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給我的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3W

音樂欣賞課,我就在疲於奔跑間抱著“老指令碼”匆忙上陣。

音樂課給我的反思

上課一開始,我先播放了一段錄影,請學生觀看由卡拉揚指揮的西洋管絃樂曲《新世界》片段。

提問:“這些樂器中你能說出幾件名稱?”

由學生的回答匯入到今天的新課——西洋管絃樂隊。我先簡單介紹了管絃樂隊的編制,然後再簡介絃樂器及其中各個成員的特點,介紹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的曲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最後開啟音響,請學生欣賞這首小提琴獨奏《思鄉曲》。

這時,只感覺到整個教室的氣氛是悶悶地、沉沉地,學生像是提不起一點興致去聽、去感受。到《思鄉曲》放完,有些學生已經開始坐立不安了,交頭接耳有之,打瞌睡的亦有之……我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怒火,罰他們坐了小半節課,並對他們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下課鈴聲響後再繼續後面的欣賞,算是對他們上課態度不端正的懲罰。

……

課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無疑這是一節極失敗的音樂欣賞課。而責任並不在學生,在我自己:首先,那天在已經上了四節課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自己思想上有了偷懶、鬆懈的想法,從情感上來講,顯然對學生也造成了一種負面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法感染學生,又怎能上好音樂課?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問題也很大。一開始,就把枯燥的音樂知識灌輸、說教式地強加給學生,學生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仍然把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導致學生參與性極差,十分被動。再說他們當天也是在上了六節課的疲憊不堪的情況下來到音樂教室,如果課堂上不能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熱情和愉悅性,教學效果很難理想。痛定思痛,我決心重新備課,好好研究教材教法,爭取能讓另外兩個班的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欣賞,體驗感受絃樂特有的藝術魅力。

案例二:

上課一開始,我在多媒體上出示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體會這首詩的情感意境。

然後設問:“假如現在請你配樂詩朗誦,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音樂?”

抒情柔美的`旋律比較適合”

“略帶憂傷的旋律”

“思鄉之情嘛,應該選擇速度較為緩慢一些的樂曲”

“思鄉一般都是遊子單獨在外,感覺孤單的時候產生的感情,所以我認為音樂應該選擇安靜些的,最好是獨奏曲,而不是合奏。”

我讚許的說:“恩,很有道理!那麼你們認為由什麼樂器演奏的音樂更合適呢?”

“鋼琴”

“小提琴”

“二胡!”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爭論著。

於是我讓他們欣賞幾個預先準備好的音樂片段,一段是較為抒情的鋼琴獨奏曲,一段是小提琴獨奏《思鄉曲》。

“猜一猜你現在聽到的是什麼樂器?你認為哪一段更適合為這首《鄉愁》配樂?”

學生靜靜地聆聽,輕輕地朗讀。在自主體驗、分析比較後馬上爭先恐後地舉手。

“兩首都可以!”

“小提琴更合適!”

“為什麼呢?”我馬上不失時機地問道。

一位同學說:“小提琴拉奏時弦發出的聲音是那麼的纏綿、哀怨,與人心底的思鄉之情最為吻合”

“你說的太好了!……”

在欣賞體驗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主動掌握了小提琴的音色特點,及表現效能。

而在猜樂器的時候,也有同學把小提琴說成了二胡。因此我在肯定他能聽辨出絃樂器的同時,因勢利導把西洋管絃樂器與民族樂器作一比較,自然而然匯入了本學期的重要知識點,學生掌握起來既清楚又輕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