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課堂提問的藝術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2W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1

【摘要】提問是一種教學技能。良好的課堂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興趣與好奇,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思考,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幫助教師及時瞭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理解的程度,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瞭解學生的觀點和態度;是語言教師評估學生語言掌握的一種手段;更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方法之一。

【優選】課堂提問的藝術

【關鍵詞】英語課堂提問 提問藝術 藝術探討

很早以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採用了提問教學法。自那時起,教育學者在教學中使用並倡導提問。提問是指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檢查和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複習鞏固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知識的一種教學行為。課堂提問是師生在課堂裡互相交流的一種形式。對於學生來說,提問是一種學習策略;對教師來說,提問是一種教學技能。良好的課堂提問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興趣與好奇,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思考,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幫助教師及時瞭解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理解的程度,分析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瞭解學生的觀點和態度 ;同時,也是語言教師評估學生對語言掌握程度的一種手段;又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師一定要認真慎重地對待課堂提問,把它當作一門教學藝術。

一、在備課時,設計課堂提問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的科學性

問題既要具體,又要清楚簡潔。一個好問題是《大綱》的具體化,又是教材內容的高度概括。問題的內容要把發展學生智力和掌握本課重點結合起來,詞彙量要控制在學生已掌握的範圍之內,不要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教師的語言要符合英語語言習慣,具有嚴密的邏輯,發音要準確,口語流利。問的目的是為了對已有知識的抽查、訓練和鞏固,是教師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地穩步教學的前提。

2.問題的有序性

問題的有序性指的是問題反映教材內容的一般規律,即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從分到總、層層深入、步步達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適時的提問有它的意義所在:回憶性提問,讓學生回憶所學習過的基本知識,鞏固上節內容,點明已有知識重點,提醒學生加強理解和記憶;認定目標時理解性提問,設定懸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導學目標時分析問題提問,進一步突破教學目標,環環相扣;達標檢測時綜合性提問、評價性提問,可點主題,強調重點,對所達目標進一步闡明,同時,昇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整個教學步驟有序而又有目的。

3.提問的藝術性、針對性

巧妙的提問可起到承前啟後,引人入勝的效果。問題的針對性,其一指緊扣大綱,聯絡教材,針對教學內容;問題能切入正題可順暢匯入新課。問題的高度概括可深化主題;同時,問題要“溫故而知新”,也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其二指提問物件的針對性。提問力爭使每個學生都緊跟教師的思路,設計問題從全體學生出發,設計出層次不同的問題,以便因材施教。

好的問題設計等於課堂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於教師課堂的駕馭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提問的方法。

二、 注意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使全體學生獲得知識和學習方法,這是素質教育對我們的要求。

提問時做到先提問後叫人,這樣使每一個問題都產生群體效應。切忌先叫人後提問,這樣會使未叫到名字的同學放鬆注意力。提問時眼看全班,不要盯住將要或可能叫的學生。那樣,問題便起不到讓全體學生思考和準備回答的作用。眼光要均衡地從掃瞄到另一邊。就是個別學生回答問題時,也要在看著他的同時注意全班。 在一個班裡,學生的智力水平、基礎知識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學生對問題的反應速度就不一樣。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範圍內,對層次不同的學生提出層次不同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有問題可答。例如,對學困生可提問一般疑問句,對中等生可提特殊疑問句,對優等生可提綜合性的問題。老師不能為了趕速度,只提問舉手的學生或者優等生。對於不舉手的學生和學困生,老師要根據他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層次,在適當的時候提問他們。總之,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得到鍛鍊。對於不舉手的學生不提問,表面上看起來課堂上有問有答,轟轟烈烈,而實際上存在著死角,不能完全達到提問的目的。

三、提問中注意教育的機智

提問後要注意停頓,這樣學生有思考、討論的時間。但一些教師對課堂上的沉默,即使是短暫的沉默都會感到緊張或不適應,催促學生或自己回答,這不利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必要的沉默是應該的,萬一學生回答不出來,教師可以用不同形式重述問題或將問題簡單化、具體化,給予提示,有步驟地引導,啟發學生,而不是一味的遵照預先設計的提問。若如此,課堂就會失去活力,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為了快速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在提問時總希望學生一次回答正確。但實際情況並不全是這樣。即使是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也有出現錯誤的時候。這時,教師不能急,要有耐心。對學困生或其他學生一時因沒有注意聽講而回答不對時,老師要和藹地對待他們。老師對學生提問時,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能故意出學生的醜,讓學生感到尷尬。有些學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損害,就會產生對立情緒,甚至自暴自棄。所以,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要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五、要做出及時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

對學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時的評價,要善於發現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其中正確的部分。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特別是要發現學困生的進步,給予肯定,讓他感到自己有進步,從而提高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英語課堂提問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給學生思考的機會,使求知慾強的學生實現說的慾望。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可掌握學生的發音是否準確,句子是否完整、通順,是否符合英語習慣,語法是否正確,答案是否為所問;同時,教師又能及時矯正其語音、語調、語法上出現的錯誤。課堂提問儘可能使課堂英語化,營造愉快的外語學習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教學內容。課堂提問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獲得反饋資訊,並予以補救,在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認真對待研究課堂提問的藝術。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4

[2]杭寶桐.《中學英語教學法》(修訂版)[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6

[3]王鬆美.《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5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2

摘要:課堂提問是組織政治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提問也是師生展開良好互動的橋樑。政治教學要真正實現“對話”,課堂提問需要以啟發思考迴歸文字作為根本。智慧高效的政治課堂提問,既能夠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還能強化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對增加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國中的政治;課堂提問

引言

提問是政治課堂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提問也是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提問教學重在引導,引導得好,則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基於此,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在提問上下功夫,以問題作為引子,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麼,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提問教學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以下幾點探究:

一、提問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所謂的興趣點,主要指的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問題的激發下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理解要學習的知識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比如,在政治課教學中,可以引入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而且還能使學生覺得簡單的容易回答的感到學習有用、有趣的問題。例如,在講解“是非善惡有公論”這一框題內容時,設定這樣一個問題:“請大家結合實際生活,說說在我們身邊存在著哪些違背社會道德要求的行為”?問題提出,同學們就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課堂氛圍也是十分活躍。在討論中便於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利於學生檢討自己,對自身的不良行為也能及時改正過來。

