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六要素

來源:果殼範文吧 1W

小編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是語文閱讀六要素,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用。關注pincai網獲得更多內容。

語文閱讀六要素

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一、傳統記敘六要素的內涵

記敘文的六要素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當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很多人認為敘事的六要素很好理解,在這裡贅述是多餘的,但很多人對六要素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至少是片面的。下面對六要素的內涵進行一一講解。

(一)事件發生的時間

一般簡稱為時間。內涵一:任何一件事都有開始和結束的時間,中間的每一個動作又有其對應的具體時間,這個時間是指事件發生的時間。例如,星期天一大早,我就急衝衝趕往星海公園,去參加學校組織的春遊活動。內涵二:有些事,從開始到結束,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寫作時交代的時間,不是事件開始的時間,而是整個時段。例如,那年夏天,我在姥姥家學鋼琴。內涵三:時間有模糊表達和確切表達兩種形式。需要具體的時間,就明確表達,時間不影響敘事內容時,可以具體表達,也可以模糊表達。例如,有一天,我遇到一位盲人坐在街頭乞討。“有一天”就是模糊時間,這樣的時間表達還有有時、那時候,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小時候等等。而“週六下午,我陪媽媽逛街”中“週六”這個時間,就影響著後面的敘事,學生寫作文,都以學生的身份出現,不是“週六”、“週日”、“假期”這樣的時間,“陪媽媽逛街”就會被認為是說假話。這樣的時間,一般用確切表達形式。內涵四:模糊時間和具體時間常常組合使用。例如:一天下午,一個夏日的早晨,前面的“一天”和“一個夏日”都是模糊的時間,而後邊的“下午”和“早晨”都是具體時間。內涵五:進行時態,必須與點的時間配合,因為一個神態、一個動作、一句話等呈現的時間非常有限,一般不用超過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這樣的時間段來描繪正在進行的動態。時間點運用的越小,描述的越細膩、越生動。

敘事時,既要交代事件發生的.時間,也要以多種形式,交代必須交代的某個動作、或某個行為階段的時間,至少表現為一種先後順序。

(二)事件發生的地點

人物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每一次運動,就會發生具體地點的位移,一件事,發生時在一個地點,然後隨著情節的發展,人在不斷地運動,地點隨之不斷髮生變化,如此一來,敘事過程中會出現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地點,那麼哪個地點是六要素當中特指的那個地點呢?答案:都不是。六要素中所指的“地點”,是涵蓋這些小地點的最小地域範圍。例如:一件事從教室裡開始,接著轉移到老師的辦公室,最後在操場結束。事件發生的地點就是囊括這三個小地點的最小範圍——學校,而不是教室、辦公室、操場,也不是其中的一個。

敘事要求:我們在敘事過程中,不僅要交代整個事件發展過程覆蓋的地域範圍,而且每次涉及較大的空間位移,都要點明地點的變化;想精彩地描述某個細節,小的空間位移也要交代清楚。例如:他上前一步,細細打量著這棵老樹,然後轉到樹後,若有所思地想了兩分鐘,徑直走到樹跟前,將身體貼在樹上,緊緊地抱住了大樹。

(三)人物

人物既包括人、又包括物。例如:有的作品寫的是關於某個或某些人做的事,而有些作品講述的小狗、小貓、小麻雀等具體事物做的事。其中人還包括:主要人物(小說叫主人公,推動情節發展人物,線索人物,側面人物,童話、動畫和神話中被人性化了的物體、妖魔鬼怪、神仙精靈等。

敘事過程中,人物只要發生的變化,就必須點明,否則我們筆下的人物與具體行為表達就會張冠李戴。

(四)事件的起因

一件事之所以能夠發生,有其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時以主觀原因為主導,有時以客觀原因為主導,有時主客觀原因不分主次,共同主導事件的發生。事件的起因,指主導事件發生的原因——就是主要原因。

敘事過程中,我們常常抓一個原因就寫,讓讀者感覺這個“因”不會必然導致這個事件的發生,所以給人以虛假的感受,因而,我們在敘事時,交代原因一定要先進行比較,找到主導原因,如果主客觀原因不分仲伯,就要用簡潔明瞭的語言,同時交代。且不可捨本逐末,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五)事件的經過

事件的經過,指事件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或者更細緻一點,指事件發生先後經歷了哪幾個較大的階段。這一節的訓練主要指整個過程的概述。詳細分成幾個階段是下一講要重點學習的。

事件從一個起點開始,到不同的時間點停止,人物表現出來的行為名稱是不一樣的,前面已經講過。我們概述事件經過的時候,要根據行為終點的變化來準確表達。例如:他從家裡出來——坐公交車到商場——站在櫃檯前大量商品,這個過程我們認為此人的行為整體是“購物”,如果再往前延伸,變成:他從家裡出來——坐公交車到商場——站在櫃檯前大量商品——見一顧客購物時錢夾裡有很多錢,立刻尾隨跟蹤。那麼此人的行為過程就不再是“購物”,而是“偷錢”了。

敘事時,我們要根據人物的行為起點到終點的全程,來準確定位事件的經過——根據行為終點確定,此人此物到底在做什麼,定性一定要準。

(六)事件的結果

事件結果的內涵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事件本身的結局是什麼;二是這一事件的發生,對其他人事物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敘事時,不能只盯著事件本身生成的直接結果,還要關注事件間接產生的影響。同時視角要開闊,要從不同的視角來總結事件的直接結果和間接結果,把主要的結果都表達出來。

二、六要素齊全敘事的訓練

(一)六要素準備訓練

讓學生掌握六要素敘事法,必須先讓學生參與、體驗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或藉助音像媒介再現某些事件,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回憶,準確判定每一件事的六要素分別是什麼,先做好語言表達原材料上的準備。

我們可以採用“六問法”,強化訓練:

(1)你看那是誰(什麼)?

(2)他(它)在做什麼?

(3)他(它)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

(4)他在哪裡做這件事呢?

(5)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6)他最終做的怎麼樣呢?

這六個問題,孩子在回答時,老師或家長要注意某些問題答案不是一個方面,同時還要有所選擇,前面已經講過,訓練時要把六要素的準確理解帶入問題訓練中,否則這些答案要麼不準確,要麼不全面,下面的表達訓練就無法進行。 同時,這種訓練要反覆進行,形成一種能力,達到略一思考,張嘴就能準確說出來的水平。

(二)運用六要素完整敘事的語言表達形式訓練

學生能夠準確把握六要素以後,我們接下來的是語言表達訓練。六要素組合在一起,完成對一件事的完整敘述,各要素所在的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要讓學生掌握它們有幾種組合形式,最好不要給他們提供現成的模式,而要採用開展小活動的形式,讓他們在遊戲中掌握多種表達方法。

我們可以採用積木拼接法進行訓練。將一件事的六要素分別寫在不同的小紙條上,設定——保證語言通順,邏輯合理的要求,讓學生自由組合排列,找出綜合表達的多種形式。

例如:時間——原因——人物——地點——經過——結果先後組合模式;也可以是原因——時間——人物——地點——經過——結果等等。

(三)書面表達訓練

完成了前面兩個訓練,學生先準備好了表達的原材料,然後明確了六要素完整敘事的語言表達形式,就可以進行綜合書面表達訓練了。訓練時可以採用先參與活動後寫作的形式,也可以採用先觀察別人活動,後寫作的形式,還可以採用觀看影視媒介後寫作的形式進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