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過年傳統節日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2W

出生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人都應該與我差不多,沒怎麼過過洋節,不論聖誕節怎麼火爆,平安夜怎麼浪漫溫馨,那都是年輕人的事,與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對不上號了。我們愛過的是我們的傳統節日,而在那麼多的傳統節日中,還最熱衷過於春節。說起過春節,我要特別說一下上個世紀我們生活水平還不高的年代,關於過年的故事。(通常華人把過春節俗稱過年)。在我的記憶中,兒時十分愛過年,平時盼年、想年,過年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說過年傳統節日散文

當時的過年有幾盼,一盼是過年能解饞,在我的記憶中最早聽到的一首童謠就是關於過年的;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別哭,過年給你殺肥豬。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過年殺豬也都不大,百八十斤,這可是一家人一年的油水。過了臘八,家家要掏米蒸豆包、做豆腐,過年的夜裡要吃頓肉餡餃子。後來長大了,看了小說<烈火金剛>後才知道,過年吃餃子全國都一樣。那是過去老祖宗幾千年留下的習俗。當時聽爺爺講,過年吃的餃子不應叫餃子應叫元寶。過年吃的餃子較平時的小,外形十分象古代銀元狀。餃子餡中往往要放幾枚硬幣或幾粒花生仁;吃餃子不能叫吃餃子,叫揣元寶。誰在揣元寶時吃到硬幣意寓誰在新的一年內吉利發財,誰吃到花生仁意寓著誰在新的一年裡運氣好,要升官。在那個年代人們都窮怕了,祈盼有好運、好日子過,是人們的共同心願。

雖然現在誰也不信從年夜餃子裡吃出硬幣、花生仁的故事了!但我在爺爺80歲以後曾多次做這個遊戲,博爺爺的開心。年夜裡,爺爺總只依年老,胃腸不好,不吃了,為口頭?。在我們哥幾個的一再安慰下,爺爺:揣幾個元寶吧!這時爺爺的碗裡,已有我們從餃子邊放進去硬幣的餃子。多次都是當爺爺咬了第一口就聽到“咣”的響聲。這時候的爺爺臉上總是堆滿了笑容。有時還會說一聲:看這樣今年又死不了啦。這時我們全家人都會大聲說:再一次的給老人家拜年,祝您長命百歲!這時的爺爺臉上可真謂是笑開了花。

二盼能有新衣穿。當時布很難買。每人每年只能憑票買21尺半布。色也只有白、藍、黑三色。往往新買的白布要做衣服裡子,藍或黑色布做面,而新買的布先給大人做,小孩子也只能穿用大人舊衣服改做而成的。大人穿過的.衣服給小孩改做時為了好看,做前媽媽都要買幾袋染料將其染一染。現在想起那個時候的染布可真苦了媽媽。為了染布染勻,布要在放了染料的沸水鍋中無數次的翻動幾小時。媽媽的手常常被燙出數個水泡。事後手也因被染料浸泡的太久而多日紫青色,看著媽媽的手,我總會說:媽媽我們今後再也不染布了!而媽媽卻笑著說:手起幾個泡,髒了點算什麼,只要你們穿的新鮮、乾淨、暖和媽就開心。等我兒子長大了,能掙錢,給我們家人買好多的衣服,到那時媽一定會不再幹這髒活了。從那時起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早點掙錢,堅決不讓媽再染布,但當我能掙錢買布的時候媽媽卻被疾病奪去了生命,我沒對她老人家盡一點孝,想起來心裡總是十分難過。那時穿衣服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大人淘汰的給大孩子,大孩子的給二孩子,家家孩子都好幾個,就這個依次類推,這期間通過媽媽的一雙巧手,破上衣可改成馬夾,馬夾可改成背心,實在不能用的舊衣服,還要拆成布角打袼褙用來做鞋。

三盼過年喜慶,過年了,工作在外地的家人能抽出身的都要回家,一家人團聚在一起,樂樂呵呵有說不完的話。年晚上,兒孫們要給老人磕頭。老人們總是滿臉堆笑,從上衣口袋裡掏出幾個面額不大的鈔幣。磕頭的場面很有趣:年歲小的男孩,磕頭實惠,也不管地乾溼,實著一跪,腦袋磕到地上咣咣直響,有時腦袋都起包。女孩不磕頭。年青媳婦特別是新結婚的媳婦給老人磕頭是必修課,但有時好象演戲。她們常常嘴上喊著給老人磕頭,在地上直打轉。要選一個乾淨乾燥地方。有時還要墊上一個墊子,兩手支著地,跪的一點也不實,頭離地老高,好象蹲著行禮,特滑稽。

如今過年好象較幾十年前年味淡了,但我筆者也同幾位老人嘮過嗑。他們認為年味淡的原因是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誰也不在為吃穿核計了。人們想吃啥有啥,想穿啥戴啥就穿啥戴啥,天天在過年。但現在國家制定的長假政策很得人心,過年了一家人能實實在在的聚幾天,盡情享受天倫之樂,實實是個大好事。

過年是民族的傳統,民族的,好的,應發揚光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