二、找準重點——針對性提問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師需要對教材與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與調查,抓住教材的重難點與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與儲備知識的情況,因材施教,把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設計問題的基本出發點,確保在課堂上提出來的問題既不是輕重不分,也不至於漫無邊際,也不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要做到有禮有節。例如,在學習完《遵紀守法》這一單元內容後,可以結合學生較為模糊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就“四大保護線”與“自我保護”的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展開探究。先可以先給出背景材料,然後再圍繞著材料向學生提出三個問題:第一,四大保護線的內容有哪些?第二,我國的法律法規為什麼要明確規定未成年人必須要接受特殊的保護呢,說說其中的原因?第三,有人說有了四大保護,未成年人就能夠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了,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呢?請你們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就這三點問題展開探討。設定這樣的提問,既能做到溫故知新,又能及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概括歸納能力,而且還理清了教材當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使得政治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

三、找準重點一針對性提問

在教學設計環節,需要教師深入分析教材,瞭解學生的真正所需,總結出教材中的重難點內容,針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儲備知識的情況因材施教,把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設計問題的依據,保證在課堂中提出來的問題不分輕重,漫無邊際,也不能只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例如,在學完《遵紀守法》這一單元的內容後,可以就學生模糊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講解,重點突出,針對“四大保護線”和“自我保護”的關係這一教學難點,不要直接讓學生去記憶,先給出背景材料,並且再圍繞材料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首先,四大保護線的內容主要有哪些?其次,我國法律法規為什麼要明確規定未成年人必須要接受特殊的保護呢?再者,有人說,有了四大保護,未成年人就能夠無憂無慮地健康成長,你們怎麼看待這個觀點?是否正確?,請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展開分析。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做到溫故知新,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概括歸納能力,有利於讓他們理清教材當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使得國中的政治課堂教學更具有極強的針對性。

四、在思維懸念處提問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生感到“憤悱”時,即在“心求通則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時發問和啟發則能取得較好的提問效果。教師進行提問時要把握好發問的時機,要在學生的思維懸念處設問,有助於提高提問的有效性。例如,在分析《走共同富裕之路》這節內容時,為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我則採用了設定懸念的方式來設計問題:我們一起來聽《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曲,這首歌中提到了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是誰呢?第二,歌曲又讚揚了老人的哪些事蹟呢?兩個問題過後,我又帶領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探討,在課程學習完畢後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國基本的分配製度是什麼?共同富裕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四個尊重”的意義是什麼呢?設定這樣的問題,既讓學生回顧了教學內容,又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這個案例中,我正是利用了學生的“憤悱”,在他們的思維懸念處提問,使得課堂教學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國中的政治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種非常重要切有效的教學方法,掌握好課堂提問的技巧,既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又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這兩個方面的作用,將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激發出來,啟迪他們的心智,為促進學生應用能力與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錢黎明.國中的政治課堂有效提問的原則及方法舉隅[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xx,(5):115-116.

[2]尹珍香,國中的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xx年05期.

[3]徐巨集偉,認知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與方法[A],《思維科學與21世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xx年.

[4]洪鬆舟,盧正芝.提問: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能力[J].中國教育學刊,20xx,(2):30-34.

[5]張翠萍.對有效提問原則如何應用在國中的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xx,(6):112-113.

作者:郭利珍 單位:內蒙古察右前旗第二中學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3

逆向設計作為一種設計理念,可以指導一節課或者是專案式學習的教學設計,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大概念,從而建構觀念,最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理解是核心素養形成的基礎,所以當今的教育界提出了要為理解而教的口號,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的潛心思考和研究。

之前,張巨集偉老師來到咱們學校做講座,我沒有聽到他上課,只是聽他說設計思路就已經心潮澎湃,在短短的一節課中,他就讓學生重新認識了數學。

他提出的全景式數學,從生活出發,讓學生明白生活到處是數學的影子,數學是上帝創造的語言,用來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如果說這是一節課的靈魂,那課堂上的思考就是這節課的骨肉,他上完每一節課都要反思:是否始終關注了學生如何思考,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是用在數學思考力的培養上的。他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式,就是一個個環環相扣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為理解而教,必須先做到為理解而提問。

《課堂提問的藝術》是兩位有30年教學經驗的美國老師編寫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理解而提問。

一、什麼是課堂提問應該改變的?

在設定提問的目的上過分注重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強調提問的檢查功能;在問題的型別上,過於傾向設計低水平的識記性問題;這些瑣碎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並沒有多少價值。

在問題的設計上,隨意性、偶然性太大,沒有掌握科學、合理的提問技巧。多數問題問著問著就變成了死衚衕,並不通達,與目標的達成並無關聯。

在提問的反饋上,有些教師會引導學生分享結果,但他們的課堂最終都演變成一場學生或者教師的獨角戲,所有的交談內容都是為了證明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處理偏簡單化、重複化。

總之,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處於可"控制"地位,而學生往往處於答問的"失語"狀態。

二、怎樣才能有效提問?

理解是什麼?書中的解釋是:理解意味著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思維認識、思考技能,把所學知識和與理解、解決現實問題連線起來,是概念獲得、建構或者同化的過程。簡單地說,理解就是理論與實踐碰撞出來了火花。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作者提出了Qu:Est教學策略,它可以分成三類:收集策略、搭橋策略、錨定策略。觀察、回憶、比較、對照、分組、貼標籤、分類分別對應了認知的不同水平。

真正的有效提問是什麼樣的?一個好的問題,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

我們首先會探討那些能集中、引導和調節學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問題,也就是聚焦核心問題。教師必須學會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每一個策略都圍繞著核心問題展開,也就是具有認知性提示的問題。也就是相當於逆向設計中的基本問題,屬於上位知識範疇。

對學生而言,核心問題提示的思維操作,連線當前對內容的個人理解與新知識之間的通道。所以,必須明確核心問題的屬性。問題表述必須清晰簡潔、中心明確、具有開放性。利用動作詞彙聚焦思維操作,比如"你可以告訴我橘子有什麼特點嗎?"這就是一個失敗的核心問題。核心問題的主幹以"什麼"、"以什麼方式"或者"怎樣"為主體。

