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德調查報告(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4W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社會公德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彙編15篇)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

社會公德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社會公德是指:反映階級、民族或社會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會、一定國家特別提倡和實行的道德要求,甚至還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視和推行。狹義的社會公德是特指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為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它一般指影響著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禮貌、清潔衛生以及其他影響社會生活的行為規範。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最廣泛、最一般關係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儘管存在各種不同階級的劃分,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分工,但處於同一時代的同一社會環境裡的全體社會成員,為了彼此的交往,為了維持社會的起碼比活秩序,郡必須遵守為這個時代和這個社會所必需的起碼的簡單生活規則。

社會公德是指在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說: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報告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儲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著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這裡,希望我們所有太原理工大現代科技學院的全體學生一起遵守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2

調查時間:

11月21日

調查物件:

學生

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

調查分工:

小明設計問卷並分發問卷,小劉統計分析資料並得出結論,小李執筆,小嘿協調成員關係並負責修改報告和定稿。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的特殊群體。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有較高的期望。學生遵循社會公德對自身發展,對社會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們在20xx年11月進行了一次關於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

此次調查在重慶學虎溪校區進行,調查物件為一學生,我們利用自己編制的問卷對100為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其中男生50份,女生50份,男生女生各佔50%。

我們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了資料統計,小組成員對資料結果進行了討論:吳佳慧設計問卷並分發問卷,劉敏傑統計分析資料並得出結論,樑瑞霞執筆,李茜茜協調成員關係並負責修改報告定稿。

講文明禮貌:難付諸行動

在文明禮貌方面,在被調查人員中81%的學生能做到尊敬師長,尤其是女生,92%的女生都表示遇到老師會主動問好。但在公交車上遇到老弱病殘時,只有32%的被調查者會主動讓座56%的同學會視情況而定,尤其是男生,佔42%的男生選擇視情況而定。這說明學生對文明禮貌的認知程度還算高,但要付諸行動卻有些困難。文明禮貌是開啟心扉的鑰匙,是交流思想的視窗,實通感情的橋樑,它映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古語也有云“不學禮,無以立”。作為一名當代學生,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更應該講文明講禮貌,讓文明的氣息洋溢在神州地上,讓世界人民領略“禮儀之邦”的魅力。

愛護公物:有待提高

在愛護公物方面,約52%的同學在愛護公物方面態度仍不堅定,是否愛護公物還要視情況而定。比如,在對“課桌文化”的看法上,48%的同學認為那無所謂。只有29%的同學堅決對“課桌文化”。但是,部分同學還是愛護電話亭和指示燈的,56%的同學即使情緒不好也絕對不會通過砸電話亭,踢安全指示燈來發洩。但是在愛護圖書館的書籍方面存在極問題,竟然多至%的同學存在不愛惜書的行為,比如汙損、丟失、摺疊書籍,甚至還存在撕頁,不歸還現象。

這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在愛護公物方面,女生比男生做得要好,66%的女生非常愛惜公物並且認為應當維護好公共設施,而男生在這方面還有些遜色。愛護公物是對社會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應當從我做起,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與每一個國民攜起手來共同珍惜和愛護社會公共財產,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保護環境:意識較強

保護環境方面,有89%的學生認為在公共場作亂塗鴉是不好的,是在破壞環境,而其中女生佔94%,男生佔84%,而只有一少部分人認為無所謂,更有極少部分人認為好,能展現自我風采。這說明部分學生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而且在這方面,女生的社會公德一是要高於男生。對於隨手亂扔垃圾這一問題,有90%的學生選擇我不會樣做,但是卻只有5%的人會選擇把它撿起來。這說明在這方面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有待提高。但是在愛護草坪方面有53%的人會踩上去,認為自己玩耍時最重要的,小草被踩一下無所謂。有7%的人會視自己心情而定,而只有10%的人不會踩上去。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環境,而我們學生是21世紀的接班人,我們有責任挑起這個重擔,保護環境,就從我們做起,從小事做起,為保護環境作出努力。

遵紀守法:情況可觀

在遵紀守法方面,部分學生都有較高的守法意識,但仍有不足之處,有待加強。例如:在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一題中,68%的同學認為應該嚴懲,其中女生60%,男生76%。認為考試作弊是小錯誤教訓一下就行的同學佔總人數的23%,其中女生24%,男生22%。僅有9%的同學認為考試作弊現象很正常,其中女生佔8%,男生佔10%。從上述資料可知,部分學生認為考試作弊應該嚴懲,但仍有1/3的同學存在投機取巧,世故圓滑的意識,應當引起關注。當問到見到貴重物品是否交公時,81%的同學認為該主動交公,其中82%的男生,80%的女生,男女生比例接近。除此以外,有10%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只有9%的'同學選擇不交。總體而言,在遵紀守法方面,男女學生都有較高的意識,但還存在部分同學的社會公德意識不強,需要在多方面加強學生的法律及紀律意識。

助人為樂:總體樂觀

在助人為樂方面,對於在學校舉行的愛心募捐活動中,被調查的學生有62%的同學選擇“經常參加”,有26%的同學選擇“偶爾參加”,只有12%的同學選擇“從不參加”。但面對乞討人群時,有37%的同學選擇“同情並給與助”,54%的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9%的同學選擇“鄙視,覺得肯定是個騙子”。這說明學生總體上來說還是富有愛心的。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學生更應當樂於助人,學習雷鋒樂於助人的精神,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小事做起,為祖國建設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總結分析出: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總體情況樂觀,積極向上,而且女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要稍強,但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有待加強。

比如在公交車上面對老弱病殘時,只有32%的學生會主動讓座,部分同學選擇視情況而定。在愛護公物方面,面對校園內的課桌文化還有很多同學並不表示強烈對,甚至有部分同學認為這方便自己記東西。圖書館的狀況更是糟糕,書籍被破壞的程度很,部分同學只是方便自己閱讀,隨便摺疊書本。在保護壞境方面,學生的意識還是較強,絕部分同學在公共場合亂塗鴉,部分同學不會在公共場合亂扔垃圾,但仍有一部分同學隨意踐踏草坪。很可觀的是部分同學都有較高的遵紀守法意識,都能夠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都認為要嚴懲考試作弊行為。對樂於助人方面也有半數的同學經常參加公益活動。上述行為雖然不能在總體上影響學生,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良影響。因此對於作為21世紀接班人的學生,增強社會公德意識勢在必行。

造成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失範德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學生處於一個成年與未成年的過渡期,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和確定,判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控力較差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誤導,是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差,造成道德觀念淡薄,甚至嚴重影響學生的社會公德行為。另一方面是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學校方面,學校傳統的應試教育一味的向學生灌輸課本知識,而且對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不夠,造成學生容易忽略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在家庭方面,父母不拘小節,自身不太注重社會公德,沒有起到榜樣作用,造成學生從小養成不良習慣,缺乏社會公德意識。在社會方面,社會是一個染缸,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很多人無視社會公德,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給學生在正確樹立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造成衝擊。

