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3W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1

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在迅速發展,我國對以往教育觀念思想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但是,關心中學生成長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飲食,身體,學業成績以及升學就業等問題上,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髮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面對當今中學生問題日益增多,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的一個課題。心理健康教育是關係到學生現今的的生活狀態及未來發展的教育,學校有必要更有可能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的日常管理中。作為一名新課改指引下的新型班主任應該具有發現和觀察學生心理動態的能力,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這樣才能對於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判斷和妥善的處理

由於知識經濟的到來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所以各個國家的教育工作著都必然要思考怎樣在新的形勢下辦教育。近幾年,我國也在對以往教育觀念思想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在迅速發展。中學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歷來被重視,社會的發展依靠他們成人後的才智發揮,他們是未來的生力軍,是時代的主宰,培養合格的中學畢業生,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天職。故而,在中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育者傾其心血,人們對中學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學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會亦如此。

但是大力重視中學生學習的情況下,忽略了與每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我國青少年心理問題十分令人擔心。

一、調查物件與調查方法:

1、調查物件:窯淮國中學生

2、調查方法:採用不記名調查問卷法、個別談話和召開部分學生座談會的方法進行比較全面的調查研究

 二、調查結果

1、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對挫折承受力差。在學校,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學生心情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產生高焦慮,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立即恢心喪氣,情緒十分低落,在諮詢中不少學生傾說“想到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既難以接受又不能擺脫”,“我自認為我學習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試又是班上的尾巴,這樣下去還有什麼意思”,表現為焦慮、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經衰弱等症狀。

2、人際關係不協調。由於學生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交往能力弱,不善於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係,顯得人際關係不協調。學生在諮詢中向教師傾述:“我真不知道怎樣與人建立好朋友關係”。一些學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學校”,“家是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最愛做的事就是“關在屋子裡聽音樂”,自閉的心態使這些學生完全忽略了人際關係,以至於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不能和別人多談”,“我總加入不進同學們的談話中”,“我感到孤獨、寂寞”,到最後“沒有人願和我一起做操”。這些學生常產生焦慮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學生因嫉妒心理而與同學搞僵關係。

3、自信心不足。由於家長、老師(主要是班主任)對學生質過高,表現出對學生(特別是優生)的缺點看多優點看少,拿家長和有些老師的話說,“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極評價多於積極評價,使的期望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常因一次考試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敗,考大學肯定沒有希望了”於是灰心喪氣,“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敗“老覺得自己

4、早戀問題的困擾。中學生自身的生理髮育日趨成熟,對異性的渴望不斷加強,導致“早戀問題”,由於走進了戀愛的誤區,心理衝突加劇,產生種種心理病態反映。

三、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過程中,僅以為“授業”,“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有識,於是一概地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傳業,去釋惑,惟此而已,對那些“不違章守法”實際上是欲脫離自己設計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學生則視為“差生”,“調皮”,“不規矩”。的確,由於中學生閱歷淺,思想混亂,有些行為讓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為師者單以次為憑,不尊重學生,挖苦諷刺或懲罰。這樣,就使學生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社會情況出現障礙,學生中膽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們,無論教育著用心如何,學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對待,膽小的雖不言語或直接反抗,但消極的反抗是明顯不過的了。

學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傾訴,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則會使學生覺得非常寂寞,逐漸產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確理解和認識學生的這種需要,在實際教育中往往出現順從教育者為“優”,反之則認為“差”的現象,這實際上是把教育和權力以及力量結緣。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

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最初的重要場所,是家長把品質行為傳給下一代的地方。家長的品質行為是影響學生在學生乃至社會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學生們知道的許多知識不是在學校裡學到的',而是從爸爸媽媽那裡學來的,現在許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圍,有的家長工作之餘忙於喝酒,賭博,或忙於發財致富,放鬆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墮落;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更有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採取嬌寵態度,使孩子嬌生慣養,受不得半點艱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現偏激行為。即使對小孩嚴格要求的家長也有不少總想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子女,而對於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置之不理。其結果是,中學生階段不少學生對家長採取的能騙就騙,能瞞就瞞,結果是受害的是學生,心靈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會環境汙染。

