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琴藝術當代發展思考

來源:果殼範文吧 5.98K

1引言

淺談古琴藝術當代發展思考

具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琴藝術,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領域中佔有相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早在宋代,陳腸就在《樂書》中提到:琴者,樂之統也。古琴藝術既凝聚了中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又處處體現著儒、釋、道各家哲學中的深邃思想。經過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文人百姓的歷代古琴演奏者、研究者、愛好者的傳承與發展,其無論琴曲琴論與相關文獻的豐富程度、音樂意境與思想的深刻程度、涉及文化與哲學領域的廣泛程度,都是其他民族樂器與音樂門類難以相比的。博大精深的古琴藝術,可謂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代表。

2003年古琴成功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在引起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關注的同時,也意味著古琴藝術在當時己經急需被保護和搶救琴棋書畫是中國傳統的文人四藝,作為四藝之首的古琴藝術,其頭上的光環和在當代社會中實際的繁盛程度出現了很大落差。

任何一種藝術,如果不在其表現形式、方法、內容和美學思想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最終都會走向衰落,被更迭的時代所淘汰。作為一件樂器,古琴的音樂屬性基本是以靜為主的:古琴音量小而不喧,音調簡而不繁,音樂形象靜而不噪,這似乎都與常見的其他現代樂器的屬性不相符合,也與今天人們追求快速、複雜、炫技、震撼視聽的音樂審美觀念有所差異。古琴的獨特個性,有源於自身形制方而的因素,也有來自於古琴音樂表現和琴人傳統音樂審美觀念等方而的原因。這些因素一方而使古琴在當代眾多樂器中成為一個特殊而獨立的存在,某種意義上又使古琴在當代社會發展與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

問題主要有兩點:1.古琴藝術缺乏應對時代的創新力。七絃琴在現代被稱為古琴,緣於其久遠的歷史,並不代表其只能演奏古曲。由於在某些方而對傳統過於刻板地複製、保守,缺乏與時代氣息的交融,古琴的音樂表現及音樂中蘊含的思想與當今社會中人們主流的`意識形態產生了距離,古琴現有的演奏方法和形式也不能完全滿足新的音樂和新的環境對它的要求。

2.古琴藝術的教

育普及與社會傳播度不夠。琴在古代是比較普及的樂器,尤其與文人有緊密的聯絡《禮記曲禮》中雲:士無故不徹琴瑟。傳統的文人將彈琴作為體現文化修養的標誌,將琴的精神作為高尚道德情操的標準。而這種傳統在當代出現了斷代,成為了個別現象。包括很多高階知識分子在內,如今大多數人仍然不瞭解古琴,缺乏對古琴的欣賞能力,更談不上主動參與到與古琴相關的藝術活動中。李祥霆曾說:古琴藝術應該成為每個中國人都具備的基礎知識。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3琴曲創作與演奏技術

在傳統的古琴界裡,似乎沒有專門的作曲家這一職業。琴人通常兼數職於一身,自己演奏、自己譜曲、自己撰寫琴論。琴曲的創作狀態,往往不是一跋而就的,而更接近於琴家將平常多次即興演奏的某個曲調逐漸固定下來,再經過自己或後人的不斷潤色、加工,從而形成一首完整的曲目。琴人歷來重視演奏不重視創作的習慣,加上將琴曲轉化為減字譜的繁瑣,使得古琴曲的創作有著很大的隨意性、偶然性和非專業性。於是,在幾千年的古琴歷史裡,排除同名曲目的不同版本,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目僅有600多首。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一些專業作曲家涉足古琴領域,他們將現代作曲技法融入到古琴語彙中,移植、改變、新創了一批古琴獨奏與合奏曲目。與此同時,龔一、李祥霆、成公亮等古琴演奏家也創作出了一批具有時代特徵的獨奏曲目,這些作品中運用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音響效果和演奏技巧,讓人耳目一新。

新作品的不斷湧現,擴充了古琴曲目的數量,擴充套件了古琴的表演舞臺,擴大了古琴的影響力,拉近了古琴與現代聽眾的距離,對古琴演奏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一種樂器的生命只有通過它演奏的樂曲才能得到延續和昇華。今後,我們要更加重視琴曲的創作,讓更多的專業作曲家瞭解古琴、投入古琴音樂創作,同時也要加強琴人的創作意識,並且鼓勵大眾參與到古琴音樂的創作中,使古琴音樂不僅能溯古意,還可以乘今情,永遠與時代同步,成為人們表現思想、寄託感情的經典樂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