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58K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散文吧?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散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散文

傳統文化散文 篇1

又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不熱鬧,反而有點淒涼。革命先烈們,你們犧牲了多少啊! 這幾天,我看了電影《兩個小八路》,他們很勇敢,在無數戰爭硝煙的洗禮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們在佈滿了硝煙的戰場上為八路軍們通風報信;在充滿危險的鬼子的軍營,不,是凶殘的豺狼的老巢前獲得敵情,傳遞給戰士們;在火焰蔓延和子彈飛過的戰場上奮不顧身……他們為了革命,和鬼子、當漢奸的二鬼子拼搏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凝聚了多少他們的血汗!這兩個小八路年齡只有十幾歲! 槍中發出的子彈,是戰士們發出的呼喊;雷中冒出的巨火,是戰士們對日軍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煙,是戰士們內心為革命而奮鬥的志向長城。一個個烈士們倒在了通往勝利的道路上,贏在了革命戰場上,他們用血抹亮了自己閃耀的名字,用生命換來了現在美好的生活,用高聲的呼喊換來了解放後和平美麗的祖國……烈士們,你們在說什麼?啊!我聽見了!你們在說:“為了革命,為了下一代,衝啊!”你們走了,但留下了無數後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紅的五星紅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烈士們,你們安息吧!我們一定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繁榮!

做一個文明少年,拋開不該想的東西,尊重先烈們。

經常聽到有同學說不文明詞語,還改編先烈們的故事,這怎麼行呢?做一個好少年,好學生,佩戴好紅領巾,乾乾淨淨、開開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學們,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人們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遠流長。”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我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傳統文化散文 篇2

中華民族,這一個歷史悠久,有著龐大智慧,傳承淵博文化的精神民族。中國歷史擁有著上下五千年的巨大轉變和變化過程。從古至今,中國文化承載著歷史重任,無論國內外考古專家或精神文化的探究者。毫無疑問的,中國成了世界矚目的研究物件。

傳承經典,是在傳承文化精神。經典文明,經典書籍,精神美德,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深入來看其內有。

所謂經典文明,不僅僅包含行為方面的舉止談吐。亦說從古至今人們維持的狀態發展與生活常規。現在籠統的說法便是言語文明。當然,現代人亦不可缺少這一方面的文明所需,而經典文明中最重要的則是生活常規。追隨到封建社會,人們不可否認,封建社會中有一個理想繁盛的狀興局面—“貞觀之治”。此時期的人們生活狀態與常規與現代無差異,若是以古代劃分,則是中國史上最為鼎盛的統治時期。

那麼,為何可擁有如此豐繁的局面呢?李世民的賢仁是其主要原因。他與前人共有的思想則是以民安樂為國家之繁榮根基。他傳承了古賢人的思想使其百姓安居樂業,他採納雅言令民眾避免戰亂之苦。實質上,他以開拓了貞觀之治的'重要一步。是啊,試問一位得民心的君主,還何需擔憂不可得天下呢?他廣閱書籍,使他形成一種重要思想。

無時無刻懷揣一本經典書籍,則像是同時與前人交流,隱隱地傳承著中華文化。李世民閱讀書籍雖是句句落實,深鑽其意,但令他最為感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他曾多次以書中所述的故事為例告誡他的子嗣們。與魯迅的同樣思想,不愧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後,魯迅這一代文人絕筆承載著賢人的妙點,寫下部部鉅著。誰能否認這一經典書籍對偉大的影響起著漠大的重要性呢?傳承經典書籍,則無他論的傳承著精神美德。

無論是人,軍事家,文學家。他們的幼年故事與人們生活形影不離。隨時隨地,人們都能脫口而出一個故事,他們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是在評論精神美德。有意無意地吐露出中華民族由古至今不敗壞的傳統。如今的發展亦是離不開這種精神。

人們懂得謙卑禮讓,是從一個普通、耳聞能詳的故事受到啟發的。“孔融讓梨”變成口頭禪,形成一個定向模型謹慎地告誡這一精神要領。

由此可見,經典文明,經典書籍,精神美德是與傳承文化精神密不可分的,是其精要致髓所在。

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傳承在每個時代,影響著每個發展邏輯,滋潤在每個人的心裡。不可辯駁地說,傳承同樣是一種美德。

以古賢人的見解理論來摸索自身缺乏精神;以傳統思維方式淡化錯誤思想;以承載作為雨露滋潤人生。

傳承中華文化,體現在積極於領略前有的精神記憶體。

傳承中華文化,尋索在古今文籍言論談吐中。

傳承中華文化,紮根在現代文明被滋潤的每個豐富人生。

傳統文化散文 篇3

早就耳聞集“釀酒、文化、藝術、閱讀、旅遊”等傳統文化於一體的山西戎子酒莊,是鄉寧縣一處絕妙的傳統文化觀光勝地,是一個空寂寧馨的世外桃源,我便一直存有前往觀覽的慾望。

初秋一日,應戎子酒莊之邀,我從臨汾乘長途汽車前往,實現了觀覽戎子酒莊的心願。

8月中旬的鄉寧,山風徐徐,清爽可人;山花爛漫,沁人心脾。加之一陣小雨漂灑,空氣中更瀰漫著一股溼潤、清新、甜滋滋的味道。不一會兒,太陽便露出潔淨的笑臉,從高空灑下一片亮晶晶的光,直射山峰,五光十色,晶瑩的水珠掛在路旁的葉片上,映射出太陽的光輝,金光閃閃煞是好看!經過兩個半小時的顛簸,方才到達戎子酒莊。一進入上書“合藟坊”三個大字的白色牌坊大門,我頓生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

晚餐時,我們每人面前擺放著一個玻璃高腳酒杯,裡面有淡黃色的葡萄酒。酒莊文化顧問閆玉明老師說,這種傳統葡萄酒是開胃酒,易在飯前喝。我的腸胃不好,向來不敢喝酒,見閆玉明老師如此一說,也壯著膽子喝了起來。果然,胃口大開。隨後,我又喝了幾杯戎子紅酒。喝著戎子紅酒,進入視線的遠不只是那深紅色的嫵媚,纏繞在舌下的也不僅僅是細膩柔和,還有就是回味持久的那一種愉悅,釋懷的那一種心情,放飛的那一顆心靈,難忘的那一種感動。真就如那段解說詞:“戎子乾紅,從傳說中走來,跨越千年文明,凝聚貴族典雅,與您共同打造璀璨人生。”

