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語文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7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資訊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麼評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語文評課稿

語文評課稿1

《果園機器人》是一篇略讀課文,吳老師從略讀導語中入手,即領悟果園機器人的有趣設計此略讀要求即為教學目標,緊緊圍繞這略讀導語進行教學,通過問題引領,再讓學生髮揮想象與思考,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機器人。

教學理念:問題引領以說促想

教學模式:問題研學分享提升

一、充分閱讀,充分思考

略讀課文的閱讀訓練點是自主學習,帶著問題去讀。吳老師根據導語中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總結歸納成若干問題即課文寫的機器人是怎麼樣的,哪些地方有趣。要求先大聲朗讀,再拿著筆默讀,畫出和這兩個問題有關的詞句。有了這兩種閱讀方式,學生對課文一下子熟悉起來。就讓學生安靜地思考,安靜地品讀句子。

二、問題明確,逐個突破

在學生充分閱讀和思考後,吳老師讓學生先交流第一個問題——機器人有哪些特點和本領。這個問題涉及到整篇課文,也是整體感知課文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問題。隱含著一個邏輯關係的問題,果園機器人是怎麼設計出來的,要讓學生知道這種設計的獨特性和合理性。也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鋪墊,想象必須是奇特而合理的`。

三、理念指導,精心設計

在這一節課中,老師能抓住語文字色,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是閱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課文內容生動、有趣,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尤其是介紹果園機器人的本領的那一串形容詞和動詞,老師抓得很準,既達到在賞析語言中引發對機器人世界的興趣,在對科技的興趣中習得語言,又提高了語文素養。

四、讀說結合,以讀促想

在略讀課上,學生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探究的機會,要多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整節課中學生主動參與性很高,課文的內容雖然離孩子們較遠,但內容的生動和趣味符合孩子的心理,吳老師採用主動探究式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學生自讀自悟——交流探究,使整節課環環相扣,有效地抓住了重點,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和生產的實際要求,是發明和創造的動力,接著讓學生暢談設想,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設計機器人,通過學生對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機器人圖片的展示介紹,使整個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意猶未盡。可惜的是學生的評價不夠。

語文評課稿2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自己去吧》一課,我想到了許多:

一、創設符合兒童年齡特徵的情境,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李老師在教學中就十分重視情境的創設,上課伊始,李老師以講故事的形式,用生動的語言加上精美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定懸念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整節課中,李老師的課件精緻生動,符合低段學生對動態畫面的喜愛,大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加上教師生動的語言和富於變化的動作,無疑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

二、李老師注重了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篇教材幾段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教師在教會了學生了學習小鴨學游泳的內容後,總結出學習方法,出示學習要求,讓學生學有目標,做有引導,自學小鷹學飛翔一課,自己劃出小鷹和媽媽的對話,朗讀體會,得出道理,突顯了學習由扶到放的過程。

三、注重了朗讀,並且朗讀方式多樣。有齊讀、個人讀互相合作讀分角色讀,帶著體會讀,讀出鴨媽媽對小鴨的關心,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形成語感。

語文評課稿3

一年級學生進入校園,在教室中學習才兩個多月,但一堂課下來,幾乎沒有發現一個孩子隨意說話、隨意搞鬧,從頭至尾,每一個孩子都以非常高昂的激情投入於學習之中,是什麼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位孩子的心?我想,是陳老師課堂上表現出來的那投入的狀態,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毫無浮華粉飾的紮實的教學過程,是“趣”字貫穿了整個課堂始終,才使得孩子們學得如此投入。下面,我從這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激發興趣,感受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低年級閱讀教學必須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在教學《影子》這一課時,陳老師首先通過猜謎語吸引孩子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文中來,激發她們喜歡影子的情感。然後老師通過範讀故事,感受影子的有趣,讓她們更快的走進課文情境中去。

二、抓住重點,趣味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課堂教學的重點,然而識字過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決定了我們必須讓課堂變得更活潑,更有趣,這樣才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在教學時,陳老師採用了各種方法調動孩子們的識字興趣。

