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精選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97K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精選2篇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1

農村留守兒童(兒童是指17週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衍生物,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鎮化程序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家鄉,進城務工、經商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留守兒童。目前農村留守兒童所突顯出來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為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瞭解,今年市婦聯通過縣、鎮、村婦聯組織網路,對全市留守兒童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收集有關資料進行彙總分析。通過“下基層、訪婦情、辦實事”的形式,走訪基層婦聯幹部、鎮村幹部、留守家庭等,瞭解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情況,共同探討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思路。本文根據調研情況,對目前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粗淺分析,就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根據婦聯絡統20xx年3月的調查摸底顯示,我市17歲以下留守兒童已達10萬多人,佔兒童總數的12%。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就有9萬多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87%。陽山縣、英德市所佔比重最大,陽山縣有3。9萬多人,英德市有2。6萬多人,兩縣農村留守兒童人數佔了全市留守兒童總數的70%。

(一)基本現狀。

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境普遍不寬裕,生活依靠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外打工維持。據統計,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15909人。有的家中有病人,因病致貧情形並不鮮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打工收入較微薄。部分留家的母親,最主要的任務是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小孩,只進行簡單的種植養殖來幫補家計。

2。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生活起居。

3。農村留守兒童中,國小年齡段以下的超過半數。據統計,國小年齡段以下的兒童共有6。2萬多人,佔農村留守兒童總數的65%。其中,讀國小的佔了36。4%,讀幼兒園的佔了12。3%,學齡前的佔了16。3%。

(二)主要存在問題。

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與其他兒童存在的差異性,使其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質等多個方面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或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隔代教育負面作用,學習水平和心智水平難以提高。很多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由於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計,有的自己也體弱多病,對於管教孩子是無能力也無精力,隔代教育顯然力不從心。同時“隔代親”現象的普遍存在,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文化輔導和行為習慣、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對孩子疏於管教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如清新縣禾雲鎮的小健,今年13歲,正在讀國小六年級。他的父母長期在廣州打工,由奶奶負責監護其生活學習。奶奶不識字,對其也十分溺愛,少有對其進行嚴厲管教。小健對學習非常不自覺,成績是越來越差。同鎮10歲的小發讀一年級時,有媽媽在身邊監督、照顧,能上課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回家更會幫助媽媽做點家務。到了二年級,媽媽隨父親到佛山打工,由行動不便的外婆照顧他。結果他的成績是直線下降,成為班中的差生。而且越來越調皮,和同學追逐打鬧,有時更是不上學,騎著自行車到處遊逛。像這樣由於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輔導,造成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佳。部分更是因為行為習慣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導致出現性格偏執或行為偏差,出現厭學、逃課、迷戀網咖和電子遊戲等現象,甚至與社會上一些小混混搞在一起,染上小偷小摸、打架鬥毆等社會惡習。

2。缺乏親情撫慰與傾訴溝通,心理問題顯現。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正處於生理髮育、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是極需溝通傾訴和正確引導的時候。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這些兒童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連山縣上帥鎮9歲的.小琴,父母為了生計雙雙外出務工,剩下她和正在讀學前班的妹妹跟隨年老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天長路遠,父母對兩姐妹的生活學習情況甚少過問。兩姐妹由於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貼身照顧,性格變得內向,不願與人交往。13歲的小豪讀六年級,父母在廣州打工,由奶奶照顧他的生活。當他違反學校紀律時,班主任只能打電話給他的父母。遠方的父母只能通過電話隻言片語對其進行教育。為了加強溝通,他的父母甚至留下了手機,但手機卻變成了“遊戲機”,成為其學習的障礙。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差異大,巨大的代溝讓兩者難以交流溝通。父母忙於務工且身處遠方,對孩子的情感溝通和心理關懷也少。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時往往是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幫助。有的兒童和父母感情生疏,甚至怨恨父母無情,久而久之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歸屬感。部分留守兒童表現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徵。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極易產生社會認知、行為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髮展的異常。這對於兒童人格的健全健康發展造成非常消極的影響。

3。缺乏安全監管,生命安全受威脅。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人或年紀老邁,或病痛纏身,對他們上學、放學途中、節假日的安全問題難以監管到位。節假日特別是寒暑假,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更加突顯。他們上山捉蛇捕鳥,下河洗澡摸魚,騎車到處遊蕩,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連州市龍坪鎮7歲的小軍,父母到了番禺打工,留下他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去年12月,正上國小一年級的小軍由隔壁50多歲的大叔幫忙接他放學,結果途中發生車禍,經搶救無效死亡。

