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教學反思分享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2W

成語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非常適合兒童閱讀。以下是成語故事教學反思分享,歡迎閱讀。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分享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1

兩節課教三篇成語故事,我總擔心來不及。所以課前,我進行了認真備課,結合大小練,將重難點全部拎出,以備上課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濫竽充數》這則成語故事最感興趣,他們對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舉動感到十分有趣,於是,我就讓他們多讀幾遍,隨後邊讀邊表演,體會南郭先生當時的心理活動。

一部分學生說,他當時雖然濫竽充數,不過心裡還是緊張的,因為充數也要在腮幫、手指上都和別人達到一模一樣,所以不警惕不緊張的話,也很容易穿幫。一部分學生說,南郭先生雖然有點緊張,但是他還是非常得意的,心想這麼容易就得到了獎賞,還要繼續騙下去。這個可以從“每當”“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等詞看出,南郭先生“裝”的本事很大。這個環節,學生們的表達慾望十分強烈,學習氣氛也得到渲染。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2

《成語故事三則》按教參的要求,可分為兩教時完成,第一課時疏通三個故事,解決生字詞。第二課時講解三則故事。我自覺這樣的安排不是太合理,於是,第一課時除疏通課文之外,還學習了第一則成語《自相矛盾》,這樣一堂課下來,感覺學習的內容還是滿緊湊的!

從“三則”入手,請學生簡單地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後,重點學習了第一則故事:

一、讀

指導學生讀出賣矛之人的誇口,由學生自己讀,再指名讀,到齊讀,讀出一個“誇口”

二、做

抓住“張口結舌”,討論張口結舌的原因,做一做張口結舌

三、寫

如果你是圍觀的人,看到賣矛之人張口結舌的樣子,你會說點什麼?借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講述的道理。

四、演

本則故事比較簡短,適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後,請學生演一演,並把寫的話也添上。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複習了故事的內容。

整個一堂課,自我感覺還不錯!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3

因為文字淺顯易懂,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成語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學的重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在學生熟練朗讀,理解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引領學生練習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成語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從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畫龍點睛》的中心人物是張僧繇,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圍繞人物展開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語“畫龍點睛”的含義。

課上,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象說話:遊客們是怎樣說服張僧繇為龍畫上眼珠子的?當天氣突變,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後,遊客們又會有何反應?會說些什麼?學生的表現十分踴躍,口語表達還真是不錯,想了許多的理由,張僧繇被說服了,遊客們對他的點睛之筆讚歎不已。在課堂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夥伴,在課中只需稍作點撥、引導,學生的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釋放。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4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由三個成語故事組成。它們都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都是將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蘊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動,富有教育意義。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內容,再感悟哲理的順序進行,方法就單一了,學生容易對課文失去新鮮感,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教學時,我選用了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

學習《自相矛盾》,先讓學生看圖、讀文,弄懂什麼是矛,什麼是盾;指導朗讀“誇口”的語氣,並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並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接著展開想象: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怎樣想?又會怎樣說?最後聯絡生活實際,談談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和事。

學習《濫竽充數》,讓學生讀課文,邊聽邊想: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為什麼也得到了和別人一樣的傣祿?引導他們理解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通過比較三個句子:(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常常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從而知道南郭先生能夠混的原因,再讀“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 所以最後南郭先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礎上,談談讀了這個故事知道了什麼。

學習《畫龍點睛》,則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自主提問:(l)張僧繇畫的龍為什麼不“點睛”?(2)後來為什麼又給龍畫上眼睛?(3)“點睛”的結果怎樣? 逐題討論,指導朗讀;啟發想象,領悟寓意。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5

本課由三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組成——《自相矛盾》《濫竽充數》《畫龍點睛》。

《自相矛盾》一文是一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的小故事。對於這樣的課文該如何教學呢?反覆誦讀是沒有必要的;仔細分析那更是無病呻吟了。課前,我反覆思量,覺得成語故事浩如煙海,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走進成語的世界,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於是,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學生由於認識水平較低,都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於是,我讓學生把原文和現代文相對照再來理解,一些語感較好的同學能很快理解了課文。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品味出寓意。當最後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的時候,學生並不能很好地聯絡實際生活進行流暢表達。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範例,引導學生表達,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

《畫龍點睛》這個小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張僧繇,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圍繞人物展開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語“畫龍點睛”的含義。課上,我扮演畫家,讓學生做圍觀的人,鼓勵學生想辦法說服畫家畫上眼睛,學生的口語表達還真是不錯,想了許多的理由,“畫家”終於被說服。我相信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課堂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夥伴,在課中只需稍作點撥、引導,學生的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

  成語故事教學反思6

《成語故事》這篇課文中所講的三個成語故事,大多數同學都聽過,而且對故事中所蘊涵的道理也很

《自相矛盾》是通過對話敘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學生的對話朗讀,要求學生把那個楚國人自賣自誇的語氣給讀出來,並且在小組彙報時能爭取不看書表演,並請學生上臺表演,把他們所體會到的感覺,表演出來,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笑聲中學習課文,理解課文。《濫竽充數》這個故事朗讀上沒什麼特別,是用敘述的口吻來講的,但南郭先生這個人的心理想法,沒寫出來,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對這個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瞭然了。所以針對這個故事我設計了三次寫話,一是寫寫南郭先生準備混進去時的想法,二是寫寫他拿到俸祿時的想法;三是寫寫南郭先生逃走時的想法。《畫龍點睛》這個故事沒有什麼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寫上很生動,所以首先要求學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讀,另外遊客們驚歎不已,這個地方有一個空白,可以請學生通過完成這個填空練習,來感受張僧繇繪畫技藝的高超。課堂上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方式非常感興趣,我的要求一佈置下去,他們就分頭學了起來,每個同學都很投入,每個小組都很認真。好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