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課後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8.94K

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有的劇目開場的鑼鼓敲得很響,卻草草地收場;有的劇目悄悄地開幕,掌聲越來越響。“課程改革”肯定屬於悄悄開幕但掌聲越來越響的那一種。因為課改當中,無論是領導還是教師都以高度的熱情進行著,以迫切的心情期盼著,期盼著我們的同學自主、活潑、快樂地生長。同時,我們師生也正品嚐著在新課程中生長的快樂。

《插秧》課後反思

發現自我 完善自我

從事教育工作六年來,我經常只是聽他人講課,而今卻發生了“變化”——我能“親眼”看見自身講課了(看課堂實錄);可以評價自我了;可以與我的同學一起品嚐生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了。這“變化”是課程改革帶來的。

當我第一次與同事們同看我講的《插秧》一課課堂實錄時,起初我只去關注自身在同學面前的“形象”。令我欣喜的是,我的教師角色已經徹底地轉變了,我總在盡力地組織同學“活動”,而我的同學也都樂於參與活動。同時,我又頓起羞澀之感,原來我在同學面前的“形象”是那麼不自然,言行之間缺乏一種內在的美。平時關在學校裡,我覺得自身還不錯,有一種盲目的成績感,而此時我似乎有所感悟。在同學幼小心靈面前的“我”應該是:外表大方自然而顯莊重的(是同學面前的一面鏡子);內在卻更應有一種“美”,一種能讓我的同學感動的美(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個言語、一個神情)。教師的形象是那麼重要,不光在一節課中,在我的學校生活中,在社會交往中,我們都應時刻銘記:自身是為人師者,應當為我們的同學、我們的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而這良好的形象促使我去不時改變自身、完善自身。

當我發現自我後,頓生靈感,也可以讓同學去發現自我,讓同學與我一起生長。於是,第二次又與同學一起看了我們的課堂實錄。同學也感到欣喜若狂,他們互相竊竊私語,還有的同學臉紅了,似乎意識到了什麼。而我又一次細品了這一節課,深深感到,無論什麼型別的課,首先,它的每一個環節之間的銜接應一環套一環,而且要自然;其次,自身設計的課,自身的同學要能接受、樂意接受;再次,在教師的頭腦中要有清晰的思路、敏銳的洞察力,當你有“指揮”不動同學之感時,就要靈活地調控同學,讓同學再一次“活”起來。你的“劇本”有了活力,你的“演員”才會體驗真切。

在講《插秧》之前,因為這首兒歌篇幅短小、識字量少,課文內容充沛運用了比喻和想像,教師組織起來有一定困難(同學易發生枯燥之感)。如:讀文,同學很快就能讀會,同學易發生乏味之感。於是,我沒讓同學提前預習,在學習過程中,我用不同方式讀(提出讀的不同要求),讓同學自身試讀(猜字過程)、聽錄音讀(協助正音)、再自由讀、輕聲讀、聽讀得好的同學讀(感受內容)、示範讀、自身用心跟著讀、有感情地讀(體會詩情畫意),同學有了讀的興趣,讀起來就不枯燥了。

師生合作融洽 其樂無比

《插秧》一課的'識字量少,課文讀會了,再去識字,更覺枯燥,於是我將識字與說話有機結合。對於一年級同學來說,識字過程中“說一句完整的話、加進修飾語說長長的話”有一定難度,但教師只要注意與同學融洽地合作,注意各種情境的創設,就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在學習生字“鏡”時,同學組詞“鏡子”,於是我就把一面鏡子遞給了一名同學,其他同學便很容易地說出了諸如:“××拿著鏡子照鏡子”、“××拿著鏡子照自身”、“老師把鏡子遞給××讓她照自身”、“老師把鏡子遞給××讓她照一照自身,她很開心”等句子。我隨機又拿了一副眼鏡給一位同學戴上(引起她的注意力,激發同學的興趣),於是同學又說“××戴著眼鏡”、“老師把眼鏡給××戴上”、“××戴上眼鏡後像……”同學說得太棒了,我非常激動。

