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節日習俗作文集合十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節日習俗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節日習俗作文集合十篇

節日習俗作文 篇1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十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讓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

節日習俗作文 篇2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的生活質量也不斷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有一件事卻始終沒有變化,那就是——春節習俗。

說到煙花爆竹,各家各戶可能都放過。每當過年,家家戶戶都買各式各樣的炮仗,在大年除夕開始放起,但是,燃放煙花爆竹也是有學問的.。

傳說有種叫年的怪獸,每年除夕都出來吃人,人們都很害怕它。一次,年怪獸巧遇穿紅色衣服的人,又聽到有放炮聲,嚇得四處驚竄奔逃,人們知道年害怕什麼了。每年除夕都貼紅聯,放鞭炮,年怪獸就在也沒有來過。現在,每到春節,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春聯也叫“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為在春節時張貼,所以名叫春聯。春聯的源頭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人們就會把已經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所以貼春聯就作為風俗習慣流傳下來。

大年七年級,我早早起來,穿上最帥的衣服,收拾的整整齊齊,就和爸爸媽媽出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我們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呵呵,給壓歲錢是我最高興的時候。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以前的拜年方式外,拜年又興起了電話拜年和簡訊拜年。

春節的習俗真是豐富有趣呀!

節日習俗作文 篇3

端午節有一首兒歌,歌詞是:“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又稱為重五,很多習俗也與“五”有聯絡。用紅、黃、藍、白、黑這五種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和足踝上,代表長命百歲;家家戶戶吃五紅,一般有龍蝦、紅蘿蔔、紅莧菜、紅燒肉、紅燒魚。端午節家家戶戶的門上還要插:菖蒲、艾草和蒜頭,用來驅邪。

對了,端午節時每戶人家都會包粽子。()他們包的粽子形態各異,有三個角的,有四個角的.,還有長筒形的,非常好看!根據餡的不同,粽子還可以分為許多種,有肉粽子,豆沙粽子,紅棗粽子,花生粽子 ...... 我最愛吃的 , 就是肉粽子羅 , 味道美極了。

端午節最有趣的習俗要數賽龍舟了,為什麼要賽龍舟呢?噢,原來是為了紀念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屈原知道自己的國家要滅亡時痛不欲生,就跳進了長江。等別人知道時,便有許多老百姓賽著龍舟去把粽子撒在江裡,這樣江裡的魚蝦就不會吃屈原的遺體了。

你們瞧!這些就是端午節的一些習俗。

節日習俗作文 篇4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節日習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當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春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春節已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傳統節日了。春節,是熱鬧的象徵,是團圓的象徵。 我的家鄉在建西,這兒的春節習俗我最熟悉不過了。我們這的春節差不多在農曆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這一天,也就是小年。在這天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祭灶:在灶臺上方的牆壁上貼上一張紅色的灶君畫像。還得把這一天買來的“灶糖”、“灶餅”和各種糕點放進盤子裡裝好,擺在畫像前。最後還要點上幾柱香,來接灶神爺來家裡吃東西。在民間,還有一個幽默的說法:如果灶神爺來了你加,並且吃了你家裡人供上的物品,他就會一直住在你家的鍋灶裡。其實,這種說法也只不過是為了喻意著年年都能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祭灶過後,就開始打掃衛生,叫做“掃塵”。因為“塵”與“陳”為諧音,在新春來臨之前掃塵有“除舊佈新”的涵義。這樣做是為了把一切窮運和晦氣統統都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套和窗簾。到處都洋溢著歡歡喜喜掃塵,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掃塵”過後,大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為了讓家人們吃上一頓好的年夜飯,他們也不辭辛苦。

終於到了大年三十,大家都開始貼春聯,為節日增加喜慶的氣氛。除此之外,人們還要貼上倒著的“福”字。“福”字指“福運”、“福氣”,把“福”字倒著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現在的“福”字貼,更是花樣繁多,有的還有在“福”字的周圍加上壽星、壽桃、龍鳳呈祥、五穀豐登和鯉魚躍龍門等等圖案。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在做年菜,家鄉春節的的食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喻意。例如,過年時家家常吃餃子,餃子的形狀像元寶,過年時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過年時,人們