戎子採摘“葛藟”(葡萄的古稱),釀造葡萄酒,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戎子是春秋時遊牧民族狄戎部落首領狐突的女兒,2700多年前,狄戎部落曾在鄉寧以北活動。那時候,山裡有很多野生的葛藟,每逢初秋,葛藟成熟,一串串水靈靈的葛藟黑裡透紅,滿山飄香,戎子便帶領一幫姐妹採摘葛藟食用。有一次,她們採了很多,裝滿了皮囊,裝滿了揹簍,還是盛不下,她們就用石片在地上挖了個坑,把裝滿葛藟的皮囊放進坑裡,用石板把坑口蓋好,用土埋嚴,作了記號,等日後來取。過了一陣子,當她們再次來到放葛藟的地方,發現囊中葛藟早已自然發酵,變成液體,陣陣香氣撲鼻而來。她們不由自主地就喝了一口,只覺得甜中有酸,酸中帶澀,十分爽口。於是,她們背上皮囊,決定把這醇香滿口的葛藟汁拿回去讓父母和兄弟姐妹品嚐。這皮囊中的葛藟汁也就是最早的葡萄酒了,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緹齊。戎子在不經意間發現了它,並逐步創造和掌握了一整套的人工制酒方法。此後,當地人民廣植葛藟,大量釀造緹齊,進獻晉國,成了晉文公日後宴請百官、招待四方諸侯的傳統佳釀。如今,戎子酒莊董事長張文泉,卻把傳說變成了現實,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不得不令人感佩、蹺指!

那餐,我酒沒有少喝,飯沒有少吃,腸胃卻沒有添一點兒亂子,感覺到精神煥發,許是戎子的佑護之功吧!

飯後,恰逢戎子酒莊營銷部與大同客戶代表團舉辦篝火晚會,我們也前去湊熱鬧。參加篝火晚會的男男女女都是年青人,人們手拉手圍著兩個火桶邊跑邊跳邊唱,以這種傳統的歡慶形式,表達自己喜悅愉快的心情。興起時,年已八旬的王振湖、李玉山老師,年逾古稀的王雙定、解耀庭、陳正斌老師,頓時煥發了青春活力,也踴躍參與其中。閆玉明老師幾次三番邀請我加入,我均未遵從,痴迷地用數碼相機記錄下這狂歡時刻的動人場景。

離開篝火晚會現場,我走出酒莊大門,站在公路邊的高臺上,縱目遠眺,戎子酒莊的葡萄基地盡是繁星般的燈光,真疑似銀河落九天。經瞭解,原來是為誘殺多種害蟲,葡萄農特意在地裡安裝了頻振式殺蟲燈,以達到殺滅成蟲、降低田間產卵量、減少害蟲基數、控制害蟲危害葡萄的目的。使用頻振式殺蟲燈,可大大節約農藥投入,減輕葡萄民勞動強度,減少環境汙染,有效保護害蟲天敵,對人、畜也是安全的。因而,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是打破傳統框架,依據葡萄特點,來確定誘殺害蟲的新模式、新架構,值得稱道。

夜空,藍得深邃,藍得透明,天幕上綴滿寶石般晶亮密集的星群。地面上的點點燈光與天幕上的繁星點點,交相輝映,猶如天上的街市一般,形成一幅無可複製的優美畫卷。從未在山區的夜晚這樣認真地看天空和大地,這一刻,我嗅到了夜空的美,葡萄的香。望著這美麗的畫卷,感受著這秋意的涼爽,我真想把我一世的夢,揉碎在夜空,化作天上的繁星和葡萄地裡的燈光……

翌日上午,閆玉明老師陪同我們前往晉文公廟,供桌上擺放著整豬、整羊、蘋果、水蜜桃、香蕉、饅頭、月餅等,祭拜上香、觀光遊覽的人絡繹不絕。這裡正逢傳統的廟會,因為正值初秋時節,來趕廟會的人很多。廟會上既有琳琅滿目的商品,又有新絳縣蒲劇團的演出,初秋舒適宜人的氣候,風景如畫的韻致,為戎子酒莊增添了新的觀賞亮點。

遊覽間,恰逢戎子酒莊董事長張文泉,我端詳了一下他:50來歲年紀,身材魁梧,濃眉方臉,相貌威武,炯炯有神的雙眼中透出剛毅而謙和的光。我們站在臺階上,隨意性地聊起來。我由衷地感嘆說:“張董,您於2007年就從煤炭業轉型為打造一個集‘優質釀酒葡萄種植、中高檔葡萄酒生產、農業生態觀光、葡萄酒文化旅遊’為一體的新興產業園區,不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過人的膽識,真是了不起!”張文泉董事長淡然一笑說:“我是窮人家出身,我的企業是在鄉寧發展起來的。我投入葡萄酒產業,生態觀光和文化旅遊,就是想把傳統的酒業做大做強,為當地老百姓謀福利。”受益於家鄉,報恩於鄉鄰,這是一種多麼樸素的情感啊!

戎子酒莊董事長張文泉50來歲,總經理王慶偉30多歲,這是一個年輕的團隊,一個活力四射的團隊,充滿著激情、朝氣和夢想。我想,張文泉和他的團隊之所以能夠在傳統酒業的基礎上“七年磨一劍”,憑藉的應該就是年輕人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和激情澎湃的拼搏精神的獨特優勢吧!

下午,我們在“和園”集合,參觀了戎子酒莊的儲酒窯洞。年青的導遊小姐指著一排裝飾精美的窯洞說:“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東暖夏天涼”。當我們走進洞口,忽地一股不知道從何處湧來的涼風吹來,導遊小姐急忙解釋說:“這裡面沒有空調,是自然之風。”戎子酒莊的儲酒窯洞,三縱三行,縱深75米,橫跨143米,佔地2800多平米。這是在海拔1300米黃土高原上創造的'一大奇蹟,蘊含著古老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匯著戎子酒莊人的智慧,也是展現黃土高原燦爛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的有力見證。窯洞本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傳統模式,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居住傳統方式,戎子酒莊卻結合當地特有的地理條件,將這一最具地方傳統特色的建築作為儲酒之地,源於自然,融於自然,真可謂“天酒合一”的最具有獨特性的成功範例,不失為一大特色管理理念。