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社會因素。許多進城務工人員其實都希望把孩子留在身邊,但由於現行戶籍管理等相關政策和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無法更好地解決孩子進城後的入學、醫療保障和居住等問題,迫於現實的壓力,把孩子留在農村就成了絕大多數農村家庭無奈的選擇。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留守兒童極需得到家庭外的社會教育體系的更多幫助和疏導,彌補親情、監管、教育等方面缺失對其成長形成的消極影響。但一方面,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農村學校中開設專門的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課程還是相對較少;另一方面,社會教育相關服務體系更是還未發展成熟起來。這樣的現實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問題的不斷產生。

(二)家庭個人因素。農村經濟發展遲緩,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弱,傳統種植業收入水平低,農民往外走是必然的。農民外出務工謀生,目的是想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希望給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之間產生矛盾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有的家長認為,畢業後沒門路照樣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早點就業。在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下,再加上忙於務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太重視和關注。委託的監管人又忙於操持家務和農活,更加不會對留守的孩子進行更多的教育。這些都是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的因素。

三、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社會應對

留守兒童的出現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這個特殊群體的人數已在加大,問題也正在凸顯。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僅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對國家人才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有著極其深遠深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影響的不僅是一代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推進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中國小寄宿條件。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較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上的問題。加快農村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學校配套建設宿舍,並不斷改善寄宿條件,儘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便利,讓他們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儘量避免家庭教育缺失的弊端。

(二)多渠道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目前教育、婦聯、關工委、團委、學校等部門、群團、社會組織都有開展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救助扶持工作。如市婦聯去年啟動了“關愛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大講堂進社群(鄉村)”活動,一年來開展家教公益大講堂1000多場,受教育家長35。6萬人次,發放有關宣傳資料28萬份。招募4400多名(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集體和熱心人士擔任“愛心父母”,募得幫扶款130萬多元,幫扶困境兒童1700多人。暑假期間還聯合市關工委、團市委開展“攜手關愛留守兒童繽紛夏日五個一”活動,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開心而有意義的假期。這些救助扶持工作雖然一定程度上代償了留守兒童缺失的親情,但畢竟力量微弱,而且都是分散、間斷行為,並沒有形成長效、持續的工作機制,成效是有限的。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利用社會資源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有效幫助。如建立綜合性服務站、託管中心、心理諮詢站等。

(三)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依託學校或有關服務機構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學習、家庭情況等進行登記造冊並實行動態跟蹤。根據相關資訊,更好發揮各種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提供救助和幫助。

(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家教理念灌輸。引導和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農村留守兒童的委託監管人提高責任意識,密切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成長情況,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儘量給予孩子溫暖與關懷。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絡制度,辦好家長學校。利用書信、電話、資訊、家訪、家長會等途徑,與留守兒童家長保持經常性的聯絡。利用家長學校經常性開設家庭教育講座,讓“第二家長”學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五)重點關注,積極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要把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積極推進戶籍管理、社會保障和住房、教育、衛生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逐步消除與戶籍管理相聯絡的就業、醫療、教育等政策障礙,促進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相關政策的銜接與配套,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平等享有相應的權利權益,積極消除留守兒童產生的社會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項複雜的社會問題,社會根源複雜,涉及人員廣泛,極需得到政府和全社會的關注和關愛,從而共同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2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二、三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也隨之加快,特別是xx後、xx後人員外出務工或經商的達xx%以上,農村中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上升,現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狀況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為進一步瞭解我區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狀況,查詢問題,提出建議,指導工作,課題組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我區農村留守兒童絕大多數分佈在xx個鎮,極少數分佈在雙龍湖、雙鳳橋、悅來、回興、兩路、王家x個街道。據統計,截至今年x月底,全區共有xx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年齡上看,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人,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xx―xx歲農村留守兒童xxxx人;從入學情況看,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xxx人已入幼兒園(學前班),x―xx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只有x人輟學。

xx區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生活現狀調查彙總表見附件

二、主要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監護力度比較薄弱

從調查統計情況看,我區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型別主要是隔代監護型和親朋監護型兩種。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監護的約佔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監護的約佔xx%左右,由其他親友監護的約佔x%左右。監護人的年齡為xx歲以上的約佔xx%,xx-xx歲之間的約佔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農村留守兒童內心世界比較封閉

調查反映,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相對於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更內向、孤僻、憂鬱,親情觀念比較淡薄,以自我為中心,難得關心他人、朋友或親戚。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願意讓他人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人,害怕遭到別人輕視和歧視。只有十分之一的農村留守兒童會把心裡話對父母以外的監護人說,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會把心事藏在心裡,誰也不告訴。師生關係、同學關係好中差比例約各佔xx%、xx%、xx%。

