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與審美教育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W

21世紀,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國家對創新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視,創新同時也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進步的靈魂和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對音樂審美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關於創造性思維的定義,古往今來人們對此研究的很多,至於如何給創造性思維下一個確切的定義,說法眾多。美國科學家保羅伯格曾說:“進入大學後,老師鼓勵我們提出我們和他們知識與經驗之外的問題,思考那些我們找不到答案的事情。開始是重複已做過的實驗,隨後就要求我設計新的實驗方法解決我自己提出的難題。這是極富挑戰性的。在任何時候,創新性的思維都是最寶貴的。也許正是這些早期的經歷,激發了我探索未知世界並找出答案的慾望。”①由此可見,創造性思維不同於一般思維活動的重要之點就在於有想象,特別是創造想象的參與。創造性思維,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它有其自身的特點以區別於其他思維,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歸納了創造性思維的特點,筆者粗略的列舉如下:獨立性:與他人不同,獨具卓識,敢於對人們司空見慣或完美無缺的事物提出懷疑;連動性:具有自此思彼的能力;交向性:善於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跨越性。從思維的程序來說,它表現為常常省略思維步驟,加大思維前進的跨度;綜合性:善於選取前人智慧寶庫中的精華,通過巧妙結合,形成新的成果。創造性思維與一般思維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絡的,它是人類智慧最集中表現的一種思維活動;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高階思維過程,是一切創造活動的主要精神支柱。

淺談音樂與審美教育

一、音樂審美教育中創造性思維的形成發展

音樂是以聽覺的形式來反映現實,把現實生活用聽覺來展示給聽眾。它歌頌現實生活中一切良好的、值得模仿的範例;同時它還揭露現實生活中一切應當憎惡、拋棄和克服的東西,激起人們的情緒反應,以實現對人們心靈的引導。音樂可以激發人們的靈感、想象,這正是音樂審美教育的妙處所在。1、中西方學者對創造性思維過程的探索中國古代學者對創造性思維過程作了初步的、粗淺的研究。中國古代最早探索創造知識的學者應該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他提出了“言必立儀”的主張。“言必立儀”就是要為判斷言論的是非利害確立一個標準,這是應包含認識的真理(是非)標準和價值(利害)標準。墨子還在《墨子非命上》提出了“三表說”即,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願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這“三表”,主要以直接經驗、間接經驗及其社會效果作為驗證言論的標準。古代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韓非子,他在《韓非子奸劫?s臣》中提出了“循名實以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以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學者已開始對知識的探索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西方學者對創造性思維究其原因也苦苦探索了幾千年。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最早涉足創新這一領域,他曾指出:“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永遠不斷地更新。一切皆流,萬物常新。”①古希臘還有位著名美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所運用他所發現的形式邏輯、歸納演繹法對創造性思維過程做了較為精確的論述。他認為,“人們的認識在於認識事物的‘原因’。起初,人們通過歸納,上升到直覺,得出‘第一原理’,然後再從第一原理出發,進行演繹論證,一步一步地揭示出在第一原理基礎上的其他原理。這樣就形成了科學體系。”②西方還有很多學者對創造性思維過程作了不同的論證。例如,經驗論代表人物弗蘭西斯培根關於創造性思維的觀點是由一個實驗得來的感性事實到一般原理的逐步進化過程,他主張先由感性事實到較低的原理,再逐步上升到一般原理。2、音樂審美教育對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作用音樂審美教育對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大學音樂美育教育是關於人類自身美化的一門學科,是人類認識世界並按照美的規律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一種手段。對於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來說,音樂審美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而且還可以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塑造完美的人生境界,培養和諧的人格。音樂審美教育對創造藝術美、科學美、技術美、社會美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音樂審美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幫助人們分享來自表現形式的意義,儘可能充分地分享音樂作品中創作出來的表現性、審美性,以便他們得以體驗那些作品中捕捉到的對感覺的探索與發現。音樂審美教育還應當使人們儘可能充分投入音樂創作,通過創作來體驗他們自己對感覺的創造與想象。音樂審美教育的主要作用與所有藝術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一樣的,通過理論學習培養對音響的內在表現力的反應來進行人的感覺教育,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音樂的審美意義可以令人接近,這是一種積極的、指導性的、參與性的作用,要求高度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學素養。

二、音樂審美教育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育要取得積極的社會效果,通過音樂要比通過其他途徑更有效。音樂教育能給人一種與他人的共性意識,就必須首先是審美教育,音樂審美教育可以幫助人們去發現藝術作品中的藝術性。筆者歸納了以下三種教育方式來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內化教育:內化一詞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關於內化這個概念在這裡隻言片語還很難講清楚。但是,內化本質上就是這種“由生理過程向心理過程的轉化”。有學者認為:內化就是教育的真諦。當前的教育忽視了內化,把教育簡單的認為是應試教育,從而使得理論學習變得枯燥乏味。音樂審美教育應該就是一種內化教育,通過理論與實踐學習來豐富自己的思想,激發人的創作思維與想象。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靈感是跟創造動機和對思維方法的不斷尋覓相聯絡的,是以創造者對解決任務的方法的'不斷探索為前提的,它是創造者孜孜不倦學習的結果。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靈感是這樣一位客人,他不會拜訪懶惰者,在科學的創造中,創造者也只是由於孜孜不倦的勞動,才探明瞭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許多規律。”①音樂審美教育還可以豐富的想象力,通過感知去創造想象新的形象,激發更好的藝術創造性思維能力。情感教育:音樂是情感的一種語言嗎?托爾斯泰的觀點即:“音樂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語言,而且同任何好的語言一樣,這種語言中所用的詞彙的意義是可以規定的。”②音樂是情感的表達。音樂審美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音樂教育者必須不斷提供機會讓人感受到音樂的表現力,如果音樂的表現性是音樂最有價值的部分,那麼,通過理論學習再加上實踐就達到了音樂的整體力量了。所以不讓學生參與音樂體驗是沒有什麼理由的,對於分享表現力的豐富性來說,這種音樂體驗還十分缺乏。音樂審美教育要能夠更接近音樂的創造性本質就必須給學生很多機會來施展音樂方面的創造性。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所用的語言應當和他們的目的相適應,要說明音樂的表現內涵,使用恰如其分的語言,要具有描述性,而絕不是解釋性,遣詞要仔細,選用的詞對注意提供感覺的條件的音樂事件要有號召力。只有一樣可以適當地引起對音樂的情感反應:這就是音響本身。所以,音樂審美教育要結合音響教學,這樣不會使得課堂變得枯燥乏味,而且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來的,他指的是從學生個別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啟發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音樂學科教學運用這種方法是較多的,因為每個人所受家庭、性格、藝術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著個體差異。那麼,音樂審美教育也應該逐步向個性化方向發展,以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音樂課堂教學要打破那種“老師滔滔的講,學生靜靜地聽”的封閉、沉悶的氛圍,首先要做到讓課堂教學活躍起來,學生也參與到教學中來,有條件的還可以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學習。這樣,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才談得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發展創造性思維與創造實踐能力是音樂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從眾多的音樂家傳記中不難發現,他們從小就有把一切感受迅速轉化為樂思的能力,在國外的音樂教育中,音樂課堂上很多學生參與音樂創造的積極性。因此,要使人們的音樂審美觀念與社會的發展真正統一起來,還需多多探討音樂審美教育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