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春節習俗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1W

有關春節習俗1

一、 辦年貨

有關春節習俗

1. 調查地點:家裡

2. 調查內容:特色年貨

灌香腸了!媽媽先準備了薄如蟬翼的小腸皮,再把豬肉切碎。接著就是靠真本事的時候了:媽媽在碎豬肉裡摻上鹽、味精、料酒和各種調味品,再攪拌著。然後用灌香腸的專用工具,在小的那頭套上小腸皮,大的那頭往裡面加上豬肉。這個工藝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勻,用料均勻,這樣子做起來的香腸才好看。

香腸做好了!看著這紅白相間的精美的香腸,我讒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禮

1. 調查地點:小姑家

2. 調查內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媽媽就拉著我起床,說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興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飛機去小姑家。

媽媽把餅乾和牛奶等禮品放在車踏板上。不一會兒,就到了小姑家。我樂呵呵地想:小姑看見我和媽媽來她家,肯定會嚇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陣門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小姑開啟大門,定睛一瞧:是我和媽媽,果然頓時怔住了,30秒過後,才反應過來。連忙叫我們兩個人進門,還邊走邊“責怪”:來我家怎麼也不通知一聲?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我和媽媽只能在後面偷笑。

進了屋,媽媽叫我把“年禮”拿出來,送給表弟。弟弟傻笑著,開心地把我拉回房間吃餅乾去了。媽媽也和姑姑互報祝福。整個小屋裡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我們被幸福包圍著。

再來看看這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不豪華但令人心情愉悅;桌子上換上了新的桌布,冰箱裡買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著:新的一年來臨,我們要煥發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調查地點:我家

2. 調查內容:衛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們招手了,除了買年禮、辦年貨,是不是應該做一做衛生來迎接新年呢?

光說不做假把式,我們一家三口立刻“武裝”起來了:媽媽穿著圍裙,拿著【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掃廚房和衛生間;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掃帚——他負責客廳及陽臺;我則手提水桶,準備抹布。

因為我的管轄區是兩間臥室。

“滴答——滴答——”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三個人臉上沾滿了汗珠,但各自的“包乾區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臺上一塵不染;地面幾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鏡子一樣;桌面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就連客廳的兩盆幸福樹也被我們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費了不少力氣!不過現在看著這屋子裡窗明几淨、清清爽爽,心情便跟著舒暢起來了。

是什麼讓我們揮灑汗水,辛苦勞動呢?我想是新春的動力,要我們改頭換面。春節,我們將以嶄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有關春節習俗2

說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新增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麼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浙江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曆臘月二十四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這就是浙江的春節習俗。

有關春節習俗3

春節傳說之一: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作文

有關春節習俗4

春節年關將至,熱鬧的氣氛感染著每個人,歡樂的時光陪伴著每一刻。小年夜的喜慶,除夕晚的歡樂,春節的氣息撲面襲來。在這些傳統節日中人們分享著彼此的幸福和喜悅.

春節年關將至,熱鬧的氣氛感染著每個人,歡樂的時光陪伴著每一刻。小年夜的喜慶,除夕晚的歡樂,春節的氣息撲面襲來。在這些傳統節日中人們分享著彼此的幸福和喜悅,收穫著美好生活的點點滴滴。

傳統節日是我國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傳統習俗,他們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彰顯了民族的特色,也代表了民族的傳統信仰。此外,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節日習俗,這些習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體體現。

經過寒假的仔細調查以及走訪,我逐漸地把我所在地的節日習俗整理在一起。在整個過程裡我既體會到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性,也發現了其中的一些特殊含義。以下就是我整理出來的過年時的節日習俗。

1、小年夜

小年夜是個喜慶的日子,也是歡樂過大年的衝鋒號。一家人團圓在一起樂呵呵地圍桌吃飯、聊天,分享這一年的收穫和喜悅。在我們這裡小年夜是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三號。在這一天我們一般都會到祠堂(我們當地的話叫做“廳屋”)祭祖,這個儀式是要整個族人都參加。

