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學風格和理念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2W

教學風格是指教學活動的特色,是教師教育思想、個性特點、教育技巧在教育過程中獨特的、和諧的結合和經常性的表現。教學風格的形成是一個教師在教學藝術上趨於成熟的標誌。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我的教學風格和理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教學風格和理念

從來沒敢想過自己的教學已形成什麼風格,因為我覺得那是教育專家才達得到的層次。只是,在教學中我一直在追求著“平等、民主”,“親切、平和”的教學風格。

我喜歡和學生一起讀書,一起點評文章、寫讀後感,然後一起討論,我也從來不怕被學生反駁得體無完膚、理屈詞窮,因為我覺得學生常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老師的偶然敗北,會讓學生有成功感,樂於思考,敢於思考,發表見解的勇氣也會大增,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的思想和人格。

我願意喜歡學生之喜歡,包括他們正聽著的流行歌曲,傳閱的雜誌、書籍,我也喜歡把自己的喜歡和他們分享,包括書籍、電視節目等,如我常向學生推介中央3臺的“電視詩歌散文”,中央2臺的“央視論壇”,東方臺的“名師講壇”,有時是一場電視直播的記者招待會,有時是一場大學生辯論賽、一場專題文藝晚會,甚至是一篇從報紙上剪來的小短文或漫畫等等。上一個假期,不少學生在我的推薦下讀了姜戎的長篇小說《狼圖騰》,不少學生都寫了幾千字的讀書筆記,幾天前,我還和學生一起讀了汪中求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學生有什麼好的讀物也願意和我共享。不久前我樂意地接受了學生向我推薦的韓寒的近作《長安亂》。在平等的師生互動交流中互助互生著,教學相長。

我相信“親其師而信其道”。當學生親近你時,便會親近你所教的學科,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好語文。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在與學生平等、民主的交流中引領學生走向健康和高尚的精神世界。這是如潺潺流水、春雨潤物般的美好教學境界。

教學中的“平和”也是我一直追求著的。“平和”的起碼要求是少急功近利,少計較一時的分數高低得失,應把目光放得遠一點再遠一點,瞄準學生的三年、六年甚至終身的發展。為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少做題、多讀書,這是我一貫的教學理念。

一、做題太多,讀書太少的現狀

我很贊同清華附中的韓軍老師把語文教學比作“下圍棋”的說法。他說,圍棋“聖手”看大局,圍棋“高手”看區域性,圍棋“愛好者”卻總是死板地看,斤斤計較一個棋子的“勝負”。我想這個“大局”應該是學生的三年高中或者六年中學,“一個棋子”或許就是平時的每一次考試測驗的分數吧。

如果想成為一個圍棋的“聖手”,我們至少應該把學生三年後的大學聯考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甚至把精神貫注與文化薰陶,為學生打好終身精神發展的底子作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然而,現在不少語文教師除了完成教科書上課文的教學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做題,做一張又一張的練習卷,一次又一次的考試,樂此不疲。由於考試的方式和制度等原因,不少時候,多做練習確實是一條捷徑,短期內就可以見效,但這是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呢?不用舉例,作為教師的我們都知道那些平時只做題不讀書或讀書少的學生,即使眼前小測驗能有較好的考試成績,但一到綜合性較強的考試,一到面對重理解能力、重分析能力的考試時,就無能為力了。每年大學聯考下來,總聽說有人考試超常或失常了,我覺得並不盡然,只是遇到見功力的考試,原先分數底下藏著的真相都露出來罷了,那恰恰是他們真正的水平。如面對2004年的作文“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這個人文性、文學性極強又帶思辨性的題目,若沒有一定閱讀積累,缺少一定人文底蘊和思維品質的學生是絕對寫不出高分作文的。既然如此,為何我們仍然熱衷於做題或不願化時間在讀書上呢?因為許多老師不得不在乎平時的考試成績,因為成績往往決定了你在學校的地位,決定了你能不能帶高三,甚至你適合不適合留在重點中學教書等等。所以許多教師尤其是新上崗的教師,從一開始工作就把自己大學時的讀書熱情和對文學的愛好拋在一邊,只得去盯住期會考、期末考的成績了,甚至是月考、週考的成績,在幾乎是一月一評比的評價體制下,很多教師確實做不到“超然”和“平和”。於是一些語文老師從來顧不上向學生推薦好書,從沒在教室裡讀過、貼過時文美文,也從不給學生印發閱讀材料。

教師是這樣,學生也急功近利。去年,我新接兩個高二文科班,心中暗暗高興,因為我覺得文科班的學生應該有文學的熱情,我可以較好地實施我的教學理想,帶著他們一起走進文學的天地。於是,我常常向他們推薦優秀作品,每次早讀課總是抽出一半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報紙、欣賞美文等,另一半時間讓他們自己積累古詩詞名句等。可是,不多久,學生有意見了,因為他們得知第一次小測驗下來,自己班的成績就不如隔壁班,學生竟然提出,以後我們早讀課也不要看報紙讀美文了,我們也像別班一樣講講練習吧。岌岌於分數的心原來已變得這樣的浮躁,我們在整日的忙忙碌碌中撿拾著雞毛蒜皮、一棋一子的測驗小分。語文教學,很需要有一種從容、平和的氣度,需要有一種不著痕跡的影響和滲透,這是隻有通過多讀書才能達到的境界。只有讀書是可以深入到人的心靈深處,滲透到人的骨髓裡。我們需要的是靜下心來、沉下心去讀書。