由於現在社會公德意識的低落,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習以為常,並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少年兒童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偷竊,破壞,對抗等品行障礙的發生;其次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四、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議。

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全面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系統。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視,該策略才有實施的基礎;然後將心理教育分佈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路。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諮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群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路,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學生健康的人格,優良的心理品質與班主任工作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現有教學體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至關重要,但現實中,班主任大多數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心理諮詢技術,還不能勝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加強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培訓,使班主任人人能勝任這項工作,這是學校的當務之急。

 2、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家庭的教育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長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

(1)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

(2)以身作則,率先示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

(3)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特別是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造,審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

(5)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絡,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長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學校老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對社會陰暗面當著孩子的面橫加評論。

(6)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日久天長,釀成大禍。

3、營造一個寬鬆,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薰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回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群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並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據調查某校30%的國中生認為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湖北某縣有一箇中學生因看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殺身亡。所以,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書刊物,出售香菸及不合法藥品,開放“三室一廳”等等。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淨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2

摘要: 近年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因為現代社會的複雜化,價值觀的多元化,家庭的不穩定,還有各種社會思潮無不影響著廣大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適應社會,學校環境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已經是很困難的事情。從各方面調查來看,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情況令人擔憂。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引起我們認真重視。因為只有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 調查

我是學思想政治教育,出來以後也會從事教育行業,所以我先要去了解教育這一行業的相關事項,從中把我在學校和社會學到的東西,去社會中實踐,並進一步的提升自己。在實踐中,我得到許多的感悟!實習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專業課的教育實習,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實習。在這期間我積極地努力地工作,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同時,我還在實習期間做了一次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工作。

一、調查目的

為能夠在以後的教育工作中及時有效地給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輔導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我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調查,試圖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規律,以便為往後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心理學研究依據。

二、調查物件與調查方法:

1、調查物件:深圳博明學校七、八年級學生

2、調差方法:採用不記名調查問卷法,個別談話的調查研究(為被調查者學生保密,維護其個人穩私權,體現心理健康調查的原則性)。

三、結果與分析:

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定義

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完滿的狀態。”健康除了身體無病外,還要具備心理的穩定及良好的社會適應性。中學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備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連續統一的人格及對己,對人,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和良好的適應。

2、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我把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學習適應性,自我認知與現實感,人際關係的和諧程度,個性發展的良好性四個方面。

(1)中學生學習適應性

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通常有比較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目標具體,切合實際;學習的自覺性強,善於制定學習計劃,並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出意志力強,學習信心足;在對待考試問題上,他們沉著冷靜,靈活應對。

通過調查學習適應性,大體分為四個型別,第一種型別佔26%,從調查問卷中可知:對於無老師看管的自習課他們會自覺學習。而第二種型別佔60%的學生會選擇小聲聊天或討論學習。令人遺憾的是第三種類型10%和第四種類型4%的學

生會選擇看雜誌漫畫或乾脆睡覺(以下用A,B,C,D四種代號表示四種類型)。當回答對考試的感受時,A和B學生表示喜歡做些難題,而C學生感到怕,D學生則表示無所謂。當問卷中提出老師講課出現錯誤時只有30%的A學生敢於提出來,其它(包括B,C,D)的學生都選擇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議論。這也可見傳統教育中“教師絕對權威專制”的弊端。對於學習的目的性,A學生表示學習一技之長,B,C學生表示如父母所願,或考上大學有個好出路,而D學生表示不明確。

(2)學習自我認知與現實感

自我認知指對自己的心理過程與特徵及其表現的認識,而現實感則指個人對自己同現實之間關係的認識。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往往有較強的自我認知能力,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自我評價恰當。在對現實的感知能力上,他們能夠客觀地認識現實,並根據對現實的認識來給自己做出恰當的人生髮展定位,有與現實聯絡緊密的自我價值體系。

