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課後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8W

  第一課時

《山地的形成》課後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標準的要求,《山地的形成》這一節是作為認識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一個案例,目的是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到內力作用是如何改變地表形態的,及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這一節學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不多,但 “山地的形成”涉及到地殼運動,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講解背斜、向斜及斷層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遷移出背斜向斜斷層的地理意義,這是該節課的意義所在。在背斜與向斜的判斷講解中,岩層的`新老關係通過動畫演示,形象直觀易於理解。地形倒置的原因分析特別要指出背斜主要是頂部受張力作用而向斜則是槽部受到擠壓作用形成的,其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不一樣。對於向斜的槽部在受擠壓作用的講解中採用了兩手的相互擠壓方式,學生理解較簡單。在背斜的儲油構造中應指出岩層都是緻密的,沒有空隙的,而在岩層的交界處有小的縫隙,在地殼運動中油氣會向此聚集形成富集區。關於背斜、向斜和斷層的地理意義,需要結合實際案例加以分析說明,讓學生產生理性認識。同時結合教材p74“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火山的成因和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對於火山的教學,通過視訊(如維蘇威火山的噴發)資料,邊看邊想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這部分教學難度不大。對“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大學聯考熱點。本知識教學可以圍繞“活動”內容,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活動1,通過對錶4.1和表4.2的分析,使學生理解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的影響,同時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活動2的探究重點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引導學生觀察圖4.16中不同地區地表形態的差異;

2.觀察、對比圖中不同地區公路形態特點;

3.引導學生提取圖中資訊,結合自己的知識,分析在山地地區不同位置,影響公路線路選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以加深對“山地影響交通運輸”這一問題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體會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生產關係關係非常密切,以實現課標要求的教學內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