一旦學生對我們的核心問題做出回答,我們必須立刻意識到需要補充哪些問題才能幫他們生成高質量的回答,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這裡需要設計一些加工性問題,用於激勵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堂內容,並建構一個更完善的認知操作。例如:"你怎麼知道那個的?""你為什麼那麼說?""你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援你的想法?"這些問題就是在搭腳手架,給學生一個個支架去解決核心問題。

三、生物課堂有效提問的案例

從一個探究光照對黃粉蟲的影響小實驗的設計說起,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出來影響實驗的客觀因素,改進實驗工具,增強邏輯推理能力,形成嚴謹科學的探究態度。

圍繞核心問題與學生的對話,應用書中的加工性問題提問方式讓學生完整地回答出核心問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這本書,讓我知道如果說教學過程是理解性教學的核心,那麼有效提問就是整個教學的生命線。在課堂上多一個好的問題,就在點亮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理科思維。為概念理解而教學不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口號,它必須在我們的課堂中變成現實。研究之路任重而道遠,我們一直在路上……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4

一、要注意提問的態度。

提問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對某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這不僅是正常的,也是教師所希望的。教師對回答問題的學生,要公平、公正,要滿腔熱情,一視同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也不可指責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導和啟發。教師提問時的神態要自然安祥,相信學生能夠回答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願意回答甚至爭先恐後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師表情嚴肅或冷淡,學生就不能專心思考,更不能暢所欲言。另外,提問的面要寬,不能只提問幾個“尖子”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特別是成績差的.和不善言談的學生。

二、提問次數要適度。

提問並非多多益善,提問的次數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要掌握一個度。過多,學生易緊張而來不及思考;過少,則缺乏必要的啟發,學生聽課容易懈擔

三、要有一定的梯度。

對於某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不可能迎刃而解,這就要增加思考的階梯。其方法是無梯時架梯,有梯時增加階梯的密度。

例如講解“拿來主義”時,就應多設幾級提問的階梯:“拿來”是指什麼而言?“拿來”的原則、方法是什麼?“拿來”的目的是什麼?怎樣才是“拿來”?“拿來主義”的重大意義何在?這一連串的問題由淺入深,逐層深入,才能啟發學生對“拿來主義”有一個逐層深入的瞭解。

四、要選準提問的角度。

一個問題可以從多種角度來提問,但最佳角度只有一個。選準一個角度提問,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減少理解障礙。如,《項鍊》一文中“路瓦栽夫人的悲劇是怎樣造成的”這個問題,就顯得太大,學生難以理解。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理解文章中的兩句話:“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些年來我忍受著許多苦楚,……而且都是因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為丟項鍊這件小事?是不是因為佛來思節夫人?然後架梯設題,就可以推論出她的悲劇來自個人,來自本階級和那個資本主義社會。

五、要注意提問的深度。

在教學中常可以發現這種現象,提問時老師和學生一問一答,教學氣氛看起來很活躍,但課後如問學生有哪些收穫,學生有時就顯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書上,學生能回答完整;如果書中沒有現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問了。我們仍以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劇原因這一問題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原因有三,個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關於個人方面的原因,書中有許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問到此,很顯然深度不夠,結論不完整。那麼,還有哪些原因呢?階級和社會方面的原因,表現在哪裡?瑪蒂爾德沒有陪嫁的資產就不能認識有錢的體面人嗎?跳舞時不是還有三個像路瓦栽那樣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們的夫人嗎?這些都說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劇的真正原因不單是個人性格所致,還有深層的社會和階級原因,即:紙醉金迷的資本主義社會和以金錢論地位的階級,提問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還不夠,如果聯絡當前中國社會現實提出幾個問題,如為什麼要“兩個文明”一齊抓?加強個人修養的意義何在?這樣聯絡社會現實提問,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鑑作用才能充分顯示出來。因此,必要時應增加提問的深度,使學生咀嚼有味,才能引發學生創造性的火花 。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5

數學是在人類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在人們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的基本工具。數學就是一科應用於不同領域的有著不同作用的學科。而對於國中生而言數學不單單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一門科目還是升學考試中的一門主課。而對於教師而言需要思考的則是如何教導數學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教師引導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很重要的一種便是課堂上的提問了,那麼在課堂提問時需要注意的又是什麼。提問據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提出問題,而所提出的問題又分為兩種開放式的提問與封閉式的提問。開放式的提問答案多種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而封閉式的提問答案是唯一的,有標準答案通過熟讀課本知識回答。課堂中設計了很多的提問方式老師要認真的思考與應用於課堂,合理的提問可以給學生引領正確的學習之路。我認為課堂上的提問藝術可以從教師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與課前精心的準備與課堂設計,教師教導時的態度幾個方面來進行提高,教師一定要耐心的教導從而給學生一個無壓力的教學環境。

一、教師提高自身知識底蘊

教師在提問時需要在符合教育大綱的情況下給學生進行提問,但是又不能讓問題過於死板讓學生不太喜愛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讓課堂的'氣氛過於死悶。教師每一個問題都要有充足的知識作為問題的後盾從而給學生一個全面的回答,讓學生可以詳細的看到自己問題的所在,因此教師要不斷的豐富自身專業知識的儲備,只有在有了重足的知識儲備後教師才可以根據所教的課程給學生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積極的回答問題,從而創造出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教師就很有必要提升自身知識的底蘊了,但是老師才對學生傳授自身的知識時切記要個學會傳輸積極健康的知識,由於學生正處於國中階段學會的思智還不太成熟,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觀不能很好的分辨出事情的好壞並加以學習,教師所教導的知識會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影響。教師增加了自己專業知識的儲備,豐富了自己教學的多樣性,這是與提問所息息相關的一部分教師們要好好的把握。

二、精心備課合理的課前設計

課堂是老師教導學生的地方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地方,所要傳授的知識都是老師在課前的準備以便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備課是每個老師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而如何備課可以讓課堂更加活躍這便老師們將要思考的問題了。備課就是教師在上課之前對於所教的當前的課程一個充分的剖析好讓學生可以更好的接受與吸收知識,在備課充足的情況下萬萬不可以忘了課前對所提問題的設計,所提出的問題要表達什麼,讓學生要回答什麼,再這樣的情況下還要結合當前課堂所學的知識,我認為教師所提的問題設計時要有明確的意圖,服務於整一節課的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充分準備素材,以靈活的方式進行多樣的教學。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回答。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問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我相信老師們都認真的準備與設計課堂就一定會讓學生有一節合理輕鬆高效的學習課堂。讓提問的設計在課堂之中充分的體現。