(三)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比較嚴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務工或經商,缺乏“父親教育”或“母親教育”。二是親情觀念缺失,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時間感受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觀念淡漠。調查顯示,xx%的留守兒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邊,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齡人一樣享有父母的關愛。在問到“什麼時候最想念父母”時,大都選擇了“生病或過生日的時候”;在問到“最想對父母說的`一句話”時,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想和你們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點回家”。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不好

在調查中發現,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學習精力不易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學習習慣和成績較好的約佔xx%,中、差約各xx%。主要課餘生活:多數為在家看電視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電子遊戲。

(五)農村留守兒童行為能力相對較差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能力及行為能力比較差。據學校老師反映,留守兒童衛生習慣不好,衣服經常很髒,不愛洗澡洗頭。只有半數留守兒童能自己做飯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簡單家務,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堅持洗臉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問題尤其堪憂

留守兒童相比其他兒童,更容易受到同學、鄰居的欺負。xx%以上的留守兒童被同學或兄弟姐妹或鄰居或社會青年欺負過。同時,留守兒童正處於心理髮展和生長髮育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較差,容易沾染社會不良風氣,出現打架、說謊、罵人等不良行為。節假日更是成為監管盲區,安全存在隱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長多為生活所迫不得已犧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多為生活所迫,絕大多數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謀求經濟收入和改變現行生活狀況,從而不得不以犧牲子女家庭教育為代價。絕大多數外出務工或經商人員把子女放在老人身邊,實屬在生活壓力面前不得已而為之。在調查座談中,很多外出務工或經商的家長說,他們也很想將孩子帶在身邊由自己來照顧,但由於自身素質不強,經濟收入不高(年收入x.x萬元左右的佔xx%以上),絕大多數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幾家人合租,臨時居住的環境較差,如果將孩子帶在身邊,由於自己務工或經商,也無法照顧孩子,上城鎮的幼兒園或學校,費用相對農村也比較高,自己的收入無力承受,因此,無力將子女帶在身邊,只好將孩子長期留在老人身邊,而無暇顧及孩子的生活。這就嚴重地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

(二)臨時監護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夠

作為隔代監護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較溺愛孩子,在監護和施教時,通常是但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另外,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xx歲左右,且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當部分祖輩在文化知識層次上屬於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勉為其難地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養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併交由他們監護時,就更顯力不從心。另外,作為親朋監護型的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們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學業成績和物質上的滿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對於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因為,親戚朋友擔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嚴,萬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麼意外,就不好向家長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訴父母,也影響親戚朋友之間的良好關係。所以,只要孩子平安無事,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學業成績也不差,那更是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關愛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空閒時間少,因而回家頻率極低,多數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個月,甚至一個季度才與孩子通過電話聯絡,聯絡的內容也僅限於生活方面或囑咐好好學習,很少關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來,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孩子對父母很陌生,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親情關係出現了障礙。父母無法瞭解子女的心理變化,對孩子往往精神損失經濟補償,子女缺少父母的關心,有的對家長有抱怨情緒。從調查資料顯示的情況來看,在外打工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維繫鬆散,且xx%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融洽,表現出對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滿意。而留守兒童大多在x-xx週歲,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

(四)城市現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條件限制了打工人員將子女帶在身邊

受我國城市管理、物質生活條件等制約,打工人員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願望,也無力解決子女所面臨諸多實際問題。一是戶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學須在當地,不然就要繳較高的擇校費。二是社會接納問題。在我們開展的進城務工農民工調研座談會上,社群代表和家長代表反映:指定農民工子女讀書的學校,雖然比農村好,但指定學校與生活地點較遠,在城市裡算是條件較差的學校。雖然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農民工子女到指定學校讀書辦齊必要的證件後,可以與當地學生執行同等收費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調查物件有的在指定學校就學仍然交了借讀費,因辦齊各種證件太難,或本人嫌麻煩不去辦),特別是家長代表反映:其中的條件之一“簽定勞動合同”他們就無法辦到,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單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讀費讓孩子就近上學。說明在社會接納上,外來打工人員處於被排斥狀態。

(五)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

現在有的鎮不是每個村都有國小校,原因是兒童逐年少了,辦不起班,也沒有哪位教師願意到村校去教學,村上的學校都向鎮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遠村上一部分兒童上學路程較遠,交通不便,並且很多兒童來上學坐的是兩輪、三輪摩托車,安全隱患特別突出。同時,受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兒童心理輔導課程,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並且教師負責的學生多,教學任務重,與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不夠,很難為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