2、掃屋

過年的時候,什麼都需要有個新面貌,所以連屋子也不例外。“掃屋”也稱“掃塵”,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是打掃衛生。一般情況下“掃屋”是定在二十四號。由於現在的人都不太講究以前的規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可以了。“掃屋”在當地寓意為掃去晦氣,迎接新一年的好運。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參與進來。

3、做年糕

民以食為天,吃才是最實在的事情。所以過年的時候肯定少不了吃的東西與春節習俗有關的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年糕。我們當地的年糕都是手工製造的,自給自足的。現在還保持著相當傳統的製作工藝,都是比較古老的製作方法。我們使用的工具也是近“石器時代”的工具——石磨。首先製作年糕的第一步就是將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粉狀,這個過程完全是靠力氣來完成的。 有了“米粉”這個原材料就可以開始製作年糕了。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最後得出圖片中的.成品。它的寓意為步步高昇。這種年糕的味道甜甜的,嚼起來很有韌勁,是不錯的過年佳品。與春節習俗有關的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4、貼春聯與春節習俗有關的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這是過年重要的習俗,在很多地區都很流行這樣的傳統。除舊換新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每家都希望新年有新氣象,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春聯也不例外。春聯的貼法在我們當地還是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比如哪個貼左邊,哪個貼右邊都是有講究的,還有就是很多春聯都是那些老一輩的人自主創作的,完全手工製作。這樣的春聯既有特色,又能準確的表達主人家的新一年的期望與祝福。

5、大年三十這是最隆重的一天,也是最喜慶的一天。

所有人都會在這一天變得生龍活虎,精神抖擻。當地人很早就吃過晚飯,然後家裡的人都出轉悠,拜早年。小孩通常都是最開心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在這一天玩個不停——放鞭炮、玩遊戲、買東西。我們當地還有一個老習俗,就是在除夕夜的整十二點要祭祖。大家都會把自己準備好的年貨供奉給祖先,祈求保佑平安幸福。這個儀式完成後就是熱鬧的時候了,各家各戶會盡情地燃放鞭炮,煙花。熱鬧的氣氛會隨著漂亮的煙花和響亮的鞭炮聲直到天亮。

有關春節習俗5

以前我們家鄉過年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大年七年級的前一天,我們家鄉的人都把壓歲錢放到新衣服裡面呢。

現在我們過年還是有這麼一個習俗,每當過年都是我最開心的地方,因為我都可以得到很多的禮物,也可以得到很多的壓歲錢,大年七年級也就是我最開心的一天,因為媽媽會帶我去買玩具,有布娃娃,畫板和跳繩,大年七年級可熱鬧了!

元宵節到了也就是正月十五,我可以去買燈籠,我看見的燈籠處處張燈結綵,可真漂亮。有紗燈·冰燈·玻璃燈·還有走馬燈,你們家鄉有這些燈嗎?對了還有的燈裡面有叮咚作響的`小鈴鐺,可真美啊!

還有除夕的時候,我們可以吃到香噴噴的飯菜,我們還可以喝出了香噴噴的酒肉,門外和門上都貼好了又紅又好的對聯,屋裡面有美麗的畫,可漂亮了,鞭炮的聲音非常的大,我也很喜歡除夕!

我的家鄉又美又漂亮吧!我喜歡我的家鄉!

有關春節習俗6

立春吃什麼傳統食物

春餅

春餅在山東又名薄餅、荷葉餅,上可以入宴席配烤鴨同食,下可以卷大蔥、抹面醬,而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結緣,最是餅中“通品”,深受民眾喜愛。

大蔥味辣,為五辛之一,春餅以五辛佐食,這正是古代立春飲食的遺俗。

春捲在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食品,在有中國餐館的地方,就有春捲。春捲在德國甚至被看作中國食品的代表。這裡的春捲當然已經與立春沒有直接關係,不必只在立春食用。人們也大多並不知道,春捲本來是與立春相關聯的,曾是立春的節日食品。