伴隨著導遊小姐的腳步,我們進入“諧園”,在一塊用石鼓文雕刻著“河嶽在望”四個大字的巨石旁,欣賞探討了一番。若不是導遊小姐的解釋,才疏學淺的我,根本不知道這是四個什麼字。沿著用磚石砌成的潔淨甬路,向右一轉,便是戎子書院:長廊迴繞,書香陣陣,古色雅韻,令人迷醉。這裡採用中國傳統古典式園林建築風格,立足於國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開辦國學文化講座,進行書畫交流,從事民俗文化挖掘整理,珍藏閱讀各類書籍的傳統文化平臺,整體建築典雅高貴,恢弘大氣。穿過古色古香的戎子書院大門,拾級而上,兩個黃色大字“留餘”映入眼簾。我認真閱讀了兩邊廓柱上“功不可立盡官不可做盡,恩不可市盡寇不可殺盡”的對聯,才徹然了悟其中含義。登上書院“致中和”樓層,放眼四望,戎子酒莊的景色盡收眼底,真個是“窗含遠景當書畫,雲攜清風妝峰屏”;“筆落山水成春景,墨潑乾坤在畫中”。小院中有兩個圓柱型亭子,左邊的寫有“可書”,右邊的寫有“忘歸”。這正是:“筆無彈性亦生情,字字賞來皆如景。”

信步登上正在建築中的博物館最高層,鄂山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錦繡河山遙遙在望。視線收回,穿過濃密的綠色,我發現綠蔭掩映下的是一個個人工湖。一池碧水,清澈見底,微風吹來,水面泛起一道道迷人的光波,倒映於水中的景物,一會兒聚攏,一會兒散開,一會兒擴大,一會兒縮小。不斷晃動的景物,恰似體態輕盈的戎子在沐浴,又好像美人魚在遊動,閃動著綠色的波光,景緻格外的美麗靜謐。一縷涼爽的秋風吹過,悠悠地拂過我的臉頰和髮梢,感覺舒適極了……由此,讓我想到了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情畫意。

走出博物館,沿著廊道,踏上曲橋,我的身影便與那池碧水融為一體了。同行的老師們或立於碧水邊或坐在巨石上,紛紛合影留念,是想把這些美情勝景盡數留存在記憶的底片。

跨過“士林雅韻”牌坊,一片鬱鬱蔥蔥的綠色映入眼簾,十分濃郁的江南傳統園林風格,我的心情更加舒暢。我邊貪婪地欣賞戎子酒莊俏麗的容顏,邊在每一個景色優美處留影,簡直是流連忘返。

戎子酒莊集鄂山鍾靈毓秀之精粹,神工鬼斧,渾然天成,整個園區,均為仿宋建築群落,將園林藝術與葡萄園、建築物、人工湖、林蔭道、門樓、雕塑、石刻、曲橋、長廊、各式小品,融合在一起,構成了傳統文化特色鮮明、新潮文化獨具匠心的戎子酒莊葡萄酒文化觀光風景區。閣軒亭齋,雕飾絕倫,景境深遠;樹木山石,風格迥異,野趣橫生;曲徑通幽,分佈其間,引人入勝;“和園”、“諧園”、“鑑園”、“戎園”,鱗次櫛比,相映成輝;樓臺亭閣,雕樑畫棟,蔚為壯觀;園林秀色,畫龍點睛,意味深長。這絕妙的畫卷,一幅接一幅地展開,使我在目不暇接、心無二用之中,感受到了用語言都無法表述的歡悅和韻致。不論是遠眺,還是近覽,皆令我放懷於綠色,寄情於樓臺,詠歎於文脈。漫步酒莊中,景隨步移,心曠神怡,醉意深深,十分舒暢。這正是:“人在園中觀畫意,正被他人當畫觀”。這些景區,恰到好處地烘托出戎子酒莊特有的氣派與尊貴,在幽靜肅穆中平添了一分翰墨飄香的儒雅韻致。置身於酒莊,便沉浸在傳統藝術的殿堂之中,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感受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韻涵,我詩情頓生:“酒莊文化濃,處處聞詩聲。思緒不覺遠,虔誠拜大戎。”

披著晨曦,我又駐足於一片葡萄架前,緩緩地做了一個深呼吸,抬起眼眸靜靜地遙望著頭頂遼遠幽謐的天空,便把一個喧囂的世界完全隔絕在身後。

閱讀著那底蘊深厚的戎子酒莊傳統文化,我發自肺腑地由衷感嘆;沉醉在戎子酒莊這個清靜幽雅的境界,我情不自禁地釋放著自己的情感;領略這裡如詩如畫的獨特景緻,我頓時精神亢奮起來……

傳統文化散文 篇4

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亡。

我們在不斷努力著,努力探尋著那正在消逝的中華古文化。如眾所知,世界的四大文明:古中華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有的早已被滾滾黃沙吞沒,遺失在了黃沙之中;有的已失傳於那紛飛的洶洶戰火中,留剩一片狼藉,只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飽經五千年的風霜還能屹立於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當古代文人的峨冠零落成泥後,一杆竹管筆的塗畫,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讓人從心底發出震撼。這不得不表明:它是中華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任何悠久的文化都無法取代的。上下五千年,經過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努力,中華文化終得以延綿於世。夢迴大唐,大唐無邊,可見那遺留的韻美詩篇。縱橫九千里,大愛無邊,撥動心絃可聽見,那絢爛的詞言。這就是繁榮昌盛的大唐文化,能駕馭如此瑰麗色彩的中華古文化,能讓人每一寸筋骨都為之翻騰的文化。我們的民族總算擁有這麼一個時代,也總有過這樣一個文明昌盛的時代。

終於有些灰黯了,天空中有了些灰濛。鬱孤臺邊,只有辛棄疾在挑燈看劍,美妙的歌聲已稍顯孤獨。蘇軾和陶淵明相呼應。大宋國土正走向下坡的頹廢。被程朱處理學的'層雲籠罩,但仍不發清麗,只是文化已經少見渾厚的氣勢與風格。色彩中也再難尋到明麗的文化,應該是明清的,天空完全被烏雲所密佈。封建儒家思想空前強大,君臣父子的嚴格封建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束縛的人民的思想,扼殺了創新發展的萌芽,為今後的發展畫上了句號。

華夏文化還馳騁在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在康乾盛世下的文化,卻更顯悽迷。五四戰爭後,隨著共和國的成立與改革開放,在商品經濟和物質豐富的潮流下,我們的文化更顯黯淡,像被利用過的廢品被我們遺忘在鋪滿灰塵的角落,那樣渺小,被人們漠視。在這個時候,有一群人打著發揚傳統文化的旗號,終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將學術娛樂化、庸俗化。有人曾諷刺說:“書店裡銷量最好的是《品三國》和《論語心得》,而《三國》和《論語》卻無人問津,早已在我們的腦後淡化。

這是一種悲哀,但有一天,連《品三國》都無人看時,那豈不是中華文化的另一種巨大悲哀?

