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餃?微漾碧波冒襄的書法哲學

來源:果殼範文吧 9.02K

冒襄(1611-1693),字闢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江蘇如皋人,與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有“明末四公子”之稱。冒襄一生著述頗豐,有《先世前徵錄》、《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等傳世。在書法方面,冒襄師法董其昌,《清史列傳》稱:“襄年八十,猶作擘窠大書,體勢益媚,人爭寶之。”

潺??餃?微漾碧波冒襄的書法哲學

在書法史上,明末清初的一批書法家留下了大批軸類作品,這一方面是由於書法家在情感寄託與表達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發展、建築結構發生變化的必然結果。軸類作品較之手札類作品,在尺幅方面,大大擴充套件了欣賞格局,由案上觀轉為壁上觀,這顯然也要求書法家的表現技巧做一些相應的調整。

冒襄留下來的書法作品並不多,也就那麼幾件軸類作品。眼前這件《自書柴門詩》軸(見左下圖),縱122釐米,橫58.5釐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可以說是其晚年代表之作。我們之所以強調其為軸類作品,也就是要提醒欣賞者面對此類作品時不能像欣賞手札、手卷等那般,放在手上把玩,在小空間裡攝取潛藏內裡的美學資訊。時間的久遠已經將我們與作品拉開了距離,空間的再次縮小隻會進一步阻礙我們審美能力的發揮。因此,作為欣賞者,在面對這樣一件書法作品時,要懂得預設一個大空間,將作品置放其中,在觀念上放大作品,在一種近乎真實的“現場”中品味其內在風味。

氣象方面,冒襄此作顯然沒有采用氣勢磅礴、奇詭怪誕的表達方式,他走的是一條委婉柔和的'審美道路。當然,這與其學書的取法方向以及個人的審美趣好有關。我們知道,冒襄在學習董其昌書法方面下過很大工夫,深受董氏審美趣好的影響。這件作品在整體氣韻上顯得幽微蘊藉、不激不厲,宛如一泓秋水淌過山間,不逞能、不放縱。可以說,那種睥睨世態、叱吒風雲的表達方式似乎與其絕緣。冒襄此作給人的審美感受是相對靜態的。在這種相對恆穩柔和的氣象中,佈局顯得蕭散嫻淡。在清空疏淡的空間裡,冒襄進行著他的精神旅程,從中表達自我情感的隱露起伏。“清空”,顯然是董氏書風的最大特色;冒襄喜好“清空”,也完全是在精神上與董其昌達成某種共鳴。“清空”在外在形態上表現為空間的大量留白。欣賞此類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品實實在在的部分,同時又能體會到虛靈縹緲的精神氣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趣味盎然升起。

雖然取法董氏書風,但冒襄作品還是有自己某些獨有的元素。首先表現為書寫的熟練度。也許這是由於其並不以書聞名,腕下的熟練程度較之董其昌相去甚遠,具體表現為行筆不那麼“行雲流水”。這當然也有可能是冒襄有意為之,因為從審美角度言之,很多人是主張“巧不如拙”的。董其昌的書法很巧。相較之下,冒襄的書法又顯得有些拙趣了。如果說冒襄在學習董氏書法過程中有所舍的話,那麼,他捨去的大部分就是董氏書風中的“飄逸”成分,像一個善藏利器的好手,隱去很多鋒銳的顯現。

若說董其昌書法是一種貴族式的柔美飄逸,那麼冒襄書法便是一種草根式的柔美樸拙。

在結字方面,冒襄喜用扁式來壓縮字形空間,這有點兒像蘇東坡。由此,整件作品的字距就顯得繁密緊湊,字與字之間的氣脈也得以順利貫通。

倘若言說特色,放在整個書法史的大背景下,冒襄書法無疑不是那種人們競相效仿的經典之作;在筆墨技巧上,與我們經常提及的那些書法大家相比,也顯得毫無可比性。然而,以冒襄而言,在書法方面,能在《清史列傳》中留下世人的數行評價也就足夠了。當今所謂“著名書法家”何其多也?百年之後能夠讓人回憶的又有幾人?所謂價值的體現,其實就是如此簡單。

最後我們來了解一下冒襄當時的生活狀態———那是我們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棄官不作,摒棄外界干擾,蝸居一隅,築室幾間,雜植花草,酌酒賦詩……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他生活的無限樂趣,似乎又能隱隱約約地體會到他的美學追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