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課堂實錄

來源:果殼範文吧 9.9K

師: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文言文《為學》。[板書:為學 彭端淑]先聽我朗讀一遍。

《為學》課堂實錄

師:[範讀課文]請同學們各自把課文朗讀一遍。

生:[各自朗讀課文]

師:同學們感覺這是篇講道理的文章,還是篇講故事的文章?

生:(齊聲說)講道理。

師:講的是哪方面的道理呢?

生:講的是為與不為、做與不做的道理。

師:為什麼、做什麼?

生:為學的道理和做事情的道理,做學問的道理。

師:對,是講做學問方面的道理。既然這篇文章是講做學問的道理、為學的道理,那後面大量的篇幅卻是講兩個和尚的故事。那這兩個和尚的故事跟這篇文章的中心有什麼關係呢?好,那位同學(手指一舉手的學生)說說?

生:我覺得作者是借用這貧富二僧的故事來闡述為學的成敗在於為與不為的道理。

師:這兩個和尚的事不是求學問的事,他們是[學生插話:去南海]。去南海這個事情跟求學有什麼關係呢?好,請你(手指一舉手的學生)說。

生:這說明只要你親自去做了,你就會成功,如果你不去做,再簡單的事也會做不了。

師:好,你(手指另一舉手的學生)說。

生:我覺得是用一貧一富兩個和尚的事來證明這個學與不學的道理,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而且還突出了窮和尚堅忍不拔的精神,說服力很強,就是說你如果去做了你就一定會成功。

師:這兩個和尚的故事,跟求學之間肯定有相通之處,是不是?相通處在哪裡呢?

生: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師插話: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在於什麼呢?]在於自己努力而不在於外界條件。

師:在於自己的努力。要立志,而且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志向。然而也不能說不在於外界的條件,外界條件也是重要的,只是這裡強調了個人的努力。這就是它們的共同之處。所以下面寫了兩個和尚的故事。(戴眼鏡、翻書)

【評:以上是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感受語言,觸發語感,約7分鐘。】

師:哪位同學把第一段給我們讀一下。

生:[朗讀第一段]

師:這段話其實只有兩句話,是吧?如果我把這兩句話換個次序,開頭就說:“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者亦易乎,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因為題目就是為學嘛,開門見山,首先談為學的道理。再接著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樣可不可以呢?(取眼鏡,手指向後面舉手的同學)

生:我認為這樣不可以,因為題目是“為學”,就是從天下事有難易乎這個引出來的,而不是從做學問的難易來引出天下事的難易。

師:你覺得這樣擺是強調做學問的,是嗎?擺在後頭是強調它,是不是?(點頭)好多同學舉手了,好,你(手指一舉手的同學)來說。

生:天下事有難易乎?人之為學有難易乎?這個“天下事”就包括了“為學”,所以它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順序。相反就是從小到大,我認為就有點不通順了。

師:噢,他發現這段是從大範圍縮小到小範圍。好,請你(手指一舉手的同學)說。

生:在第一段,先概括說天下事沒有難易之分,而在於為與不為,然後再突出課文的重點,說學習也沒有難易之分,只在於學與不學。這樣很有次序,如果更改了它的順序的話,就顯得沒有層次感了。

師:(走下講臺)我同意同學們的意見,你們有沒有這個體會呀,兩件平列的事情,放在後面的往往是強調的。我舉個例子,班主任跟同學們講話:“同學們,我們學校的形勢大好,我們班的形勢也大好。”那下面是該講班還是學校呀?

生:(齊聲道)班。

師:反過來,“同學們,我們班的形勢大好,我們學校的形勢也大好。”下面該講什麼?

生:(齊聲道)學校。

師:該講學校了。那麼,把“人之為學有難易乎?”這樣一個問題放在後面,實際是強調它。它是主句,為主的,前面是個陪襯句。同學們體會得很好。“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從天下事這個大範圍,再具體到為學這件事情,其道理是一樣的。那麼下面接著就自然地過渡到講“為學”的道理。這個順序是不能顛倒的。還有沒有意見哪?(轉身走上講臺)

生:(齊聲說)沒有。

師:下面說“人之為學”,“學之”。這兩個“學”字的含義相同嗎?人之為學,這個學字是什麼意思?

生:(齊聲說)學問。

師:“人之為學”,學問。那麼“學之”呢?

