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望天門山的教學過程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5W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望天門山》課堂實錄。

課文望天門山的教學過程

課前唱《趕海》。

師:同學們《趕海》唱得非常動聽,我想請同學背首詩怎麼樣?誰會背杜甫的《絕句》?(許多學生表示不會背,最後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師:真不錯。咱們學了古詩就要記住它。

師:咱們做個遊戲,剛才咱們唱了《趕海》,我們現在把詩的詞填到旋律中去。誰能用《絕句》的詞來唱唱《趕海》?會嗎?

生:不會。

師:那你來唱《趕海》,我來唱《絕句》。(學生唱一句《趕海》,老師唱一句《絕句》)

師:有意思嗎?我們會不會唱《讓我們蕩起雙漿》?(師生一起唱。)

師:用這首歌咱們來填填詞,我們一起把《絕句》的詞填到這首歌裡面,老師開頭,你們慢慢跟著哼。(師生一起唱)

師:有意思吧!好!,我們下課再來。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拉近了師生距離,還讓學生明白了古詩不但能吟誦還能唱。]

 一、 匯入

1.引出課題,板書課堂,理解課題。

師:咱們先來認一個字,有點難度,因為是甲骨文。知道什麼是甲骨文嗎?

生:古代人創造的字。

師:刻在龜甲上的。看清楚了,這是什麼字?(教師板書甲骨文“天”,指導學生觀察分析。)

師:再看這什麼字?(教師板書:甲骨文“門”) 生:門。

師:對,你看左邊一扇右邊一扇。(指導學生觀察。)

師:再加一個字,(教師板書:山)讀一讀。 生:天門山。

師:咱們漢字是表意的,就這“天、門、山”三個字,你想一想應該是一座怎樣的山? 生:很高的。

師:你關注了“天”字,那你說的這個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師:“門”那該是……看看門的形狀…… 生:面對面的。

師:左邊一座,右邊一座。那就是….. 生:天門山。

師: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李白曾經遊覽天門山,寫下了《望天門山》。(教師板書:望)

師:什麼叫“望”? 生:看。

師:怎樣看才叫“望”? 生:向上看。

師:還有嗎? 生:從高往下看。

師:那叫俯視。向遠處看就是望。

2.學生齊讀課題《望天門山》。

師:一塊兒讀課題。(學生讀課題。)

師:讀出向遠處看的感覺。(學生再讀課題。)

[通過出示甲骨文,引導學生觀察字形,不但幫助學生理解了課題,還使學生體會到漢字具有表意的特點。]

 二、 初讀感知

1.學生自讀古詩。

師:李白的《望天門山》描寫了怎樣的景物呢?拿出你們的課文紙,自由讀幾遍。注意字音讀準確,節奏讀清楚,讀完了結合下面的註釋和課文的插圖想一想詩的意思。讀自己的。(學生自讀詩句,教師巡視。)

2.彙報自讀成果,教師相機指正。

師:讀幾遍了? 生:兩遍、三遍。

師:誰能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

師:響亮、大聲地讀,咱們認真聽,聽聽他的字音是不是讀準了。

[對讀的學生和聽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個人都有事可做。]

師:比較流暢,再讀讀這詞。 生:中斷、至此回。

師:“至”是翹舌音,“此”是平舌音。(學生跟老師學讀“中斷”、“至此回”)

3.初步指導讀詩。

師:誰再來讀讀這首詩?我們要聽聽字音讀準了沒有,節奏讀清楚了沒有。(請一名女同學讀)

師:聽出她的停頓了嗎?你給了大家很好的提示這叫“二二二一”,老師還有給你提個建議,讀得再慢一點,你跟著老師的手勢來。(學生看老師的手勢讀古詩第一句。)

師:我們一起看老師的手勢讀後三句,感受一下詩的節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師手勢的前面。(全班學生看老師的手勢讀詩句。

[用手勢語這種無聲的語言指導學生讀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師:有味道吧。詩歌讀起來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時,我們有時要重唱,今天我們讀詩就來疊讀,怎麼讀呢?你們讀一句,老師依你們的節奏讀後三個字,把握好節奏,我們一起來。(師生合作讀詩)

師:咱們換一下,老師讀一句,你們依著老師的.節奏來,老師讀一句,你們重複後面三個字。(師生合作讀詩)

[以這種遊戲的形式,將詩的讀法教給了學生。讓學生在玩中學,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效果好。]

4.初步瞭解詩的內容。

師:這詩中有歌,詩中還有畫呢。不信,我們靜靜地默讀一邊遍,這《望天門山》一句一景,是連環畫。下面我們靜靜地默讀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筆圈畫下來。(學生默讀詩,邊讀遍圈。)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師:有沒有補充? 生:天門、日邊。