通過調查問卷,可以按計分方法把學生分為四種價值型別:踏實型,從眾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實型的中學生順從社會規範,積極為社會服務,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內控和自我導向表現,重視傳統和社會評價。從眾型的學生相當順從社會規範,但這種順從是他人導向的隨波逐流,也有享樂主義,及時行樂的傾向,順乎自然生活方式,傾向於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主義,對於道義及人情這類價值不甚注意,認為金錢至關重要,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會規範,迴避人際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價值取向,所持的態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中學生人際關係

中學生人際關係包括同學之間的關係,異性同學的關係,和師生關係。

在我的調查問卷中分數最高為10分,表示人際關係最好;最低為0分,表示最差。調查結果只有17%的學生達到8分以上,表示人際關係較好的型別;40%的學生達到6分—8分數段,表示人際關係一般;有43%是不及格的,人際關係較差,突出體現的問題是:當問及“你喜歡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嗎”時,有81%的學生都答會,當問及“你的好友學習成績超過自己時,你會真的感到眼紅,妒忌嗎 ”時,70%的學生答會的,這是令人心顫的回答。也許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記名的調查中學生才會說出自己的“醜陋”,但確是非常真實的一面。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因此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做到在精神上成為學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這樣才有師生之間真正的心靈溝通,幫助學生解除困惑,讓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去對待學習和生活。

(4)中學生的人格特徵

我國心理學工作者修訂出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其中把學生人格傾向分為八個方向: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對七年級、八年級人調查結果如下:

人格傾向 百分比

學習焦慮 43%

對人焦慮 36%

孤獨傾向 13%

自責傾向 9%

過敏傾向 2%

身體症狀 9%

恐怖傾向 2%

衝動傾向 7%

3、國中生主要的心理特點

(1)抽象能力有較好發展,獨立性要求高,不願接受約束與限制。

(2)情感容易激動,心裡話願和朋友談,但不願與家長,老師談。

(3)學習自覺性較高,但也容易表現出獨斷性,爭強好勝,堅持錯誤,但仍稚嫩。

(4)能根據社會要求約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發展,能夠對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點加以分析。

(6)對人生意義有了初步的理解,對人生和世界評價帶個人人性特點。

四、討論與建議: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調查資料顯示結果是不容忽視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學生健康心理已成為十分緊迫和重要的課題。為讓教師們培養出健康向上,求知進取的二十一世紀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議:

1、在中學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衝突。也可以舉行一些趣味的活動訓煉課,這是在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擬遊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洩痛苦、發洩憤怒。

2、優化第二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開闊學生的知識領域、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養,擴大社交範圍和心理容量,發展學生個性。學生通過校內外實踐才能發現開拓自身的潛力。

1、鼓勵學生養成課外愛好,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如果心理壓力過大,可以嘗試看半場球賽,下棋,喝茶等等來緩解心態,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課外愛好,並且在課餘生活中經常付諸實踐,這樣的話,學生能夠在課餘生活當中養成良好的習慣,陶冶自己的情操,並且也能暫時轉移中心,達到發洩壓力,抒發情感的享受,這無疑對於減壓,應試,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五、得到的經驗與教訓

1、本次活動的準備工作其實並未做好,無法在學校範圍內展開廣泛的活動,也無法造成較大的影響,為學校留下有意義的東西。這證明了我未團結各方力量,人際交往能力仍然存在有一定問題。

2、本次活動第一次採取了問卷調查,難免有一定錯漏,問卷本身雖然經過多次的檢查修改,但仍有不完善之處。這給了我們下一次做問卷調查良好的經驗教訓。

3、問卷發放和收回做的並不很好,由於本次活動比較倉促,所以收回的問卷也難以形成最終成文的具體報告,留下了遺憾。

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3

一、調查目的:

