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評課稿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2W

我有幸聆聽了曾老師執教的《母雞》一課,感受頗為深刻。

母雞評課稿範文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給兒童一份文學的滋養”期待的是無非闢一條蹊徑,引領孩子觸碰文字,感悟文字中躍動的生命,以潤澤心靈。可如何在教學中“給兒童一份文學的滋養”呢?曾老師執教的《母雞》一課匠心獨具。我擷取兩大亮點與大家分享。

亮點一:挖掘文字祕妙,教學苗條健康

一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教學點,教什麼、不教什麼就顯得尤其重要。這既需教師精心研讀文字,與作者、編者對話;更要潛心研究學情,以學定教。曾老師不僅做到了,而且很好地挖掘了文字祕妙,教學苗條健康。

首先,老師很好地與編者對話,關注了略讀課文的編排特點,緊扣略讀提示展開教學。三個問題中有兩個來自略讀提示,此外,沒有多餘枝節,為“向分析式閱讀教學說再見”提供了溫床,實現了教學的“簡簡單單”。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突破略讀提示問題之一“這是一隻怎樣的母雞”抓住了文字中最敏感的語言。 《母雞》一文,從真實的閱讀經驗看, 母雞各種不同的叫聲顯然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將文字內容、文字意圖、情感傾向等都擰到一處。在教學中,曾老師非常睿智地抓住這一祕妙引導學習:劃出描寫母雞叫聲的句子,想想母雞當時在想些什麼?帶領孩子直奔關鍵句子。我想,這是智慧的抉擇。

教師就是這樣巧挖文字祕妙,較好地落實了課程標準2011修訂版指出的“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字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的指導方針,闢一條簡單的道,在簡簡單單中給予孩子文學的滋養。

亮點二:還原文字密碼,讀寫紮實有效

語文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深入文字,還原啟用文字密碼?曾老師自有高招。

1、讀中還原密碼。以讀為本,永遠是語文教學最有效的手段。曾老師特別注重讀的引導,從開課的自由讀、默讀、到課中的範讀、表演讀,以讀代講、以讀促悟。尤其是教師的範讀,為孩子的朗讀做了很好的示範,讀出了語言的情趣與滋味。

2、寫中啟用密碼。在品讀了文字語言後,曾老師引導學生走出文字,尋找文字中躍動的生命。如課堂上有這樣的聲音:母雞不同的聲音傳遞著它不同的心靈表白,它都在想些什麼呢?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這既是對文章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課文作為一種召喚結構、一種空白張力的主動迴應。孩子不再是文字的旁觀者,而是與文字融為一體,他們入文字,出文本,超文字,不僅發展了語言,更體會到了一個“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偉大的“雞母親”形象。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此刻完美統一。

正是這些亮點,我們彷彿一位親切的大姐姐,帶領著一群孩子徜徉在語言的世界裡,較好地實現了閱讀教學所期待的的“得意”、“得言”、“得法”。課堂上,教師、學生、文字以及編者四情共振,情滿課堂,孩子的生命由此得到滋養。

2011年,新一輪課程標準正式投入使用。課標強調: “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老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大家都在期待語文教學的美麗轉身。

有了這份期待,我想教師教學中可否更加放手一些,給孩子一片個性張揚的天空呢?如,閱讀了自讀提示後,學習目標可否由孩子析出,而非教師代勞?因為重要的,不是要孩子明白學什麼,而是要引導孩子明白怎麼學。再如,品讀表現母雞形象的句子時,句子的呈現可否不由老師直接給出,而是更加放手,跟隨孩子的理解去品讀,讓孩子與文字共振?因為重要的不是教師的精彩解讀,而是孩子的主動而興致勃勃的理解和體驗。

有了這份期待,引領品讀句子時,可否弱化一些對內容的關注而更多聚焦於作者風趣的生活化的語言風格?因為重要的不是瞭解句子表現了什麼,而是句子是如何表現的。同時 “讀前想後”、“讀後想前”、“邊讀邊想”的學法指導是否可以在本堂課教學中稍稍弱化?因為學法的行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朝朝夕夕之力。

有了這份期待,在最後的結課環節中,可不可以嵌入這樣的聲音:“孩子們,跟隨著本單元課文學習的腳步,我們感受到了作家筆下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課後,建議大家讀讀選讀課文中屠格涅夫的《麻雀》,或者讀讀其他作家筆下的作品。”因為,重要的不是學習教材中的課文,而是以課文為契機,搭一個登高望遠的臺,引導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走入更為豐富的文學的大世界中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