1、對字形的描述形象化。比如,認識“影”的時候,她是通過編故事的:一輪紅日照著京京,旁邊就有一片影子;認識“黑”的時候,陳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說說誰有辦法記住。學生則描述:“黑”的四點底就像黑色的墨水,裡就像瓶子。這樣趣味性的描述,將字形和字意有機地結合起來,識字不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一個生動有趣的過程,孩子們興趣盎然,學得愉快,學得有趣。

2、以遊戲形式識字。學習“跟著”時,陳老師請學生當她的影子來演一演。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學會了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

3、歸類識字。當學習反犬旁和足字旁的字時,陳老師還讓學生說一說這一類字的特點,並舉一些這類的字。

三、以“趣”學文,提綱挈領。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一個或幾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教師應根據“課情”、“學情”因勢利導找準切入點,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陳老師在教課文時,以“影子有趣在哪?”這個主問題做為切入口,以“趣”字引領學生學習文句,將“趣”字貫穿對文字的感悟、文字的感情朗讀。陳老師的這種提綱挈領的教學,讓孩子們的思維有了連貫性、整體性,這樣更有利於他們對文字的感悟、理解。

如果說這節課還有遺憾的話,那就是課堂的時間分配。那麼最後的寫字環節學生會學得更加紮實一點。

語文評課稿4

聽了郭老師一堂聲情並茂的語文課,我感觸頗多,受益匪淺:

一、豐富激情的的教學語言,與學生交流的平和語氣,使其親和力在課堂上得以彰顯。

二、精彩巧妙的課件設計與課文內容合理整合,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畫面,直接去感知大松樹和小松樹的位置、大小和高矮關係。使形象的思維和抽象的思維相結合,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師生互動,學生為主,教師訓練為主。重點抓住三處體會課文:小松樹的話、風伯伯的`話和最後的“慚愧”。通過範讀,指名讀,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去體會、去感悟其中的哲理。

四、抓住契機,課外延伸,進行思想教育和說話訓練。

風伯伯的話,以及大松樹的淡定與寬容,使得驕傲又得意的小松樹“慚愧”不已。教育孩子們要知錯就改。並及時利用對話的方式進行訓練。

五、建議:

1.朗讀風伯伯的話不是溫柔,應是溫和或者語重心長。

2.理解大松樹的話時略顯倉促,答案應該讓學生揭示。

3.最後的發散訓練似乎不應著重於感恩,應該抓住“慚愧”,在“知錯就改”方面,聯絡實際進行教育和說話訓練。

語文評課稿5

今天,聽了任老師執教的《夢想的力量》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上,任老師以她優美的教學語言,嫻熟的教學技巧,獨創的教學設計把學生帶到了一個充滿人性美的世界。

一、提問有針對性,善於抓住入情點。

任老師設計的問題非常簡單,很有針對性,往往一個關鍵的問題就能統領全文,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而發。如:任老師在教學中提出了“瑞恩的夢想是什麼”?你覺得這個夢想怎麼樣?“從攢錢的過程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瑞恩?”一句簡單的提問,卻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與探討。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這是我的教學中所欠缺的。

二、課後延伸,感受夢想。

任老師讓學生再現瑞恩到非洲的情景、瑞恩夢想的繼續通過一組數字的出示講述了瑞恩的夢想在漸漸成長,長大的夢想在帶給人們更多的福音!

三、對教材的整合運用。

任老師出示的資料,不是隨意的`堆砌,而是精過精挑細選有用意的,如非洲的資料,還有一位老人說的話,我在翻課本時發現原來是書中的原話,任老師把它放到了資料中出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是我在教學中從沒嘗試過的。

語文評課稿6

今天我們聽了晁**老師講授的閱讀課《論語》十則。課文所選的《論語》中的十則語錄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孔子的治學態度和精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

我覺得這節閱讀課最大的優點在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亮點一: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了教學效率。

晁老師在講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先從介紹孔子的生平,然後簡單的介紹孔子的著作《論語》,為學生聽後產生想學習論語的興趣和慾望。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利用講故事帶領學生一起探究第一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第一則的內容有所瞭解,完成了第一則的教學任務:“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接著晁老師用同樣的方法,學習了第四則:“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並且,通過第一則和第四則的學習,讓學生回憶總結學習這兩則的方法,並進行了學法指導。如“讀——釋——拓”等。接下來教師讓學生以組為單位,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則自主學習,然後分組彙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而且還使學生掌握了學習古文的方法,是孩子終生受用的。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並且是每個孩子都有嘗試探究的機會,飽嘗和經歷了自主學習過程帶來的樂趣,增強了學習新知識的自信心。

