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李邕書法特點淺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7W

東晉以降,歷代書家皆以二王書跡為尊,致力真、行、楷法,唐貞觀以後此風愈加強烈;開元一世,書壇又多附玄宗意趣,崇尚隸意,然其時能自出機杼者,莫若江夏李邕。

關於李邕書法特點淺談

邕幼秉家學,能文善書,成名甚早,《舊唐書?李邕傳》載:“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齎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後所制凡數百首。”山東青州龍興寺舊存李邕題寫寺榜(圖1),筆力雄勁,氣勢磅礴,或為李邕任職青州時所書。李邕現存書跡以碑版銘文居多,著名者有《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麓山寺碑》及《法華寺碑》等,其中又以《麓山寺碑》最具代表。

《麓山寺碑》又名《嶽麓寺碑》,碑文刻於唐開元十八年(730)九月,為李邕應潭州司馬竇彥澄之請撰文並書,時年五十三歲。碑石現存湖南長沙嶽麓公園,拓本以南宋“黃仙鶴本”最為精美(圖)。

此碑為李邕盛年所出,向來為世人關注,清王文治謂:“北海為有唐書家之冠,深得‘二王’精髓,當日所謂‘碑版照四裔’者,今多佚之,唯《嶽麓》、《雲麾》最為煊赫。昔人謂‘北海如象’,觀此貼氣骨崢嶸,如泰山卓立,覺馴象巍然,宛在目前也”(《快雨堂題跋》卷三)。李邕書法集諸家之長,又自成一體,可謂筆筆有古人,筆筆是自我。以《麓山寺碑》而言,其書法特點大致有三:

其一,融“二王”舒朗雋逸與魏碑古樸雄渾為一體,初看氣勢跌宕,筆力擴張,實則點畫精妙,方中寓圓。

《宣和書譜》載:“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既得其秒,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其行書取法“二王”已成定論,可從“道”、“其”、“於”等字形辨別,而書中隸意當受玄宗好尚影響,如“文”、“史”等字之捺,極具波磔態勢。李邕將碑版之雄肆蒼鍵氣度與方折誇張筆法加以融匯運用,取其凝重樸厚以克服二王雋逸媚態,加之書寫時落落灑脫,不曾經意,終將兩種審美取向融合為一,自成一家。《麓山寺碑》碑文行楷相合,骨力強悍,於行書筆勢中融入楷書結構,又於楷書筆畫中注入行書意趣,行氣貫通暢達又字字交代明確,既合於法度,又不為法度所限,看似大小參差,實則法度森嚴,因而明人董其昌“北海如象”之謂當非虛妄。

其二,字形方折險勁,結字上松下緊,筆畫肥而不滯。

李邕行書以結字最具特色,歷來為學人所重。清王文治《快雨堂題跋》謂:“以荒率為深沉,以欹側為端凝,北海所獨。”南宋姜夔《續書譜》道:“李北海字,倡導大小參差不齊,而開北宋書體之變。”而明末徐渭《徐文長三集》題《李北海帖》言:“李北海此帖,遇難不處,字字侵讓,互用位置之法,獨高於人。”以《麓山寺碑》而言,其字形右高左低,體勢欹側,中宮緊湊,四外張揚,上松下緊,氣度雄闊,字字如拋磚落地,上下又步步挪讓。自右軍以來,楷、行書體皆作上緊下鬆之態,獨李邕一變其法,可謂獨步一時。李邕書體多為後人研習,如黃庭堅《山谷題跋》言蘇軾學書:“晚年乃喜李北海書,其豪勁多似之”,其它如米芾

其三,筆力遒勁舒展,氣格深沉高逸。

明楊士奇《東里續集》謂:“北海書矩度森嚴,筋骨雄健,沉著飛動,引筆有千鈞之力。”《宣和書譜》評其書曰:“骨氣洞達,奕奕如有神力。”而清劉熙載謂:“李北海書氣體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之意擬之。”李邕行書筆力遒勁舒展,氣格深沉高逸,與其師法碑版銘刻有關。如前所述,時人受玄宗影響,好尚隸意,李邕書法上下緊密、左右舒朗的佈局即為例證,邕性情豪邁,桀驁不馴,行筆之法亦同其人,故當中屢有逆筆痕跡。以上諸項皆一改前人之法,因而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

清劉熙載評價李邕書法:“李北海書以拗峭勝,而落落不涉作為。昧其解者,有意低昂,走入佻巧一路。”(《藝概》)此論以《麓山寺碑》最能代表,其氣勢雄渾跌宕,字型方正奇崛,筆力遒勁舒展,既有南派帖學之精妙,又有北派碑學之渾樸,歷代不乏追慕臨習者。李邕曾言“似我者俗,學我者死”,雖不乏自我吹捧之意,但所述亦為實情。李邕書體別具一格,初學者多刻意求似,待程式既熟,已不能自拔,只落得步人後塵名聲。若能做到李可染所謂“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或可成功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