我們認為要提高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學生本身的因素是主觀因素,起決定作用。學生應當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和誤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公德的觀念。如: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助身邊的同學朋友;多閱讀有關美德的書籍,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強自己的社會公德意識;明確自己的方向,不受外界不良的風氣的影響。在客觀方面:學校應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加社會公德的宣傳力度,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同時提高社會公德意識,而且要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創新社會公德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身作則,提高重視度,為小孩樹立良好的榜樣;在社會方面,國家應當建立完善市場經濟體系,要嚴懲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淨化社會風氣,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同時要加快社會公德法規劃程序,加快社會公德行為的輿論監督。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3

一、研究的目的和好處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是維繫一個社會不斷髮展的基本保障。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但是自古以來,一向是私德繁榮,公德匱乏。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公德在當今社會已然成為人的立身之本、社會和諧發展之基、治國安邦之道。在日新月異的21世紀,社會公德更要與文化氛圍,環境狀況結合在一齊。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期望,他們的社會公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中國普通高等校園教育大綱》:“此刻和今後一二十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學科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21世紀中國的面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否實現,關係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樣的評價和預估是科學明智的。那麼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究竟如何呢?我們做了相關調查,以期在瞭解到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的狀況下,分析原因研究對策,為大學生公德建設獻計獻策,最終促進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德意識進步和發展。

二、大學生公德現狀調查及分析

各文獻中對大學生社會公德的定義略有不同,那裡採用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禮貌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這務必義。針對各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7個問題,面向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本科生髮放問卷300份,收回291份,其中291份有效。

(一)積極方面占主導地位

從調查問卷反饋的結果來看,應當說大多數人具有比較正確的公德意識,能夠在日常行為中遵從社會公德。主要表此刻:

1.在禮貌禮貌和助人為樂方面。被問及“在校園見到老師或者同學,會主動打招呼嗎?”83.5%的同學能夠做出積極正面的回答。以及“上課時,你會把手機調成振動嗎?”高達88.7%的同學務必會調成振動。說明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夠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禮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時73.2%的同學願意積極參加各種校園公益活動,還有89.7%的同學會主動給有需要的人讓座。從這些數字中就能看出,當代的大學生具有很高的禮貌素養和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2.在環境保護和愛護公物方面。83.5%的同學不會在景區隨意扔垃圾,77.3%的同學對於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的行為十分反感。高達75%以上的比率說明,隨著近幾年國家在環境保護和愛護公物方面的大力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當代大學生的保護環境和愛護公物的意識得到了穩步提高,構成了十分明晰的環保概念和意識。

3.在應對網路言論方面。72.1%的同學都會“十分謹慎”地在網路上發表言論,74.2%的同學能夠不受網路上一些抨擊社會的言論的影響。在被問及“如何看待人肉搜尋這種行為”時,72.2%的同學表示反對,對於網路上的不禮貌用詞85.6%的同學都表示十分反感。這些資料證明,當代大學生在應對網路世界的`一些偏激言論和不健康資料時能夠持續基本的公德認識,不受影響和蠱惑,堅持自我認識事物的標準。

4.在誠信方面,當被問及“如遇到路人問路,你會如何作答時”,87.6%的同學都選取了“如實回答”;被問及“如何看待網路抄襲行為”;69.1%的同學都表示堅決反對;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都恪守誠信準則。

(二)缺失方面有待提高

雖然現階段,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社會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但是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很多地方值得深思,並不斷改善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主要體此刻:

1.職責感和正義感的缺失。在調查中,當被問及“如果發現有人作弊通過四、六級考試,你會如何?”時,僅有17.5%的同學選取“立即舉報”,33.0%的同學選取“裝作不明白”還有49.5%的同學選取了“會告訴其他人,但是不會舉報”。還有在被問及“在公共場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時,僅有10.3%的同學選取了“奮不顧身去抓小偷”。這一資料證明,絕大多數大學生都選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識,並沒有極強的職責感和正義感。眾所周知,職責感和正義感是一個人應有的優秀道德品質,但是調查資料顯示的結果令人十分擔憂,一群沒有職責感和正義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夠承擔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

2.公共職責意識不強,在問卷中,當被問及“你會打掃宿舍的公共區域嗎?”僅有62.9%的同學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於其他社會公德問題,平均低出15個百分點。我們認為公共意識是現代公德意識的前提和出發點,是對自我意識的昇華,同時又是對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將外界與個人聯絡在一齊,才是真正做到了實現自身的價值。而相當一部分同學,並不能認識到公共意識的重要性。

3.法制觀念不強,這一點在問卷中表現得極為明顯。當被問到“在無人看守的十字路口,會闖紅燈嗎?”僅有37.1%的同學回答“務必不會”,4.1%的同學回答“務必會”,而58.8%的同學回答“沒有車輛通過就會”。這一資料暴露了,當代大學生法制觀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識的淡漠。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體人民的奮鬥目標。遵紀守法是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公民道德規範的底線。當代大學生作為整個社會群體中的高知識階層,理應有更加過硬的法律道德意識,但是依然出現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現象。

三、原因研討

當代大學生本就應是國民表率,社會棟樑,但卻依然表現出與實際知識水平不相稱的道德水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這不禁使我想起司馬遷在《資治通鑑》中曾提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造成當今大學生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我們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一)社會的多元化

目前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社會多元化導致大學生對於社會公德的認識有向碎片化發展的傾向。尤其是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影響,更是對廣大正在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大學生產生了侵蝕和動搖。同時我們注意到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融入大學生生活中,超多的負面資訊“一切向錢看”“寧願坐在寶馬裡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衝擊著大學生的道德底線,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產生不健康的心理預設。

(二)家庭教育觀念陳舊

在中國家庭中,家長大都抱著“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思想,寄期望於孩子能通過上大學,找好工作來光宗耀祖。很少甚至沒有家長把真正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修養才作為教育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生活上父母的大包大攬,使得大多數學生成了只會學習的工具,缺乏道德養成的機會。再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給予孩子太多的愛,造成大學生思想的不夠成熟,最終可能釀成大禍。馬卡連柯曾說過:“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愛不夠,子女會感到痛苦。但過多的溺愛雖然是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三)校園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校園本應是有意識、有目的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戰場,但是當今中國的高校將學生的成績當作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從而在務必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素質教育。如清華投毒案,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反映了中國高校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四、探索增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途徑

當代大學生公德意識的缺失,雖然不是主流,但確確實實地存在著。讓人痛心疾首。但在歷史變革時期,我們既要認真對待,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要放平心態,客觀地看待事實。筆者認為,我們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積極開展社會公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防止社會公德教育在大學生中斷檔

應在大學課堂中加入社會公德認識與實踐的課程,使同學們首先在校園中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如協助宿舍管理員共同清理宿舍樓,杜絕在公共場所摟摟抱抱等不雅行為;然後再到社會上參加實踐活動,如義務獻血,幫忙環衛工人。通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到達社會公德教育的目的。