咬春

清代,一般人家立春節一到,就要咬食生脆蘿蔔,認為這樣可以卻除春困。

北京民間立春節咬蘿蔔的習俗極為流行,每家每戶都要準備個大而勻稱的蘿蔔來咬食。這種蘿蔔,有的是“皮心都綠”,有的“皮紅心白”,有的“紫皮白心”,通稱為“水蘿蔔”,只可供生食。這種蘿蔔,“極甘脆”,有詩人賦詩讚譽日“咬春蘿蔔同梨脆”,的確誘人。而仔細品來,不僅滋味好,情調好,還能提精神、解氣悶,難怪它如此受人偏愛。另外,一些富足人家,還要吃春餅和春盤(春餅與春盤的構成與製作見“人El太平宴”一節),也叫做咬春。較之單純咬個水蘿蔔,要文雅和講究多了。

煨春

主要在溫州等南方地區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節飲食特色。

所謂煨春,就是燒食春茶。起初,人們是將朱欒切碎,摻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後來,改用紅豆、紅棗、柑桔、桂花、紅糖與茶一同入水煮。這就是春茶。這種茶專供立春節食用,當地人稱之為煨春。煨春時,還要同時吃一些糕、例之類的茶點。屆時,往往還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後全家人再盡情分享。煨春的益處,據說可以明目益智,還有大吉大利及富貴榮華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動在民間廣為流傳。

立春南北吃什麼

河南民國《林縣誌》所載“:民國後禮廢,民間於是日食薄餅、蘿蔔絲,謂之咬春。”即使節日食品相對簡單,立春的'飲食習俗依然傳承。這與官方禮俗形成鮮明的對照。這是北方立春飲食習俗的基本情況。

在廣大南方地區,立春吃生菜的習俗由來已久。清末廣東《開平縣誌》和《新寧縣誌》記述了迎春禮儀,也記載了民間立春飲食習俗“:啖生菜、春酒,以迎生氣。”在廣東人們至今仍然十分喜歡吃生菜。但時間並不是僅限於立春,而主要是在春節。在正月二十六日朝拜觀音時,人們要吃生菜會,也就是會友們聚在一起吃蜆肉、生菜、韭黃做的生菜包。

立春風俗習慣

首先是迎春。迎春也叫行春。清代上自皇城北京,下到各地方縣城,人們都要在這一天隆重熱烈地舉行迎春大典。各地的儀式大同小異,我們這裡僅以蘇州立春節的迎春活動加以說明。

據清人顧祿《清嘉錄》記載,立春前一天,本地郡守都要率領群僚出外迎春。迎春的儀式,一般設在樓門外柳仙堂。在前往迎春的隊伍中,前有各色旗幟導引,鳴騶開道。f臨時僱傭的乞JLfr]裝扮演出觀音朝山、昭君出塞、學士登瀛、張仙打牌、西施採蓮之類的“社火”,熱熱鬧鬧,春牛殿後。四處都是前來觀看的人流,熙熙攘攘,如同趕大集一般。每當春牛從身前經過,男男女女都爭先恐後地用手去觸控春牛,據說這樣可以“佔新歲造化”。當地流傳的諺語說:“摸摸春牛腳,賺錢賺得著。”這可以說是自周代以來流行的迎春儀式的清代版本了。

其次是打春。所謂打春,就是鞭打春牛的簡稱。所謂春牛,就是在立春節前,人們用黃泥或紙做成一個牛的形狀,牛肚裡填上五穀雜糧等物。春牛,應當說是迎春隊伍裡一個十分特別的角色。一般由一個手執彩杖的農夫趕著。如果立春日在頭年臘月,農夫要走在春牛前;立春日在正月十五日左右,農夫則走在春牛之後;立春日恰在正月七年級,農夫就與春牛同步。春牛被趕到“府堂”,時值立春,就用鞭子將它打碎,人稱打春。在場的百姓,個個爭先恐後地向前撿起春牛肚裡流出來的五穀和砸碎的泥片。拿回自己家中,五穀放於糧倉,泥片放於牛棚或塗在牆上。據說,這樣可以保佑一年糧食豐收,馬牛滿棚,大吉大利。當然,有些地方的打春活動,與此有些小小區別。如蘇州等地的春牛,往往空心。待春牛被鞭碎之後,圍觀百姓要將提前準備在手的“麻、麥、米、豆”等,“拋打春牛”。官府小吏,將一種被稱為“春球”的物品贈給前來參加活動的百姓,用以預兆豐年。

