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研究性教學實施與研究性學習評價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4W

[摘 要]研究性教學在培養創新性人才上具有獨特優勢,在高校教學改革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規範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的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流程,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和要求,是保證研究性教學順利開展並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

分析研究性教學實施與研究性學習評價

[關鍵詞]醫學影像物理學 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學習評價

醫學影像物理學是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在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培養醫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根據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和醫學生知識結構的特點,在醫學影像物理學教學中提出了將講授與研究性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6],開展研究性教學。

一、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的研究性教學的實施

研究性教學的物件是2011級本科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通過充分研究課程教學大綱,確定“X射線投影成像”、“視窗技術和螺旋CT”以及“磁共振快速成像”三個專題以小組協作的方式進行研究性教學。下面介紹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研究性教學的實施過程。

(一)準備

1.分組

教師向學生說明研究性教學實施的流程,確定將全班分為9個小組,每組7人,學生自由組隊。每組推選一名學生擔任組長,負責學習任務分配、課前小組協作學習的組織。

2.明確研究性學習的任務和要求

教師課前在網路課程上釋出針對某個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案。方案由引言、研究內容及具體要求三部分組成。主要通過挖掘知識結構內部的邏輯關係,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熱情,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能夠從全域性的視角把握該專題研究的方向,清楚為什麼要研究、怎樣研究。

以“X射線投影成像研究性學習”為例,引言部分要求學生根據X射線投影影像形成的物理原理,圍繞最終得到高質量醫學影象這個目標,開展對“X射線投影成像”的研究性學習。從圖1可以看出,X射線影像的質量與X射線源、受檢體、接收轉換顯示系統有關。只有研究X射線與人體相互作用規律以及接收、轉換、顯示系統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才能充分了解影響影象質量的因素,在保證受檢者安全的前提下,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影象質量。

3.掌握與研究專題相關的基礎知識,提供相應的教學資源

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才有能力在設定的學習情境中自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在對某個專題進行研究性教學前,要求學生掌握與專題研究相關的基礎知識。例如在進行“X射線投影成像”專題的研究性教學前,學生必須具備X射線物理、模擬影象及數字影象的基礎知識。可以通過網路課程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資源,方便學生自主學習。

(二)實施

醫學影像物理學課程總課時數為80學時,其中理論60學時、實驗20學時。由於理論課學時有限,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的研究性教學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按課前、課中和課後三個階段實施。課前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教學的基礎。課中學生通過在課堂上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充分交流,形成對知識多層次的理解,以培養學生能力。課後通過歸納總結,完成對個體知識體系的構建。

1.課前

要求學生按照研究性學習方案的要求,以個人自學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組長負責分配學習任務,確定自學和小組討論的時間。學生利用網路課程資源或通過其他途徑查詢的資料進行自學,撰寫學習筆記。組長及時收集小組成員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通報全組。小組討論由組長負責主持,主要圍繞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每個小組以PPT的方式呈現研究性學習成果,並在上課前發給教師。

2.課中

上課時用抽籤的方式決定每組進行研究性成果彙報的內容,教師臨時指定小組研究性成果彙報的主講學生。主講學生彙報結束後,小組其他成員有針對性地對彙報內容進行補充並參與答疑。每項內容彙報結束後,進行全班交流和討論,教師及時給予點評。課堂討論以學生置疑、提問,學生答疑為主,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適時參與和引導學生討論,拓展討論的廣度和深度,拓寬學生視野。對有爭議的問題或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課後

每位學生依據從課堂討論中得到的啟發和對問題新的認識,補充、修正、完善原來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完成本專題的作業。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

研究性教學的有效開展,離不開一個相對完善合理的學生成績評價體系。我國現行的學生成績評價大多采用終結性評價,即主要依據一次考試來評定學生的成績,這種成績評價方式不能適應研究性教學的需要。研究性教學的目標不再是單一追求對知識結論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研究性教學對學生而言就是一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把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納入學生成績評價體系,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研究性學習。[7] [8]

研究性學習評價將學生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學生在小組協作學習中的貢獻度、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及學習成果是否達到知識體系建構要求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採取組內互評、小組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組內互評與小組互評在研究性學習評價中的權重為0.3,教師評價的權重為0.7。

(一)組內互評

課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時,要求每位學生對同組其他成員進行評價,填寫組內互評表。組內互評主要對學生在自學和小組協作學習過程中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態度及研究性學習能力進行評價。為了增加評價的可操作性,結合組織課前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程式,在兼顧評價內容全面性的基礎上儘量減少評分指標。從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參加小組活動的積極性及參加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三個方面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態度。從提出問題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三個方面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詳細制定各項評價指標的具體考查內容,為學生進行組內互評提供依據。學生通過參與學習過程評價,瞭解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不斷規範和修正學習行為,完善學習態度。

(二)小組互評

課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成果彙報、課堂討論時,要求每個小組對其他小組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彙報過程進行評價,填寫小組互評表。小組互評主要對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過程及團隊協作能力進行評價。從主講表達能力、組員補充發言能力及展示成果質量三方面評價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過程。從小組成員參與彙報及答疑的積極性、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兩方面評價團隊協作。由於小組互評以小組為評價物件,有利於激勵小組成員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完成課前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

(三)教師評價

教師除了要對每個小組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彙報進行評價外,還要對每組學生參與研究性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從學生參與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提出問題的相關性及解決問題能力三方面評價學生參與研究性教學的過程。由於每個小組研究性學習成果彙報的內容由抽籤決定,並不是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全部,教師還要對每個小組提供的研究性學習成果進行整體驗收和評價。

三、研究性教學效果及思考

大多數學生認為研究性教學能比傳統教學更好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方面更具優勢,但仍有部分學生不能適應小組協作式的研究性教學。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長期受傳統教學的影響,習慣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將自己置於教學的被動地位,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想辦法轉變學生觀念,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是研究性教學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造成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影響他們參與課前小組協作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進一步嚴格規範研究性教學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在研究性教學實施前,加大對學生的培訓力度,明確每一個人的職責、小組協作學習的組織流程、研究性學習評價指標和具體評價內容,使課前學生自學和小組協作學習能有序開展。教師要嚴格把握開展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研究性教學的時機,確保在實施研究性教學前學生已經具備相關的知識基礎,控制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難度,及時公佈對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結果,發揮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行為的改進、完善和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

課前學習是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研究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其直接影響課中和課後階段研究性教學的效果。在師資有限、大班授課的情況下,教師如何介入、瞭解和管理學生課前的研究性學習,是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利用BlackBoard網路教學平臺組織和管理課前小組協作學習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教師利用BlackBoard平臺在課程內建立學生小組,授予每個小組組長管理小組論壇的許可權。學生分組在小組討論區進行學習資料和成果的交流,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開展協作學習。教師通過討論區的收集功能,收集了解小組的討論情況,有針對性地介入小組討論,及時對小組討論進行必要的引導。

四、結語

研究性教學在培養創新性人才上具有獨特優勢,規範以小組協作方式進行的研究性教學的實施流程,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和要求,是保證研究性教學順利開展並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

[ 注 釋 ]

[2] 於雙成,王庭槐,吳運濤,等.培養醫學生的科研能力??解析美國醫學院校的專案教學[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6):8-9.

[3] 李光貞.東京大學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及啟發[J].山東外語教學,2012(1):71-74.

[4] 單晶.大學物理課堂研究性教學的探索[J].瀋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65-68.

[6] 許建梅,王瑞軍,林卿,等.醫學影像物理教學中引入研究性教學的探索[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2013(4):4331-4334.

[7] 佘遠富,王慶仁.高校研究性教學體系的構建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11-11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