三、教師耐心的教導與和藹的教學態度

教師在教導學生的時一定呀有一個和藹和親的教學態度,不能讓學生對老師與老師的學科所產生厭煩心理,這樣即使學生有好的天賦也不會耐心的學習,不但會對學生的學業造成影響,還會讓數學這門科學基礎所失去人才。一個老師風趣幽默,對於學生而言非常重要的,教師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態度即使學生學起來很苦惱覺得沒有興趣,但學生對老師的喜愛會讓學生克服對學習知識的枯燥,會讓老師與學生獲得雙贏。老師在教導時一定要記住人無全才良莠不齊,每個學生都尤其擅長的部分與不擅長的知識,老師應該在學生的擅長的地方給學會鼓勵讓學生增長對自己的信心,在學會說呢過不擅長的地方給學生安慰告訴學生並不是因為學生的錯,並給學生一個全面專業的指導。使學生對國中的政治產生興趣,興趣是人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步子啊覺得所學的數學枯燥是就會開啟數學的靈性大門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在今後的教學中也行就不用老師天天督導學生,學生就會自主學習自主探討所學的知識,從而積極有效的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這邊就是與課堂提問藝術息息相關的的態度問題了。課堂上的提問時一個老師教課時的教課手段方式,合理的提問會活躍課堂提高課堂效率而不合理的提問則會讓學生事倍功半達到反效果,當前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每個守在一線的老師都在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我相信在廣大老師的努力之下一定會讓提問的藝術更上一層樓。從而為國中數學教學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6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有效地利用課堂提問技巧是教師優化教學過程及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教師課堂藝術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恰當的課堂提問可以拓展、深化學生的思維,溝通師生的情感。現在談談如何利用課堂提問技巧來提高教學質量。

一、聯絡所學知識,層層深入提問題

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樣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從表面引向深入,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能夠層層深入所學知識的內涵和實質。這樣的提問方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熟悉教學內容,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絡與邏輯順序,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及能力,按照由易到難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地設計連環問題,儘量不要在提出問題的開始就設立障礙,讓學生感到很困難。較常用的方法是先設問、後反問、再追問,最後概括出問題的結論。學生經過這樣的問題探究之後就能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與方法,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串聯電路這個內容時,可設計如下連續的問題:生活中可調節亮度的檯燈,其亮度的大小與什麼物理量有關?(與電流強度的大小有關。)改變電流強度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壓或電阻的大小。)改變電阻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溫度。)在學習過程中用到的哪些儀器裝置可以調節電流的大小?(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是如何連線在電路中的?(用串聯方式。)進而可以提出新的問題: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後,電路中各部分的電壓、電流會如何變化?由此匯入新的課程內容。這樣,結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提出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思考,而且系列的連環問題,能引導學生有序地思考,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有啟發性的問題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夠把學生引進問題的情境當中,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學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的作用主要是啟發學生學習,發揮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都要在課前精心設計好,減少使用那些傳統的填空式或判斷式的問答,要善於把教學內容本身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之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入。

例如,在“物體的浮與沉”一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木塊放入水中為什麼總是浮在水面?鐵塊放入水中為什麼總是下沉?學生根據生活常識會得出類似於“鐵塊要比木塊重”的答案。

教師接著提問:如果把10牛頓重的鐵塊和10牛頓重的木塊放進水裡,即二者重力相等,結果會怎樣呢?學生思考後也會得出“鐵塊依然會下沉,而木塊依然會浮在水面”的答案。將學生引入到這個情境之後,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既然二者是一樣重的,為什麼木塊浮,而鐵塊卻要沉呢?這個問題讓學生對“因鐵重而下沉”的生活經驗產生了懷疑,矛盾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三、用引發爭論的問題引導思考

課堂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爭論,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一種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而解決的學習問題,學生會理解得特別深刻,教學效果是課堂上用普通講授方式所無法達到的。在教學中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往往是生活現實與物理原理及概念表面上產生矛盾,或者學生初學時形成的物理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教師要善於把握課堂上的爭論,要利用爭論來引導學生思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力和運動”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運動的物體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嗎?學生多數反應是物體運動時都會受到力的作用,但也有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從而引起學生對“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的爭論。當教師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這個問題後,學生因抓住了問題的實質而恍然大悟,並進一步深刻領會了牛頓第一定律。又如,在學習“功”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某學生提著凳子從教室裡水平移動到教室外面,他對這張凳子做功了嗎?學生思考之後會得出肯定與否定的兩種結論,並且都持有各自的理論依據。這樣學生就會圍繞著“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這類問題展開討論。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就會比較理想。

四、恰當選擇提問物件,有效幫助學生思考問題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要注意觀察學生,因為學生的某些表現細節會間接告訴教師學生對問題的反應。例如,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若這時教師不滿足學生的回答請求則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學生情不自禁地嘴微張,身體前傾,眼睛睜大,顯得躍躍欲試,這是學生想要搶答的舉動,表明學生對回答這個問題比較有興趣;那些聽到問題後低頭或躲避教師目光的學生,則可能是對這些問題沒把握。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和提問的意圖恰當地選擇提問的物件。學生在回答中出現錯誤和不恰當的地方,或者思維方法上有不足之處,要及時給以提示與糾正,使學生能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教師還要善於運用探詢、追問、解釋等方法幫助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得出合理的答案,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國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比較強,在課堂上喜歡錶現自己,但是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強,注意力容易分散。恰當的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積極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時獲得教學效果反饋。只要不斷實踐、探索、總結,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就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7

摘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有效的提問,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產生積極的互動,在師生共同努力之下,更加有效地實現課堂教學的預設目標。

 關鍵詞:提問環節 ;課堂教學 ;師生互動

在課堂上,通過提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及時評價教學效果,推動預期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提問質量的好壞往往關乎到整堂課教學的成敗。對於教師而言,能否熟練掌握和運用提問的藝術,也是衡量一個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標誌。作為一名國中生物教師,在開展生物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圍繞著生物學科目標,結合生物學科特徵,恰當地設計提問環節,對於生物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那麼,在生物課堂上,教師提問的時候,需要關注哪些問題呢?