曾經數人稱讚的中華古文化,在現在科技發達的時代看來,無非只是乏味兒的文言文,可他們可曾記得如今的紙、指南針、火藥、印刷術,若不是有文言文一步步的指導,那怎會有今天的成就?

中華古文化是值得讓我們讚揚的、驕傲的,而不是讓它隨波逐流,我們應該傳承這悠久的文化歷史,讓它發揚光大。

夕陽西下,中華古文化像遠處的紅霞愈發紅豔,那是民族的榮耀也是明天的希望!

傳統文化散文 篇5

走在去往陰曹地府的路上,我沒有哭,沒有任何的牽掛。只是茫然的不知為何人死後還要去往另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是否也像人世見充滿著絕望?如果可以選擇,我選擇煙消雲散。

我想逃,逃往一個沒有任何思想的地方。

看著鬼魂碌碌續續地走進了那深邃的漩渦,便不見蹤影。我的內心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動――離開這裡。或許是做人的時候太本分,做出這樣的決定讓我頃刻間麻木了,然後是腿腳不聽使喚地離開了那個未知的'世界。

這是我有生之後無生以來唯一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叛逆。望著這漆黑的四周,我本冰涼的身體更加淒涼了,我不曉得當我再死一次的時候我會變成什麼,是鬼還是讓我再一次飽受煎熬投胎做人! 其實對我這樣的孤魂野鬼來說,已經無所謂害怕了,痛苦只會讓我無動於衷。

早就聽人說過,鬼在白天是不可以出門的,一出去就會被那神聖的太陽弄得魂飛魄散。這倒正合了我的意。反正已經死過一回,又何懼死第二回呢?只要不在這個世界留下任何痕跡,我什麼都願意。

我毫不畏懼地走進了白天,走進了人聲鼎沸的人群,我要向人類證明這個說法的真實性,做出這前無古人後不知道有沒有來者的一大壯舉!

我輕快地向前邁了一步,安詳得閉上了眼睛,全身感覺火熱。我的身體,不,應該是我的靈魂正在消失,正在慢慢地熔化。突然,我感到一陣火星飛濺,灼燒著我的面板。鬼是感覺不到疼痛的,為什麼我的眼前是一片火海,還有人的哀嚎? 一陣鞭炮聲後,火漸漸熄滅了。一看手錶已經是凌晨一刻,這裡已是一片狼藉。全是那場人為大火後的戰利品,隨著風的吹拂,再空中翩翩起舞。這才想起今天是鬼節,所有的鬼神鬼差鬼大叔都去找樂子,收禮品去了。

我興興地走在回家地路上,暗自想到原來做鬼也和做人一樣傻,一樣糟!

傳統文化散文 篇6

面對這樣的問題,猛一看,也許你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大。但是作為炎黃子孫中的一員,我們是不是有責任探討一下呢?

要談中國傳統文化,一定會想到中國的易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可以說它是包羅永珍!易經裡講到陰陽乾坤,有這樣兩句話“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人應該像天一樣生生不息,像地一樣縱橫交錯,包容萬千。我們古老文明的祖先在那個年代就悟出了這樣了不起的人生哲理。為什麼說它是了不起的人生哲學呢?我們往深一點挖掘,就會發現人世間的自然規律無不在這兩句話之內。陰陽乾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天如此剛健。我們要不斷的充實自己,形成自己的思想、強化自己的能力,而且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包容,不要因為挫折而喪氣,而不要因為別人的瞧不起而放棄自己,要學會原諒別人犯錯。我們可以把它運用在許多領域,用在企業發展,可以是一種企業文化來發展企業。用在做人,勉勵自己的一生,凡事得包容,將來可為集大成者。總之,它是教育我們要像天一樣自強,要像地一樣包容一切。儒家是“以德服人”,它是發展易文化的成果,而法家是:“以法治人”,兵家有《孫子兵法》等等思想流派,所以這些,都是人類的精華,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巨集揚它呢?

縱觀了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又回到現代高速發展的中國人類社會,作為社會人,我們做到了嗎?發揚了嗎?我們不是在發揚,某種程度上說是在扼殺!

我們天天看到的是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有許多過分崇洋的思想流派,主要表現為歐美思想的入侵。強烈的物質慾望,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人們對親情的淡漠,友情的冷漠,愛情的隨便。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在前進,而是在衰退。就是這種思想嚴重影響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家,而導致一批批的企業倒閉。那種厚德載物,以德服人的思想已經消失在市場經濟的某個角落。

日韓文化的侵入,許多80年代後出生的人都非常喜歡韓國和日本,以至他們已經在懷疑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其中,電視劇〈〈大長今〉〉在湖南電視臺的熱播,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不是說不能看韓劇,但是從看韓劇這件事上,我們要看到我們民族的文化事業已經不如韓國,至少它已經抓住了不少中國80年代後出生的人的價值取向。

8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都有待正確的引導。“超女”中暴露出來的`對中性性別的取向值得我們深思,難道女人真的要變的不像個女人?所以人類社會的價值觀在變,如果有正確的思想引導我們,我想今天的新生一代也不至於那麼的迷茫。看不見前面的路。

歷史上的每一次經濟騰飛,必然會引起一次大的文藝復興。唐朝時,經濟遠播周邊國家,人們生活一度安居樂業,所以就湧出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以李白、杜莆、白居易為代表。回看當今,中國自從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到現在,經濟遠遠達到了唐朝在當時世界經濟的發達,所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必然。對於我們這些在炎黃子孫,這可以說是歷史的重任。

當今,中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思想文化體系。這種思想就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百家交容,合為一體。易文化乃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許多思想體系都是在此思想體系上的延伸、演變、發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思想就猶如一個人沒有靈魂,思想體系的健全和發展,有待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推廣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

綜上所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不只是要,而是非常有必要!這是一件為之振奮的事業!

