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的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1W
《愛的藝術》的讀後感1

這是這個學期馬原課上,我讀到的第二本書,與第一本《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的風格確實有很大的區別,雖然都是將問題最後總結成一種高度,以全社會,或者是以人類的性格,社會的要求作為探求的物件,但是第一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老酒,在一個黃昏中,坐在大海邊大口喝著,而《愛的藝術》則給人一種在清晨靜靜坐在花園中,外面陽光明媚的感覺。

《愛的藝術》的讀後感

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實和我想的是一樣的,只不過我的想法平時更加幼稚一些,因為我覺得確實,愛到底是什麼,其實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對你愛的人的責任心,是一種可以愛別人,愛社會,愛生活,的能力。從這一點來看,如果具備了愛人之心,具備了愛的能力,那麼獲得愛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根據作者的觀點,社會上很多人對愛情的三個錯誤看法:

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說,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

其實這些舉止都是正常的,畢竟人的認知規律就是先從外在開始,然後隨著接觸的增加,而彼此互相瞭解,然後才能將自己內在的一面展現出來,所以我覺得如果是在現實中,衣著,舉止,談吐,是人們展示愛的能力的一種手段,但也僅僅是一種手段了,如果一個男生,衣著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談吐中髒話的次數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有多少,那這樣一個人即使內涵錦繡,性格謙虛,有著強烈的責任心以及高於他人的能力,那麼他也不會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認為在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他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物件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物件或被愛的物件。愛情中最大的能力是什麼,其實就像是弗洛姆所說,應當是給與,而不是獲得,為了自己愛的人去付出,去帶給她一種陽光,一種活力,這種給,才是愛情中最美好的一種因素之一。

當然給的目的有所不同,也決定了給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從心裡出發的,那種人格成熟的給與,以後很多人想著,這種給與,時應有回報的,而這種回報是對方也應該給與我什麼,或者說是要給我以更多,但這種或許不叫愛情,而是一種很幼稚的生意罷了。真正的愛情的給與是一種,因為“我”富有活力,我可以是一座大山,讓你登到山頂,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個多麼的光明和美好,去感受這山峰是多麼的清爽,通過這種給,展示了我的力量。通過這種給,展示了我的這種完全的人格。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請你喝了一杯飲料,即使是小孩子都能感覺得到,他是對我好的,於是下一次他渴了的時候,我也邀請他喝一杯,我們是朋友。這種友愛,可能便是因為一方挨著另一方的行動喚起類另一方“給”的行為,不是報答,而是真心希望對方也能夠好好的,能夠和我一樣的開開心心的,口渴了也有飲料可以喝,這種單純的行為,或許也是愛的一種表達。

當代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愛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考慮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基於我的一目瞭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在這筆交易中,如同購買地皮一樣,對方的有發展前途的潛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個商業化佔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抱有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但實際情況中,總會有那種“看著她的笑臉,我不禁也笑出來的”情況,原因並不是說什麼我被這種笑容感染了,而是我真的為他的這種小兒感到開心,而感到幸福,希望他多笑一笑,“快樂這麼你的快樂,幸福著你的幸福”與他分享著這個世界上的歡樂與憂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如果我們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這兩個英文搭配也許就能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兩個相互陌生的人,當他和她突然決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牆,相許對方,融為一體時,他倆相結合的一剎那就成為最幸福、最激動人心的經歷。這一經歷對那些沒有享受過愛情的孤獨者來說就更顯美好和不可思議。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蹟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異性的'吸引力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型別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這兩個人雖然慢慢熟諳對方,但他倆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失去其奇蹟般的特點,一直到隔閡、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當然一開始雙方都不會想到這點。事實是: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所以,當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是別的事,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或者永遠洗手不幹。但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放棄愛情,所以看起來只有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愛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愛情的意義。這一段出現的時候,我在想許多讀者都會產生共鳴,到底時遇上了對的人,沒有抓住機會,還是在不正確的場合遇上了他,更或者是遇到了錯的人,這些問題從古至今,甚至到未來,都會被人們不停地討論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說,無論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給予,去付出,因為你會真的感覺到很快樂。

《愛的藝術》的讀後感2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們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同共生有機體結合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們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如果兩個人能從自己的生命的本質出發,體驗到通過與自己的一致,與對方結為一體,而不是逃離自我,那麼在這樣的基本事實面前,就連和諧、衝突,歡樂和悲傷這樣的東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

這是在《愛的藝術》中我最喜歡的段落。這本書對於我這個不屬於心理學領域的人來講,其實讀起來很晦澀難懂,說它對是一本課外書,不如說它是一本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書籍。經常有種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的感覺。它是好書推薦中的其中一本書,我也非常承認它的經典和價值,只是我覺得我以後還是需要很長時間慢慢領悟和消化其中的內容。

我覺得其中的內容更像是愛的規則。書中提到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深愛。其實我覺得這些愛中,其他的都沒有那麼的複雜,只有愛情,太具有難以掌控性。愛情本來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的結合,可是在現實中往往會涉及兩個家庭,很對夫妻的感覺毀於和其他家庭成員的矛盾,到現在,我對克服這樣的矛盾還是沒有太大的信心,雖然我一直嘗試用愛去避免,但是還是有幾分擔心,或許只有愛是不夠的。

愛情中最應該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只有這樣,才不會限制彼此的發展,才不會讓對方有窒息的感覺。

總之,我覺得不管怎麼經營,怎麼去做,只要兩個人都感覺幸福,那就是好的愛情。

《愛的藝術》的讀後感3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為去愛,轉變為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為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裡,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的讀後感4

最近幾天看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感受頗多。書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觀點是愛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同時,愛更多的是給予而不是得到。

當今社會所有人都在渴望愛,許多小說、歌曲都在稱頌愛,但為什麼這個世界有這麼多為愛煩惱的人。《愛的藝術》中,弗洛姆就說其實絕多數人沒有具備愛的能力,又或者說其實多數人談的是愛的感覺,談的是被愛,通過看這本書知道愛其實是一種能力,可以學習,從哪裡學起,主要有三個重要元素,說起來簡單,但想做好並不容易。

首先,第一個需要學習的能力是給予,你要主動的給予,給予很容易嗎?其實不是,很多人會說,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為很多人的給予都帶有被動,都是因為某個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實是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希望是要有回報的,這本書裡講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報,沒有被動、沒有社會壓力或者其他什麼方面的壓力促使他主動給予,主動給予是想要分享,我們可以檢查下自己的給予是主動給予,還是被動給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動給予,而是被動給予,說明你的愛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個能力是關懷。書中說到真正的關懷是本身要有勞動力在裡面的,平時當我們說,我們好愛自己的家人,卻從來沒見過你關懷、照顧過你的家人。說自己好愛自己的學生,也從來沒見過你關心過你的學生,那隻能說明你愛的是家人、學生給你來的感覺,所以,真正的愛中,你要有勞動性的關懷。

最後一個需要學習並具備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愛中必然有尊敬,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這本書就說尊敬其實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實的注視對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對待你,很多的父母以為他們愛孩子,其實他們只是希望他的孩子變成一個他渴望形成的樣子,並沒有如實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會獲得真正的對方。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這是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書”,很慶幸遇見了它,弗洛姆的文筆很流暢,思維很連貫,不是那種嚴肅的說教,也不是牧師般的引導,他不是要教會我們什麼,他只是在講述,就好像一個老者在講自己人生中關於愛的那一章節,每個聽眾各取所需即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