(二)發揮家庭作用,實現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相結合

一向以來都存在著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相悖的狀況。這種現象使廣大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困惑。如,應對暴力行為,校園教育要求學生要勇於與惡勢力鬥爭,而家庭教育則要求孩子知難而退,明哲保身,這樣的結果是無論大學生怎樣做,都不能得到整個社會的共同認可。而對於青年人來說,得到社會各層的認但是十分重要的激勵,所以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僅要對廣大學生灌輸正確的社會公德思想,也要對廣大家長們輸入正確的理念,帶動整個社會公德意識的提高。

(三)優化社會環境,為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帶給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的滑坡,與當下社會存在著超多不正之風有密切的關係。腐敗現象,網路上抨擊社會的言論,沒有道德底線的娛樂節目和八卦新聞,都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極為不好的影響。作為媒體人和娛樂人,就應樹立先進的典型,傳遞正能量。如近幾年央視的《感動中國》節目就對全國人民,個性是大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筆者認為就應多多弘揚先進感人的事件,而不是去大肆宣傳負面訊息,這樣才能真正起到媒體應有的作用,將社會風氣向積極健康的方面引導。

(四)健全獎懲機制,真正做到獎罰分明,扶正壓邪

對於那些嚴重踐踏社會公德的同學務必有相應的懲罰機制,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打擊校園存在的不正之風,以幫忙、教育同學為目的,加強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自律潛力。對社會公德方面表現突出的更要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鼓勵,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行為。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4

調查人:地鋪三小502班章諾溪

調查指導:家長

調查物件:社群,行人,校園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調查目的:

在我們身邊,不文明的現象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從車窗、住房、店鋪、攤點向外亂拋;亂佔道、亂搭建、亂開墾、亂挖、亂扔、亂焚燒。四拋六亂,一團亂麻。這些,在明亮整潔的城市裡看上去格外扎眼。針對這一現狀,對在社群,村,街道,學校周邊等地方開展四拋,六亂現狀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生活周邊的文明情況,找出不文明的現象,針對現象進行分析,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法與措施,進行改進。爭做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美麗學生!

通過這次的調查活動幫助我瞭解了社會的文明程度。讓人們意識到文明就在在我們的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的外在表現,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通過調查找出增強社會文明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

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社會上不文明行為現象

1、生活垃圾從車窗、住房、店鋪、攤點向外亂拋;這些行為對人們來說是最方便的習慣,往往自以為這是小事,無傷大雅。但這種行為實質上是缺少社會公德意識,社會責任感意識不強,忽視他人健康、影響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可見,樹立人們環保意識的工作我任重而道遠。

2,地鋪中心菜場為人口密集體、橫街窄巷多、馬路規模不大,且馬路兩旁店鋪密佈的街道。每天人流量在3萬左右,節假日高達10萬人左右,商業氛圍非常濃厚,巨大的'商業利益,吸引了大量無證商販聚集。據瞭解,聚集在該菜場的流動商販多數為外來人口,文化水平低,多數沒有一技之長,缺乏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活水平沒有保障。在城管監測他們的時候實施反監測,出現了城管進,走鬼退;城管走,走鬼進的現象。而且隨著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大,城管執法者與違法者的矛盾衝突在不斷升級,矛盾衝突由個體違法發展成為了有組織、有預謀地團伙違法;,城管執法環境管理難度非常大。

由此可見,四拋,六亂管理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佔有一定的比重,如:小區開發配套設施不到位、物業管理不到位帶來的髒、亂、差及違章搭建;道路建管脫節,無人管理,保潔跟不上;拆遷管理不到位,拆遷現場變成新的衛生死角等等。這意味著它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著整個街道、整個城市健康成長的命脈。四拋,六亂管理的成效與城市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它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形象。要想真正的杜絕這些不文明的現象,人文素質還是有待提高。

二,校園內不文明行為現象

在我們的校園裡也出現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比如:亂扔廢紙雜物,汙損牆壁,隨地吐痰,罵人打架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給我們整個校園蒙上一層陰影。

我們在學校應做個好學生;團結同學,尊敬師長;不隨地吐痰,不亂拋果殼紙屑,愛護學校公共財物,不亂花錢,不汙損校園牆壁,不說粗話髒話。

在社會應做個好公民:要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吹牛奉承、出爾反爾,撒謊騙人;借東西及時歸還,答應別人的事情努力做到;要遵守社會公德,尊老愛幼,不隨地亂扔紙屑,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不在公共設施上亂刻亂畫,遵守交通規則,要尊重他人,謙恭禮讓;要愛護自然,保護環境。

三、建立文明社會,和諧社會的一些思考

通過對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些現象就在我們身邊,有些甚至在自己身上發生過,只是沒人提出疑異,才覺得自然隨意。殊不知正是這些潛在行為侵蝕了我們的文明意識,造成了我們的惰性心理。如何才能改掉惡習,樹文明之風,讓文明禮儀伴我行呢?

要不失時機地開展社會文明宣傳。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誠、智、禮、信為標準,時刻注意言談舉止,提高自身文明素質,從內心深處挖掘自己的不足之處,時刻以文明二字檢查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覺主動地抵制不文明語言的侵蝕。逐步養成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通過這次調查,使我懂得了很多,我希望我們能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在不久的將來,這些不文明現象能夠慢慢杜絕,最終銷聲匿跡,到那時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我們家園更加美麗。讓我們共同努力。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5

調查課題:社會公德問題

調查時間:4月29日——5月1日

調查物件社會所有人員

調查型別:問卷調查形式

調查地點:xx

社會公德簡稱“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構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對維繫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公德作為維護社會關係秩序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程序中,社會公德的主要資料主要表現為禮貌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這5個方面。我們小組就這5個方面做了問卷調查並作出以下報告:

本次社會公德問卷調查我們第五小組共發放問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問卷103份,回收率為98.1%。其中男士52份,佔50.5%,女士51份,佔49.5%。通過對回收問卷的統計、分析、計算,我們對數字進行處理並進行以下書面說明。

在禮貌禮貌方面,被理解調查的民眾中,認為禮貌禮貌在現實生活中重要的佔99.02%,其中98.1%的民眾認為自己平時做到對別人講禮貌,有禮貌。但是當問及您平時會不會說髒話和粗話時,8.74%的民眾表示會說,33%的民眾表示不會說,58.3%的民眾表示偶爾會說。另外就平時見到師長會不會主動問好方面,81.6%的民眾都表示會主動問好。在禮貌禮貌方面相對做的不好的就是髒話和粗話方面,其他方面也還帶進一步的提高!