傳統文化散文 篇7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彙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多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包含著老祖宗的生存智慧。傳統文化起源於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具有承前啟後的特質,影響著一代代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漸漸開始感受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積極作用,越來越重視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於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齊的傳統文化培訓形式應運而生,從表面上看似乎機會很多,但實質上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相較於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承方式相對單一,人群也相對固定。

在各大收索引擎當中輸入“學習傳統文化”這幾個字樣,搜尋到的資訊更多的是某次學習心得,反而學習形式的推薦則很少。據瞭解,目前繼承和弘揚傳承傳統文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一、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如書法、繪畫等;二、部分高校開設相關課程;三,社會面的培訓機構開設的課程。四,企業培訓。不管是哪一種,我們不難發現通過這樣的形式所展現的傳統文化內容實在是太有限了。傳統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所以僅憑單一的形式是很難對傳統文化做一個的完整的呈現,這樣的一個現狀對於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非常不利。

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想要改變也應該從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要在認識上作提升。儘管目前有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但學習傳統文化並沒有在老百姓當中形成廣泛的認識。那麼在老百姓當中營造普遍學習的良好社會氛圍至關重要;其次,創新學習形式,豐富傳統文化的展現方式。目前,人們接受傳統文化的形式主要通過課本、課外培訓,偶爾的講座這樣單一的形式,直接制約著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未來創新傳統文化的展現形式和學習形式將成為傳承的關鍵所在;第三,營造普遍學習的社會氛圍,給傳統文化提供延展的空間。高速的社會發展,讓大家的生活節奏不斷的加快,而相反的傳統文化傳遞出的節奏相對較慢,這種節奏上的不一致也阻礙著傳統文化的傳承。營造普遍學習的氛圍至關重要。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項長期且複雜的工作,多方合力,做到讓傳統文化根植於每一個人的心,最後外化於行動,這樣才是對傳統文化成功的傳承。

傳統文化散文 篇8

美國總統尼克松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中國這個民族忘記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攻打這個民族了。”聽到這句話後,我心裡不由得一股涼氣襲來,陷入沉思之中……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自黃帝開創了華夏文明之後。中華民族,這個流淌在黃河和長江流域聰明的黃種人,以自己對萬物的理解,繁衍出了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以橫絕古今的文化底蘊屹立在這個藍色星球。

昔伏羲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揭示了古人對天地方位的理解,陰陽調和,至極必反;文王拘而演《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仲尼厄而作《春秋》,後遊說作《論語》,方有儒家思想,而後道、墨、法,五行家各為流行;朝代更替,循循不已,盛唐時期,長安已是全世界最繁榮昌盛的城市,文化空前絕後,思想的開放,讓唐朝成為那一時代最為耀眼的明星;南撫夷越,北和戎狄,就這樣,華夏民族這個大家庭不斷有其他文明的加入,而變得十分輝煌。

至清朝後期,乾隆閉關鎖國,導致文化傳播受到影響。侵略者入侵,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由此,一個文明瞭五千年的民族,從此蕭條不振,直到國人驚醒,方才拿起反擊的武器,重振我華夏雄風。中華文化才得以保留,卻不甚失去的太多了!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打開了發展的大門,一時間,經濟的增長,文化的湧入,國人的思想得以解放。我們的文化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這本來是很好的事情,但或許是由於封閉的太久了的緣故吧!國人狂熱的吸收著外來文化,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我們只要覺得新鮮,保準傾囊接受。

這種外來文化的衝擊,導致現在我們本土的自己的文化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很多傳統文化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已經慢慢消失殆盡了。還有,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現在卻被外國人拿去當自己的傳統文化,大肆宣揚。而大部分人能做的,只是事情出來了罵一罵而已,對此卻沒有半點反思,為什麼我們的傳統文化屢受衝擊,而我們卻仍然不知悔改,任由傳統文化被外來文化吞噬,一點點蠶食著華夏文明五千年所創造出來的文化。

魯迅先生,曾在《拿來主義》中有言文化當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糠”。魯迅並不是個迂腐的人,他也對一些西洋玩意很感興趣。但看到國人那樣的不懂“禮儀”,拿來沒有節制,送去很是慷慨的時候。他再也坐不住了,於是撰文“痛罵”國人。然而,我們都在為魯迅這篇寫的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的時候,有多人能真正反思,“我們的文化就真的沒有了半點吸引力了嗎?”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是中國和日本關係不好的一段時間,國人大肆焚燒日本的東西,再看見一處正在舉辦漢文化的宣傳時,誤以為這是日本的大和民族的文化,便對當事者進行辱罵,焚燒宣傳資料等等。我不知道這篇文章的真假性,但就這件事看來,我不得不心寒,我們國人已經迷失到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服飾都不認識。還祈求什麼愛國呢,荒唐的令人連嘲笑都不屑一顧。

如今,我們的教育,太關注大學生能不能就業,畢業後能不能賺到錢,所以在面對就業形勢很火爆的理工科面前,關於文史方面的專業的選擇的人則如鳳毛麟角,少的可憐。說科技興邦,但我想說,科技只能強國,只有文化才能興邦,文化復興,當是我輩中國少年所要弘揚和要擁有的。

如今,我已經成為一名有思想的大學生,看過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遭到衝擊之後,已經不能在如從前那樣平靜了。文化需要教育和傳播,這傳播的中堅力量就是我們這些能夠復興傳統文化的年輕人,所以我的夢就是:復興文化,這也應是我們所有黃種人的夢。

當然,在這個文化交錯縱橫的時代,我們需要有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想去判斷文化當中的精華和糟糠,精華當然要“拿來”,不分種族,部分地域,以我華夏民族博大胸懷海納百川,這樣才能有容乃大嘛!糟糠,當然不必理會。這點,對我們的文化也是一樣,比如,迂腐的`封建思想,等級制度,強權主義,我們都應該讓它隨著歷史這條大流退出舞臺。好的文化,比如大同文化,崇尚禮義,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當予以保留,傳播下去,不至於到我們手裡就此斷送。

在我們早已覺得索然無味的傳統文學著作裡,比如《黃帝內經》《周易》、《論語》、《孫子兵法》,其實藏著巨大無比的財富,就像現在的商道莫不仰仗中國的《周易》和《孫子兵法》;養生學有幾人不曉得《黃帝內經》;外國孔子學院的開設也還不是在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外國人都懂得學習我們的文化,何況國人乎?但也沒見得他們摒棄自己的文化啊!

