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的詩意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5W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的詩意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 · 張繼

註釋

楓橋:在今日蘇州市閶門外。(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佔地面積10公頃。)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月落:月亮落下

烏啼:烏鴉啼叫

霜滿天:霜華滿天,寒氣逼人。

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詩人合二為一為“江楓”

漁火:穿上的漁火

對愁眠:“愁眠”,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城外:蘇州城的外面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

夜半鐘聲:當時僧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

到客船: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裡。

譯文

月已落下,烏鴉仍在啼叫,幕色朦朧漫天霜色。

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裡。

作者介紹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懿孫,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曆末,入內為檢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高仲武評張繼的詩:「事理雙切」,「比興深矣」,「不雕而自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他的詩不但「有道者風」,也頗有「禪味」,這是當時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風氣,他自也不例外.但他並無一般仕宦者的官僚習氣,曾作感懷詩:「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他不逢迎權貴,與當時同是進士出身的詩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時有往來.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

賞析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 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鍾 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 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 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 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 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 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 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 “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 “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在浩翰的古典詩歌裡,能把楓橋、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寫得這樣好,除張繼外,還沒有第二人。由於這首詩的問世,提高了楓橋、寒山寺的聲譽,使它至今仍是國內外遊人觀覽的勝蹟。那麼這首名作好在哪裡呢?好就好在詩人能夠運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匯得十分和諧,構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圖,並且能夠十分自然地把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滲透其中。

出現在畫面上的秋夜景物,有遠處的霜天、殘月、棲鴉;有近處的江畔楓樹、漁舟燈火、橋下客船。這些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都被詩人形象地勾畫出來。特有的夜色氣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難眠,而烏鴉的不時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氣氛。在一首詩裡,既能把景物寫得這樣真實、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滿懷愁緒表現得這樣充分,實不多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