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古詩的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7.58K

如教學《登鸛雀樓》時,一學生看影象後問:“《登鸛雀樓》是說詩人已經上了樓,而要窮千里目還要更上一層樓,這說明登鸛雀樓應有三層,可圖上為什麼只畫了兩層?”老師一怔,但馬上鎮定下來,調整思路:“是圖畫錯了?還是詩寫錯了?或者是圖和詩都錯了?還是……”學生都在靜靜地琢磨,教師思考後胸有成竹地點撥:“《登鸛雀樓》是表達詩人登樓時的想法,還是寫詩人登了一層又登一層的行為呢?”要處一點,學生若有所悟,有的說:“可能是一邊上樓一邊想,也可能是上了樓,覺得這樓還不夠高,不能看得更遠。”有的說:“這是詩人的想法,‘欲’就是想的意思,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願望,不是真的寫詩人登了三層樓去看景色。”顯然,此處的成功處理源於教師沒有給學生“當頭一棒”,或置之不理,而是巧妙地引導學生就瞬間即逝的生成資訊作可持續探究。教師的設計一變,境界一開,思想一解放,學生的思維就可能峰迴路轉、千姿百態,讓我們目不暇接。可見,開放思維是錘鍊智慧的支點。

《登鸛雀樓》古詩的教學反思

  思考:

老師總是在擔心,學生不懂得思考,於是就步步為營,環環相扣,學生的思考就是要踏著教師精心計劃的軌跡前行,在我們的“精心呵護”下,學生變得不會、不敢、不願思想,中規中矩,不敢旁逸斜出。我們給孩子思考的空間太窄小了,它只能窒息靈性與慧根的發展,學生的思維的`開闊性、靈敏性、獨特性、深刻性,久而久之消失殆盡。要知道,在思想的探險中,墨守陳規者往往一無所獲,在小徑分叉的地方才可能有一座令人心馳神往的神祕的花園。課堂惟有開放思維,才能生成新的思想!面對思維活躍、視界開放的學生的質疑,教師應把之視為錘鍊教學智慧的佳機,力求在瞬間作出準確反映,或正面解答,或側面啟發,或反面扣問,或組織討論,或解讀文字,或提供資料等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