很喜歡看央視的一個節目《百家講壇》,因為前些年的于丹,錢文忠,易中天,他們講《論語》,論《三字經》,品《三國》,這就是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途徑,讓我可以瞭解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文化,古人的科技。身為大學生的我,也非常希望,以後這樣的講座不單單只是吉光片羽,而更多的在大學生中開展,讓我們瞭解傳統文化和傳播傳統文化。

尼克松的話,很值得當代人們的深思,我們擔負著振興祖國的大任,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們應該接過前任的擔子,將它傳承下去,並且“取其精華,棄其糟糠”。

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柱,千百年來,多少朝代興盛覆滅,多少君王大江東去,政治可以改革,經濟可以調節,唯有文化,長盛不衰,長流不盡。而傳統文化的傳播更需要從我們做起,復興長存,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散文 篇9

(1)進入21世紀,在全球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中,本土傳統文化的價值進一步凸現,成為構建各國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礎。此時適逢中國近代教育走過百年曆程,如何傳承與發展本土文化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相關的理論爭鳴與各類嘗試風起雲湧,故需要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來規範和引領未來的教育發展,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的教育體系,為中國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歷史基礎。

(2)中國教育尊重傳統,不僅在思想和精神領域重視“道統”,各行備業的人才培養和標準規範都非常關注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然而,自百年前開始,在西方模式和標準的影響下,我們的教育缺少自信,我們以往用於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評變成了盲目和全盤自我否定的依據,例如,歷經1300年探索實踐的科舉制度,就有許多可資借鑑的遺產。國外的研究與實踐非常認同中國的科舉對文官制度的影響,認為此是中國在制度文明上對世界的重大貢獻,體現了人才評價選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實踐探索。從相關研究可以看出,科舉時代鑑別和選拔人才絕非僅有死記硬背一途,還包括自薦、特舉、名家推薦、技能考試、機構尋訪和延請等多途,而深入人心的“行行出狀元”思想也是常規科舉的重要補充。再從中國小的語文、數學教學來看,中國的傳統在形式,內容、方法、觀念和評價等方面,相對於源自西方的各類教學法,許多方面更適合於中國學生及中國知識的具體情況,百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中國的傳統教育絕非可以簡單地用機械灌輸來概括,中國歷史上人才輩出亦是與中國教育的傳統息息相關。近一二十年,中國學術界陸續推出一批中國學科史及學科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為教育界借鑑本國的教育遺產提供豐富資源。

(3)在中國教育傳統的思想與實踐中,不僅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有教無類”、 “教學相長”、 “因材施教”、 “知行合一”、 “袼物明辨”、 “慎思篤行”、 “活到老,學到老”等與西方教育源流和現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創教育思想,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學、書院、師徒制,耕讀習俗、學術爭鳴、標新立異、兼收幷蓄、樹立思想流派的傳統等。中國的教育傳統既崇尚權威,又不迷信權威,主體精神是提倡獨立思考、注重實踐和勇於創新。如孔子的啟發式與柏拉圖的“助產術”幾乎於同一時間(孔子早約50年)誕生,且形式、內涵基本相同;中國的算學與阿拉伯即歐洲的數學在概念條形式上雖有不同,但都為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貢獻;中國書院的起源和實踐與西方大學幾乎同步,且傳統精神高度一致,而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點,也是中國表世界高等教育未來改革的生要借鑑.中國教育傳統中永恆的、富有創新潛力的價值早巳受到國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關注,不僅數百車前影響了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近年來創立“多元智慧”理論的哈佛教授加德納也多次強調他的`思想曾借鑑了中國的教育傳統。可見,中國教育傳統的精髓需要國人認真反思、汲取和弘揚,全面否定和淺嘗輒止均是對歷史、民族與未來不負責任、缺乏基本文化素養的表現。需要銘記的是,一個不知道尊重自己傳統的民族難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難以真正自信、自強。

(4)在西方以犧牲資源、環境和其他民族國家利益為代價走過工業化、商業化歷程之後,中國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傳統經驗將成為反思與迴歸的重要參照;中國在自身發展的程序中,不僅看到了各犬文明古國的傳統,看到了文藝復興運動對傳統的再造,也看到了西方社會工業、商業文明及其科學精神、實用哲學、社會管理和契約制度等的文化價值,認識到中國的改革與發展也有需要重點學習或補課的地方.

(5)傳承和弘揚本國、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並非機械地重複和照搬,更不能僅僅滿足於對經典的死記硬背。容納、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不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國傳統的內在精神、思維方式和篤行實踐。清代學者趙翼曾說: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他所強調的是,任何時代都會為與時俱進的發展提供無限開拓進取的空間,而基於文明歷史的發展才能真正推進社會、引領思想。每個時代都應有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認真審視和深遠思考,並以此來指引實踐,找到更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傳統文化散文 篇10

歷史的長河滾滾而逝,沉澱著我國人民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只留下華夏民族幾世紀來堅持秉承的精神美德。它們見證著古往今來的滄桑鉅變,代表著一個民族堪稱不朽的心魂,亦成為每個人心中的精神支柱與對美好生活的祝願與嚮往。

(一)

如今,已又是一年新春到,在這普天同慶的節日裡,縱使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小公民,想必也會被這佳節的熱烈氣氛所感染。正如我們一家的老老少少,為了迎接新春,早早地便開始給家裡進行“掃塵”。就連年齡最小的我也沒閒著,忙著清洗器具,打掃客廳的角角落落。一家人齊心協力,共同勞作,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弄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活躍氣氛。自小鮮少做家務的我更是在清掃中“洋相百出”,要麼是一不留神把自己弄得滿身是灰,要麼就是洗碗時把自來水濺的到處都是。弄得長輩們皆哭笑不得,最終還得父親“親自出馬”,這才穩定局面。唉,好不容易把家裡弄乾淨了,我也是時候去把自己“弄乾淨”一下了。

到了大年三十,各式各樣的窗花與對聯更是將我家整個裝點一新。外面時不時地響起陣陣鞭炮聲,如同新一年即將到來的福音,家家戶戶皆熱鬧非常。除夕之夜,我更是與家人一同守歲,祈求來年能辟邪去災,迎祥納善。

除夕夜,普天下的親人終得以重聚,歡聚一堂,為來年的生活祈福。人心與人心間的距離也從未如此貼近......

(二)

遙想過往春秋,在那風雲際會,英雄四起,逐鹿中原,戰火紛飛的年代,吳王闔閭雄心勃勃,誓欲一統天下,他先是殺僚奪位,而後招賢納士,廣納賢才,採取了一系列的富國強兵政策,使得吳國的經濟發展與軍事水平日益壯大,後任伍子胥、孫武率兵伐楚,連戰連捷,最後竟攻入楚國都城郢都,從而成就一方霸業。

可如今,一代霸主早隨時光消逝而撒手人寰,往昔的光輝歲月也被歷史蒙上厚厚的灰塵,只能成為人們對一個朝代的紀念與回憶......

站在無錫闔閭城遺址的'門前,我的心緒無比複雜,原本繁華的都市如今卻只落“斷垣頹壁”,歷經數個時代的風霜雨雪而風光不再,顯得沉寂冷清。可那獨特的建築風格與古蹟文物卻又分明昭示著它曾經的輝煌。它的子民曾經安居樂業,他的君王也曾雄踞一方,但這些回憶早成過往雲煙,只能留給我們後人去遐想,去追憶。

行走在城中,在心中默默回味著曾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光榮,默默追思著那位赤誠精忠的名將伍子胥與那位古代的有為君王闔閭,我為我是一名出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而感到無比光榮與自豪......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但時間無法抹去我們心中始終流傳秉持的文化傳統與精神美德。它們將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中,成為炎黃子孫體內奔騰的熱血,促使我們為創造美好的新生活而奮鬥!