再次,就是張貼芒神春牛圖。京城裡,由順天府給皇上呈送春牛、芒神圖,向皇上敬賀立春之喜。民間百姓,則紛紛到集市上去購買這類紙圖,恭恭敬敬地張貼到中堂,祈求神靈保佑一年農事順利、豐收吉祥。

再有,就是拜春。這種活動,主要在江南蘇杭地區流行。每逢立春日,老百姓都要互相登門致意,慶賀立春,共祝新春吉祥,祈求一年豐收。拜春的百姓,人來人往,猶如春潮湧動。人人春風滿面,個個喜氣洋洋。

此外,還有歌舞慶祝活動流行於各地。前面所說的蘇州立春“社火”,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歌舞慶賀活動。只是它被納人迎春隊伍中,用以製造熱鬧、喜慶的場面,吸引百姓的關注,但它歌舞慶祝的作用仍是十分明顯的。東北地區,就十分流行在這天演出各種戲,吸引附近百姓觀看參與,以熱鬧紅火的氣氛迎來一個充滿希望的立春節。

有關春節習俗7

一、調查目的

瞭解中國春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的由來,感受人們過春節時的喜悅心情和歡樂氣氛。

二、調查時間

春節期間

三、調查方式

1、利用談話的形式,詢問長輩。

2、跟爺爺奶奶準備、幹活,親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來。

3、查閱資料,瞭解春節習俗。

四、調查內容

1、除塵

臘月二十四這天,爺爺早早把我叫起來,我們一同打掃衛生,房間的裡裡外外、旮旮旯旯徹底清掃一遍。我問爺爺這時打掃有什麼講究呢?

爺爺告訴我說: “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除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疏浚明渠暗溝,撣拂室內塵垢蛛網,清洗鍋碗瓢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等。年前打春時,各家再忙也得趕在打春前徹底整理一下室內外衛生,立春後就不可再打掃了,防止把新春的財氣、新春的喜慶掃了出去。”

哦,原來是這麼回事,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2、貼春聯

臘月二十九這天,吃過早飯,我就和爺爺忙著貼春聯和福字。

“爺爺,‘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呢?”

“哈哈,這是因為‘福’到了”。“哈哈……”“哈哈……”

“爺爺,你給我講講貼春聯的來歷吧!”

“你呀應該多讀書了,等會兒我給你一本書,你自己好好查查吧!”

原來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王安石“千門萬戶除舊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說的就是這件事。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更增添了喜慶氣氛。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有關春節習俗8

新春佳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新春佳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新春佳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新春佳節。新春佳節是中國農曆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新春佳節的習慣大概是從原始社會的時代‘臘祭’演變而來的。

新春佳節的習俗有:每家每戶門口都要貼紅對聯,有的人家大門上有掛紅燈籠,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長拿壓歲錢給我們。人們都穿新衣服,舞龍,登山玩樂。

每年的新春佳節都一樣。過年這天我們穿好新衣服去跟長輩拜年,要說好話祝福語。吃團圓飯,熱熱鬧鬧的。小孩子都喜歡過新春佳節。

新春佳節是我們太倉地區一個傳統的節日。

每年新春佳節,人們都要歡歡喜喜地慶祝一番。新春佳節將至,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要蒸年糕,希望來年生活節節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放煙火,守歲到深夜。爆竹聲聲,從黃昏一直響到天明。大年七年級早上要吃“百歲圓”,還有菠菜和黃蘿蔔絲,“百歲圓”寓意長命百歲,永遠健康;菠菜希望人們勤儉節約,生活“把把細細”,吃黃蘿蔔絲表示祝人們財源滾滾,收入越來越多。