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價值觀的多元化,家庭不穩定,還有各種社會思潮無不影響著廣大高中生的健康成長。為了瞭解我校的學生心理狀況和對國學經典學習的情況,我們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高中生心理及國學經典學習問卷調查》表,對我校高一三個不同學習程度的班級的15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規律,最後進行報告分析,從而為能夠及時有效的給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輔導和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培養提供一些心理學依據。

二、調查研究物件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物件:蘭考三高衛星部和普通部一共150名學生

(二)研究方法:採用不記名調查問卷法

三、結果與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生理心理和社會都完滿的狀態,高中生心理健康志要具備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連續統一及對己、對人、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和良好的適應。我們設計的調查問卷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調查統計。

(一)高中生自我認知和意志基本健全。調查結果顯示高中生對待自己人生道路選擇上,71%的學生認為由自己掌握,17%的學生認為由社會和家長安排,41%不清楚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當學生面對有高工資回報是否要放棄學業時,65%的學生表示給再多的錢也不會放棄學業,26%的學生認為有高工資就放棄學業。這說明有超一半的學生有良好的自我認知,同時不容樂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意志不堅強,這需要進行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二)學生的學習方法明確但自律性有待加強。在整理錯題本方面,有75%學生認為非常重要,沒有錯題本的學生佔35%,但是隻有部分學科有錯題本的佔25%,各科都有錯題本的只佔19%;在努力學習方面,有47%的學生表示要努力堅持,51%的學生會順其自然;我們學生偏科現象非常嚴重,但是相信自己能糾偏的只佔37%,順其自然的佔56%;還有46%的學生認為沒有多大用處;在使用答案等資料時還有42%的學生直接抄答案。從以上資料分析得知以後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發法上的指導和要求。

(三)學生在人際關係方面表現優秀。和老師的關係上,希望和老師接近的佔73%,但是能主動接近老師的只佔10%,可見,大多數學生想和老師接近,但是主動性不強;和家長的關係上,能表示孝敬、感恩父母的學生有98%,有61%的學生說,自己上學是想讓父母跟自己享福;和同學關係上,有76%的學生能夠積極地幫助別人,但是還有17%的學生不想給別人講。但從資料顯示可見,學生知道感恩父母,但是有時關係不太融洽。同學之間大部分能相互學習,和睦相處,但是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排斥同學相處,特別是一些性格內向、偏執的要加以引導。

(四)語文國學經典的學習現狀亟待引導。有75%的學生渴望多讀語文書籍,39%的學生感覺枯燥;64%的學生認為繼承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有必要,但是有11%的學生覺得太難;在學習文言文方面,有50%的學生表示不喜歡。由此可見還要多加強國學經典的學習教育。

四、對策和建議

(一)對家庭的對策和建議: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跑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的氣氛會影響學生的性格發展。因此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多傾聽孩子意見的表達,多鼓勵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多進行意志力的培養和人生價值觀的教育。在民主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感、樂觀、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氣氛緊張、人際關係經常發生衝突的家庭中,則容易發生情緒和行為問題,切記不要將事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以負面情緒疏導給孩子,而自己應該用積極心態和情緒去面對,從而為孩子樹立榜樣。特別是有的家長在受挫折後形成的.生活偏見,不能當成“人生經驗”,有意無意地灌輸給孩子,使孩子從小就形成一些不正確的生活信念。有條件的家庭父母儘量有一個人能在家陪伴孩子,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有傾訴的物件。

(二)對學校的對策和建議:在家庭教育之外,學校教育是人生的又一重要課堂。學校領導要重視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設立專職心理教師加強監督。學校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程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心理健康理論部分,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個體學習心理髮展規律,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學會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制定適合自己的短、長期學習計劃,尋找穩固的學習動機;二是實際操作訓練部分,訓練活動內容包括話題辯論、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從而能認識自己,自主分析自身問題產生原因,進而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發洩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心理調節手段,從而做好自己情緒的主人。壓力是把雙刃劍,它可以是學生進步的推動器,它也可以是學生放棄的助燃氣,關鍵就在與老師如何去引導。針對學生普遍信心不足,學習方法不當,人際關係不和諧等問題,應當引起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的高度重視,要求老師在課後多與學生溝通交流,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動向,在指出學生不足的同時,別忘鼓勵學生,給學生打氣。