師:這叫讀得細緻,找得清楚。瞧,詩中就是寫了這些景物,“天門、青山”寫的都是天門山,“楚江、碧水”寫的都是楚江,前三句從不同視角反覆寫了天門山、楚江,最後一句寫了遠處的“孤帆、日”,現在我們都是李白,讓我們一起乘著小船去“望天門山”。

三、 精讀感悟

1.學習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 (學生齊讀古詩第一句。)

師:什麼叫“中斷”? 生:就是斷掉了。

師:那“中”呢? 生:中間斷了。

師:就是從中間斷了。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斷”的小篆寫法。(教師板書“斷”的小篆寫法)

師:中間是一把刀把兩束絲全都剪斷了,右邊是一把鋒利的斧頭,就這個“斷”字,你知道天門山是怎麼斷的嗎? 生:劈開的。

師:用刀給劈開的。這就是詩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麼?

生:江水。

師:楚江開,讓我們一起再來看看“開”(板書)一雙大手把門栓給拉開,如果天門山就是一扇門,那麼你覺得大手是誰的? 生:是楚江。

師: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斷”和“開”讓我們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閉上眼睛想一想。(老師讀第一句詩,學生想象畫面。)你看到了什麼?

生:有兩座山相對出,楚江水從中間流出來。

師:把它衝開了。你看這就是詩人奇特的想象。楚江把山都衝開了,你們感覺楚江怎麼樣? 生:凶。

師:換個詞“洶湧”。這樣洶湧的江水,這樣的氣勢,誰來讀。(指名讀,再讀,男生讀,全班讀。)

[通過讓學生理解關鍵詞、想象畫面,使學生對詩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時指導朗讀,水到渠成。]

2.學習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 生:碧水東流至此回。

師:“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裡就是一個旋轉的漩渦,它在字典裡面有三種意思。(教師翻開字典。)誰給大家讀一讀?

生:一回旋,二回轉改變方向,三返回。

師:“回”在詩中是什麼意思?說說你的理由。(指名說) 生:一回旋。

師:你認為水中間有漩渦,對嗎?有不同理解嗎?

生:我覺得是二,因為我覺得“碧水東流至此回”“東流”就是往回走。

師:你是憑感覺走。還有不同的意見嗎?

師:沒有了。那我們把這個字再送回去,你們再讀讀這句詩。(學生再讀本句。)碧水之西向東流,流的時候碰上了…… 生:天門山。

師:於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那是第幾種意思? 生:第二種。

師:對,是流到這兒改變方向。你們知道天門山相聚有多遠嗎?老師告訴你們,據記載這兩山相聚數公里,也就是江面寬十幾裡,這麼寬的江面,這麼洶湧浩蕩的江水。這天門山硬生生地讓它們掉了個頭,你覺得天門山怎麼樣?

生1:雄偉。 生2:天門山很寬闊。

師:很有力量的意思嗎?真是有一種神奇的力量,這樣的力量,這樣的氣勢,誰願來讀。(指名讀。)

師:那是浩蕩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較量,要讀好那個“回”字。(再指名讀)

師:是水和山在較量。一起讀。(全班齊讀本句。)

師:同學們,山是險峻的山,水是浩蕩的水,水衝山開,山阻水回,形成了這樣的狀景。再讀。(學生齊讀一二兩句。)

[本環節對於“回”的處理非常好,將三種意思都告訴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選擇答案,還要說明原因。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將字帶入詩句中去理解,不僅理解了字意,同時也明白了詩句的意思。]

3.學習第三句“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真好。李白順流而下,這船離青山近了,他又望見……

生:兩岸青山相對出。(連點三個學生回答)

師:有味道!什麼叫相對呢?(教師利用繪畫幫助學生理解。)

師:這兩兩相對的山,是不是像….. 生:門。

師:這比喻多好,多麼形象啊!山都立在這兒,為什麼是“相對出”呢?你們坐過船、坐過車沒有?你想想車在路上開,兩邊的樹、兩邊的景怎麼樣?同學討論討論。

生:樹一棵一棵地往後去。

師:車往前行,樹往後去。這就是化靜為動。我們一起來想象,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師畫圖,幫助學生想象。)

師:這是怎樣的山? 生:很高很高的。

[通過畫圖、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等方式,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

師:哦!很高很高把後面的山都擋到了。船行到這兒眼前一亮,啊!這兩邊的山景又撲入眼中,這就是“相對出”。一個“相對出”化靜為動。李白就是遠客,遠客和青山四目相對。你覺得李白這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 高興、激動。

師:我見青山多嫵媚。來讀出裡面的激動。(學生讀本句。)

師:這麼高興,這麼激動的李白。船行到這兒,他想對青山說什麼?

生:這山的景色多美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