奶奶告訴我,年七年級不能掃地,據說七年級掃地要掃走財運的,到九年級才掃地,而且要把掃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頭,這叫“發田財”。初五早上“接財神”,要放爆竹把財神迎進家門。到了正月十五圓宵節,家家吃圓宵,吃餛飩。吃完晚飯,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高高興興地去田頭“旺田財”,預祝來年糧食大豐收。

啊,新春佳節的習俗真多,讓我搞也搞不清。

有關春節習俗9

我國春節習俗:

【正月七年級】

拜年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正月八年級】

大年八年級,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大年八年級回孃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正月九年級】

正月九年級又稱小年朝,也稱赤狗日,作為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相傳這一天女媧娘娘創造出了羊。漢族民間傳說九年級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騷亂了鼠輩(也有人說入夜提早熄燈是為了讓老鼠看不見,無法娶親,以減少其繁殖的速度),並在屋角灑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中國漢族民間以正月九年級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正月初四】

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七年級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這一天,有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除此之外,這一天也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也是迎財神的吉日。

【正月初六】

廣州民間流傳的農曆新年習俗歌當中提到“七年級人拜神,八年級人拜人,九年級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採青走百病。”正所謂大年初六求順扔窮鬼。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又稱"窮子"。

【正月初七】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綵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正月初八】

農曆大年初八,這一天漢族民俗老禮兒:大年初八,順星散燈花。順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漢族民間傳說農曆正月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即春節的第九天,民間認為農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謂的“玉皇誕”、“天公生”,亦稱“天日”。這一天裡道觀要舉行盛大的祝壽儀式,誦經禮拜。家家戶戶於此日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儀。此日待人處事皆講求和氣,不可冒犯天神。許多道教觀都會舉行祭天儀式,以示對天公的感恩。民間的祭天儀式自初九的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在這一天前夕,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莊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

【正月初十】

農曆大年初十,漢族民間認為是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孃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穀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與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腳踏實地。這一天,漢族傳統民俗要在屋隅、牆角及水甕裡點燈、焚香、敬紙。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漢族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漢族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是漢族傳統農曆節日之一。漢族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即農曆正月第十四天,作為漢族傳統農曆節日之一,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到了這一天,年基本已經過去了,之後便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過後,年就宣告結束了。

【正月十五】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元宵節定為參佛的吉日良辰。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裡,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有關春節習俗10

一提到春節,眼前便浮現出一幅幅喜氣洋洋紅紅火火的畫面。春節不僅是中華民族舉國同慶的日子,也是韓國人民的傳統佳節。那兒過年的官方用語不叫春節,叫舊正。

大年七年級,天還矇矇亮,家裡就已經開始忙活起來。我們這些小孩子也興奮地隨著大人忙活,女孩子梳著髮髻,穿著新的民族服裝在鏡子面前磨蹭著,男孩們也在鏡子前理髮整衣臭美,好一會裝扮得堪稱完美才離開。隨後,大家偷偷摸摸去嘗料理,大人看得嚴,可沒有一次讓他們“奸計得逞”。

大人們忙得熱火朝天做料理、擺祭臺、打掃,終於迎來了今天最鄭重而莊嚴的儀式——“歲拜和祭禮”。第一個拜祖宗,客廳上方掛著祖宗端正的畫像,供桌上並排長長的放著一碟碟祭品,擺放規則及其嚴格,“魚東肉西”、“頭東尾西”、“左飯右羹”……

祭禮跪拜的順序也有規矩。奶奶已是耄耋之年,皺紋爬滿眼角,銀絲早已取代烏髮,雙腿彎曲的時候多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但依然由爸爸扶著標準地跪下,彎下駝背第一個給祖宗磕頭。爸爸那一輩人的'動作明顯利索,六個人迅速排成一橫列,端正姿勢給祖宗磕頭。而我們小孩子卻是一擁而上,倒地就拜。