亮點二: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晁老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主宰,而是自覺地轉移了角色,使自己成為善於激發學生興趣以至靈感的導演,成為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朋友,並積極啟發,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鼓勵學生閃現出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師生雙方積極、主動的參與,溝通,交流,營造出嶄新的師生互動局面。教法上可以說是能棄舊圖新,改弦易張,為學生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點做得很好。

亮點三:扭轉了文言詩文教學囿於一隅、自成一家的局面,將自學能力推上新的臺階。

注重促進學生在文言詩文學習中具備更高思維層次上的融會貫通能力,將自學能力推上新的臺階。

下面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點建議:

教師不要在講完基礎知識後,再分析作品內容,當然這樣做內容理解起來輕而易舉,不過,在分析內容的同時又會再次強調字、詞、句,這種重複性的工作與向課堂四十分鐘要效率是矛盾的。

語文評課稿7

《老人與海鷗》是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怎樣做到長課短教,合理取捨,選擇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是執教者面臨的一個問題。在教學中婁老師對課文進行大膽地取捨、瘦身減肥,去枝減葉,化繁為簡;大膽放手,引領學生在字裡行間裡遨遊,在酣暢淋漓的朗讀中簡簡單單教語文,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以“愛”為主線:

教學中婁老師不露痕跡地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換感受深入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重點抓住了“老人把餅乾丁很警惕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著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喂海鷗的`動作是那麼嫻熟,海鷗與老人之間又是那麼默契,老人一聲呼喚,海鷗“應聲而來”,在老人邊走邊放的節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給海鷗取了名字,“親暱”地叫著它們的名字,邊餵食邊聊天;”讓學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舉措和談吐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來”……老人視海鷗為兒女,對海鷗一片深情。又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老師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那勝似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為後文的“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二、關注學生方法的指導:

縱觀婁老師的課,學習方法的指導無處不在。小到詞語理解,大到閱讀要領,這些方法隱含在老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中,潛移默化在教學的每個細節中,達到了“潤物無聲“的境界。如初讀環節,老師讓學生比較兩個題目“老人與海鷗”和“海鷗老人”從而巧妙地引導學生給課文分成兩段,讓學生理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再出示四個重點詞“喂、喚、談、守”,讓學生加上自己的語言把它們串連起來,就自然而然感知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當然也就學會了初讀課文的方法。最後,老師教給學生閱讀的一個好方法:善於捕捉課文中的重要資訊,就能把長課文讀短。這樣的學習方法很適合高年級學生。

三、關注語言表達,精心設計練筆:

婁老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了兩次小練筆,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以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理解完“喂海鷗”這部分內容後,教師就很機智地讓學生把“老人喂海鷗”這段話改成一首詩,此舉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海鷗老人愛海鷗的一片深情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應用語文文字的能力。如果說這一次的小練筆只是基礎的文字形式的轉換練習,那最後一次的課文延伸補白就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了。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想象老人十多年如一日喂海鷗的情景,並配上優美動人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寫出老人喂海鷗的動人畫面。學生彷彿身臨其境,看見了老人喂海鷗的畫面,寫起來一定隨手拈來,豐富動人。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總之,整堂課“情”字一直打動著我。相信,一堂課下來,“老人對海鷗”那份特殊的感情也已經悄悄融入了學生柔軟的心底。

語文評課稿8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就是是情境教學法。教師在設計情境時,它的目的就是要讓所設定的情境為學生掌握教學內容而服務,使教學內容在情境中得以完成。