在助人為樂方面,被調查人群中,79.6%的民眾都有過助人為樂的經歷,只有少部分民眾表示沒有過助人為樂的經歷。在公交車上,68%的民眾表示願意為老弱病殘孕等弱勢群體讓座,還有29.1%的民眾會看狀況而決定為不為別人讓座,只有2.9%的民眾表示不願為弱勢群體讓座。在當問及馬路上有人學要幫忙,你會不會伸出援手時,只有31.1%的民眾表示會伸出援手,6.8%的民眾表示這種狀況是不會伸出援手,看狀況來定的民眾佔63.1%,就這個問題,當繼續追問如果您決定不上前幫忙時的理由時,大多數的民眾都表示怕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世界太複雜,好心辦壞事的事件太多了。結果證明,在助人為樂方面,最嚴重的主要是當今的誠信問題缺失,導致許多人需要幫忙,但沒人敢去幫。要解決這類問題還得從誠信方面做起。

在愛護公物方面,就看到有人破壞公物你會不會去阻止時,34%的民眾表示會上前阻止,在這方面,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一些退休人員更為主動一些。看狀況再決定的民眾佔了51.5%,他們表示當時狀況下能阻止儘量阻止,不在潛力範圍就算了。還有14.6%的民眾表示這種狀況自己不會去阻止。當碰倒標語牌時,絕大多數的民眾表示會把它撿起來放好,應對生活中的公共財產物品,73.8%的民眾表示會好好珍惜,23.3%的民眾表示有時會珍惜,低於2.9%的民眾不會珍惜公共物品。根據調查結果,說明在愛護公物方面還在存在很多的不足,民眾的公共財產意識不強,還將有待進一步的加強。

在保護環境方面,只有22.3%的民眾認為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強,75.7%的民眾表示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只是一般,甚至還有1.9%的人表示自己基本沒有任何環境保護意識。在公共場合,還有6.8%的民眾表示會亂扔垃圾,偶爾會會亂扔的民眾也還高達38.8%,只有54.4%的民眾在公共場合是不會亂扔垃圾的。民眾針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做得怎樣樣的問題,普遍都認為不好,其中,69.9%的民眾認為做得一般,24.3%民眾表示做得很差。在垃圾處理問題上,68%的民眾表示都是直接就傾倒了,會分類在處理的民眾只佔13。就當今我國的保護環境問題,已經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保護環境是必要且重要的。對於我們每個人也是一樣。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每個人的努力會匯成全人類的努力,憑藉著等同於征服自然的信心,來還自然環境一份清白。

在遵紀守法方面,調查顯示,僅有41.7%民眾做到從來不闖紅燈,絕大多數民眾都會不同程度的闖紅燈。在提到道德對公民的制約作用時,只有33%的民眾認為道德規範對民眾的制約作用很大,絕大多數的民眾都表示道德本身的作用就應是很大的,但是在當今誰會,它的作用不大,甚至還有0.97%的民眾認為道德對公民沒有作用。在公共場合,61.2%的民眾表示不會插隊,6.8%的`民眾有時會插隊,4.9%的民眾經常插隊,27.2%的民眾表示會偶爾插隊。在生活中,完全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民眾僅佔17.5%,絕大部分民眾表示不完全做到,甚至還有0.97%的民眾表示自己完全沒做到。就遵紀守法方面而言,從調查資料上來看,我們這方面確實存在許多的問題。

通過此次的問卷調查,我們對當今的社會公德意識有了務必的理解。從調查中能夠看出,當今民眾大部分都不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對社會公德的五個主要資料(禮貌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都存在務必的問題,大部分民眾都還不能夠意識到加強社會公德的重要性。個性是應對一些社會中的不良現象時,能夠主動指出並制止的為數甚少,大多數民眾僅能做到自律,而在社會職責感方面有待提高,在實際行動上,還需進一步加強。

在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禮”即公德,《論語》中孔子告訴世人“不學禮,無以立”簡簡單單幾個字,足以說明公德的重要性。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就應關注社會公德問題,擁有一顆公德心,親身力行成為社會公德的實踐者。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現代化程序的不斷髮展,社會公德教育與道德建設的核心資料,已經成為當前影響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今社會物質財富正在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生活,但卻在務必程度上貧乏了我們的精神世界。當然,目前雖然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甚至令人擔憂的現象,但是,社會公德總體上是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民的精神財富也能像物質財富一樣不斷豐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這充分說明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其中,每位公民不僅僅僅是參與者和享受者,更應是示範者和監督者。“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這一系列十八大報告中關於道德建設的重要論述,不斷的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當中國夢的話題熱議之後,社會公德更與它更是密不可分,在去年12月18日到今年2月10日展開的“中國夢,中華情大型徵文活動”中,許多學者就提出中國夢離不開社會道德的支撐的論述。到之後“中國夢,xx夢”,無數的人都提到了社會公德的重要作用。

總之,我們還就應清醒地認識到,社會公德是整個民族的艱鉅工程。單獨依靠一個教師、一所校園亦或是某個地區是無法完成歷史重託和社會所賦予的重任的。這需要全體民眾共同投身於社會公德的建設中去,更需要政府發揮其巨大的引導作用,這既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繼續創造這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6

調查物件:xxx部分在校大學生

組員及分工:

組長:

個別訪談:

文獻收集:

個人體會:

幻燈片製作:

報告整理:

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說:“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儲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著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人。

綜上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良好,基本符合一名當代合格大學生的標準,但我們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天津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王偉凱表示:“大學生依然單純,素質並沒有下降。”在得到社會肯定和表彰的同時,我們應時刻謹記肩上的神聖責任,時刻以社會公德典範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彌補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更好地做一名社會公德形象大使。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7

一、調查人:xxx

二、調查時間:20xx-6-10

三.調查資料:

校園教室

校園作為一個大的家庭,每個學生都在校園生活過,不管怎樣,就應是很熟悉的環境,在此過程中,維護公共財產就應是學生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在大學,就應更高一級了吧,這種小事就應說是不用說了,然而狀況恰恰不是這樣的,無論是教室還是其他公共場地,到處有“名人們”留下不朽的痕跡。比如,教室牆壁上和課桌上,隨處望見,亂塗亂畫,甚至在牆上印上幾個腳印或者在桌上刻幾個字。

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職責。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而也有一些隨意亂扔的行為,比如瓜子皮,隨意吐痰等行為。

學生宿舍

在晚上,宿舍就應是很安靜的吧,累了一天,每個都想好好的睡上一覺。然而,有的時候,在三更半夜竟然有人大聲吼叫,以此來炫耀自己的聲音,殊不知還感到很得意,很光榮。

四、原因分析:

1、社會的影響

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在社會公德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規則不合理、公共生活1、進一步優化校園公德環境,切實強化對大學生的公德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重要的制約和影響作用,良好的公德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校園公德環境的優化來說,一方面要重視人文環境的培育。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素養,真正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來引導學生、帶動學生。其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健康向上的校園風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公德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教育,並以實際行動維護學生形象、維護自身形象,提高公德修養。第三,積極發揮輿論在校園公德建設中的導向作用,倡導公德意識,推崇先進模範,宣傳優良的社會公德事蹟,譴責不講公德的行為,鞭撻醜惡現象,從而在校園內構成人人講公德、唾棄不禮貌行為的良好公德環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園美化工作,以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薰陶人,感染人,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2、優化社會大環境,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德氛圍。人總是處在務必的氛圍之中。一個人從出生到成年並構成務必的思想道德觀念,都要受到環境氛圍的各種影響。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是搞好社會公德建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大學生社會公德水平的提高,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的社會公德水準得以提升。