拜完祖宗小輩就給長輩行禮,奶奶穿著新的韓服,臉上掛滿了祥和的笑容給小輩發壓歲錢。儀式結束,男孩子便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邊,等著新年的第一頓飯——“米糕片湯”,寓意是迎接太陽光的光明和萬物更生的純潔。甜糯香溢的味道加上非凡的寓意,不顧平日的形象,什麼都往嘴裡塞,到最後就差伸脖子捶胸了。

吃完一家人圍在一起把音響和電視開啟,把聲音開得超大,彷彿是在和鄰居比誰家的音量大,一家人開始唱民族歌,說唱得越好,今年越旺。瞧叔叔唱得臉都紅了,哥哥唱到最後多快成叫的了。為了增添一點藝術氛圍,家裡會書法的要獻一手,在紙上刷刷就寫了一個大大的福字,會畫畫的也要秀一秀,鬆,竹,梅什麼的都畫了。小孩會玩一些傳統遊戲“拋木四”,幾個一起玩輸的人氣得叫還要玩,贏的人樂得叫還要“抓神”……玩得額頭上沁出了汗珠,心細的老人便知道大家是玩累了,便拿出準備好的蜜糯油果、棗皮湯、八寶飯和肉片等食物來吃,大人孩子們一邊吃一邊唱,還不忘說說笑笑。

當地政府為了讓舉國同慶的氣氛更濃,便免費開放一些公園,大街上拋繡球,假面舞劇表演不斷。這讓一些不能與親人團聚的人也同樣能感受過年的喜慶和溫暖。

整個國家洋溢著喜慶,家家熱鬧歡騰著,直到深夜,漸漸平息,迎接又一個新的開始。

有關春節習俗11

說到我家鄉的春節習俗,那可真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與門上,為節日新增喜慶氣氛。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凶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怎麼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有關春節習俗12

“噼噼啪啪……”在這排山倒海般的爆竹聲中,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人們喜氣洋洋地辭舊迎新,忙得不亦樂乎。我家也不例外。

瞧!奶奶正做湯圓。湯圓圓溜溜的,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雪白雪白的,又像娃娃白嫩嫩的臉蛋。我疑惑不解地問奶奶“為什麼湯圓是圓的呢?"奶奶笑眯眯地說:“湯圓象徵著團團圓圓。”

我飛奔去看看爺爺,他正在貼春聯,舉起雙臂,抬起頭,等待著爸爸的指揮。“左一點,過了,右一點,錯了,高一點,不對,低一點……對對對!”爺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貼好了。我抑揚頓挫地朗誦起來:“躍馬迎春春風撲面,抬頭見喜喜氣盈門。”這不就意味著來年會更好嗎?

媽媽正在忙著貼窗花呢。有紅紅火火地“福”字,有喜氣洋洋的拜年娃娃,還有可愛的卡通小馬。這些美麗的窗花把透明的移門、窗戶點綴得格外醒目、格外喜氣。“咦,媽媽你把‘福’字貼倒了!”我不滿地嚷嚷起來。媽媽意味深長地說:“你想想,‘福’字倒了,不就是福到了嗎?”我一邊點點頭,一邊“哦”了一聲。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那就是放煙火,爸爸搬來兩大筒煙火放在門外寬敞的地方。我躲在裡面,捂住耳朵,透過天窗,只聽“嘭”,五顏六色的火焰拖著長長的尾巴竄入夜空,就像一顆顆美麗的流星從東劃到西。你看!有紅的似一團燃燒的烈火,有黃的像一塊塊閃耀的金子,還有紫的如璀璨的水晶……這一響像個豔麗的大繡球拋入空中,那一響像朵美麗的牡丹盡情綻開,還有的像柳枝垂落,像仙女散花,像巨龍騰飛……頓時,漆黑的夜空顯得分外妖嬈。我歡呼起來!這美不勝收的煙花不就是上蒼撒給大地無盡的喜悅與祝福嗎?

煙花伴著爆竹敲響了新年的鐘聲,春聯和窗花紅紅火火的迎新春。我美滋滋地收到了許多壓歲錢,全家洋溢在歡聲笑語之中,神州大地更是一片歡騰!……啊,又是一個幸福年!

