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評課記錄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74K

授課者自評:這節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臺階》,可能整個課堂的流程比較完整,調動學生氣氛還可以,課件也做得比較好,但是我自己覺得上得很糟糕,因為我沒有平時上課時的從容,沒有平時上課時的胸有成竹,課堂的臨時應對能力好像一下子不知到哪裡去了。雖然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修改了三次,其間也磨了一次課,但這堂課仍上得不盡如人意。對於本文的學習,我始終將美放在第一位,將學生的感悟品味作為課堂的主旋律,對於課堂環節,基本不做過細的安排部署,遵循“收放有度,活而不亂”的原則,適當的時候示範一下,必要的時候追問一下,關鍵的地方提升一下。現在的孩子,因為生活的舒適與優越,感悟平凡生活的觸覺有些遲鈍,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善於抓住契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使他們自覺地將文字與情感融為一體,文章與生活合二為一。這就要求我們作為語文教師,自身方面,必須深入挖掘,使真美再現;更要學會刺激學生情感的興奮點,使他們願意接過老師拋來的接力棒,一棒接一棒,樂此不疲。

臺階評課記錄範文

尚老師:好的課堂評價有助於和諧課堂的生成,能給予學生輕鬆感、自信感,從容地感受每一節課,也能誘發或喚醒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讓課堂成為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讓他們體會更多成功的歡樂。從這點上來看,王老師這節課注重了課堂的評價,還是不錯的。

楊老師:現代教育理念,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課堂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是師生互相交流的平臺。新課程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堂課,我覺得王老師沒有進入角色,感情沒有完全投注到課堂裡,雖然在這課堂課裡採用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形式,從表面上看教師與學生進行了對話,其實與學生沒有達成“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效果。

劉老師:我也有同感,王老師好像整堂課都在關注時間,關注課堂流程,沒有關注學生的表情和表現,沒有用心與學生交流,比如在重點研讀環節中,在學生理解了“老了”的含義和最後一句話用句號的作用後,再出示了一道思考題:如果文中的這位父親是你的父親,你還想對他說什麼?按照道理,這個問題是引領學生理解文字的一個高潮,但學生說得仍然很膚淺,只提到:“父親您辛苦了”,“父親您該休息了”之類的理解

胡老師:對,學生沒有與教師達成共識,學生也沒有與作品達成共鳴,究其根底就是老師沒有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

紀老師: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潛能的空間,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課堂上關注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王老師: 語文是生活的語文,語文的'外延就等於生活的外延。生活參與要“活起來”,意味著教師要充分喚醒和啟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豐富和擴充學生缺乏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在文字言語與主體直接經驗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樑”,從而讓學生在“天光雲影共徘徊”的廣闊生活情境中去體驗語文的博大、自然與精深。這裡的“生活經驗”就是指讀者的生活經歷,包括對人生、對世界、對感情等方面的認識的綜合體驗。閱讀的理解就是讀者生活經驗的匯兌,就是讀者與作者在某一生活領域中的體味的碰撞。所以教師應注意幫助學生完成這一方面的內容。

趙老師:“用生活引領學生解讀文字”本來是我們上課要達成的一個理念,也是一直以來我努力的方向。《臺階》這篇文章雖然作者30年前寫的,當時的農村裡農民的生活也離學生比較遠,但其實在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當時的影子的,我們完全可以引領學生挖掘那種生活資訊,讓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和教師調動起來的生活資訊與文字進行對話,與文字中的父親和兒子對話,從而與文字產生共鳴。

王老師:這堂課王老師自始至終都在貫穿這個理念,幫助學生理解兒子對父親的憐惜和同情,以及兒子對農民不幸生活狀況的悲痛之情,我覺得這也是這堂課讓聽眾感覺很透徹的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