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於攝影構思的思考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6W

一張照片雖是“咔嚓”一下完成的,但是它卻能反映作者的審美情趣、拍攝功底乃至文化底蘊等等。人們描述演員時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實對攝影來說何嘗不是如此。許多攝影教材上都談過攝影的技巧:如用光、構圖、色彩、影調等等這一些基本功,但對攝影的構思談得不多。其實這對於攝影創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這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淺談關於攝影構思的思考

攝影的“預見性”,好像書上沒有這個提法,這是我個人的一種通俗的說法,可能不是那麼準確。但實際上它就是攝影的最基本構思,而且,當人們拿起相機時幾乎人人都有這種預見性。例如:人們帶著相機去旅遊,就是預見到會有美麗的風景,人們帶著相機看演出,就是預見到會有精彩的表演,人們帶著相機看比賽,就是預見到會有激烈的場面。不過大部分人都停留在這樣的預見性上,沒有更深的考慮。如果僅此而已,那麼要出好的作品的概率就要低得多。

人人都知道,攝影與繪畫不同,繪畫是純主觀的,作者想畫什麼就可以畫什麼,攝影卻是主觀與客觀條件相結合的。客觀上沒有的東西是不可能拍攝到的( PS除外),但客觀存在東西,攝影作者卻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或舍或取。如果對要反映的客觀事物不瞭解,或知之甚少,那麼怎能反映得深刻呢?又怎能打動觀眾呢?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吧。

時空。

大家看到在足球比賽場上,球門邊上的'攝影記者最多,因為這些記者都懂足球,知道那裡出精彩鏡頭的概率較高。在拍攝演出時,記者的鏡頭總是跟蹤“角兒”,也是因為記者知道“角兒”會亮“絕活”,出彩的概率也高。一些影友喜愛拍攝風景照片,他們也會挑選什麼季節、去什麼地方,到了拍攝地還要考慮什麼角度、什麼光線、什麼場景拍攝為最好。這些實際上就是對攝影物件的預見性研究。

有人說:影棚裡能出精品,但出不了珍品,恐怕不無道理。珍品是反映客觀事物瞬間即逝的精彩畫面。如果事先無準備,那麼一旦精彩瞬間出現,就會措手不及、坐失良機,遺憾終生。要提倡拍攝前的預見性研究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這裡不是否定影棚拍攝的作用。在影棚裡,模特的選擇、造型、角度、布光等都可以慢慢琢磨,仔細推敲,可以不斷重複。這不失為學習的好形式,這也是必修課,也是在為拍攝精彩瞬間做技術上的準備。

以上的敘述是為了說明在拍攝之前要對拍攝進行一些預見性研究,但需要研究什麼呢?例如我們要拍人物,就要思索這些問題:此人的年齡、性別、職業、性格、習慣動作、臉形特徵、體貌特徵、工作環境等。在拍攝動物時,就要熟悉這個動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特徵、活動規律、生活環境等。要思考表現什麼,怎樣去表現。在此基礎上再考慮用什麼鏡頭、什麼拍攝角度、什麼拍攝時間、運用什麼光線等等。如果條件不成熟怎麼辦?一是創造條件,二是耐心等待,而不能急於求成。這就是為什麼有的藝術家一張作品要拍幾天,甚至幾個月的道理。據說我國著名的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為了拍“雄雞報曉”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但精彩瞬間出現時,也就是一剎那間。而他自己稱:他拍的照片別人拍不出第二張,連自己也拍不出第二張。郎先生的這張大作就稱得上是珍品了。

當然對於大多數攝影愛好者來說,不可能為了一張照片等那麼長時間,特別是拍攝風景照片,那就要隨機應變了。例如:拍攝風景照片大多是在天氣晴朗、光線較好時拍攝為好,但你去時偏偏遇上下雨下雪,但如果你想到大家都是晴天的照片,你卻是雨天的景色,別有一番情趣,是不是有你的獨到之處呢?如果你做了預見性思考,就去表現該處的雨天景色,就按雨天拍攝的要求去思考怎樣去表現,而不是隨便拍拍算了,這樣就不會感到去得不是時候了。這就是說經過預見性思考,隨機應變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出精彩照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總之,有了想法的作品總不會是平庸的照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出張好作品的關鍵不是相機,而是鏡頭後面的眼睛和大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