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聽課隨筆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W

國小經常會舉行公開課教學,老師們在聽課之後會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國小語文聽課隨筆,歡迎參考閱讀!

國小語文聽課隨筆

  國小語文聽課隨筆一:學生的精彩無可限量

去北大附屬實驗學校聽了3節課,收穫頗多。這3節都是語文課,一節試卷講評,一節是國小三年級的《曼谷的小象》,一節是讓我擊節讚賞的《小石潭記》

試卷講評,最需要下功夫。最起碼要知道測試出現了哪些問題,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補救措施如何。如果簡單地拿著試卷,再與學生一起對遍答案,強調一些要點,意義不大,學生的收穫也寥寥。我在點評這節課時說,我聽課時感覺無聊,就把自己設想成各類學生。如果我是優生,老師講解的內容我大多都會,誰有耐心一遍遍地聽那些婆婆媽媽呢?如果我是差生,老師強調要求記住的知識我仍然不會,粗略地聽三遍和聽四遍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是中等生,我肯定對已經掌握的知識不屑再顧,對做錯了的題目格外關注,為什麼不能把全部的時間都用來讓我學習“不會的內容”呢?

一人難稱百人意。一講到底的課堂,站在講臺上的縱是神仙,也難免聽講的小鬼打盹。

如果利用對子,解決掉最基本的字詞;利用小組,篩選出有疑難的問題;再帶著問題或討教,或質疑,或展示──精力還會流失嗎?如果教師的點撥把握住火候,在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提綱挈領,簡明扼要,那講解的語言就像久旱迎來的甘霖,飢渴的學生會不喜歡嗎?再如,利用小組對抗,引入競爭機制,讓B層出題考C層,由A層做裁判,誰都不閒著,誰都有事做,誰都做自己該做和能做的事,這樣的課堂,還會有學生厭學嗎?

這些道理很簡單,只是落實起來有些麻煩。再說國小的課。

我對國小教學很陌生,聽的課也不多,但我發現國小生的好奇心與表現欲一點兒也不比中學生差。他們是那麼守規矩,那麼愛表揚,那麼好挑逗,語文老師幹嗎把課件做得那麼死,幹嗎非得把學生的答案引導得和你的電腦預設的一致?我承認這位老師教學基本功特紮實,教學用語規範、流利、清晰、洪亮,儀態大方,板書美觀。流程的安排和時間的掌控,如流水線大生產一樣,有條有理,一絲不亂,佈置完作業,下課鈴響起。這是位年輕的老師,表現得卻那麼老道,這讓我感到傳統課堂的可怕。

我沒有評課,只是心裡想,孩子們那麼愛表演課本劇,一半當演員,另一半來點評,然後對調,都參與進來,效果會怎樣?教師別肢解課文,把那些詞語連線題去掉,換成讓學生交流讀書筆記,讓學生展示自己發現或創作的精美語句,效果又會怎樣?語文不就是聽說讀寫嗎?只要聽得盡興、說得得體、讀得投入、寫得酣暢就是最好的課堂呀!

當然,用傳統的標準來衡量,這是一節好課。而在我眼裡,真正的好課是第三節。

上課鈴響後,師生問好。一位學生登臺演講,另兩名學生談聽後感,用時約3分鐘。

師匯入新課(其實是第二課時),出示目標。黑板上掛出9張畫,畫的內容都是“小石潭記”,作者是各組集體創作。各個組的學生代表依次登臺,詮釋作畫意圖,講解意象物趣。講得很得意,聽者很開心。一組說,這片空白就是水(太乾淨了,無色無味,所以我們什麼都不畫),魚嘛,皆若空遊無所依……二組說,既然不可知其源,所以,我們用“犬牙”擋住了溪水……三組說,我們設心有靈犀獎,我說“魚”,同學們要找出課文中含魚的句子(學生們歡快極了)……四組說,我們的水是藍的,因為藍天倒映,魚躺在石頭底下了,所以看不到……五組說,我們添了顆紅太陽,日薄西山,象徵柳宗元的心境(另一生反駁,說作者很淡定,遭貶了還有心情遊山玩水)……六組說,我們全用暗色,顯得淒涼、寂靜,與作者被貶的心境吻合……七組說,我們只畫了一排篁竹,裡邊的風景請大家盡情想象……八組說,我覺得我畫得最棒,因為你們都看不懂,就反覆看反覆看,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九組說,我們用色很鮮豔,花紅柳綠,想反襯作者心境的淒涼……

師板書,點評角度:1.客觀景物,2.主觀感情。

學生再度質疑、答辯、展示。讀課文,談體會,寫心得。每個學生都很專注,認真,臉上洋溢著開心的微笑。

一學生說,“樂是憂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我欣賞紅太陽那幅畫,這叫“以樂景寫哀情”。生鼓掌,師點評,“說得真好!大學問家王國維有這樣一句話,‘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說,外界的景物受心理的影響。比如,我們高興時,看到鳥兒為你歌唱,花兒為你彎腰;而你鬱悶時,看什麼都不順眼,遇到小石子,也想踢得遠遠的。是這樣嗎?”

