習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這些孩子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加之留守兒童與監護人之間的關係較為特殊,因此只要大錯不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的態度。調查中還發現許多留守兒童在家不聽祖輩的管教,祖輩也只能聽之任之。由於缺少他律性,他們生活散漫,無學習動力,無目標計劃,在學校學習成績較差,經常丟三落四,生活無規律可循。

怎樣才能有效地對留守兒童的思想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護與教育,其意義重大。作為教育行政機關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探索,走出一條適合新農村教育的路子。

(一)建立政府統籌的教育管理長效機制

採取層級管理由政府到責任人逐層分片到戶,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建立檔案,對他們的行為習慣作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對一部分留守學困生更應加強管理,一部分留守學生年齡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確引導,他們會積極配合,這一時期就需要責任人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將影響行為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兩種,孩子越小犯錯誤的機率越高,這就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老師和監護人用積極強化的手段給予他們的行為以愉快的刺激,從而更加有力的促進留守兒童積極行為的出現。同時也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老師認真研究教育心理學。

(二)建立以學校為載體的對留守學生的管理模式

有條件的學校,應對留守學生作寄宿式管理,學生吃住在校,由學校統一安排作息時間,使他們能全天候在教師的監護之下。並由專職教師對留守學生建立檔案,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定期與家長聯絡,或召開學生家長會議,著重解決留守學生在校期間所表現的突出問題。對留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一個“愛”字,這是他們最想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用自己的情愛來彌補他們心靈深處早已失去的父母之愛。一代師表霍懋徵說過,“父母之愛是血緣本能,天下之理;老師之愛是道義和美德,更加神聖和崇高”。留守兒童內心深處都有難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虛感,這種失落和空虛源於和親人的長期隔離。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失去父母之愛是很可憐的,這就要求我們全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婦聯、文聯、關工委等組織一起行動包片到人,使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有了愛的基礎,他們會配合學校的工作,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就會對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有一種悅納的感受,同時對學校的整體管理工作也是一種促進。

三、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缺失體能下降,需要營養科學和體能訓練

這裡的生活質量是指留守兒童在家中的飲食衛生、營養攝取、居住條件等生活狀況。當前雖然新農村建設擺上重要日程,可農村的飲食衛生等生活質量不容樂觀,這些留守兒童他們大都和祖輩或親朋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生活依然延用著很傳統的方式。祖輩們年齡較大、體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傳染性疾病,無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條件較差,室內擺放無秩序;有的地方壓水井較淺,用水質量差,水質鹼化現象嚴重。雖然父母在外打工掙了些錢,但為了建設房屋無心來改善居住的環境。這樣的生活環境極易導致病菌的侵擾。其次,由於祖輩年齡較大,加之離集市較遠,購物不便,有的出現一日三餐“飯就饃、饃就飯,一罈醬豆吃一年”的現象。這些留守兒童他們父母只能在年終回家一趟,來不及洗刷他們的衣被,小孩子沒有養成洗衣疊被習慣,床上長期不整理,室內環境真可謂“髒、亂、差”。青少年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極有可能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嚴重的損害。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孩子因衛生差導致疾病的佔11.6%,這些患病的孩子早晨不吃飯,到學校附近的小店買零食充飢,校園附近的很多小店衛生狀況更是令人擔憂。去年就有一所國小因學生吃過期食品造成三人嚴重腹瀉、嘔吐現象,經調查這三人全是留守兒童。

造成學生身體素質差的另一個原因是:一旦離開父母他們除了睡懶覺外,很少願意從事一些體力較強的勞動。加上缺乏營養,身體機能下降的現象較為普遍。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七年級14歲的留守學生在百米賽跑中男生平均值為20.3秒,女生為23.4秒,結束後大都感到氣喘吁吁,體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營養面容肌瘦,目光呆滯,雖然家長考慮到孩子的營養不斷寄錢回家,但這些孩子並沒有用在補充營養上,而是拿錢進檯球室、網咖、遊戲廳等。影響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家不做家務、升學率的隱性競爭等導致許多學校體育課開設不足等。

作為教育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促進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和社會實踐課程,增強學生體質。同時在寄宿式學校裡要合理搭配學生的膳食,以補充肌體所需的營養,確保學生有一個健康的體格。也只有健康的體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健康意義的學生。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調研,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研究出臺相關政策,為留守兒童提供生長髮育監測、營養指導、計劃免疫、兒童常見病診療等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質量下降,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機制