有時,教師創設語言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還能拉近師生距離,使同學既學習了知識,又感受到老師關愛的溫暖之情。如學《春天的手》一課時,學到詞語“撫摸”時,我有意識地輕輕摸了幾遍一個同學的頭,同時鼓勵同學大膽地說。於是同學精彩的說話又開始了,“老師撫摸××的頭”、“老師用她的手撫摸××的頭”、“老師用她的手輕輕撫摸××的頭”,還有一名同學模仿“春天的手,溫暖輕柔”一句的描寫,說:“老師用她溫暖輕柔的手撫摸著××的頭。”接著,我們學習詞語“拍著”。我請兩位同學合作做了一個“拍”的動作,同學熱烈的說話又開始了,“××拍著××的肩膀”、“××輕輕拍著××的肩膀”、“××用他的手輕輕拍著××的肩膀”。同學說得激情很高,於是我靈機一動,將一堂識字課改為一節生動有趣的口語交際課。我真的被感動了,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師生雙方都正在快樂地生長著。

學會欣賞、激勵、參與

語文教學要有情,要讓同學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要讓同學的個性得到張揚,要讓同學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學習語文要十分注重同學良好習慣的養成,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中,教師不能急於求成,對同學過早地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同時教師還要清楚地知道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同學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同學學會獨立考慮、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身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我們在實施評價過程中,就很注意培養同學這種良好習慣。當他人發言或扮演後,我請同學互相評價,慢慢地同學便會用欣賞的眼光去認識同伴了。

語文教學中,“讀”非常重要,以讀代講,以讀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於是,我努力培養同學良好的朗讀習慣,讓他們愛讀、會讀,從而常讀。同時,教師要給同學提供讀的機會、空間。將讀帶回家中(每天養成閱讀15分鐘的好習慣)、將讀帶到活動中去。如:學習《老樹的故事》一課時,因為本課四段文字都以設問的形式謀篇佈局。在詩中,人與樹、人與鳥、老樹與小鳥,相互之間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充沛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相融合的理念,一層一層不時地追問。加之課文插圖很能激發同學想像,同學讀熟課文後,我指導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都讀得非常好,在同學的強烈要求下,我們的“朗誦會”開始了。其間加進了同學生動的評價活動,同學學會了用欣賞的目光看待夥伴,評價語言也十分豐富:“他讀得很有感情”、“他讀得聲音很響亮,就是有點兒快”、“他讀得很不錯”……朗誦會結束時,同學還評出了最佳“扮演者”。

讓同學學會欣賞他人的前提是教師要學會欣賞同學。教師欣賞同學,要善於捕獲同學的閃光點和同學的每一點進步。對他們的閃光點與進步之處,都應以鼓勵、褒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要從正面加以引導。如本班有一位同學,他識起字來很困難,總是記不住,但他的字卻寫得十分漂亮,於是我就在班內積極地評價他:“××同學的字寫得真漂亮,老師很欣賞他寫的字。”這時他內心的勝利感、自豪感促使他這一節課有了主動學習的願望,樂於學習了,而且還認識了不少字。再如:我在教學反思時,將課堂中每一位同學的精彩話語都收集下來,在班內設計了一處“說話天地”,開展“比比誰說得好”活動,讓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展示自我、欣賞自身、欣賞他人。同時,又給同學發明了一個識字天地(讓他們每天都讀一讀精彩話語)。我的這一做法,大大激發了同學的說話興趣,他們都樂於參與這一活動,並能將學到的優美詞語恰當地運用到自身的話語中,語言越來越豐富了。因此,教師在實施評價時,應注意尊重同學的個性差別,促進每個同學的健康發展。

新課程中,我與同學一起感受著教育的美,與同學一起追求著美,與新課程一起生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