(三)對學生的對策和建議: 孩子越是能夠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學習能力也就越強。學生的生活習慣應從小培養,但是目前的情況是大部分的家長以國小及老師忽視了對學生生活習慣的培養,導致目前高中生普遍沒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嚴重的窒礙了學生身體、學習的成長、提高。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持之以恆的保持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對於部分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他人交往的學生,任課老師特別是班主任更應當密切關注,經常同這部分學生交流溝通,時刻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做好疏通、引導的工作,讓他們放下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學習生活當中去。

(四)對於國學經典的學習建議:首先老師要加強學生學習國學經典重要性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特別是語文老師要挑選一些適合高中生年齡學習的文章推薦給學生去學習,或者經常設計一些活動來推動大家對國學經典的學習積極性。有條件和時間的學校如果能一段時間安排一節國學經典誦讀再加上一些活動的舉行,就會推動整個學校的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

高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此問題無疑需要滲透教育的整個過程,是一項長期和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由家庭、社會和學校建起的教育平臺的共同努力,唯有傾全社會的教育力量於一個目的,才能真正解決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質的目標才能實現。

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4

引言

筆者在校常常閱讀心理類書刊,並努力發現揭示自己的心理。在自我感悟的時候,逐漸關注別人的心理狀態,熱心於心理工作,產生了與他人心理溝通的興趣。本次暑假,在學院社會實踐的光榮號召下,我大膽的將理論學習寓於實踐中,選擇一有關心理的課題對母校某班進行了問卷調查。

隨著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生活的節奏的逐步加快以及人們參與社會的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心理髮生了多維度多層次的深刻變化,也由此產生了各類程度不一的心理問題。同時,也由以上原因,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態度關注個體的生命質量,心理科學成為人們完善自我、追求身心和諧的重要參考學科。

高中生處於一個極為特殊的人生髮展階段,生理上發生著改變並趨於成熟,心理上也表現的異常活躍,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在這個階段頻發。

有關調查表明,同時也是社會的一項共識,目前的眾多中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大多表現在行為缺陷,性格異常,情緒不穩,社會功能障礙,心理苦悶,思維障礙等型別上。[1]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隨著素質教育在中國小的深入開展,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視、研究與探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項新課題,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並對其進行有效的疏導,已經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強迫症簡介

1、醫學上如此描述強迫症:

[2]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是以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神經症。以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為特徵,患者明知強迫症狀的持續存在毫無意義且不合.,卻不能剋制的反覆出現,愈是企圖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緊張和痛苦。病程遷延者可以儀式性動作為主要表現,雖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其社會功能已嚴重受損。

2、通俗表述。

就是一個人對於一個事物總是念念不忘,由此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的和快樂。此病症雖然描述起來十分簡單,但它對於患者的心理折磨與摧殘卻是十分嚴重的,它對患者個體以及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強烈的。它使患者不能進入正常的生活的狀態,有時雖然表面上未發現有任何異常,但內心卻充斥著激烈的衝突,讓患者痛苦不已,嚴重時也會反映到外在言行。

3、強迫症的幾種類別

A強迫觀念 B強迫動作 C強迫意向 D強迫情緒

患者一般擁有其中的一種,但通常擁有其中的多種,強迫症的具體內容則是多變的,即在生活的中的任意一個環節他都有非正常性思維,也就是說強迫症指的是一種思維行為習慣,具體的表現有總擔心門沒有鎖,以致最後成為一種變態的擔憂,並反覆的檢查;為一個問題困擾不已,明知道自己不必要思考那麼多,還是窮思竭慮;強迫的對立,有事看到一個句子,覺得它有語病,接著有說服自己它沒有語病,又覺得彆扭,反反覆覆的思考,即認為對,又認為錯;特別注意衛生,以至於吹毛求疵,不容許任何瑕點,於是又反覆的洗滌;強迫計數,如反覆的數錢,看是不是某個數量等等……