生:(齊聲說)做學問、求學。

師:對,求學,就是做學問的意思。前面是個名詞,後面是個[學生齊答:動詞],這個區別一下。我讀了這篇文章,我感覺作者好像不大承認事情有難易之分,[轉身走向黑板,板書:難——易]他一會兒說難的.可以變成容易的,一會兒又說易可以變難。作者是不是不承認事情有難易之分呢?

生:(齊聲說)不是。

師:噢,那作者是什麼意思呢?

生:作者在文中已經承認了有難易之分,只是說難事和容易的事只是在於你對待這件事的態度。一件再容易的事情你不去做,它永遠不會完成,所以變難了。如果一件再難的事情,你不停地去做它,它也會做成的。

師:(走向講臺,手指板書)那就是說這種變化是有條件的是不是,“難”變“易”是什麼原因呢?(生齊聲道:為)這個“為”字粕很重要[邊說邊板書:難二-易]。為什麼很容易的事會變難了呢?晶(生齊聲道:不為)。對了[邊說邊板書:難≤爭易]。看來作者強調

1、刀的是“為”,什麼事都要“為”,要去做。好,那麼下面我們分角色

來朗讀兩個和尚的故事。(同學紛紛舉手)一個當敘述人,誰來當敘述人?要個女生(走到同學中,指向一位舉手的女生)你來當敘述人好嗎?[女生說,好。]

生:(一男生自薦)我當窮和尚。

師:好,你當窮和尚。好,你(指一舉手的男同學)當富和尚。

生:[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

師:好。你看這句話,“吾欲之南海何如”,這個“之”當什麼講?(生齊聲道:到、去)往,對了。那麼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呀。我想把這一句改一下,“吾欲之南海(走向黑板,板書),汝信乎?”汝也當你講,是吧?可不可以? (生紛紛讀出聲)比較一下,這個窮和尚和富和尚說話的時候,原話是“吾欲之南海何如”,我現在改為“吾欲之南海,汝信乎?”(眼睛望四周學生)好,請你(指一舉手的學生)說。

生:我認為原文表現的窮和尚是一個很謙虛的人,如果改成了“汝信乎”那他就很驕傲自大。

師:你覺得這個“汝信乎”顯出一種(生齊聲道:高傲)傲氣:你相信嗎?我就能去。有點不謙虛,是吧?原文是怎麼說的(生齊聲道:何如)對,在徵求他的意見,看來我這一改就有損窮和尚的(生齊聲道:形象)。我們再看這裡前後有兩句“子何恃而往?”[走向黑板,板書:子何恃而往?]前面一句富者日:“子何恃而往?”後面又有一句(邊說邊板書)“子何恃而往!”這兩句話語氣是一樣的嗎?

生:(齊聲道)不一樣。

師:說說怎麼個不一樣。好,這位男同學說。

生:第一句是普通的發問,富和尚問窮和尚你怎麼去。後面就是富者講自己數年來想買船到下游去,但是沒有成功,而問的“子何恃而往”。就是你憑什麼去?這裡就有一種輕蔑的語氣。表明富者瞧不起窮者。

師:很好。開頭富和尚不瞭解窮和尚的條件,只是普通的發問,句後,用的是問號。當窮和尚說出了自己的條件,條件是什麼?[生齊聲:一瓶一缽]意思是憑討飯可以去。富僧聽了就嘲笑他“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後面用的是歎號。讀第一個“子何恃而往”重音應該放在哪裡呀?[生齊聲道:“何恃”]對,“何恃”[邊說邊板書:憑什麼]。讀第二個“子何恃而往”重音應該放在哪裡呢?[生:“子”]對,“子”,你。我都不行,你還能成!誰來把這兩句的區別讀出來。

生:[朗讀,讀出了區別。]

師:好。“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如果去掉這個猶字,對錶達有沒有影響?好,(指一舉手的同學)你說說。

生:“猶未能也”意思是說,我有這麼好的條件,我還去不成,你現在的條件這麼差,你還去?這裡強調了我條件這麼好。而沒有這個猶字,只是說我去不成了。

師:這個“猶”字表現出什麼語氣呀。

生:一種傲慢的語氣。

師:傲慢。你能不能把這種語氣讀出來?