3、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高校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活動情境中去感知體驗,從而在其中解決心理問題及由此構成的社會公德認知和行為問題,使學生構成健康的心態與公德行為習慣;根據形勢需要,各高校要成立心理諮詢機構,開展心理諮詢工作,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瞭解學生心理狀況,為一些處於不良心態的個性不良道德心態的`學生諮詢,幫其分析導致困境的原因,使之擺脫矛盾和困擾,正視自己的狀況找到如何解決不良心態的方法,及時消除致使心理精神疾病的不良因素;定期開展心理衛生知識講座,並通過開展學習、交往、情緒等方面的主體心理輔導,讓學生學會自我保健、自我調節,持續身心健康發展。

六、總結:

加強公德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好處和深遠的歷史好處,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這個民族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禮貌進步。我們大學生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最為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我們要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努力做社會公德規範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8

調查課題:社會公德問題

調查時間: 4月29日——5月1日

調查物件:社會所有人員

調查型別:問卷調查形式

調查地點:貴陽市境內

社會公德 (social ethics; social morals) 簡稱“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對維繫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公德作為維護社會關係秩序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程序中,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主要表現為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這5個方面。我們小組就這5個方面做了問卷調查並作出以下報告:

本次社會公德問卷調查我們第五小組共發放問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問卷103份,回收率為98.1%。其中男士52份,佔50.5%,女士51份,佔49.5%。通過對回收問卷的統計、分析、計算,我們對數字進行處理並進行以下書面說明。

在文明禮貌方面,被接受調查的民眾中,認為文明禮貌在現實生活中重要的佔99.02%,其中98.1%的民眾認為自己平時做到對別人講文明,有禮貌。但是當問及您平時會不會說髒話和粗話時,8.74%的民眾表示會說,33%的民眾表示不會說,58.3%的民眾表示偶爾會說。另外就平時見到師長會不會主動問好方面,81.6%的民眾都表示會主動問好。在文明禮貌方面相對做的不好的就是髒話和粗話方面,其他方面也還帶進一步的提高!

在助人為樂方面,被調查人群中,79.6%的民眾都有過助人為樂的經歷,只有少部分民眾表示沒有過助人為樂的經歷。在公交車上,68%的民眾表示願意為老弱病殘孕等弱勢群體讓座,還有29.1%的民眾會看情況而決定為不為別人讓座,只有2.9%的民眾表示不願為弱勢群體讓座。在當問及馬路上有人學要幫助,你會不會伸出援手時,只有31.1%的民眾表示會伸出援手,6.8%的民眾表示這種情況是不會伸出援手,看情況來定的民眾佔63.1%,就這個問題,當繼續追問如果您決定不上前幫忙時的理由時,大多數的民眾都表示怕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世界太複雜,好心辦壞事的事件太多了。結果表明,在助人為樂方面,最嚴重的主要是當今的誠信問題缺失,導致許多人需要幫助,但沒人敢去幫。要解決這類問題還得從誠信方面做起。

在愛護公物方面,就看到有人破壞公物你會不會去阻止時,34%的民眾表示會上前阻止,在這方面,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一些退休人員更為主動一些。看情況再決定的民眾佔了51.5%,他們表示當時情況下能阻止儘量阻止,不在能力範圍就算了。還有14.6%的民眾表示這種情況自己不會去阻止。當碰倒標語牌時,絕大多數的民眾表示會把它撿起來放好,面對生活中的公共財產物品,73.8%的民眾表示會好好珍惜,23.3%的民眾表示有時會珍惜,低於2.9%的民眾不會珍惜公共物品。根據調查結果,說明在愛護公物方面還在存在很多的不足,民眾的公共財產意識不強,還將有待進一步的加強。

在保護環境方面,只有22.3%的民眾認為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強,75.7%的民眾表示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只是一般,甚至還有1.9%的人表示自己基本沒有任何環境保護意識。在公共場合,還有6.8%的民眾表示會亂扔垃圾,偶爾會會亂扔的民眾也還高達38.8%,只有54.4%的民眾在公共場合是不會亂扔垃圾的。民眾針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做得怎麼樣的問題,普遍都認為不好,其中,69.9%的民眾認為做得一般,24.3%民眾表示做得很差。在垃圾處理問題上,68%的民眾表示都是直接就傾倒了,會分類在處理的民眾只佔1/3。就當今我國的保護環境問題,已經是一個相當嚴峻的問題。,保護環境是必要且重要的。對於我們每個人也是一樣。也許微不足道,但是每個人的努力會匯成全人類的努力,憑藉著等同於征服自然的信心,來還自然環境一份清白。

在遵紀守法方面,調查顯示,僅有41.7%民眾做到從來不闖紅燈,絕大多數民眾都會不同程度的闖紅燈。在提到道德對公民的制約作用時,只有33%的民眾認為道德規範對民眾的制約作用很大,絕大多數的民眾都表示道德本身的作用應該是很大的,但是在當今誰會,它的作用不大,甚至還有0.97%的民眾認為道德對公民沒有作用。在公共場合,61.2%的民眾表示不會插隊,6.8%的民眾有時會插隊,4.9%的民眾經常插隊,27.2%的民眾表示會偶爾插隊。在生活中,完全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民眾僅佔17.5%,絕大部分民眾表示不完全做到,甚至還有0.97%的民眾表示自己完全沒做到。就遵紀守法方面而言,從調查資料上來看,我們這方面確實存在許多的問題。

通過此次的問卷調查,我們對當今的社會公德意識有了一定的理解。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當今民眾大部分都不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對社會公德的五個主要內容(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大部分民眾都還不能夠意識到加強社會公德的重要性。特別是面對一些社會中的不良現象時,能夠主動指出並制止的為數甚少,大多數民眾僅能做到自律,而在社會責任感方面有待提高,在實際行動上,還需進一步加強。

在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禮”即公德,《論語》中孔子告訴世人“不學禮,無以立”簡簡單單幾個字,足以說明公德的重要性。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更應該關注社會公德問題,擁有一顆公德心,親身力行成為社會公德的實踐者。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現代化程序的不斷髮展,社會公德教育與道德建設的核心內容,已經成為當前影響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當今社會物質財富正在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生活,但卻在一定程度上貧乏了我們的精神世界。當然,目前雖然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甚至令人擔憂的現象,但是,社會公德總體上是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民的精神財富也能像物質財富一樣不斷豐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這充分說明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其中,每位公民不僅是參與者和享受者,更應是示範者和監督者。“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這一系列十八大報告中關於道德建設的重要論述,不斷的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當中國夢的話題熱議之後,社會公德更與它更是密不可分,在去年12月18日到今年2月10日展開的“中國夢,中華情大型徵文活動”中,許多學者就提出中國夢離不開社會道德的支撐的論述。到後來“中國夢,XX夢”,無數的人都提到了社會公德的重要作用。