目前,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時,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此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長影響以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影響,留守兒童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出現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調查顯示,有48%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40%的學生成績中等偏下。

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建立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機制。

(一)以當地黨委、政府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在學校,鄉鎮黨委與學校領導、學校領導與班主任、班主任與包保責任人(任課老師、指導老師)、教師與學生家長每年簽訂責任狀或責任書,建立梯級包保制。包保期間,各負其責,協調管理。在村裡,應成立由村幹部、無職黨員、德高望重的長者、婦女和群眾代表組成留守兒童管理小組,對本村未成年人出現的各種情況,利用村規民約、倫理道德、各種法律法規等進行評判和監督。

(二)以教育部門、學校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中國小在充分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應逐步發展為寄宿制學校。學校可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和聯絡卡,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並進行動態管理,年年更新,確保留守兒童的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學生與留守兒童建立幫扶制度,積極建立一整套學校、班級、老師、同學關心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工作體系。

(三)以組織部門、關工委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有條件的地方可組建由組織部門、關工委牽頭的“六老”義務家長隊伍。充分發揮“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老黨員”“六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對留守兒童學習的輔導和監督。本著就近就親的原則,由“六老”志願者擔任留守兒童的“義務家長”,並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這些“義務家長”一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另一方面,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進行教導,行為進行引導,心理進行疏導,生活進行幫助。

(四)以民間力量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的機制

在中國小附近有居住條件的群眾,在地方政府和學校的幫助和指導下把留守兒童集中到自己家中進行有償監管。託管者除聘請專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進行照顧外,還對其進行一般性學習輔導。特別是離退休老師,可以對留守兒童的行為教育及業餘愛好進行培養。也可以聯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對集中地有分工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存在心理、行為、生活、學習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形成原因複雜,危害性嚴重,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必須形成合力,不斷探索解決的途徑,為留守兒童創設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前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經商或打工,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和勞動力轉移出現的新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係著農民群眾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關係著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問題,需要國家以及全社會的關心和關注。xx大學xx學院20xx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在xx省xx縣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期間社會實踐團隊對xx縣xx鎮的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其教育、關愛和管理等狀況等進行了全面調查。期間,我們走訪了村間集市、家庭,應對面的接觸了留守兒童的心靈。結合此次調查,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構成此份調查報告並提出了相應的推薦與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近年來,隨著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人數的增多,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根據權威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其中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為監護和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主角的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據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法定監護人的主角要求,而佔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親情飢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缺乏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可見,出此刻農村留守兒童

身上的問題有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案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5800多萬的群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梁啟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是不利的。農村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新農村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都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xxx縣xxx鎮基本狀況概述

xx鎮位於xxx縣東北部,地處江蘇省xx縣、xx市、xx縣兩省三縣交界處。xx鎮地貌良好,平原廣袤,全鎮東西15公里,南北6公里,總面積82、5平方公里,7、5萬畝耕地,10個行政村,4、8萬人口。xx鎮位於xx縣城北,距縣城10公里,面積114、7平方公里,人口3、2萬。兩縣產業均以以農業為主。

三、調查的物件與方法

(一)、物件

本次調查選取的農村留守兒童樣本為父母雙方均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的義務教育階段國小2~6年級,國中1~2年級的在校學生,年齡主要分佈在7~15歲之間。為保證調查的客觀性,減少性別差異,男女學生的性別比例是1:1。

(二)、方法

對調查物件的選取,我們採用了到家庭隨機走訪、街頭集市偶遇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了36名農村留守兒童作為調查物件。對選定的調查物件,我們採取了個案訪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每一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了直接訪談和問卷調查。

四、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親情缺失嚴重,渴望父母關愛,心理髮展異常

由於親情缺失嚴重,農村留守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忙的物件,與外界不願意接觸或接觸太少,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兒童個性的健康發展起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一種天然的和諧的親子氛圍,母愛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基礎,缺失母愛會使孩子心理缺乏穩定感,將產生情緒和人格上的偏異或障礙;父親給孩子帶來安全感、權威、崇拜、勇敢和堅強等,缺失父愛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易出現心理和行為上的適應不良。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親情的缺失使他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父母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長時間下來,無助感、失落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父母外出打工半年回家一次的比例佔60%,一年回家一次的比例佔40%,農村留守兒童幾乎半年甚至一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見上一面,而且相處的時間也很短暫。儘管外出務工的父母會打電話給孩子,但每次打電話的資料多是問問家裡的狀況,

