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6W
《石灰吟》評課稿1

《石灰吟》是一首用以抒發詩人“不同流合汙、堅決同惡勢力鬥爭到底之情”的詩。教學的重點在於讓孩子在領悟詩意的同時,學習並感受詩人用以寄託強烈情感的方式。教學中,樑老師始終圍繞一個“吟”字做足文章。

《石灰吟》評課稿

從”吟“引出想象教學中,樑老師提醒孩子們”吟“是一種古典詩歌的形式,但同時也表示著一定的具體意義,即為”說“。那麼,石灰究竟想說些什麼呢?孩子們很快通過自己淺顯易懂的語言理解並說出了詩句的意思。甚至有些孩子將其紡組成一篇豐富形象的童話故事。

從“吟”感受詩情作者以石灰自居,並非覺得好玩,而是想通過石灰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那麼如何讓孩子去理解和感受這層意思呢?課堂上,樑老師問孩子們:”石灰說了這麼多勇士般的豪言壯語,他的心裡又會怎麼對自己說呢?”以期通過這樣的教學思考環節來鼓勵孩子們向思維的更深處漫溯,走近詩人的內心,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從“吟”開始拓展,“同學們,石灰說完了自己的話,于謙也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剛才有同學們說意猶未盡。用你們來替石灰和于謙繼續說吧。好嗎?”進行拓展練習。

同時,樑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在教學一、二句詩時,緊緊抓住“千錘萬擊”“烈火焚燒”這兩個詞讓學生反覆誦讀,想象情景。從而深切的感受石灰的高尚品質。

教師對文字研讀較深,教學設計匠心獨運,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閱讀。能夠以詩帶詩,補充資料,設計情境誦讀,一步步渲染打動學生內心,使人物形象逐步豐滿,鮮明起來,扣響了學生心靈之弦,讓他們從內心裡迸發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心聲。在一次次的朗讀指導中,于謙的高大形象,崇高氣節在學生心裡紮下深深地根。

《石灰吟》評課稿2

本節的教學目標是:

1、概述呼吸作用的過程。

2、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試驗現象得出試驗結果。

4、認同綠色植物在製造有機物方面對與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重點和難點是:

1、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點。

2、呼吸作用的實質是本節課的難點。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

一、教師行為: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師從學生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到問題熟悉、新奇而富有挑戰性,引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如:整體的三個實驗教學設計科學合理,激發出學生對未知生物世界的強烈探索慾望。

2、教學方法靈活:主要以導學、探究式學習為基本模式的教學法。多媒體白板課件輔助教學和演示實驗觀察法有機相結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採用目標教學法,注重學生參與:如預習檢測的提綱分基礎知識和提高探究兩部分,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特別是課堂檢測部分留給學生一個課後思考題,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

4、關注個體差異,實行賞識教育: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適當點評。

如在學生提取已有的知識: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老師及時的鼓勵能夠準確回答問題的學生知識面很廣。

5、教師強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拉動思維的縱向和橫向拓展:如:比較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時,採用表格形式:二者的區別和聯絡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老師及時為學生搭建分組討論的平臺(小組討論3分鐘),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表達交流的能力,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經歷問題的研究解決。

二、特色:

1、培育學生骨幹:如:課前的3分鐘時間留給學生,今天由學生到前面講自己怎樣種植種子,這樣的活動很好。實施榜樣激勵和帶動參與,非常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積累。也鍛鍊了學生的能力。

2、教學過程思路清晰,突出前後知識的連續性、嚴密性。例如:本節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能夠把前面學習細胞知識的線粒體聯絡起來。這樣回顧前面的知識,將新舊知識綜合起來,前後照應。能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能把抽象知識系統化。

3、注重學生關於對生活實踐的體驗:嘗試設計和大膽引入聯絡實際創新的三個演示實驗。如:人體撥出的氣體含較多的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消耗氧-萌發的種子瓶中沒有氧氣→被種子消耗。將燃燒的蠟燭分別放入盛有煮熟的種子、正在萌發的種子的廣口瓶中,觀察現象。交流觀察結果:在盛有萌發的種子裡的瓶中的蠟燭熄滅,而在盛有煮熟種子裡的瓶中的蠟燭繼續燃燒。每個實驗操作都非常嚴謹、規範。並且前面2個實驗是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形象很明顯。體現生物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特色。也非常有利於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課堂小結: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談本節自己的收穫,比較老師包攬的課堂小結教學效果更好一些。

三、問題商榷:

1、各個教學環節的過度和過度語言不是很自然,需要再完善,應該為引出下環節做好鋪墊。如:在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意義每個問題之間缺少引入鋪墊。教師的講解能更深入一些。

2、教學評價以教師評價學生為主,缺少學生之間的互評、小組評等形式的開展。

3、教師應建立起教與學立體交叉高效的活動體系。如:可嘗試實物投影顯示學生完成的預習檢測提綱,展示學生的學習效果,更能起到示範作用。

4、生物課的實驗對教師是一種新挑戰。課堂的3個演示實驗問題,前面2個實驗是學生完成,驗證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也應該由2名同學完成,會更好。實驗裝置還需完善。

5、學生行為:在本節課上學生注意力集中,但能否讓學生情緒更飽滿,思維更活躍,參與面更廣,是我們今後追求的目標。

《石灰吟》評課稿3

一、創設情境,以實驗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師在引入新課時,都是從已學知識入手,開門見山以實驗為突破口引入本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活動主動建構的。

二、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這堂課中,教師參與到了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如第三堂的模擬實驗中,有部分學生在實驗中出現了一些不科學的實驗方法,主講老師就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及時的、正確的.方法指導,使科學更具嚴密性。

三、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評價。

這堂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的過成中,教師都能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科學概念的落實。並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緻、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僅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另外,我們小組就還是課堂中的最後一個問題該不該留到課後回家完成。有些人認為應該在課堂中完成,理由是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水珠是從哪裡來的認識,鞏固科學概念的形成。可我並不這麼認為,既然時間已經到了,那就該下課,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把課堂中的問題帶進他們的生活中,鼓勵他們在生活中繼續探討科學概念,並能用自己學到的科學概念去解釋自己遇到的一些生活現象,讓科學與生活相互融合,我想那樣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這樣既能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又能使他們形成一種成就感,讓他們感覺到原來科學的領域是如此之廣,而不只是停留在課堂中。

週三第三節聽了尚老師的科學課,感觸特別深刻。尚老師像講故事一樣帶我們走進科學世界,輕鬆學會科學知識,聯絡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一點感想。

本節課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體現了國小科學課的教學理念。在複習上節課的主要內容時,仍以實驗輔助,關注細節,學生回答的很出色。講授新課時,先提出問題---清水和石灰水怎麼鑑別呢,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同學之間交流討論,在遇到困難時,老師給予巧妙的點撥,查詢到課本相關的知識----二氧化碳可以

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最終解決了問題。經過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此外,尚老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畫漫畫,講故事,聯絡生活實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及時表揚學生,解決了科學枯燥的特點,非常值得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