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詩人的手抄報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6W

導語: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有關詩人的手抄報。歡迎閱讀!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圖片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圖片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 第2張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圖片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 第3張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圖片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 第4張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圖片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 第5張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圖片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 第6張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內容一

〖古代詩人的故事〗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 689─740),是盛唐時期與王維齊名的大詩人。他與王維合稱“王孟”,是唐代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詩大多以寫隱逸和田園生活而著稱,其清淡、自然的詩風在唐詩中獨樹一幟,“匠心獨妙”,“神韻超然”,格調甚高,頗受後人推崇。他的許多詩“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換句話說,其高妙之處來自內心的修為,與文字筆墨的巧拙無關。

他的《秋登萬山寄張五》即具有上述特點。全詩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清淡而優美;他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極富於韻味而被“一時嘆為清絕”,且誦讀起來“有金石宮商之聲”;他的《題義公禪房》情調古雅、瀟灑物外,手法自然明快、詞句清淡秀麗;《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詩,後人譽為“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準確”;而《渡浙江問舟中人》則被蘇軾評為“寄至味於淡泊”;他的《晚泊潯陽望廬山》,色彩淡素、渾成無跡、“一片空靈”,後人嘆為“天籟”;他的《過故人莊》“淡到看不見詩”,“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把藝術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至於他的《春曉》,是任何一個稍稍讀過幾首唐詩的人都會背誦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千多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似乎這短短二十個字中有著不盡的藝術寶藏。詩人情入於境,深得大自然真趣和神髓。此詩是最自然的詩篇。反覆吟誦,不免讓人慨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孟浩然出生於一個傳統的書香門第之家,“家世重儒風”,世代讀“詩”、遵“禮”,總是以“君子當自強不息”為勉。並且孟浩然在“詞賦”方面的造詣很高[9]。在40歲以前,他一直在襄陽硯山附近的澗南園過著隱居生活。後來上京投考落第,遊吳越後再度歸隱並投入修煉的生活中。除了晚年在朋友張九齡帳下作過幾年官外,他的一生都是在隱居中度過。他特別喜歡山水,遊覽山水、陶冶性情是他一生中生活的基本內容:住在左右空曠的林野中,聽不到城裡那種喧鬧。

在北邊的山澗旁釣一釣魚,開啟南面的窗戶聽一聽樵夫們打柴時的“樵唱”。把隱居中心裡的想法寫下來,找那些善於靜思的朋友討論;在白雲飄浮的山上,隱者自我怡悅,登高望遠、心境隨著遠飛的大雁漸入空寂。他對陶淵明特別崇拜,認為陶淵明式的隱居是高雅的林園生活;躬耕垂釣,自逸自足,飲酒取樂,趣味盎然。沒有俗人來打擾,培養著古代高人雅士的高風亮節。此外,他還一直象古代隱士那樣讀書、練劍,書與劍相伴了他幾十年時間。他也偶爾種一點菜蔬、培植一點竹木園林,但目的主要是蓄養自己高尚的氣質。

孟浩然四十歲時進京考試,與一批詩人賦詩作會。他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兩句詩令滿座傾倒,一時詩名遠播。當時的丞相張九齡和王維等愛詩的京官都來和他交朋友。郡守韓朝宗先向其他高官宣揚他的才華,再和他約好日子帶他去向那些人推薦。到了約定的日子,孟浩然和一批朋友喝酒談詩,很是融洽。

有人提醒他說,你與韓公有約在先,不赴約而怠慢了別人怕不行吧。他不高興地說,我已喝了酒了,身心快樂,哪管其它事情。一個求仕的大好機會失掉了,而他事後也毫不後悔,其“好樂忘名”的程度實在讓人感嘆。