這天是大年夜,我十分興奮,因為在這一天,我終於戰勝了自己的恐懼,決定放一次煙花。

也許你想,放煙花有什麼難的?不是我膽子小,而是我對火有恐懼症,因為曾經被火燒到了右手的小指頭,差點就成了只有9個手指的殘疾人到現在還留著疤痕,所以從此以後,我對自己發誓,我再也不玩火。但這天,我卻準備突破自己這十多年來對火得恐懼,放完我前面的這個巨型煙花。

剛看到這個煙花,我被嚇了一大跳,媽呀,這個煙花到我的大腿那邊,可能比我還重,我連小的也沒碰過,更何況這麼大的,怎麼可能呢,我想老爸求情,想換小一點的,但老爸說,只有這個了。但我想:放就放吧,我好歹也13歲了,害怕這個,還不笑死人,我今天站在這了,就一定要放掉它!我拿起打火機,一步一步接近這個大傢伙,按了一下打火機,“譁!”一個火苗燃了起來,一陣滾燙的風吹來,我嚇得一鬆手,把打火機扔在了地上,我做了一個深呼吸,拿起打火機,小心翼翼地向煙花走去,把打火機湊近燃火線,輕輕點了一下,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逃得不見了蹤影但火苗只是“啪”地燃了一下,又滅了。我再次走過去,有點起火,但還是不動,突然,一個紅色的點正迅速的往上竄,“噼裡啪啦”到了終點“揪”一聲,幾個橙色的火苗像火箭一樣飛上漆黑的天空,寂靜的天空頓時熱鬧起來,煙花聲,歡呼聲響徹一片。緊接著,在天空中畫成了一條線,五顏六色的花兒便在空中盛開了,把黑漆漆的天空裝飾得很是熱鬧,兩三秒後便似流星般落下,過了一會,我便走過去看看,突然,又有幾個煙花蹦了出來,我下的坐在了地上,真是驚心動魄呀!

雖然,這次放煙花讓人膽戰心驚,但我卻還是很高興。因為,我終於克服了對火的恐懼,放出了我13年來的第一個煙花。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一陣陣鞭炮聲中引來充滿希望的蛇年,春節中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全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團圓飯。

大年三十那天,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充滿著喜慶的氣氛。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掛滿了紅紅的大燈籠,貼上了喜慶的對聯,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響徹大街小巷。我們家裡也都充滿了節日的喜慶。

從早上九點開始,我們一家人就開始了做團圓飯。奶奶負責掌勺,是我們家的主廚,做出香噴噴的美味佳餚。由小爹來幫廚,么么洗碗,媽媽就來擺碗筷。我也不袖手旁觀,便自告奮勇地去幫媽媽擺碗筷。我們都忙得不亦樂乎,廚房想起了鍋碗瓢盆的交響樂。

到了十一點,在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飯菜終於做好了,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菜陸陸續續端上了桌子。有熱氣騰騰的雞肉象徵著紅紅火火;有油亮亮的'年糕象徵著年年高升;有圓鼓鼓的餃子象徵著招財進寶;有香甜可口的甜米飯象徵著甜甜蜜蜜;還有細長細長的粉絲象徵著長命百歲……在一陣陣鞭炮聲中,我們開始祭祖,爺爺點上一支蠟燭燒紙錢,盛上一點兒飯,點下一點兒酒,代表我們對他們的思念。望著這一桌香氣撲鼻的菜餚,我饞得口水直流三千尺,便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並迫不及待對爺爺奶奶敬酒。爺爺奶奶聽了,滿臉皺紋的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就遞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紅包。就這樣,在一陣陣歡笑聲、碰杯聲、鞭炮聲中吃完了團圓飯。

我家的團圓飯真是一桌名符其實的滿漢全席。也是一次充滿幸福、團圓、吉祥、喜慶的團圓飯。更是一次讓我回味無窮的團圓飯。

20xx年即將結束,我們也將進入新的一年--20xx年。我們中國有句話:“新的一年,新的事情,新的開始”。20xx年還沒有進入我們的世界,我就早早地盼望著春節的來臨了。