一、所提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

在課堂上,教師提問的物件是學生,因此所設計的問題當然要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一方面,要考慮到所提的問題對於促進學生髮展是否具有價值,例如,所提的問題是否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積累經驗、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等等;另一方面,要考慮到問題的難易程度是否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倘若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這樣,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問題就缺乏挑戰性,不利於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如果設計的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回答範圍,就會讓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這樣不僅提問本身失去意義,同時,還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提問的時候,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當把握,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提問的功效。

二、所提問題要具體明確

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問題明確的指向性和具體性,倘若教師所提的問題模糊不清或者指向不明,學生就不知道應當從何入手進行回答。例如,這樣的問題“鯽魚的身體是怎樣的?”這個問題就犯了範圍過大,指向不明的錯誤,學生聽到這個問題以後不知道教師真正想要獲得的答案是什麼,這樣就導致在回答的過程中出現五花八門的答案。而如果把這個問題換一種方式進行提問,如鯽魚的身體呈現出什麼顏色?鯽魚的體表覆蓋了哪些物質?鯽魚的身體從外形上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部分?通過這樣的提問方式,學生就能夠明確地知道應當從哪裡來搜尋答案,從而準確地回答出問題的答案。

三、問題的設定要抓住重難點

每一節課都會一些重點難點知識,這些知識不但構成了整個課堂教學的基本支點,同時也是提問設計的重點。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集中火力,緊密圍繞著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知識來進行提問,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扣住重點知識,理順學習思路。例如,在學習到《飲食與營養》這節的內容時,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集中在人體所需要的幾種營養物質上做文章,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通過問題的思考來達到掌握重點難點知識的目的。

四、問題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梯度

人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是按照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的規律進行的。( )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也要尊重人們的認知規律,由表及裡、由簡到繁,使得問題具有一定的梯度,這樣,在步步深入、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下,學生才能夠領略到知識的真諦。例如,在提問單子葉植物綱和雙子葉植物綱的區別時,就可以把問題進行分解,圍繞著各章節中涉及到的有關種子、根、莖、葉、花的知識進行提問,把一個大的問題拆解為一系列的子問題,然後層層設疑,分別找出答案,最後再把答案進行歸納整理,重新進行綜合,這樣,單子葉植物綱和雙子葉植物綱的區別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具有梯度性的問題不但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同時,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培養出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等方面的能力。

五、把提問與實驗相結合

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通過生物實驗,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生動化,從而有利於刺激學生的形象思維,在頭腦中產生更多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進行提問的時候,如果能夠結合實驗來進行提問,往往更容易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興趣。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需要的條件”的實驗中,教師就可以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圍繞著實驗設計這樣幾個問題:為什麼在實驗開展之前,需要給植物遮光一到兩天的時間?在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實驗時,為什麼要把摘下來的葉子在酒精裡進行隔水加熱?之前我們還學習過哪些鑑定植物種子中是否含有澱粉的方法?通過這種邊實驗邊提問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地瞭解實驗的目的,並且藉助於實驗操作,也可以幫助學生深化認識、開拓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的主要途徑,提問可以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方面的活動聯接成統一體,使得教與學之間發生“化學反應”,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的潛能,實現學習目標。因此,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正視提問的地位,同時,還要在課前對提問環節的設計進行精心地準備,保證課堂上每一個問題都問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利於教育教學活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徐凱捷。國中生物課堂教師提問的學問.成才之路,20xx(12)。

張莉萍,高培仁。國中生物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探析.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xx(4)。

張保瑞,林巨集謀。淺談國中生物課堂的有效提問.中國小電教(下),20xx(12)(邳州市車輻山中學)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8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新課程為我們的中學物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學階段,我們不僅要傳授學生物理知識,更要培養他們的實踐和應用能力,而課堂提問則是有效實現綜合物理教學目的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中學物理課堂提問藝術探究

在普及新課程的教育大環境下,作為中學物理教師,我們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協助者,我們必須要在課堂的有效教學當中運用科學的提問方式,去激發學生的潛在思維,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繼而去獨立的思考問題,深入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提問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這種好問、好學的行為習慣能作用到學生思想、能力以及品質等多方面,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從多年來的課堂觀察當中,我們會發現物理教學中的提問技巧有著豐富的趣味性,並且十分具有研究價值,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因此,我們必須要積極研究提高中學物理課堂提問藝術性的具體方法,促進提問在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中學物理課堂提問的重要性

1.課堂提問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生成

課堂提問能夠直接地作用於學生物理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上,通過教師對學生提問與學生對於知識點的發問,可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通過有效的提問,教師能夠更全面地去了解學生,同時能夠表達出教師對於學生的關心,通過這種互動的交流讓學生體驗挖掘的魅力以及物理的奧妙,並由此收穫成功的喜悅,更加地有利於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可以說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是學好中學物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對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極大的助益。

2.課堂提問能夠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中學階段的物理內容相較於語文、歷史等科目來說略顯枯燥,無法用動人的情節去吸引學生的全心投入。因此許多在學習方面控制能力較差或者對物理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則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學生對於物理學習缺少重視,課前也沒有做到良好充分的預習,但是如果我們採取課堂提問的形式則能夠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將他們的思維從與課堂無關的內容上拉回來,並且提問還可以用授課的內容來有效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其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地進行發問,環環相扣,張弛有度,從而增強學生的課堂歸屬感,激發學習興趣。

二、增強中學物理課堂提問藝術性的具體措施

1.巧用課堂提問促進師生交流

課堂提問從實際意義上來說,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樑,是解決溝通問題,互換有無的基本前提。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要在相互尊重、理解、平等以及友誼的背景下進行,因此我們的.教師無比要高度注意我們提問的方式,要做到言語親切,飽含情感,要杜絕漫罵、生硬與粗暴,要用引導代替訓斥,用最大的耐心去等待學生的進步,同時還要積極地營造一個輕鬆活潑的課堂氛圍,將問題趣味化,富含幽默感,這樣不僅提高了問題的藝術性,更增強了教師自身的教學魅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勇於說出內心的真正想法,並在傾聽之後,給予正確的評價,發現問題時務必要及時地糾正與引導。

2.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

情境教學可以促進學生體驗情感,讓學生在平等輕鬆的學習氣氛中進行交流與學習,深度挖掘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智慧的生成。因此,在中學物理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創設出包含意義並且內容與形式均十分有趣的問題情境,去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舉例來說,“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節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可以通過提示相關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對為什麼引入加速度和如何表示加速度進行思考。

3.提問要注意公平原則,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問題的回答,都能夠體驗參與以及成功的喜悅。在課堂上,對於答案唯一,並且答案內容較短的問題,可以向學生進行群體提問,而在向學生個體提問時,則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材施教才能使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和訓練。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我們中學物理課程的教學中,積極地運用提問的方式來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的非常必要的,其在調動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物理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等諸多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面對新時期的新形勢,我們必須要深入學習新課標的重要內容,明確思路,群策群力,積極探究和討論提升中學物理課堂提問藝術性的有效途徑,繼而讓物理課堂上的提問更加具有應用價值,並最終促進我們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學物理實驗能力培養之我見 .