有事情相互通告一下。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十分渴望父母的關愛,渴望父母能陪在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在訪談和調查中有65%的留守兒童反映因父母不在家常常而感到沒有安全感、寂寞、孤獨無助。

同時,這部分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一些心理障礙,如不願意與陌生人接觸、交談,刻意迴避我們的問題,時常還表現出煩躁等。調查資料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兒童,88%的留守兒童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會選取獨處或者生悶氣,僅12%的兒童會選取去找老師或者朋友傾訴,親情的嚴重缺失使他們慢慢變得沉默寡言,沒有了笑聲。他們渴望完美的未來,卻又常覺孤獨;他們願意去開懷大笑,卻感覺無人陪伴;他們夢中呼喊著父母,醒來卻發現仍是獨自一人。

(二)、隔代監護,家庭教育缺失,生活習慣欠佳

家庭教育是兒童理解教育的開端,對兒童身心健康發的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

整個人生教育最基儲最重要的一環。我國是一個有著優良家庭教育傳統的國家,一向把家庭教育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個性是在教育已全面向縱深發展的這天,放棄了家庭教育,就幾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贏得了家庭教育,就贏得了孩子輝煌的未來。從調查狀況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活,79%的兒童由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代為監護和教育,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隔代監護。但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照顧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潛力監護孩子,有的還要同時照看幾個孫輩,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僅滿足於讓他們吃飽、穿暖,缺少精神、道德上以及日常習慣和行為的教育引導以及管教約束,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也明顯的發現由於缺少父母關愛以及有效監管,留守兒童的生活習慣普遍欠佳,他們不講究個人衛生,身著髒衣服,甚至不洗手就拿東西吃,早上不洗漱就吃飯,晚上不洗漱就睡覺,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三)、學習成績不佳,不當行為時有出現

根據調查,作為農村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的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絕大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介入較少,對兒童在學校狀況如何、學習狀況如何、學習資料是什麼、作業是否完成、學習是否認真、考試狀況如何等幾乎不知或很少過問。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也無法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忙,這使得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成績不佳。也有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不遵守學校校規校紀,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禮貌,和別的同學打架的現象也有出現,甚至有個別出現抽菸、沉迷網路的狀況,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五、推薦與對策

(一)家庭方面

家長要轉變觀念,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後行,多為孩子思考,多為孩子的前途思考,孩子的前途比金錢重要。如果能就地務工,儘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經濟確實困難,可讓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監護子女,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帶給良好的親情呵護和家庭教育。在外地務工且有條件的父母,能夠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務工地理解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帶給條件。若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聯絡,定期溫馨對話,採取書信、電話等方式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經常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瞭解孩子學習、生活等方面的狀況,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二)學校方面

1、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加強溝通與交流。學校要及時掌握學生父母外出務工狀況和其家庭成員狀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狀況和臨時監護人的基本狀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班主任老師定期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適當進行家訪,加強溝通與交流,詳細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等狀況,幫忙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困惑,物質上的困難,學習上的疑難。做他們生活的知情人,學習的引路人,成長的保護人。

2、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鼓勵留守兒童參加文體活動。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時間十分寶貴,學校要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用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鼓勵留守兒童參與其中,讓他們在各類活動中釋放煩惱,獲取快樂和自信,努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禮貌習慣,幫忙他們走出各種心理障礙,幫忙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

3、建立心理諮詢中心,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學校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心理諮詢中心,配備專業心理健康老師,開展一些心理健康講座,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與他們進行及時的交流,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干預,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三)社會及各部門方面

1、加快本地經濟發展,增加本地就業崗位。正是由於兒童父母外出打工,隨之產生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政府應抓住可利用資源大力發展和扶持本地經濟,制定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增加就業機會,留住勞動力在本地工作,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讓日益興起的外出務工潮變成回鄉就業潮。從而,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2、社會各部門通力合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性問題,應當引起全社會和各部門的高度重視,首先,政府要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構成全社會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其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多承擔一些監管職責與義務,讓留守兒童得到應有的照顧與關愛。同時,派出所、工商、文化等有關單位要協助管理,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和娛樂場所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垃圾對孩子的毒化。