總之,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社會公德是整個民族的艱鉅工程。單獨依靠一個教師、一所學校亦或是某個地區是無法完成歷史重託和社會所賦予的重任的。這需要全體民眾共同投身於社會公德的建設中去,更需要政府發揮其巨大的引導作用,這既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更是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繼續創造這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9

一、調查目的

道德中的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學習了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一課後,為了初步瞭解公民的道德素質變化,我們小組制定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現狀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物件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物件涉及到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同學以及部分校外人員。

調查分為兩步進行:①、製作一份“社會公德調查問卷”,由小組成員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蒐集資料和資料;②、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最後制定成調查報告。

注:為了保證本次調查的真實性,採用了不記名的方式。總共製作了100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0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人類社會是由以共同的狀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絡的人們組成的有機整體。秩序之於社會,就像規矩之於方圓;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秩序社會便會無法正常執行。秩序是由社會生活中的規範來制約和保障的。在當下社會,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好處越加突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是當今時代社會公德的重要資料。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公民關於保護環境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第二題中在沒望見垃圾桶的狀況下,我們調查的人中65%的人會拿著垃圾直到看到垃圾桶了再扔,佔25%得人會拿在手裡一會,等在實在看不見垃圾桶了就扔。這說明人們在思想中還是有意識,認為亂丟垃圾是不道德的行為。第六題在吐痰這個人人都有的行為上,有62%的人會找到垃圾桶再吐,35%的人見到溝渠或花壇再吐,3%的人會吞回去(雖然吞回去很不衛生,但其本意是他本人從不吐痰)。在這個調查問題中,絕大多數人還是有不隨地吐痰的意識的,這說明人們這方面的素質還是有的。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帶頭宣傳和踐行環境道德要求歐,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遵紀守法:在我們的問卷中,11,,12這兩個題屬於這一範疇。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雖然按照務必的標準來看,我們的分法不是很合理,但是我們還是一致認為這兩個題應屬於這這範疇。從11題看來,75%得人對道德底線的理解程度到達了務必的'高度,認為至少都要正直守法守信、友善。然還是有3%得人覺得無所謂,這部分人還有待加強道德認識。再從12題看,能時時刻刻按照道德準則來行事的人的比例明顯比例不大,只佔了36%,二更多的人,大約佔了45%得人要根據狀況才決定能不能,甚至還有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是有點讓人頭疼的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素質就應相對較高,務必全面瞭解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各項法律法規,爭取按照“以遵紀守法為榮,一違法亂紀為恥”行事。

愛護公物:在我們的問卷中,第5這一個題屬於這一範疇。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就應承擔的社會職責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禮貌程度的重要標誌。那麼根據我們的問卷資料,我們對第五題進行分析:在遊覽古蹟的時候,有37%的人會親自去阻止別人在古蹟的柱子上刻字有17%的人選取向相關工作人員反映,有33%的人會內心憤怒卻不制止,有11%的人認為這很正常,有2%的人也想去刻。通過結果證明,87%的人會覺得在古蹟上刻字是不道德的行為,覺得保護古蹟才是道德好的表現,丹仍然有13%的人還沒意識到保護名勝古蹟的重要性。愛護公物與破壞公物的行為還有很多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要增強社會主人翁的職責感,珍惜國家、群眾財產,愛護公物,個性要保護社會公用設施,堅持同損害公共財產、破壞公物的行為作鬥爭。

禮貌禮貌:在我們的問卷中,第8、9這;兩個題屬於這一範疇。

禮貌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首先從第八題看,在進入安靜的公共場合中,75%的人會思考到別人的感受,會遵守正確的社會公德。有25%的小部分人會不顧他人感受,在這個問題上說明有些人還沒有學會思考別人的感受,在很多事情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現今社會,手機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配件,它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在有些場合,手機鈴聲會影響別人。而從第九題分析來看,絕大多數認識很自覺地注意到了不影響他人,這部分人佔了68%;同時也有17%的人選取C選項,不對其進行處理,這部分人可能是出於擔心錯過重要的事情。雖然這兩個問題並不能反應出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們相信人們都還是很有道德素質的,大家也應將這種沒得發揚下去。

四、調查感想

此次關於社會公德的調查使我們來到大學後的第一份以小組形式做的調查。雖然有朱衛嘉老師以及學長學姐的盡力指導,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欠缺,比如題型不夠完備,甚至有些選項重複、不貼合常理,選項不夠規範等等。即使是這樣,但至少我們已經賣出了實踐調查的第一步,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鹹都深深銘刻在心間,我們堅信付出就會有回報、有收穫。我們會在以後的調查中吸取此次的教訓,並爭取改善完善!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0

前言: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作為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社會公德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儲備和道德修養的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社會公德和科學文化素質高低,將直接關係到21世紀我國精神文明的面貌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實現,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有較高的期望。大學生遵循社會公德對自身發展,對社會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總體情況 :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結合問卷及調查結果,我們作如下分析: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儲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著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資料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

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

大學生社會公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調查資料的分析,並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社會公德的這五個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並不困難,對於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五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衝擊。

道德觀的多元化與複雜化有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是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1

調查目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地點:

xx職業技術學院

調查時間:

20xx年12月

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

調查內容:

通過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的調查進而瞭解他們在社會公德方面的表現,反映社會現象並提出建議改善措施來提高所欠缺的地方。調查結果:

總體情況: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6%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30%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

(1)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2%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28%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20%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儲存著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調查問題中,調查資料中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2%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2%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2)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6%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62%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30%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二者之和佔了92%,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

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3)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90%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4%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30%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60%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0%的人乾脆不理它。再比如當發現有流浪動物時有66%的人會把它領走或自己養或送走,剩下的人會不去管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4)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5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還有在其他方面如:在旅遊時是否會亂刻亂畫,有76%的人不會,其餘的16%的人偶爾會。這表明在外出旅遊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嚴於律己不亂刻亂畫。還有在有關是否隨地吐痰的問題上有56%的人偶爾會,16%的人經常會。這表明在隨地吐痰的問題上同學們的自覺性比較差,生活習慣不好造成的。

提高社會公德的意義:

首先,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於提高公民素質,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公德是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其發展和完善程度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影響著全體公民素質的提高。同時社會公德的好壞,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促進或延緩發展的作用——良好的社會公德有利於促進社會的發展,不良的社會公德則阻礙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一點已被社會歷史的發展所證明。

其次,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社會秩序的維護需要藉助於多種形式,如:法律制度的約束、輿論監督等,但是所有這些都不可能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可能具體到一個人的一言一行。因此,那些帶有道德意義的要求,如遵守秩序,處理鄰里關係等,只有靠提高公民的社會公德修養,才