[2]周譽藹.物理(必修1)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初高中物理教學銜接問題分析 .

[4]高職院校物理課教學改革探討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9

由於國小生的心智發展缺乏獨立性,因此教師在國小語文課堂的藝術提問,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的心智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下,通過設疑,解疑和反饋引領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簡明精練地提問,引導學生把握學習重點。

教師要精心設計好簡明精煉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具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能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範圍,提高思考層次。

二,難度適宜,逐層推進,點面結合的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思維。

1提問的難度要適宜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定問題,不能是簡單的讓學生簡簡單單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於“非”的判斷中必然的有僥倖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僥倖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

2提問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層推進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教師還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型別的問題,難易應各不相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

3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點面結合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是發散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10

讀劉顯國教授的《課堂提問藝術》一書,感觸頗深,受益很大。聯想起自己的工作實際,深知課堂提問是一門高雅的藝術。

對於提問我想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課堂上是經常用到的,但是如何做到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呢?當我讀到《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之課堂提問藝術時很受感悟。大家都知道,提問是一種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很早以前就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現在新課程課標更加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達到有效提問,記得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啟發式的提問進行教學,之後,《學記》並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就是說:“教師要善於引導,而不是勉強牽拽,要激勵而不是壓抑;要啟發而不是代替學生去做結論”。

如果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就很容易因其他事物而轉移注意力,使課堂教訓效果下降。但是如能適時地加以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就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之中並能啟用課堂氣氛。通過提問不僅可以啟用課堂氣氛,引起學生關注,而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掌握學習方法;還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訓練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由提問到思考的途徑,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智慧,還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提問的潛力如此巨大,我們何不利用它挖掘它呢?

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並在聽取其他教師的授課經驗,我總結了國中物理課堂提問的幾種方法如下:

一、聯絡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提出問題,匯入新課。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瞭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檯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我們學過的什麼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滑動變阻器如何連線在電路中?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後,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匯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聯絡實際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複習時,由學生聯絡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例項,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槓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後再把對的進行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後為什麼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麼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鏽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效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後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製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四、引起爭論,激發思考的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以及“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比較理想。

總之,課堂提問要針對國中學生的特點,儘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11

摘要:課堂是教學的現場,是實現老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平臺。課堂上的提問是實現互動交流的最佳方式,是老師傳播資訊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髮散思維學習運用知識的驅動力。對國小數學課堂上提問藝術的探討,對數學基礎教育來說意義重大。

關鍵詞:國小數學 課堂 提問 藝術

教學活動就是一項老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通過互動交流達到知識與資訊的有效傳播。

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最常見的,也是最有效的能夠達到教學目的的方法之一,備受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研究。可以說,教師課堂提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質量,也體現著教師的能力和水平。課堂提問要講究藝術,要問到點子上去。那麼教師應該如何充分利用好課堂提問以促進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一下這些方面進行拓展。

一、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很難要求一個人長時間從事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學生也一樣,因而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作為一個教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課堂上教師好的提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圓的認識”這一章時,可以充分利用日常所見的圓形物體來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可以提出“為什麼汽車的輪胎是圓的而不是方的呢?”這樣貼近生活的問題,學生往往對這類問題感興趣,在急於弄懂的'心理驅動下,他們就會運用學到的知識去思考、分析。

2、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距離。現實中有很多老師,整節課從頭到尾都是自己在說,雖然很盡職盡責,但是效果不一定好。這種教學模式下,老師缺乏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瞭解,學生和老師之間沒有交流,關係日益疏遠。因而,課堂提問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使得師生和睦相處,教學活動有序愉快。

3、提高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隻是本身,而是獲取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這樣國家和社會才能有未來。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如針對學生所提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教師可以不直接告訴學生,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剪、量、疊等多種方法,進行積極地討論、探索。這樣的處理使學生獲取知識、拓展思路、培養能力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二、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型別

課堂提問不是僅僅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這樣簡單的重複運動。提問要結合課堂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當時的學習狀況,隨機應變以追求最佳的提問效果。簡單的分析,課堂提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型別:1、集中注意型。這種提問旨在其中全體同學的注意力,力求“教”與“學”協調保持一致。

不至於老師講臺上講的和同學聽的不一致,老師都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教師在講臺上講的不亦樂乎,而下面的同學沒一點反應,這樣教學的效果就很差。學生與教師之間完全脫節,教師適時的提出問題,有助於同學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如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運用題”時,教師可以藉助教學用具,出示掛圖,提問:圖上畫的是什麼?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各有幾隻?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掛圖上的動物只數上,有助於貫徹教學意圖。

2、抽象概括型。所謂抽象概括型課堂提問,就是要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總結歸納的能力,將感性的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這主要是為推導公式和找規律型別的教學服務。在“找尋規律”的課程教學時,例如“2、4、6、()、10”這道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數字之間的比較,提醒學生注意前後數字之間有何變化,並提問:數字是逐漸增大還是逐漸減小呢?後面的數字比它前面一個數字大幾呢?這樣的規律怎麼用一句話表達出來呢?教師從簡單到複雜,從自己找到答題規律。

3、開發能力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教育的一大目的。在課堂上教師要結合課程設定問題,引導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如在“角的型別”教學中,可以提問:“誰能舉幾個平角的例子?”當學生說出“6點時,時針和分針所成的角是平角”後,教師可以追問:“那麼幾點時針和分針所成的角是直角呢?”“3點、9點時,時針和分針所成的角是直角。”“那麼,12點時針和分針所成的角又是什麼角呢”這樣一系列的提問,既鞏固了新知識,又與舊知識相互關聯,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開發了學生的智力。