傳統文化散文 篇11

五千年前,當我們的祖先涉入了浩蕩的人文之河,我們就一直在生存與競爭的漩渦中起起伏伏;在現實與理想的波濤中跌跌宕宕;在理智與困惑的權衡中走走停停。儘管歷程如此艱辛,但我們一直都在生命的河流中領悟角色,並沒有被殘酷的競爭,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困惑與迷茫嚇到,相反,中華的子孫越挫越勇,不斷繼承前輩的文化與精神,五千年來,文化一脈相承而不倒,在全球可謂奇蹟,由此我們發現:強大的文化不僅可以穿越歷史,穿越地域,而且可以征服人類,創造財富,可以轉弱為強,制止暴力和邪惡……在人類全部的歷史和現實社會中,文化力無處不在,也是各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文化的力量,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

早在19世紀,美國打著擴大自由與傳播共和理想的旗號擴張領土,當時大多數的美國人也相信,國家的擴張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共和與自由的思想傳播得更遠,隨後出現了所謂的“帝國論”。進入21世紀後,“帝國論”進一步發展為新的霸權理論,強調輸出美國式的民主與價值觀,這一理論在世界各地都遭到了強烈的抵制,特別是在歐洲,他們在對自身文化危機進行反思的過程中,出現了重新認識東方文化的趨向,然而,近百年來,我們的中華文化一直處於弱勢地位,一直被西方文化輕視和壓抑,在這個多元文化共存與發展的時代,中國文化終於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而,中華文化的復興便順理成章的與民族復興的願望結合在一起。

中國的民族復興首先要實現文化的復興,因為一個民族只有有了自己的文化才會有克服重重困難的勇氣,才會有永遠打不敗的魄力,才會是一個強盛的民族。文化的復興從根本上是要建構一種現代的“新中國精神”,這要求我們要以中國的方式,為我們的國家構想一套新的社會理念及價值觀念。儘管這是一種新的觀念,但我們首先應該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答案,因為我們的血液裡流淌著先人的熱血,骨子裡有著華夏的.精神,只有找到了我們自己的文化,我們才能構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才能有自己民族的精神,才能實現近二百年的民族復興之夢。

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包羅永珍,各種各樣的蒙學讀物,衣冠文物,禮儀習俗,語言文字,天文地理,農學醫學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文化中人文精神的靈魂,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構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念是一脈相承的。用傳統文化中主要的、優秀的部分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新中國精神”需要從這些國魂中吸取養料並不斷完善。

早在戰國時期,荀子就提出了天道觀,他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是之謂天”。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在主張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荀子進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發行並征服自然的思想。荀子的這一系列富於唯物論性質的思想,為今天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找到了依據,而這與我們國家現在提出的物質與文明都要抓更是如出一轍,所以“新中國精神”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提倡生態意識,反對絕對的物質主義,在滿足環境需要的同時調整我們人自身,重視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讓自然之光在我們的國家結出和諧的花朵。

在儒家思想裡,“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及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的並可以擁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國家,沒有哪一個“我”能夠孤立存在,或是被抽象地思考,“我”只是根據和其他具體個人的關係而扮演的各種角色的總和;在道家的文化理論中,講求的是陰陽之道。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知北遊》說“陰陽四時,執行各得其序”,這都表明世界的整體存在於相反力量的關係之中,它們在這種共同力量的作用下得以互相完善。從以上的思想中,我們可以得出,在當今的時代,我們要講求共同體意識,而非啟蒙運動時期的絕對化的個人主義,因此,“新中國精神”追求的也應該是一種共同意識,在這樣的共同體中,我們要追求自由,並不是個人的為所欲為,而是能夠自覺進入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無數種彼此依賴的關係之中,這種共同體越多,我們獲得的自由也越多。

民族的復興與興盛要求中國必須成為一個為世界負責任的大國,我們的“新中國精神”要積極參與到不斷髮展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我們要呼喚審美智慧,這種審美智慧強調的是一種和諧的思維。中國的傳統文化向來都是遵循這一條原則,以“情”,“和諧”,崇尚自然之美為核心,無論是古代的文論還是詩詞歌賦無不體現著這些審美的情趣,那些仁愛,忠恕,孝悌,廉恥等的思想價值在當下和未來中國的發展中,還將繼續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當然,這種審美智慧需要建立在相互聯絡的觀念基礎之上,以真善美的情意和諧統一為一種整合性的思維,使科學思維,理性思維,感性思維,宗教思維,藝術思維得以互相補充和豐富,尊重他者,尊重差別,提倡多元互補。

面對當下不斷髮展的社會,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人生觀,世界觀,重新建構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國的傳統文化蘊藉資深,保留著及其巨大的發展空間,人與自然的和諧,理性思維與審美意識的調節等等,這些中國文化裡固有的文明基因將為現代文化體系的建構提供寶貴的思想源泉。對於傳統中陰暗、消極的東西,如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等,我們應視為糟粕摒棄。

建構“新中國精神”,我們絕不能封閉於古代社會產生的傳統文化之中,為適應時代與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對它重新詮釋,重新挖掘,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國方略詮釋的越深,挖掘的越深,我們擁有的價值資源就越豐富,“新中國精神”的思想體系就會越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重新構建自己的文化精神,將中國的文化發揚光大,就是我們祖國文化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復興。

傳統文化散文 篇12

陽光灑落在幽靜的花園裡,梧桐葉斑駁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攤開一本厚厚的《論語》,不停地讀著、揹著,一股清新、淡雅、古樸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隻又一隻鳥兒飛來飛去,伴著婉轉動人、清脆動聽的歌聲,我的思緒開始隨風飄揚……

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有古色古香的.陶瓷,有號稱“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還有遠近聞名的四大發明……更有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傳承的許許多多傳統民俗。而到現在,那些曾讓人期盼的傳統節日卻變得如同白開水,平淡無味。

聽爸爸說,他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那一天,村裡便熱鬧了起來,一眨眼的功夫,村子中間的路上便擠滿了人:有舞獅子的,有扭秧歌的,還有一些小商販在街頭叫賣。老人們聚在一塊,紛紛坐在石凳上談論天南海北;小孩子們穿著嶄新的花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玩得不亦樂乎;媽媽們便圍著灶臺,不亦樂乎地忙著準備年夜飯。不一會兒功夫,豐盛的年夜飯擺上桌了,大家相互碰杯,相互祝福。吃過年夜飯,一家老小便圍坐在火爐前,磕著瓜子,其樂融融地盼著春節晚會的到來。此情此景,處處充滿著濃濃的年味。