但萬變不離其宗,強迫症的關鍵在於不能中止一個習慣,不能拋開一件事情,這個特徵使當事人痛苦不已。

4、最新研究成果

[3]20xx年,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對14名強迫症患者及其12名直系親屬進行了研究,並與另外14名無強迫症家族病史的健康志願者進行對比。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識別影象目標的特殊實驗,當這些人蔘與實驗時,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裝置掃描他們的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強迫症患者及其直系親屬的“眶額葉皮質”外側區域都不活躍,而這個大腦區域負責終止各種習慣性行為。

這項成果從生物學角度闡釋了強迫症的心理特點

5、治療

主要可分為心理輔導和臨床藥物治療

心理輔導通常是心理諮詢師通過心理學原.的運用和患者進行交流,對患者進行解釋與疏導,重塑他們的心理健康。森田療法通常是心理輔導的理論方法,精髓在於“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藥物通常是指運用相關藥物對患者引起病變的生理因素進行調.,因為心理失調同樣對應於生理病變,並交相作用。藥物治療通常為人們所不解,他們覺得用藥控制心理不可思議,其實這也是人們對心理科學的不解與隔閡造成的。實際上,藥物並不是徹底改變人的.思維心理內容,他只是改變一下心理中的某些過激的方式、態度,和由神經系統紊亂造成的情緒錯亂,只是稍微修補,而並非神奇誇張的思想控制。

二、調查意義

1、強迫症是一項非常.本文.由方的隱蔽的病症,患者在未懂得心理衛生,在心理健康上還處於盲的狀態時,如果自己為病症所困擾,他並不會有心理失調的意識,或者朦朧地有,也不能科學對待。據多數患者的經歷,他們開始很不好意思把這種狀態反映給別人,他們覺得自己很無聊,認為那種強迫狀態說出來很醜,並且他們誇大自己內心的特異性,認為這種心理說出來大家也不會懂,反而會得到嘲笑。的確,由於心理知識的普及率不高,一些人對於別人不一般的心理描述給予不甚至譏笑的態度,這大大妨礙了患者治療的程序。而儘早干預則會有利於病症糾正。

2、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非常.本文.由方的繁重,升學壓力非常.本文.由方的大,學生生活的只圍繞著大學聯考的主題,這影響了學生對身心和諧的探知,如果出現了不和諧因素,也會對考試不利。但是,在教學只周旋於大學聯考應試的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並未正式地列入教師的教育日程。

3、和所有心理障礙一樣,隨著時間延續、病史增長、強迫內容積累,強迫症的複雜程度會越來越高,病症越來越嚴重,治療的難度就越來越大。

4、對於沒有強迫障礙的人來說,(嚴格的說,人人都有強迫的狀態)通過問卷向他們普及一下心理科學,也會增長他們的知識,減弱他們的偏見,這為患者營造了寬鬆的條件,也對未患者預防起一定的積極作用,為現在的未來的社會增添了一份和諧因素。

鑑於以上並列的或遞進的4點原因,我認為在高中實行一項問卷調查,具有一定意義。它可以發現群體中的障礙因素,為學生尤其是有強迫障礙的學生的個體發展提供了關注和建議,或多或少的為和諧教育環境提供了參考。

三、調查方式

1、選擇國際上鑑別強迫症使用的Pauda Inventory問題,問題為生活的中心理狀態的描述,對每題作“0沒有1輕度2中度3較重4較重”的分值量化,要求被試根據自己與所述情況的的符合程度定分。此外,還附有姓名、性別、來自城鎮或農村、是否做過同類測試,以及其他需要表達的問題。將其列印成A4紙問卷表。

2、此表共60題,但國內只選擇其中48題進行鑑定。48題分為四個考察方向.的..:A思維失控與懷疑感(共22項)B受驅使與行為失控C汙染反應D檢查行為對被試的四個方面分別累分,然後累計總分。