能得以維持,如果法律制度所不及,而公民又缺乏相應的修養,則容易引起社會的混亂無序。

再次,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提倡敬老愛幼,先人後己,自重自立,寬以待人,謙誠相讓等,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具備這些基本要求,可以有效地調節人際關係,舍此則容易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甚至導致人人自危。

另外,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有利於促進環境保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但是,如果公民環境意識淡薄,如:亂丟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在公共場所吸菸等,不僅汙染環境,影響市容,同時還會影響他人身心健康。所以,加強社會公德建設,對形成公民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何提高社會公德的建議:

自身方面:

一、瞭解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鄧小平理論,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力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二、做為當代大學生,應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因為道德建設離不開這些優良傳統。

三、增強自己的法律知識。法律、道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四、增強集體主義意識,因為集體主義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也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應把個人理想與奮鬥融入到人民的共同理想與奮鬥之中。

五、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因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

六、多參加一些道德實踐活動。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會得到薰陶,精神生活會得到充實,道德境界會得到昇華。

學校方面: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養年輕一代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學校的首要任務。但是,目前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學率,放鬆對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致使一些學生走上社會之後不僅不能給社會作出有效的貢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有的甚至在校就表現出非常不文明的行為。雖然這一部分公德意識淡薄的學生的存在,不能完全歸咎於學校教育,但是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的陣地,學校應充分認識其形成年輕一代良好社會公德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2

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的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當今世界正在發生著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著廣泛深刻的變革。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廣大民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社會公德建設凸顯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課題,使社會公德建設的價值具有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在這樣的大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社會公德便備受關注。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我們小組於半個月時間裡對本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55份,共收回有效問卷55份(問卷有限,所作分析和結論僅供參考)。調查物件涉及校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認識以及個人道德實踐等方面。

(一)、行為文明方面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圖書佔位子是一種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圖書館是很多愛好學習的同學常去的地方,一般來說圖書館的環境是相當的不錯的,絕對是同學們看書、做作業的首選之地。這樣問題也就來了,如果看書的人很多,小小的圖書館怎麼能保證每個看書的同學都有座位呢,佔位子的現象也就隨之而來。在我們的調查之中有3.6%的同學認為應該這麼做,這樣做的話更有利於自己的學習,50.9%的同學認為大家都這樣,見怪不怪,32.7%的同學認為沒什麼自己也曾這樣做過,12.7%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

文明、禮貌,這些道理大家都是知道的,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的.同學心理面是知道怎麼做的,但是在行動上卻沒有起到起個表率的作用,長時間的這種佔座行為習慣讓大家都麻木了,同學們的態度變得很無所謂。明知道這個行為是不道德的,沒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圖書館的資源,但是沒有實際行動去改變這一不道德的行為。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行為文明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二)、愛護公物方面

校園中的“課桌文化”或旅遊景點處的“塗鴉”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在我們的調查中有3.6%的同學認為蠻不錯的,它展現了個人風採,並且可以自由的宣洩感情,有54.5%的同學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它破壞了公物,造成了不良影響,有20%的同學認為沒什麼大不了,我也幹過,有10.9%的同學認為這是很隨便的事,關注自己就行,10.9%的同學認為要想辦法杜絕這種不良行為。

從資料和生活的觀察上來看,大學生在愛護公物方面心理上是能夠接受的,落實到實踐中絕大部分大學生做的還是好的。對於自己的東西每個人都很愛惜的,但面對公共財產時,人性的弱點就顯示出來了,有時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公共財產就成了犧牲品,這是一種極其自私的行為,近三成同學的卻對這種行為持無所謂的態度,這是很可怕的,這是低端的個人素質。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保護環境等方面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公共場合製造了垃圾,有64%的同學表示“一般不會扔”,有6%的人選擇“經常仍”,另外有9%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周圍沒有人的時候會仍”,有21%的同學認為“只有在找不到垃圾箱的時候才會扔”。 資料表明在不破壞環境衛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這個現象應該是和社會現象一致的,當今社會就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很多人為了一己之利不擇手段,當然不否認還存在許多為社會服務的人,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要以當代大學生去影響下一個時代,而不是隨波逐流,保護好環境,從自己做起。

活動總結

雖然這次調查活動,涉及範圍比較小,調查物件比較侷限,資料量有限,但是通過此次活動,還是發現了許多問題,暴露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我們今後的公德教育指明方向。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3

一、調查目的

道德中的社會公德,是維護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學習了第五章遵守社會公德 維護公共秩序一課後,為了初步瞭解公民的道德素質變化,我們小組制定了相應的調查問卷,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現狀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物件與方法

本次調查的物件涉及到不同年級、不同院系的同學以及部分校外人員。

調查分為兩步進行: ①、 製作一份社會公德調查問卷,由小組成員到不同的地方進行實地調查,蒐集資料和資料; ②、 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最後制定成調查報告。

注:為了保證本次調查的真實性,採用了不記名的方式。總共製作了100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0份。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人類社會是由以共同的狀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絡的人們組成的有機整體。秩序之於社會,就像規矩之於方圓;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沒有秩序社會便會無法正常執行。秩序是由社會生活中的規範來制約和保障的。在當下社會,維護公共秩序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越加突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是當今時代社會公德的重要內容。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公民關於保護環境方面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第二題中在沒看見垃圾桶的情況下,我們調查的人中65%的人會拿著垃圾直到看到垃圾桶了再扔,佔25%得人會拿在手裡一會,等在實在看不見垃圾桶了就扔。這說明人們在思想中還是有意識,認為亂丟垃圾是不道德的行為。第六題在吐痰這個人人都有的行為上,有62%的人會找到垃圾桶再吐,35%的`人見到溝渠或花壇再吐,3%的人會吞回去(雖然吞回去很不衛生,但其本意是他本人從不吐痰)。在這個調查問題中,絕大多數人還是有不隨地吐痰的意識的,這說明人們這方面的素質還是有的。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牢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帶頭宣傳和踐行環境道德要求歐,身體力行,從小事做起,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遵紀守法:在我們的問卷中,11,,12這兩個題屬於這一範疇。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雖然按照一定的標準來看,我們的分法不是很合理,但是我們還是一致認為這兩個題應屬於這這範疇。從11題看來,75%得人對道德底線的接受程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認為至少都要正直守法守信、友善。然還是有3%得人覺得無所謂,這部分人還有待加強道德認識。再從12題看,能時時刻刻按照道德準則來行事的人的比例明顯比例不大,只佔了36%,二更多的人,大約佔了45%得人要根據情況才判斷能不能,甚至還有4%的人認為沒有必要,這是有點讓人頭疼的問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素質應該相對較高,必須全面瞭解公共生活領域中的各項法律法規,爭取按照以遵紀守法為榮,一違法亂紀為恥行事。