還吃年糕,因為“年糕”與“年高”為諧音,所以有“年年都能步步高昇”的意思。另外,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和白銀,有“新年發財”意思。還有,過年人們都吃魚,有“年年有餘”的意思……

做好了年菜,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分外的熱鬧。一家人難得能團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大餐,因此,所有的`人都是開開心心,其樂融融的。

吃過了年夜飯,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小家庭,洗澡過後,穿上新衣,迎接新年的到來。現在,大多數人家都會在這一天晚上觀看中央一套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新年的鐘聲敲響後,大家才會放鞭炮,放煙火。這樣的鞭炮聲和煙花會一直到深夜。

新年過後的第一天,也就是正月七年級。晚輩都要到長輩家裡去拜年,祝長輩們長壽安康。另外,長輩還要分別給晚輩們壓歲錢。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有“平平安安過了一歲”的意思。這一天裡,同輩人如果見了面,也要說聲新年好。以示對對方的新年祝福。 家鄉的春節過得多麼熱鬧啊!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這樣一個古老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可見它對人們是多麼重要。我愛家鄉的春節。

節日習俗作文 篇6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中國由來已久。視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年夜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節日習俗作文 篇7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節日習俗作文 篇8

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吃青糰子。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

吃饊(sǎn)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吃雞蛋。在我國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清明節吃雞蛋象徵圓圓滿滿。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裡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徵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營養食品的習俗。

節日習俗作文 篇9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和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節日習俗作文 篇10

每年春節,奶奶都要給我們做棗花饃。棗花饃各種各樣,不僅好看,而且好吃,今天上午,我和奶奶就蒸起了棗花饃。

奶奶先和了一團面,過了一個小時後,面已經發好了,我和奶奶開始做了。我們把面揪成一個個小麵糰,再把兩個麵糰變成又粗又長的麵條,用筷子在上面按兩道印,然後有秩序得排好,但要記住要有裝五個紅棗的地方,裝完紅棗後,用筷子從兩邊往裡夾,就有五個“花瓣”了,在中間放一顆小紅棗,一朵“五瓣花”就完成了。嗯,還挺漂亮呢!

下面該做常做的動物小刺蝟了。先在麵糰裡面包上一顆棗,再揪起一點面做嘴,用剪刀把嘴剪開,讓它叼住一顆棗的四分之一,用黑豆當作眼睛,剩下的`只用剪刀就行了,分別剪出它的耳朵和唯一的防身武器——刺兒。呵,小刺蝟也怪可愛!

我是屬蛇的,當然要蒸幾條蛇了。先把面搓成條狀的,選較粗的一頭當蛇頭,在頭裡面塞一個棗,就把頭撐起來了。再揪出蛇的嘴,也叼一點棗,把蛇盤起來,然後用筆帽按出蛇身上的花紋,一條栩栩如生的蛇就出現在眼前。

我問奶奶,為什麼過年要蒸棗花饃?奶奶說,這種風俗是對山西洪洞縣棗林莊的懷念。傳說明朝初年,黃淮平原發生水災後,土地荒蕪,人煙稀少。當時,山西收成好,人們生活富裕。一天,皇上駕臨山西洪洞縣的棗林莊,老百姓聽說後,從四面八方朝棗林莊湧來,莊前的古槐樹下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在這裡,百姓們並未見皇上,卻見洪洞縣令在人海畫了一個大圓圈,然後,亮出皇帝移民聖旨,命令被畫在圈內的百姓,統統遷居河南。

棗林莊人在黃淮平原落戶後,仍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每到年首歲尾,就在宗廟裡祭奠祖宗。由於棗林人子孫多,祭拜時宗廟裡容納不下,他們就用泥巴在家裡塑起泥山。後來在蒸年饃時,有人用面做了個山形饃,上面插上紅棗,以表示對家鄉的懷念。大家見了,覺得這樣又美觀又實用,於是紛紛仿效,就形成了過年蒸棗饃的習俗。

哦,原來蒸棗花饃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過年了,你們有沒有做棗花饃?沒做的快去做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