3、政府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體制。加強和完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又一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目前農村中國小尤其是國小普遍缺乏寄宿條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學,條件也很差,各項制度也不健全。這一狀況使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狀況下,學校和教師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得到發揮。所以,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對農村學校寄宿基礎的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制度,使學校和教師及時填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空白,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

六、結束語

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xxxx學院20xx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服務團在安徽省xx縣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我們將繼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心理健康等問題獻計獻策。同時,我們真心的期望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氛圍,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祖國的未來,為這一特殊群體建造一條共同關愛、共同呵護的橋樑,讓留守兒童的頭頂早日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讓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更加和諧。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針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研究這一課題。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從學生、教師、監護人三方面進行了全面調查,調查結果如實反應了當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就此問題,接下來我將做深刻分析。

一、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現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進城務工,謀求發展,留守兒童也就成為了時代的產物。許多父母迫於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養家,留給子女的是無盡的思念和無窮的後患。對於學校的影響也令人堪憂,特別是學生自制力差、父母輔導不夠、缺乏關心教育,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對知識掌握不夠紮實、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等等,導致現在農村學校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嚴重缺失、不足。孩子們無法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不能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少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

二、影響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主要因素

基於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現狀,通過調查分析,影響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幸福課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習慣養成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在剛上學時,就被父母留在了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身邊,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親友身邊。這就使得孩子從入學開始就缺乏行為習慣的`有效指導,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應該先完成作業,不知道來學校是為了什麼,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不知道上課該幹什麼,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不知道該怎麼做,那麼他們上課就一塌糊塗,更不要說感受課堂幸福了。對於他們來說,上課就是一種任務,一種折磨,怎麼談得上幸福,更別說享受了。

2.學生對學習的態度

在很多臨時監護人潛意識裡,他們的責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學習就是隨意發展,想學就靠自己,不想學也沒人管。正是這種思想,導致孩子漸漸發現學習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影響。缺乏對上學的正確認識,忽略了學習的重要性,來到學校只是為了玩耍、混日子,課堂上也是不動腦筋思考問題,說話,做小動作,得過且過,這種思想在我們調查的學生中比比皆是。對於學習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課堂上專注學習,感受課堂的幸福。

3.學生的思想

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漸漸變得沉默寡言,上課不積極發言,不能大膽參與課堂活動。由於電腦、手機等現代裝置的影響,孩子回家以後,更多的是沉迷於網路,忘了自己還是個學生,自己的任務就是學習。由於長期跟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在一起,監護人對於學習的不重視,對於學生輔導不夠,對於孩子的溺愛等等。這些問題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思想,他們無法端正學習態度,正確認識學習的必要性,對於課堂教學的幸福感體會的自然不夠深刻,甚至無法明白課堂學習其實是一種進步、一種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監護人思想影響

在我接觸的很多留守兒童家長裡面,大多數家長對於孩子學習這個問題認識不夠深刻。在他們看來,一個國小有什麼,孩子天天來上學就行,至於學到了什麼,表現怎麼樣,根本不關心。孩子表現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現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紅皁白的批評。孩子想買本書了,得到的是亂花錢的決斷,孩子成績不好了,告訴家長可能是一頓揍。久而久之,對於學習,孩子變得無所謂,好壞又如何,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和引導,只能徒增煩惱。課堂對於他們也就無所謂,熬過一日是一日,得過且過吧。長此以往,課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時溝通指導

懂得傾聽,善於溝通,正確引導,是培養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農村留守兒童遇見問題,跟父母說不著,跟臨時監護人又不知道怎麼說。加之父母沒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臨時監護人關心的更多的是給予孩子的物質滿足。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孤僻,不善交談,而臨時監護人的溺愛,這這種種因素讓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在課堂上不積極表現自己,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課堂幸福無從談起。

3.課後輔導能力有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數都是國中,國小文化,對於輔導孩子他們沒有一套具體的方法,只是順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業字型潦草,不會的還是不會,不動腦筋思考,不主動問老師……一系列問題證明他們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好的計劃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孩子們在學校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如此輔導對於孩子尋求課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師方面