這件事情除了表現出他放任不羈的性格外,恐怕也隱含著他的自信:覺得自己用不著別人推薦,憑真本事也一樣能平步青雲。然而,進士考試的結果一公佈,他卻出乎意外地落了榜。這一打擊對他來說是特別地沉重,因為他曾經“為學三十載,閉門江漢陰”,學得滿腹才華,又得到王維、張九齡等大詩人和大官的宣揚、延譽,已經在京師頗有詩名了。這一下真是“抬得高,摔得痛”。他在懊喪之餘想給皇帝上書,但又猶豫不決、左右徘徊,滿肚子牢騷不知向誰去發。在這種複雜的心緒中,他寫下了《歲暮歸南山》一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蔽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鬆月夜窗虛。”表面上他在詩裡一連串自責自怪,骨子裡卻是層層的怨天尤人:“你還向皇帝上什麼書啊,還是早點回你那個破房子裡去吧;你沒有一點才能,聖明的皇上當然要把你拋棄啦;一身毛病,朋友也都疏遠你了,真是窮途末路啊;頭上都生白髮了,求仕心切偏落榜,連美好的春天也都把人往老邁、死亡上推!這排遣不去的愁緒弄得人一晚到亮睡不著覺,而松風明月還偏偏越窗而入,把院落和寂夜的空虛帶到已經很空虛的心上!”

據說孟浩然曾被王維邀至內署,恰恰遇到唐玄宗到來。玄宗向孟浩然要詩看,孟浩然就讀了這首《歲暮歸南山》。玄宗聽後很生氣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看來玄宗還是從他那含蘊婉曲的語句中聽出了他滿腹的牢騷和抱怨,並且認為他在“誣”自己,因而龍顏不悅。不用說,一個最好的、可能得到皇帝賞識和直接提拔的進仕機會又失掉了。

這一個沉重打擊成了他思想上重大轉折的起點,就象當頭棒喝一樣把他猛地推到了決心長期歸隱的心境上去。他決定離京,先到江南遊覽一遭後便回家過隱居的生活。他在離京時留了一首詩給自己的好友王維,以沉痛的語言、怨懟的情懷、辛酸的眼淚描述了自己親身體驗到的世態炎涼、人情似水的滋味,感嘆知音太少,表達了自己堅決歸隱的決心。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內容二

關於思念愛人的.詩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李白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間無地著相思。《減字浣溪沙》 ——況周頤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張先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玉樓春》 ——晏殊

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李白

相思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思念情人的詩句《燕子樓》 ——張仲素相思的詩句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幾次細思量,情願相思苦! ——趙必豫

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席慕容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思念的詩句《鳳求凰·琴歌》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賦別》 。——鄭愁予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無題六首其三》 ——李商隱

最傷感的思念的詩句: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月滿西樓》 ——李清照

最痛苦思念的詩句: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玉樓春》 ——晏殊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寄人》 ——張泌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

淚縱能幹終有跡,語多難寄反無詞——陳端生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楊柳枝》 ——溫庭筠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怕相思,已思相,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 ——俞彥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折桂令》 ——徐再思

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關於愛情的日誌《虞美人》 ——納蘭性德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玉樓春》 ——周邦彥

  有關詩人的手抄報內容三

送別詩

(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詩歌)

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漢族詩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維,王昌齡等。送別詩抒寫離別情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要把這種情感火花表達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對此深有體會:“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芬芳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豔。”此段話把情和景截然分開說得不確,但就“言情難”而言,還是有道理的。送別詩要想“感動激發人意”,必須採用一些手法來“言情”。

簡介: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於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別詩往往洋溢著積極向上的青春氣息,充滿希望和夢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風貌。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恆的主題。

一般是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詩歌題目通常以“贈、別、送”等字眼。送別內容有寫夫妻之別、親人之別、友人之別,也有寫同僚之別,甚至寫匆匆過客之別。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藝術特點,有的格調豪放曠達,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詞淺情深。

寫作特點:

託物寓情 形象生動

就是採用託物或比物的手法來表達某種情誼或情懷。情誼是一種無形的東西,要把無形的東西變成形象的東西,就需要施展多種藝術手段,包括託物寓情在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名家讚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較有名的託物寓情的詩句還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這是託勸酒表達對友人的情誼。“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這是借托玉壺、冰心比擬詩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親友。這比通常的帶口信報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