難怪爸爸現在總是感嘆:這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可年卻越過越沒味了!是呀,看看我們現在過年,大家沒有了那熱鬧勁。因為我們的傳統節日正一步一步地被西方的愚人節,感恩節,聖誕節所替代。人們再也不像以前一樣,開開心心過中國的傳統節日,而是隨著潮流,開始熱衷於西方節日。中國代代相傳的傳統節日逐漸被人淡忘了。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難道就這樣袖手旁觀嗎?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點亮一片星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一片綠葉,但仍能點綴整個春天;傳統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雖如駕一葉扁舟,但仍能驚動一片大海。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將傳統文化傳承到底!

傳統文化散文 篇13

什麼是文化?著名作家餘秋雨講過一個故事:

在法國的一個陰雨濛濛的天氣裡,他和司機開車行駛在一個狹窄的小路上,小路只能容得下一輛車行駛。在他們的前面有一輛車開得很慢,使得他們無法快速前進,餘秋雨和司機都很生氣,司機在不停的鳴笛示意。前面的車窗裡有個小女孩一直看著他們,並向他們揮手。在經過一個拐彎處時,前面的車停下來了,一箇中年人下了車走過來對餘秋雨說,很不好意思一直讓你們開在我們後邊,為了不讓泥水濺在你們車上我們一路都開的很慢,我們覺得讓你們一直走在我們後邊很不公平,現在請你們先走。餘秋雨當時很震驚,這是什麼,這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他們本來可以很自在的行駛,可是他們沒有,而是在幹自己的事情時,還在考慮著別人,有種不自覺的東西在影響著他們,這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只有文化長存,一個國家才能興旺發達。都德的《最後一課》講的是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佔領法國首都柏林後,對法國人進行文化滲透和法國人對守住自己文化的抗爭。其中有句話是,只要我們的文化不死,我們總有站起來的一天。是的,區分不同民族的最重要條件就是文化,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化就沒有了屬於自己成長的血脈。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而輝煌的文化。我們一直以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一直以我們的文化而自豪。可是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卻在逐漸遠離我們,成為我們遙遠的記憶。

其實朱七七作為一個很年輕的學者能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而奔走而呼喊,我覺得本身是一個很令人感動的事情。我們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是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用汗水和辛勞在默默守望。我覺得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樑,用青春和生命在守護我們的心靈家園,我們的民族血脈。

我也從小受到家人的薰陶,對於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我也一直關注著我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並把它視作我人生的一個理想。今天朱七七的講座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我覺得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知識分子首當其衝,責無旁貸。我很佩服文化保護的舉旗人----賈平凹,默默地在這條路上耕耘,不為時代的金錢利益所誘惑,不為眾人的不解所羈絆,遍訪全國即將消失的古村落,為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搖旗吶喊。賈平凹是一個緘默的,有良知的,有責任的學者。

我喜歡蒲劇,對蒲劇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今天聽了來自運城蒲劇藝術家的表演格外興奮。蒲劇裡有很多的歷史故事,會教給我們很多知識,帶我們領略那個遙遠年代裡人們的思想。近些年來,由於政府的支援,蒲劇事業能夠得以繼續發展,一批優秀的蒲劇演員也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比如王藝華,武俊英,孔祥東,景雪變等等;蒲劇事業後繼有人,梅花獎,杏花獎多次被年輕新秀抱入懷中。但是,蒲劇也面臨像其他劇種一樣的發展難題,怎樣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相融合,怎樣為戲曲的發展培養後繼人才,怎樣為戲曲的演出獲得廣闊的市場。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因為戲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繼承和保護戲曲文化是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時代課題。

沒有深刻傳統文化積澱的人,不是一個優秀的人;沒有一定傳統文化意識的人,不是一個合格的人。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傳統文化氣質的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操之過急,不可氾濫無邊,而是慢慢吸收,慢慢品嚐,慢慢消化。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因為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維繫的紐帶,就沒有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

傳統文化散文 篇14

一條大河奔騰於華夏版圖紙上,時而遇到峽灣,飛沫四濺,趣意橫生;時而流經平地,流觴曲水,沙白水清;時而跨過高山,事宜奔騰,萬馬齊喑,不捨晝夜如它。

古往今來,歷史的浪潮哺育了多少文人名家,從先秦諸子,到秦漢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晚明小品,文學芬香一直傳於今朝,即使穿越百年仍帶著民族獨特的氣息。

李白之詩仙最豪情,劍光月色躍然於字裡行間;王羲之之《蘭亭集序》龍鳳舞動,堪稱天下第一;王昭君之冰清玉潔,繽紛著唐詩宋賦的音韻。

王國維去了,去了他嚮往“國學”天堂,他很是平靜。尚在人間時,他很是激憤,國學的腳步越走越遠,在那個趨於猛獸般的時代裡,他的聲音太小,罷了,既然不能挽救這個時刻,那就去博取精神的自由吧!他捨棄了世俗,去追隨那內心的獨標孤高,他對國學的堅守,讓人仰視。

而今,人們對傳統文化議論紛紛,隨著英文縮寫字母編入新華字典的浪潮,有的人漠不關心,有的'人嗤之以鼻,諷刺中國人的無能,還有的人似乎緊跟時尚的步伐。不要說這個小事了。甚至日常交流中也混雜這半不拉幾的英文。我們太過自以為是,傳統文化殿堂仍熠熠生輝,我們卻視之鐵鏽,這樣的民族,這樣的子孫,它又能存活多久呢?

曾經,魯迅棄醫從文,以筆代刀,挑開黑暗的帷幕,刺痛那一雙雙黑暗的眼睛,挽救邊緣的國人,他聲聲吶喊,聲聲祝福,讓中國文明重新在大地上開出血紅的花,讓中國脊樑在此鏗鏘有力。如今,我們也需要這樣一些人,為華夏,為文明,為傳統而奔走呼號。我們需要用血淚灌溉,讓中華傳統文化之林屹然挺立於世界東方,我們需要取飲華夏大河之水,讓祖國的未來,祖國的花朵綻放最美姿態。

我的華夏文明啊!我願跟隨你的腳步,去跋山涉水,領略四季變化! 傳統文化散文700字4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裡,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味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裡掃掃墓,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裡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裡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