1.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課堂上,是否關注留守兒童的參與情況,學習狀況也很重要。如果教師能多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上課多提問,對其做出適當評價,多多肯定、鼓勵,有助於提升孩子課堂幸福感。但是,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時引導和適當支援,慢慢不喜歡課堂,不愛學習。教師跟留守兒童的課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多與其進行深入交流,談談心、關心留守兒童日常生活,也能讓留守兒童感覺到溫暖,拉進師生距離,讓留守兒童喜歡上自己的老師,愛屋及烏,進而喜歡老師的課堂,體會到課堂幸福。但調查發現,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還是不夠,有的教師一學期才跟留守兒童及其家長進行簡單交流,這樣不利於留守兒童學習和成長。

2.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方法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優秀的教學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師主導性的及時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多元化評價的合理運用……這種種原因無不影響著孩子課堂幸福感的提升。當前教師隊伍裡,新教師有待提高,老教師部分存在職業倦怠,對於課堂教學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氛圍引導不夠及時,學生評價缺乏說服力等等,進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沒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總之,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將盡其所能,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學習環境,校園環境,課堂環境,師生關係等等,逐步增強農村留守兒童課堂幸福感。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學生姓名:權xx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96.11.21

家庭住址:xxxxxx

代理家長姓名:張豔

聯絡電話:xxxxxxxx

學生基本情況:老實文靜,不善言辭,學習認真卻沒有實效,偏科現象嚴重。書法很漂亮,備受老師讚賞。

今年我所帶的班級是二年級(1)班,班裡有個叫權xx的小女孩,她個子不高,長得很漂亮,斯斯文文的樣子,從她的穿著上可以看出,她的家庭條件一般。有一次,學校排練節目,教孩子們舞,她剛開始的時候不會跳,於是我慢慢地手把手地教她,可是她的上下肢好像還是不怎麼協調,於是下課之前我就告訴她要她回家後好好練練。一個星期後的雙休日,我找到了她的家,她家住張樓村東頭,來到她家後,她奶奶很客氣地招待我坐下,我把孩子在學校學習跳舞的情況大概講給她奶奶聽了,她奶奶告訴我,上個星期回來後,一回到家孩子就開始跳,而且孩子還說其他同學都會跳,她一定要學會,不能讓同學們看扁她。我內心暗暗在想:這個小女孩自尊心好強哦!接著她奶奶又告訴我,現在孩子每天回家做完作業都會練習半個小時的舞。正說著,孩子的爺爺從外面回家了,知道我是孩子的老師後,他很高興,他說現在的孩子一點吃苦精神都沒有,其他課程都無法磨練孩子的'意志力,應讓孩子多參與多鍛鍊孩子們吃苦耐勞的精神。聽完孩子爺爺一席話,我認識到孩子餓爺爺奶奶很知書達理,孩子也是很認真很刻苦的學生。和他們交談了一會兒後,我提出讓孩子跳一下讓我看看有沒有進步,孩子在沒有音樂的伴奏下非常嫻熟地跳了起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是上次那個小女孩嗎?我不會看錯吧?看來,真是“只要功夫深,鐵杵能磨繡花針”啊!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雖然權xx的父母不在家,但她的爺爺奶奶卻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溫馨和諧的好氛圍,而且通過電話得知她的父母也不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分數,她的父母是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全方面發展的人,我認為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愛孩子,關心孩子成長的人。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近年來,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即“留守兒童”。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縣統計局採取分層抽樣、整群抽樣、全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全縣14個鎮共抽取42個村民小組,調查時點為20xx年3月20日。彙總結果顯示: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630人,勞動力4966人。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1336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人,減少2.12%。據此推算,20xx年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減少2926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23121人,佔留守兒童的68.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10596人,佔留守兒童的25.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2138人,佔留守兒童的5%,獨立生活的有44人,佔留守兒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14個鄉鎮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學習均存在這樣的問題,即由於父母長期在外,監護人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孩子教育幫助不夠。調查中發現,83%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3%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10%的監護人和老師聯絡。從而致使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時好時壞,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有的厭學、輟學,成為老師眼中的“雙差生”和“問題兒”。