愛護公物:在我們的問卷中,第5這一個題屬於這一範疇。 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它既顯示出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也是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那麼根據我們的問卷內容,我們對第五題進行分析:在遊覽古蹟的時候,有37%的人會親自去阻止別人在古蹟的柱子上刻字有17%的人選擇向相關工作人員反映,有33%的人會內心憤怒卻不制止,有11%的人認為這很正常,有2%的人也想去刻。通過結果表明,87%的人會覺得在古蹟上刻字是不道德的行為,覺得保護古蹟才是道德好的表現,丹仍然有13%的人還沒意識到保護名勝古蹟的重要性。愛護公物與破壞公物的行為還有很多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要增強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珍惜國家、集體財產,愛護公物,特別要保護社會公用設施,堅持同損害公共財產、破壞公物的行為作鬥爭。

文明禮貌:在我們的問卷中,第8、9這;兩個題屬於這一範疇。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首先從第八題看,在進入安靜的公共場合中,75%的人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會遵守正確的社會公德。有25%的小部分人會不顧他人感受,在這個問題上說明有些人還沒有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在很多事情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現今社會,手機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配件,它作為一種通訊工具,在有些場合,手機鈴聲會影響別人。而從第九題分析來看,絕大多數認識很自覺地注意到了不影響他人,這部分人佔了68%;同時也有17%的人選擇C選項,不對其進行處理,這部分人可能是出於擔心錯過重要的事情。雖然這兩個問題並不能反應出很大的問題,但是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我們相信人們都還是很有道德素質的,大家也應將這種沒得發揚下去。

四、調查感想

此次關於社會公德的調查使我們來到大學後的第一份以小組形式做的調查。雖然有朱衛嘉老師以及學長學姐的盡力指導,但是其中還是有很多欠缺,比如題型不夠完備,甚至有些選項重複、不符合常理,選項不夠規範等等。即使是這樣,但至少我們已經賣出了實踐調查的第一步,這其中的酸甜苦辣鹹都深深銘刻在心間,我們堅信付出就會有回報、有收穫。我們會在以後的調查中吸取此次的教訓,並爭取改進完善!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4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說:“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8%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報告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脫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說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

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說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廣泛開展向先進典型學習的活動,善於發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學生道德楷模,讓廣大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見賢思齊,從先進典型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進典型的高尚情操成為社會的共同財富。“自強之星”便是一個很成功的道德典範。在評選的過程中,每一位參與者都用自己的事蹟感動著每一個人,同時也在其內心深處產生正面的影響,起到典範的積極作用。

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但仍有不足之處。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溫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徐再接再厲,爭當道德模範。

社會公德調查報告 篇15

社會道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道德是指反映階級、民族或社會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某個社會、某個國家特別提倡和實施的道德要求,甚至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可以引起重視和實施。狹義的社會道德是指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為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泛指影響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禮貌、清潔衛生等行為規範。社會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基本、最廣泛、最普遍的關係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雖然存在著各種階級和不同的勞動分工,但同一社會環境中的所有社會成員同時必須遵守這個時代和社會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簡單生活規則,才能相互交流,維護社會的最低生活秩序。

社會道德是指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道德原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人際關係層面上,社會道德主要體現在文明行為和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的關係層面上,社會道德主要體現在愛護公共財產,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社會道德主要體現在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上。

作為當今社會的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尤其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更要努力做道德楷模。

在思想道德上,社會道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同時又處處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道德,我們進行了一項社會調查。

大局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總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吳東昇說:現在的大學生值得肯定。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進步已經充分體現在大學生身上。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9%和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知識、文化先進,但應用知識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社會實踐報道能力強,社會責任感強。這說明大學生的公德表現普遍較好。他們對公共道德的基本行為和範疇都有清晰的認識,但具體表現有待提高,而這種知行脫節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

從幫助他人中找到樂趣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助人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中國的傳統美德,自古就有。成年紳士的.美做最好的人冀中博士以及其他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種快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幸福的事情,既是愛的表達,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望。養成助人的習慣,將是一個人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所謂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該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儘可能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這項調查中,57%和75%的人選擇社會福利活動定期參加,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沒任務,偶爾應付此外,4%和28%的人選擇了不要參與。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體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喜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學生,社會也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和引導。

在當代大學生中,大多數學生很少接觸社會,也很少參與世界爭端,所以他們保持著原有的善良和感激。在我們一次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受訪者乾淨利落、毫不猶豫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她獻血的時候第一次衝,她覺得很有意義。當我們問:有人說獻血很危險,甚至可能生病。你想過嗎?她簡單地回答說:沒有,我沒想過。只覺得身體很好。我抽點血沒關係。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的邊緣,等著我們獻血去解救他們。我們的調查資料還顯示,58,63%的學生積極參與獻血,36.31%的學生想去,但沒有時間。只有10,06%的學生認為這是醫院賺錢不給錢。

禮儀

禮貌是社會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比如:尊敬老師,主動讓座等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和54%的受訪者在路上看到老師時會主動打招呼。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很高,可以付諸行動。在公交車上,只有49、47%的受訪者會主動讓座,而48、47%的受訪者會視情況偶爾讓座。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讓座持積極態度,因為兩者之和佔97%和94%,但只有一半堅持把道德認知轉化為每一件小事。這表明,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禮貌和禮貌方面的素質需要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我們周圍環境的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共財產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據調查,87%和05%的學生外出製作垃圾但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會相遇找到後扔垃圾桶,622%的人選擇扔掉它此外,6,74%的人可能是由於面子、意志找個角落再扔一次。在不破壞環境衛生方面,大部分同學都做的很好,就是能對自己免疫。但是,當我們真正把環保當大師的時候,我們大學生做得還不夠,就是做不到優先考慮世界。比如你看到地上的垃圾,只有5%和73%的人會馬上清理,而80%和21%的人想清理,但最後都不去做,剩下的14%和06%乾脆不管。通過分析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常見的規則太死板了,我一個人去做很尷尬,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就去逃避。對於這些現象,每一個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有所行動,不要覺得是丟臉的事情。其實往往是最想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曲的精神多一個彎,世界就多一份乾淨。另外,對於盛行桌面文化我們應該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應該考慮它可能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並對我們的行為負責。

遵守法律和紀律

守法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道德的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可能影響正常的生活秩序,需要通過紀律和法律來維護。大學生應充分了解各種法律法規,熟悉學校規章制度,牢固樹立法律觀念。以遵守法律法規為榮,以違反法律法規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規定。但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的情況並不太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93%和2%的學生認為舞弊並不奇怪,他們可以冷靜對待。在南京某大學20xx的調查中,56%和7%的人不相信有從不出軌的大學生!這不僅反映了一個學術道德問題,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薄弱。很多大學生過早產生了世故感和機會主義。誠然,要改變這種狀況,不僅要依靠社會的正確引導,還要增強大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識,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此,希望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學技術學院的全體學生一起遵守社會公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