三、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具體實施

國小數學課堂提問對與數學教學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善於利用課堂提問的老師,往往都是那些經驗豐富,教學能力突出的資深教師,他所教授的學生往往成績優秀。所以,教師要充分挖掘潛力,做好課堂提問,增強教學質量。

1、要有良好的啟發性設計。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掌控著,在整個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不僅僅要熟練掌握知識結構、知識點的系統性與邏輯關係,把握好教材的疑點、難點以及重點,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特性,按照認識的客觀規律,先易後難,逐步推進。遇上疑難知識點的時候,要善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可以先設問,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後反問,加強學生的思維縝密性,再追問,最後得出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樣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就知道具體的解決思路,提高了概括學習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講解異分母的加減運演算法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異分母不能直接加減,然後引導學生該如何計算,最後告知具體的運算方法。這樣一個過程就能讓學生構建出通分的概念。如,有一位新教師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引入1/4+1/5後提問:“1/4與1/5這兩個分數有什麼特點?”有的說:“都是真分數。”還有些說:分子都是1。”顯然,這一提問“中心”不明確,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教師提問的意圖,問與答都脫離了本課的中心”問題。如果改問:“這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同嗎?分母不同的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為什麼?這樣的提問既明確,又問在關鍵處,有助於學生理解為什麼要通分的算理。

2、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課堂提問在教學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課堂提問越多越好,關鍵是要提高課堂提問的質量,努力做到問得少,問得精以及問得活。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提問過多,容易忽視重點,遺漏關鍵問題,使得學生把握不住學習的要點,失去明確的學習方向,產生迷茫,造成學習努力,埋頭苦讀,但是成績依舊很差的不良局面。因此,課堂提問一定要注意問得少,發揮學生的潛能,並注意點撥引導。問得精是指所提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要具有一定的啟發性、示範性,而不是一味的為了問而問。例如在講兩步運算的運用題時,現引導學生思考第一步先算什麼,第二步再算什麼,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產生學習的慾望。問的活是指在適當的時機,提出一些開放性、自由發揮的問題,這有利於學生擴散思維,突破思維定勢,增強創新力。這需要教師正確的設定問題語境,溝通表達清晰,利用矛盾,引發學生思考。例如,在求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時候,要充分利用教學用具,提醒學生圓柱體的具體構成,在解題時,先算兩個底面還是一個側面面積時候,不必強求一律,可以允許學生自由發揮。

3、課堂提問要講究策略。課堂提問不是千篇一律的按時按量的機械行為,而是根據課堂氛圍隨機應變的有策略的教學活動。當學生出現冷場,積極性不高時候,教師要善於借題發揮,啟發和引導學生,及時改變上課的方式,更換提問的角度,提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提問的時候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先易後難,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提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態度要和善親切,努力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不能責罵,要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教師提問的時候要注意面向全體同學,不能在選擇提問物件的時候有過多的個人偏好,先進生與後進生,男生與女生,外向型與內向型學生都要照顧到,儘量做到每個學生大膽發言,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四、國小數學課堂提問的誤區

談到課堂提問,很多人輕易就將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的傳統提問方式聯絡在一起。在教學當中,也僅僅做到了教師提問,往往導致教師提問的過多,學生純粹的被動學習。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受到壓制,思維得不到擴散。因此,課堂提問不僅僅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還要多鼓勵學生進行提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能夠感覺到學習時的“主人翁”感覺。老師可以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必要的時候自己進行解答,這樣師生、生生之間的學習氛圍更加和諧融洽,教學效果大增。

結語

課堂提問在國小數學的教學當中很重要,是師生交流的最好方式,是促進學生學習,增強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師生融洽溝通交流,共同努力,教學活動才能更加有效,才能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因此,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得切實做好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12

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探討本學科自身規律以外,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教會學生思維.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是貫徹教學意圖,師生之間進行資訊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恰當的提問,對於準確瞭解教育物件,開發學生智力,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檢查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都有積極作用.

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絡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一些誤區

然而,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實施課堂提問時並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作用並未充分發揮,進入了誤區.主要表現在:(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誤區,使學生茫然失措.問題貌似巨集大,但抽象空洞,使學生茫然失措,導致提問後的"冷場"和"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二)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使學生厭倦抗拒.賣弄花槍,玩花拳繡腿是教學之大忌.有人為譁眾取寵,表現其改革精神,把課堂搞得分外熱鬧,但不講求實效,這樣的課堂提問,只能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因為它無助於認識的深化.(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誤區,使學生淺嘗輒止.這樣的問題浮光掠影,學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來.一問一答,似乎體現了提問教學法,其實這樣的發問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有害,導致學生不探究問題實質,淺嘗輒止,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思維萎縮.(四)陷入單調直露的誤碼區,使學生思維僵化.這些提問的共同點就是過於單調直露,不給學生以思考的餘地,按部就班地丟擲一個個知識點,激不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五)陷入惟我獨尊的誤區,剝奪學生的逆向思維,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自己的思路,要麼一聲斷喝,要麼置之不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六)提問思考時間過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讓學生回答.

二、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機制和教師駕馭課堂、教材的能力,確是當前語文教研的重要課題.下面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範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象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定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倖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倖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型別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定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這種方法很值得提倡.對於課文的學習都應該提出一些有廣度的問題.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

那麼,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有位教學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視窗,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永珍.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緻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鬆,愉快.

(四)課堂提問重效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教師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麼?怎麼問?鯉魚又是怎麼說的,說了什麼?(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教師b: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教師c: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的設計共有4個小問題.前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範圍都在第2句中,後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範圍都在第3句中.我們暫且不論這些問題的思考價值,就引向的閱讀空間來說也實在很小,答案一目瞭然,學生無須深入閱讀.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範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範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由此我們想到,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否則,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給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提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有效提問指向的答案空間要大――關注多元反應,鼓勵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個體閱讀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會有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空間也應該是大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一旦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會出現更新更好的答案.總之,教師的提問有較大的包容空間,學生的思緒才會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五)課堂提問重評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手段本身,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複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

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啟用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師的課堂評價中,對學生的稱讚表揚不絕於耳,無論是答了幾個問題的,還是回答了幾句話的,教師都幾乎無一例外地翹起大拇指,稱之“真好”“真棒”;或者興師動眾,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學生掌聲鼓勵,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更為可怕的是,一些教師死守事先寫好的教案,當學生的回答進入“教案的套路”後,教師抑制不住滿心歡喜,又是誇獎,又是板書.反之則含糊其辭,不置可否,南郭先生氣十足.這些簡單化的課堂教學評價明視訊記憶體在著讚賞多於引導,結果多於過程,封閉多於開放,模糊多於確定等諸多弊端,對學生有害無益.