2、性格行為存在缺陷。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鬱悶、敏感、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佔17%,一般的佔65%,差的佔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4、政府、社會關注不夠。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1、社會原因。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建議

1、從社會職能上,要進一步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一是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形成多部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機制。二是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制定有利於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合法權利。三是要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強新聞宣傳,加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引起全社會重視,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解決。四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大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合法權益行為的打擊,淨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諮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物件;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在向留守兒童開展獻愛心及“一對一”幫扶、“手拉手”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創辦留守兒童家長示範學校、代養人家長學校,開展志願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五是要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村委會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2、從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變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從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的影響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則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絡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3、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試辦寄宿制學校。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寄宿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為雙親在外地或親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長環境的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學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使學校內外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絡,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以便及時幫助留守學生,並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餘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為所有兒童提供良好的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對生活在特殊狀態下的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知法、守法。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成立心理諮詢室,專設心理老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一、基本情況

隆興中學地處道真縣的隆興鎮鎮所在地的正東西方向150米處。是一所半封閉式管理學校,是人民滿意的鎮級初級中學。全校在校學生954人,其中留守兒童達463人,留守兒童數量較大,留守兒童的出現不僅影響著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還給學校、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為全面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心理和教育情況,我對隆興中學留守兒童問題進行了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約佔全校在校學生總人數的50%,這些子中50%以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理失衡,生病得不到父母的及時照顧等諸多因素和問題。現將我這次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二、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

我校在校學生954人中有留守兒童463人,佔47%,其中女童有213人,單親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有398人,佔留守兒童的8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佔1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佔31%,從留守兒童的年齡看,他們的平均年齡在12歲,女平均年齡為12.1歲、男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1.7%,從教育分佈看,6--15週歲的留守兒童佔總數90%以上,從留守時間上,在家鄉留守時間為1--3年的佔總數67%,留守3年以上的佔78%,有80%的留守兒童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未收到父母的電話,40%能在一年中見父母一次,有30%的留守兒童一年也未見父母一面。

從以上資料顯示可以看出:留守兒童的比例較大,隨著追求城市化發展趨勢,出現了為子女的成長奠定相對較好的經濟後盾的偏激思想,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成逐年上升趨勢.同時,留守時間較長,年齡較小,留下兒童缺乏自理自控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家庭的溫暖,俗話說:“父母是家的象徵”,而留守兒童是有家而得不到家的溫馨和溫暖。

2、留守兒童的監護

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有66%是單親監護,34%是隔代監護,4%被託付給親友監護,有1%無人監護,姐弟兄妹一起讀書,由哥哥或姐姐管理和支付經濟,照顧弟弟妹妹,兩個未成年人如何能管理好自己和照顧他人呢?

3、留守兒童的學習和養成教育

據調查顯示,74%的留守兒童成績較差,在雙差生中留守兒童佔極大比例,即使成績很優秀者,但心理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成績好的所佔的比例相當小,可留守兒童的經濟銷費是其他人的兩倍以上,這種孩子的家長認為多給生活費好像是父母支撐他們成長的有效方式,可恰恰給留守兒童創就永遠不可滿足的天堂,他們好吃懶做,說慌、打架、抽菸、喝酒、沉迷於遊戲網咖、拉幫結、參與賭博、盜,搶劫現象佔10%左右,只是程度有別給學校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三、留守兒童形成的原因

1.主要原因

留守兒童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經濟問題,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也就成為了必要

2.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直接影響未成年人的行為,心裡健康,人格和無智力發展,尤其是0-16週歲的孩子是人生行為習慣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可是這一時期恰恰成為與父母溝通和交流的空白,家長們認為只要給孩子們創造優裕的物質條件就能彌補這一感情心理失,物質上的支助當然是必要的,可家長不能扮演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的旁觀支助者,造成親情洪爆,性格的畸形和心理畸形等嚴重逆反心裡是產生心理障礙.。

3.學校原因

由於教育資源匱乏,課程設定,教學內容,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不足,有的由於班額大,教師教學任務重,心有餘而力不從,對留守兒童的關愛難以入微,與家長的聯絡溝通難以實現,即使負責的老師也不能完全的取代家的溫暖,導致留守兒童厭學,輟學或對學習缺乏熱情和進取心,甚至是意志力極弱,給人類的素質帶來極大的不利,同時現在農村的教材內容以城市教育為參照嚴重脫離農村的實際,加之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寄宿制學校較少,辦學條件也不易改善,無法對留守兒童進行統一的管理,從而就導致留守兒童社會化的不足。