3、測試物件說明

貴池中學高三15班(.科復讀班),復讀班的特殊性可能對於此調查更能產生考察意義。樣本容量為75。

本班性別分佈為男53 女22 ,性別分佈差異為調查在性別探討上帶來障礙;

城鄉分佈為城鎮學生 34 農村學生41,差別不很懸殊,探討城鄉有一定可行性。

4、測試時間:20xx年8月23日晚

5、調查經過:由班主任帶領進入復讀班班級,先由老師引薦,再自我介紹,然後請大家配合做一個關於心理健康的調查,但不涉及強迫話題以免學生對號入座產生干擾;請班長幫助發放問卷;說明如何填寫;收回問卷..,並請大家等候結果。此外還簡單的談到了復讀生應該珍惜與悅納這個特殊的學習階段,充實的過好學習生活的,珍重複讀班老師的關愛,在此和大家建立了共識。

6、審閱問卷,錄入資料

先觀看學生“想說的問題”,與被試者在文字上作簡要接近,初看大家的問卷結果,重點看學生有否在哪一項上填了“4”這個反映感覺很深的題項。

對樣本編號,然後一一算出個學生四個方面的各個方面的得分,使用excel電子工具錄入,並讓計算機統計總分,按分數高低排序。按分數高低重新編號。

高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5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不久前有人預言,心理疾病將是21世紀之患。中學生作為21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心理健康將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昌盛、民族的振興,讓孩子們掌握文化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們的神聖職責。

關鍵詞:中學生

一、調查概況

我於20xx年9月份,對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瞭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第四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份,回收有效問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徵。他們認為,青年人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國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

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

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

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絡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國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於我們以後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於高中畢業後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願望。

(二)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於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於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絡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於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於: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中學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由於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畢業後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高職或藝術類院校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的艱難性。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後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並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四、中學教師應該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對中學生進行如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教師自身要擁有健康的心理並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思想、言行、舉止都會給學生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要求教師不但要擁有較高業務知識,還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時刻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員”的身份深入學生的心靈進行教育。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無私地對學生傾灑愛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淨化學生的心靈。學生只有在教師真心、真情、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之中。

(二)關注學生心理,營造一個良好課堂心理環境

作為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學業發展,還必須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雖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學知識,但還不能很好地瞭解學生心理,大多數教師認為中學生心理問題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迎刃而解。其實,中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殊心理,他們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

工作中一些老師遇到“問題學生”時,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問題移交給家長,而不是蹲下身子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這樣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失去自信,變得沉默、孤僻,從而直接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不但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還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思想得到認同,心靈得到溝通,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規範,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得懂、學得好。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只有學生主動走近老師,和老師成為朋友,才能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滿足學生合理需要,樹立正確人生觀念

合理滿足學生正當需要,是中學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條件。中學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愛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中學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滿足,就會影響其正常的成長,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儘可能地為中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遇,滿足其需要,在中學生滿足需要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積極引導,使之基本能對事物的善惡、美醜、是非進行判斷、甄別。中學生由於缺乏判斷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滿足需要的衝動驅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當誘因的影響,採取不恰當的方法和途徑求得滿足,從而導致錯誤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從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和班主任都能根據有關方面的知識,善於識別,及時發現,及時有效地給予調節、治療和引導,讓學生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長。

(四)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兩位專業教師的事,它還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較大影響。我認為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還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教師要尊重學生。

“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2、教師不可有私心。

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績好的學生都受老師的青睞,但是我們教師不能因為某某學生成績好而偏心偏愛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決定。

3、教師要講誠信。

“誠信”這詞不只是適用於商品社會,也是教師要做到的。有些教師在向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誇大或縮小;應承了學生某些事情,過後又不認帳;有時在學生面前和同事無所顧忌地亂扯這些微小的事兒都會讓學生覺得,教師都可撒謊,我們怎麼不可以呢?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尤為重要。這意味著,老師不僅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還應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