生談體會,並在黑板上列出課文中提到的景物:竹、水、樹、石、蔓、魚……

師在“水”上畫了個圈,在“主觀感情”後補了個“憂傷”──過渡到下一環節。“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片小石潭還儲存著柳宗元參觀時的風貌,現在某旅遊公司要開發,請你擬寫廣告詞,招攬遊客。數分鐘後,學生自主到黑板上書寫:

1.快樂時,到小石潭看綠竹清水;悲傷時,到小石潭賞落日歡魚。

2.休提天上瑤池,足比人間西湖。

3.桂林山水甲天下,石潭山水賽桂林。

4.莫說石潭不美,此乃人間仙境。

5.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見。

6.譚閒有竹春常在,山靜無人水自流。

7.要啥廣告呀,我就是柳宗元,喂!我的粉絲在哪裡?

8.借問文宗何處尋,導遊遙指小石潭。

9.這潭溪水,已為你流淌了千年!

……

下課了,學生還想展示自己的創作,陪我聽課的三位校領導也感覺餘味無窮,這就是好課呀!這位老師整節課,講的時間沒超過5分鐘。

  國小語文聽課隨筆二:

在沙河國小參加了由區教研室組織的隨筆化作文課題的聽課活動,共四節課,每一節課都很精彩。四名老師都是來自實驗國小的老師們,一是丁洪芳老師執教的《插上思維的翅膀》,一是劉美老師執教的《我是小作家》,一是崔全霞老師執教的《老師的尾巴》,一是劉宗順老師的'《蘋果、香蕉、大鴨梨》。四節課都是特色鮮明,風格突出,對於我們一線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作文有很大的意義。聽後感觸良多,讓我深切感受到孩子們能夠拋去以往說到作文就談文色變的情況,而是興趣昂然地與老師沉浸在快樂作文的樂園中,收穫很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動筆。作文是學生人語言能力、知識水平、思想素質、思維習慣等的綜合反映。怎樣才能使學生愛上作文呢?在國小階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是《課程標準》中的重要要求之一。如果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把激發動機放在首位,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直接動力,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實踐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正如第二節課劉美老師的課,抓住了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運用了故事的形式開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課堂上,看到學生睜的大眼睛就知道,他們多麼的喜歡聽故事,有了好的開頭,這堂課能上不好嗎?聽過故事後,老師趁熱打鐵,聽了不少的故事,自己想不想成為小作家,自己來編一個故事呢?孩子們個個磨拳擦掌,躍躍欲試。確定好自己的故事人物後,孩子們便動筆寫了起來時間過的飛快,時間到了。該是學生展示作品的時候了,孩子們伸高了小手,爭著到臺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學生展示作品的過程中,劉老師還不時的給學生做著評價,並修改著。寫的不通順的地方,為什麼要刪,要刪這句而不是那句?這些都要給學生講清楚的。作文指導課的關鍵在於你的作文指導如何確實讓學生掌握了,而不是流於表面,流於膚淺,僅僅告訴學生一個方法,那是沒有用的。

聽課回來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老師在準備課的時間沒有用到多媒體呢?也許在聽覺、視覺、或者是說在觸覺方面讓孩子多一點的感受,會不會更好一些呢!在第一節課上丁老師的課,學生們或多或少的有些生分,孩子快樂的氣氛並沒有真正的調動起來,如果孩子們把自己釋放開了,也許他們筆下的文章會更加的精彩。每一個材料都要充分發揮其作用。舉例提到了細節的真實性問題,不是為了追求效果去編造一個細節。真正能夠感動人的,不是技巧性的東西,而是真情實感。一個學生只要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即使沒有一點技巧性的東西,也是能打動聽眾的,這才是最重要的。課堂上生成的東西,是最珍貴的,即便教案上沒有。利用學生寫的東西大做文章,就能生成相當精彩的課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