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範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 “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複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讚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13

課堂提問效果好壞,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學生性格。Why?

沒上大學前,老師在課上提問問題時,遇到會的問題我很想回答,但是由於班裡沒有氣氛,所以,想要舉起的手也慢慢放下了,但,突然有一天,我鼓起了勇氣,一閉眼,腦子一片空白,蹭一下站起來,說了一些準備好的話,回答的差不多,但是,也沒有太多的成就感。如今,當上了老師,學生的心態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想想當時回答不出問題以及不回答問題的各種原因,我們或許可以這樣做。

1. 讓孩子們的“想”變成行動

中國絕大多數學生貌似都還是比較喜歡被動提問的方式,即我點名你回答。

尤其是高中生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那麼怎麼讓他們主動的回答問題?

一、 小組記分制

每個班都有十個學習小組,而我們可以利用這種優勢,將他們的被動變為主動,在課堂最開始時,就先給學生說,答錯了不扣分,答對了依照題的難度適度加分,這個可能也增強不了他們的答題積極性,所以再加一句,必須在老師喊了“開始”以後答題,否則,扣分!此種小活動得挑時候,不能每節課都用,要不然孩子們就皮了。

這樣的話,孩子們為了給小組加分,就不會有太多的去考慮自己到底敢不敢站起來,是否會回答錯誤,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站起來,加分!目的變得單純後,事情也就變得簡單了,而回答問題也會因時間變成一種習慣。

二、 鼓勵鼓勵再鼓勵

當我們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多少次因為想要回答一個問題卻因為班裡鴉雀無聲而放棄了站起來的機會,如果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當學生的.遺憾,當老師的更加可惜。所以當全班都沒回應時,便是老師發揮感染力的時候了,眼神要快狠準,快速瞄準想要回答問題的同學,並且對著他但不點他名字,說:“有沒有同學主動起來說,說錯了沒關係,會說不說這才難受呢,大膽點說,天塌不下來!”其實,說白了,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試問,有哪個學生不想被表揚?

從真正意義上,讓他們從“想”回答,變成真正的站起來回答。

2. 提問每一個同學,無論成績好否

三中平行班的孩子有很多會考時都考了200多分,那麼,他們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不是,誰不想拿個好成績讓爹孃誇誇自己啊,只不過,他們想學習,卻不知道從何學起而已。因此,絕對不能因為成績不好,怕耽誤時間就不提問他們,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忽略,感覺到自己也可以學習。

當然,他們絕大多數都回答不出來,那麼我們怎麼辦?提問其他人,答出來以後,再問他同樣的問題,哪怕是重複了一遍,他也一定會記得這個問題,同樣會增加他的自信程度。

3. 講完馬上提

還是那個原因,為了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講完以後立馬提問他們,並且,立馬做一道相關的題目,讓大家掌握的更好。

其實,這不光是提問,就算是平常給他們安排事情的時候,也要本著一個想法——只要讓他們自己心裡願意了,他們全身都是勁兒!適時的鼓勵,適當的方法,讓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找到自信,是做老師最應該費心的。

提問尚未結束,孩子仍需努力!

課堂提問的藝術 篇14

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絡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一些誤區

然而,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實施課堂提問時並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作用並未充分發揮,進入了誤區。主要表現在:(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誤區,使學生茫然失措。問題貌似巨集大,但抽象空洞,使學生茫然失措,導致提問後的"冷場"和"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二)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使學生厭倦抗拒。賣弄花槍,玩花拳繡腿是教學之大忌。有人為譁眾取寵,表現其改革精神,把課堂搞得分外熱鬧,但不講求實效,這樣的課堂提問,只能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因為它無助於認識的深化。(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誤區,使學生淺嘗輒止。這樣的問題浮光掠影,學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來。一問一答,似乎體現了提問教學法,其實這樣的發問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有害,導致學生不探究問題實質,淺嘗輒止,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思維萎縮。(四)陷入單調直露的誤碼區,使學生思維僵化。這些提問的共同點就是過於單調直露,不給學生以思考的餘地,按部就班地丟擲一個個知識點,激不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五)陷入惟我獨尊的誤區,剝奪學生的逆向思維,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自己的思路,要麼一聲斷喝,要麼置之不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六)提問思考時間過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讓學生回答。

 二、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機制和教師駕馭課堂、教材的能力,確是當前語文教研的重要課題。下面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範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象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定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倖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倖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型別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定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這種方法很值得提倡。對於課文的學習都應該提出一些有廣度的問題。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

那麼,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有位教學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視窗,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永珍。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緻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鬆,愉快。

(四)課堂提問重效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教師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麼?怎麼問?鯉魚又是怎麼說的,說了什麼?(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教師B: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教師C: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的設計共有4個小問題。前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範圍都在第2句中,後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範圍都在第3句中。我們暫且不論這些問題的思考價值,就引向的閱讀空間來說也實在很小,答案一目瞭然,學生無須深入閱讀。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範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範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由此我們想到,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否則,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給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提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

有效提問指向的答案空間要大——關注多元反應,鼓勵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個體閱讀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會有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空間也應該是大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一旦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會出現更新更好的答案。總之,教師的提問有較大的包容空間,學生的思緒才會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五)課堂提問重評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手段本身,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複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

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啟用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師的課堂評價中,對學生的稱讚表揚不絕於耳,無論是答了幾個問題的,還是回答了幾句話的,教師都幾乎無一例外地翹起大拇指,稱之“真好”“真棒”;或者興師動眾,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學生掌聲鼓勵,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更為可怕的是,一些教師死守事先寫好的教案,當學生的回答進入“教案的套路”後,教師抑制不住滿心歡喜,又是誇獎,又是板書。反之則含糊其辭,不置可否,南郭先生氣十足。這些簡單化的課堂教學評價明視訊記憶體在著讚賞多於引導,結果多於過程,封閉多於開放,模糊多於確定等諸多弊端,對學生有害無益。

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範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 “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複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讚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