二、讀書需要輕裝上陣

如果想讓學生肯讀書,願讀書,愛讀書,我們必須為學生卸掉兩套厚裝,一是題海裝,一是分數裝。

面對現時的教育制度,我們不可能不做題。正如王棟生老師在《在理想和生存之間》一文中無奈地說:“在中國,一個不會考試的學生會有怎樣的命運?”“大學門票太有誘惑力了。”我們嚮往理想的教學,“而現階段,我們不得不考慮生存,也就不得不精心考慮如何帶學生通過大學聯考這道‘封鎖線’。”“我們沒有能力‘革命’,只能‘改良’。”若想讓學生有閱讀的時間,必須把學生從題海中拖上岸。首先,教師應該先下題海,幫學生找到題中的經典來訓練,不致學生做題太濫太盲目,高效的訓練也不至於使學生在分數面前有明顯的'挫敗感;另外,我們必須淡化平時考查的成績,真正做到只為了解學習情況,查漏補缺而考查,給學生鬆掉分數的枷鎖,讓他們可以從題海中抬起頭來作心靈深呼吸。只有給學生卸裝才會使學生有閱讀的心情和樂趣,才會大膽放心地擠出時間來讀書。

三、讀書需要領路人

學生的閱讀時間來之不易,非常寶貴,所以讓學生的閱讀“放羊”簡直是一種罪過。因為一方面,在浩瀚的書海里找到值得讀的書需要耗費不少的時間,另一方面開卷並非總是有益。現在,被冠於“文學”字樣的作品層出不窮,魚目混珠,它們以漂亮的裝幀,時尚、前衛的觀念,叛逆的個性,新奇的語言等吸引著一些缺少“心力”的學生,使他們在這裡流連,迷醉,失去方向。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好“導遊”,像錢理群教授說的那樣,把我們知道的勝景美景介紹給學生,把學生領向水草豐美的閱讀領地,然後讓他們去欣賞和感受。

讀書需要有好的習慣和方法,這也需要我們作指導,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前年開始,我們就在進行著《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重點高中學生語文課外閱讀的探索》的課題研究。我給學生做“快速閱讀方法”的講座,對全校上有關“怎樣做讀書筆記”的公開性研究課,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規定學生每個星期的必須讀完的文章,定期檢查做讀書筆記的情況。向學生推薦優秀書籍、雜誌、作品,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有結合課本的拓展性閱讀,如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古詩詞專題,還有《紅樓夢》、《阿Q正傳》等小說專題,另有學生自己喜歡的“沈從文專題”、“餘秋雨專題”、錢鍾書、董橋、海子……在閱讀中,還指導查閱資料,不少學生作了許多讀書摘記,寫成了小論文,在班裡和同學交流。平常每週向學生印發閱讀資料,將我自己閱讀中發現的好文章推薦給學生欣賞。通過這樣的閱讀,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更大,信心更足了。

四、讀書和考試並非水火關係

讀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在本質上都是喜歡閱讀超過做題的,只是出於無奈,為了眼前的分數,他們才不得不放棄讀書。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讀書而不影響成績甚至有利於提高成績的話,學生一定會熱愛讀書的。

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做題中學會讀書,在讀書中學會解題。大學聯考試卷上的現代文閱讀都是文學性、人文性很強的文章,如今年江蘇捲上的《草堂詩魂》、全國捲上孫犁的《老家》、北京捲上的“普希金之家”、上海卷的《我看舞蹈之美》等都是文化底蘊很足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在做題的同時帶著欣賞的眼光去品讀文章,是能夠增加閱讀的厚度、提高欣賞水平的。

讀書是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最重要途徑,而這恰恰是解題能力提高的最可靠途徑。我經常向我的同事們炫耀我女兒的語文成績。我女兒國小六年不在我們身邊,我們無法關心她的每一次作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經常打電話提醒她“多看書”,詢問“讀了什麼書”。我清楚地記得,自從她三年級暑假大量閱讀之後,她的語文成績快速提高,現在天一民辦高手林立的環境中,她的語文基礎和作文也還是班中數一數二的。現在語文大學聯考試卷上的現代文閱讀中的分析理解能力、古詩鑑賞中的鑑賞能力都不是光靠做練習能夠培養的,歷年大學聯考下來成績好的都是那些讀書多的學生。而且,分析理解能力還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前提。

另外,我們常說“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作文是大學聯考中分量最大的一道題。“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多讀書才能使文采飛揚,筆端充滿靈性而思想深刻。

既然讀書既有利於學生的精神發展,我們的學生稱之為“精神遠航”,又可以使學生面對大學聯考得心應手,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只有多讀書,語文教學之路才會漸行漸遠漸美,越走越寬越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