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課後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9W

隨著教改的全面實施,瞭解新課程,走進新課程成為我們教師的一種新的追求。新課程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其實也是一次全新的考驗。

《科利亞的木匣》課後教學反思

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上課開始,我在簡單介紹背景之後引出課題,然後同學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的問題有:

1、科利亞的木匣裡有什麼?

2、科利亞是個怎樣的人?

3、科利亞為什麼要埋木匣?。接著,讓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初步感知課文。其中我安排了三次朗讀課文。第一次,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第二次,讓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自己喜歡的段落。這一部分學生的朗讀方式很多,有一個人讀的,有四人小組讀的,也有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三次,是請學生幫助老師完成下面的板書:()木匣→()木匣→(),讓同學再一次認真仔細地朗讀課文。在完成板書的`同時,也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講讀埋木匣的部分,為了不使教學過於呆板,我沒有逐段逐句來講讀,而且從學生最感興趣的,科利亞怎樣埋木匣入手。出示第二自然段,聯絡學生提示的問題:科利亞的木匣裡有什麼?來找找木匣裡的東西。其中,對於“小玩意兒”還展開了想象,"木匣還有什麼東西?"學生的想象很豐富。第二步,是讓學生來看看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我首先讓學生找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很快找出了“放、蓋、踩、撒”這四個動詞。然後請幾位同學來讀好這句話。接著請學生說說從這裡你可以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與前面問題相聯絡)學生回答他是個細心、善於思考的孩子。在這基礎上請同學再讀這一句,然後齊讀。這樣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在去讀,那麼學生的體會就更深刻了。

在講完《科利亞埋木匣》之後,我讓學生比較一下科利亞和他媽媽埋木匣有什麼不同?學生也找了四處不同。之後,我又順水推舟問:“那為什麼他倆都把木匣埋到底下呢?”學生很容易的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聯絡剛才提出的問題)

最後,我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來畫一畫科利亞的木匣在哪裡。這一部分其實也是為下一堂課作鋪墊。學生興致很高,大部分能準確地畫出木匣在哪裡。

這就是我的教學設計及大致的思路。

我市教科室趙主任也聽了我的這堂課,並且用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對我這堂課作了全面深刻的評價。趙主任這種運用先進的理念的發展評價觀,讓我陷入了深思,使我不得不來重新審視我的這堂課,感觸很深啊!

一、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

好的教學設計不應該是嚴謹的教學流程,更不應該是問答式的教師提問,學生解答的單一形式。而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是對當下實態的過程的有效對策。是“以學論教”,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線索的教學設計。

重審我的教學設計,如果我以學生當初提的三個問題為教學主線,緊扣這三個問題讓學生在課文中自己尋求答案,然後來討論通過讀課文你可以解決哪個問題了。這樣就可以把埋木匣這一部分,在三個問題中得到講解。既避免了學生過於被動,由老師提問學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課的內容始終圍繞著一箇中心在展開,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得以融會貫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