生:[朗讀,沒有讀出傲慢的語氣。]

師:這個“猶”要強調呀, [示範讀]你(指一舉手的學生)來試試。

生:[朗讀,讀出了“猶”的重音。]

師:“子何恃而往”,“子”用重音。[示範讀]你再讀一遍。

生:[朗讀,讀出了“子”的重音。]

師:重音是強調了,感情投入還不足。誰來讀一讀,讀得更好一點。(生紛紛舉手)你(指一舉手的學生)來讀讀。

生:[聲情並茂地朗讀。]

師:很好。下面貧者說“吾一瓶一缽足矣。”那麼去掉“足矣”,可以嗎?

生:足矣,是足夠了的意思,說明這個貧者要去南海有非常堅定的決心。

師:也充滿信心,是不是?有堅定的信心,而且充滿信心。好,這一段,我們來分角色朗讀。

生:(紛紛舉手)

師:哪個當敘述人,找個女生,好不好?請你(指名)當敘述人,好,你(指名)當窮和尚,你(指名)當富和尚。

生:[聲情並茂的分角色朗讀。]

師:讀得不錯。同學們想一想,在“越明年”之前,和“以告富者”之後,省略了哪些內容?後面那位同學說說。

生:省略了貧者跋山涉水去南海的這些經歷。告富者之後,省略了他和富者說的話。

師:同意這個意見嗎?

生:(齊聲道)同意。

師:那為什麼不把這個內容寫出來暱?好,請你(指一舉手的同學)說。

生:這個小故事重在說理,並不是重在敘事。

師:噢,重在說理,並不是重在敘事。這是我開始問了的,這篇文章是一篇講道理的文章還是敘事的文章?

生:(齊)講道理。

師:講道理的文章裡面有時也要寫到一些事例,但是目的是為了證明道理。所以在講道理的文章裡面,寫事例要越簡煉越好。只要它能證明道理就夠了。但是寫故事的文章就不同了,就要寫得怎麼樣?生齊道:有頭有尾),對,有頭有尾。還要儘量具體生動。這就是寫故事的文章和講道理的文章的區別。最後一段,各人把它朗讀一下。

生:[大聲朗讀。]

師:如果把最後一句去掉,行不行。好,請你(指一舉手的同學)說。

生:我覺得不行。因為最後一句“人之立志……”是迴應了前面第一自然段講道理。去掉的話,文章還停在寫事情的結果,整篇文章不完整。

師:對,倒數第二句總結了這兩個和尚的故事。那麼最後一句就回到了開頭的主題上來了。最後一句用了反問句,如果把這個反問句換成一個陳述句,該怎麼說好呀?

生:人之立志有如蜀鄙之僧也。

師:噢,人之立志有如蜀鄙之僧也。這就改成了一個陳述句。好,還有什麼改法?有沒有?

生2:人之立志當如蜀鄙之僧。[師:當如蜀鄙之僧,可以。]

生3:人之立志就像蜀鄙之僧。[師:“就像”是現代漢語了。]

生4:人之立志應如蜀鄙之僧。[師:可以。]

生5:人之立志當效蜀鄙之僧哉。

師:當效,應當學習。很好。但是這改的都不如原句吧?原句是反問句。難道不如蜀鄙之僧哉。更有力量些,是不是?好,我們再分角色朗讀一遍。

【評:以上是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品味語言,領悟語感,約30分鐘。】

生:[紛紛舉手]

師:(環視)你當敘述人吧,你當窮和尚,你當富和尚。

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師:好,讀得不錯,坐下。現在,把它背會。放聲讀。

生:[大聲朗讀、背誦。(約4分鐘)]

師:背會了嗎?會了的舉手。

生:紛紛舉手。

師:都會背了。好,請你(指一舉手的同學)背一下。要注意,因為是文言文,速度不能太快。另外背也要像朗誦一樣表達感情。好不好?

生:[有感情的背誦]

師:不僅背得很準確,而且感情表達得也很準確。好,再請個同學背一背。好,請你(指一舉手的同學)背。

生:[背誦]

師:很好,下面我們來一起背誦一下。慢一點。“為學”,預備起。

生:[齊聲背誦]

【評:以上是教學的第三個環節——積累語言,積澱語感,約8分鐘】

師:好,這堂課就上到這,下課。

生:老師再見。

附:板書

為 學 彭端淑

難寺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