既然新的一年應該什麼都是嶄新的。那我的家也應該是嶄新的。我準備這樣佈置我的家:既然20xx年是豬(亥)年,我就多畫幾張小豬的照片,然後剪下來,貼在家裡的各個角落,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看到豬。有時間,我就跟著外公學剪倒“福”字。(學的差不多了),我就自己用紅紙在家慢慢地剪倒“福”字。剪好了,我就把它貼在我們家的門上、窗戶上、牆上。甚至連日常用品上都貼有著倒“福”字。看到這一張張紅紙上面的倒“福”字,就感覺家裡面都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好像這一年都會順順利利,平平安安的。再用彩紙(蠟光紙)剪幾條五顏六色的拉花,一抽一合的,比大街上賣的還要漂亮!再把這些五彩繽紛的拉花貼在窗戶上,電視上,電腦上……顯得格外光彩。太陽光亮的時候照在上面還會返光。通過拉花,把我家照得都亮堂堂的。幾種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又美、又妙的七彩光。啊!真是天下最好的奇觀呀!經過這一番修飾,我總是感覺到還缺些什麼。“對了,還有燈籠呀!”我要在家的大門前掛兩個大大的燈籠。這兩個燈籠可都是我親手做的。最後拿出毛筆和對聯紙,寫出了一幅春聯。上聯是:你我春節都有緣,下聯是:緣緣都在春節中。橫批是:有緣春節。再拿起漿糊往門口這樣一貼,OK!真是大功告成了。我歡呼雀躍。

這就是我準備在春節期間對我自己家的梳妝,打扮。自己親手佈置的家,住在裡面感覺就是不一樣。它充滿溫馨,洋溢著喜慶!春節,你快快來臨吧!我們都等著你,期盼著你!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風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我們知道的書法、對聯、燈謎、民族音樂、民族舞蹈等都屬於傳統文化。中國也有許多傳統佳節,在我們黃岡,十分重視每年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人們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表答。我們就說說春節吧!

先說貼春聯。新年伊始,人們為了表達對生活的一種期待,往往把一些祝福語寫在紅紙上,貼在大門兩側,表達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再說說團年飯吧。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的餐桌上擺滿了美味佳餚,有香噴噴的烤雞,甜甜的年糕,可美味了。其實,聽老人們說,每種菜還有它特殊的意義呢!比方說,吃肉丸子代表一家人團團圓圓,吃豆腐代表來年生活富裕,吃魚則代表年年有餘。怎麼樣?是不是很有意義?吃完團年飯,就該放鞭炮了,為什麼呢?原來,放鞭炮不僅可以驅趕不吉利,還能預示著來年是個豐收年。

每年春節的時候,放煙花是小孩子必不可少的節目。仙女棒、巨無霸、天女散花、火樹銀花,都是我喜歡的。吃過晚飯,我總是吵著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陪我一起去玩。我們先點著一個仙女棒,在天空中“畫畫”、“寫字”然後點燃一個巨無霸,聽它的隆隆巨響,接著再點上一個火樹銀花,看它在地面開花。哇!真是五顏六色,漂亮極了。瞧,美麗的焰火衝上了天,變成一棵“大樹”,我高興得又拍手又跳。

春節還有好多好多習俗呢,比如說拜年、收紅包。我很喜歡過年,你呢?

有關春節習俗13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七年級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 九年級“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七年級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閒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無錫

無錫舊俗,年七年級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麵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九年級。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鐘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麵,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九年級。九年級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八年級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汙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江寧縣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併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準安人傳說,吃湯糰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七年級清晨就開始下湯糰,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糰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髮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有關春節習俗14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有關春節習俗15

今天,我來告訴大家一個小知識,那就是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達斡爾族、蒙古族、……長話短說,下面就來給你講講吧!

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罈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七年級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

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裡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挺有意思的吧!下次你也可以考考別人的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