4.社會原因

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追求城鄉一體化,外出農民工孩子在外就讀難以進入就近公辦學校,只能入私立高收費學校,介於經濟因素和教學質量關係,農民工孩子被迫留在家,況介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兩基”的約束,會考,大學聯考制度形成的壁壘,以及教材的選用等,不得不產生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留守兒童年幼無知,判斷能力極弱,社會的一些不良風氣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如,網際網路,影碟等傳播媒體,使之被深入庸俗,低劣的細胞,極大地影響了人格的健康發展.

四、存在的問題

1、生活學習方面

由於農村經濟因素,在外務工忙於緊張的工作中和急於經濟收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農活,給孩子生活上照顧欠周到,溝通交流較少,對孩子的'關愛甚微,更談不上應有的家庭教育。可以說是重養輕教,顧此失彼,致使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畸形。

2、隔代監護,力不從心,性格畸形

據調查情況得知,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佔較大的比例,祖輩年齡較大,所處的時代差異,文化程度較低,觀點不一,難以溝通,要麼是生活的要求給予充裕,要麼是淡薄意識管理,任其自由發展,為所欲為,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以至於任性放縱,或者是心靈孤獨情感淡薄等不限後果。

五、建議和對策

根據以上資料顯示,結合調查情況,我認為,留守兒童工作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單位和集體就能解決的問題,分佈廣泛,涉及的問題較多,是一個政治工程,是一個社會工程,是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甚至是全人類關注的焦點,他將影響人類整體素質,影響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因此,需要得力的具體措施,各級部門的公同協作,並具有實質性的權利和政策性才能保障留守兒童的正常成長。對次,特提出如下建議和對策:

1、增強家庭教育力度,提高家長素質學生集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為一體,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的成長起著一個引導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活動場所,對廣大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培訓,有效地走進農村家庭教育的全面發展,建立具有正確,科學監護的理念,提高監護水平和教育水平,為學校教育奠定基礎.

2、完善學校教育基於留守兒童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學校,學校要建立健全的留守兒童擋案,模清模實模全留守兒童的情況,搭好學校與家庭這座紅橋,對教師進行相關的心理培訓,進行加強對留守兒童良好品德和行為學習習慣的培養.幫助孩子們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熱愛勞動,增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觀念和責任意識.學校對其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培訓,幫助他們,配合學校教育管理,使之形成學校能取代家長的溫暖.進行多元化教育,增加一些有助於—調節兒童心理和生活能力的訓練內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3、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各有關部門依法加強對網咖和電子遊戲經營場所的治理,所有網咖終端裝置必須裝封堵不健康內容的過渡軟體等相關要求,同時,控制校園周邊的小灘點出售給學生煙、酒和小食品,是未成年人自然而然地養成了亂扔垃圾的習慣。

4、培訓一批“留守兒童”第二監護隊伍,成立以家庭學校總校講師團,定期召開家教和諮詢,開設隔代監護培訓班,臨時脫管親屬班,通過知識講座,讓“第二家長”懂得照顧孩子的知識,學好教育的方法,掌握管好、培養教育好孩子的本領。

5、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絡熱線,通過各種途徑與留守兒童的家長隨時溝通,經常聯絡,讓家長及時瞭解掌握孩子的情況,給留守兒童發放電話卡,使家長每週能給家長聯絡,老師能每半月給家長聯絡一次,互通情況,反饋資訊,插缺補漏,形成合力,產生共鳴,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6、推進寄宿制學校建立,農村寄宿制的建立,較好的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生活上的困難及心靈缺失等現狀。.充分發揮社會政策的效能作用各級部門要有相對穩定而適應的政策性,決策性,實質性檔案精神,健全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利用其他資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強低法經濟建設,推進低法經濟的發展,容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成長的環境,是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有效辦法.

總之,要改善留守兒童的現狀,應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促進城鄉動員社會力量,出臺相關的法律政策,充分發展學校的教育管理作用,村寨,互聯補充監護制度體系,解決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提高人口素質,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