《鄉村四月》、《鄉下人家》這兩篇課文均屬於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的課文,本單元的主題為《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組教材在教學中頗有難度,難在課文內容與城市孩子實際生活較遠,也難在大多數教師沒有鄉村生活的體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感受鄉村生活情感不到位。本次執教的老師都能以與課文相匹配的的音樂匯入,在課中展示一幅幅鄉村生活的圖片,使學生在音樂、圖片中瞭解鄉村的生活。其次,兩位執教的教師在課中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鄉村四月》是一首古詩。詩歌是富有情感的,詩歌的語言美必須通過反覆體味才能領略得到。教師在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很有指導性,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中進行誦讀。有一個環節設計得很巧妙,教師播放《高山流水》音樂,並出示《靜夜思》、《鄉村四月》、《念奴嬌》讓學生根據音樂選擇相應內容的詩句或詞,初步感受詩的意境。由於教師在課前交流時朗誦了具有豪邁情感的《念奴嬌》,因此學生在選擇起來就會容易很多。其次,在學完古詩後,教師總結了學法,並學以致用隨即出示了另外一首主題相似的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學生自主學習。這是現在語文教學很提倡的方法,學語文一定要活學活用,將學到方法進行遷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值得商榷的地方:古詩的詩意可以根據書中註釋、圖片等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切勿逐字逐句的理解,有些句子意會即可,要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其次,音樂的渲染是情境教學的方法之一,通過音樂設定情境,能夠渲染氣氛,烘托詩境,而這種方式放在古詩裡尤其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本身在學古詩前教師就配有《高山流水》的音樂,但是在後面的學習中,這首音樂並沒有出現在學生的朗讀中,教學中如果配樂讓學生朗讀,熟讀成誦,然後配樂背誦就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詩中鄉村生活的美好、作者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了。

《鄉下人家》執教教師在上課伊始播放很多鄉村的圖片配有《鄉間的小路》這首輕鬆的音樂,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有著芬芳泥土氣的鄉村。值得商榷之處:執教教師以鄉村獨特、迷人的風景為主線,引導學生學習,但是在學習過程中,鄉村的獨特卻沒有指導到位。獨特是一種人無我有的境界,正因為鄉村的每一處風景都與城市不同,即使一處在鄉村隨處可見的場景,在城市都是看不到的,從而體現出鄉村的獨特。其次,教師在教授“春雨過後竹筍探出頭”時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充當筍娃娃,在此處設定環節恰到好處,如果教師能再加強一些情緒感染語言,相信“筍娃娃”們探出小腦袋後會有更多的驚奇。

《將相和》和《草船借箭》均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以《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的課文,在執教中,兩位教師都能引導學生結合事例通過人物的語言、神態等感悟人物的形象。

《將相和》執教老師匯入很巧妙,利用課題中的“和”匯入,凸顯了課題又向學生滲透了中國的“和”文化。其次為了讓學生更全面的瞭解廉頗的人物形象,教師在課中補充了古文小資料。古文的內容雖不難,但在短時時間裡也考驗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本節課中教師適時創設了拜訪秦王及秦王和大臣們在偏殿商量如何對待藺相如的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秦國的強大、秦王當時的.無奈從中體會藺相如機智勇敢的人物形象。

值得商榷之處:《將相和》這節課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牽”得過緊,如:討論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這個問題,其實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都能體現,可以放手讓學生學習,感悟人物形象。其次,在“完璧歸趙”故事中,學習藺相如的三句話,也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三句話,說說從這三句話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藺相如,從而讓學生感受藺相如是否靠嘴皮子上位,感悟人物形象,並非教師牽著學生逐句理解。

《草船借箭》執教教師在教學中直撲主題,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學習,指導學生說什麼是“神機妙算”?然後又迴歸到文本里,把關鍵詞“神機妙算”與諸葛亮聯絡起來理解到底神在哪裡?妙在何處?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聯絡上下文找句子,並且從“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幾方面來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學生緊緊抓住文字去讀、去品、去悟,有利於學生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

值得商榷之處:作為五年級下冊,在引導學生說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概括,此時的學生已經具有概括能力了,不必要出示填空的形式引導學生填寫。如果學生在彙報的時候,根本說不上來或者說得不好,那麼教師在出示這個填空也不晚。其次,課中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還是時間很少,每當教師提完問題後就急於找學生回答,學生既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組織好回答的語言;本次賽課的主題是“情境教學”,課中教師並沒有情境的設定服務教學的環節,很遺憾。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不同內容靈活處理,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創設出適合學生而又富有真情實感的教學情境,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祕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絃,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聲響。”創設情境,就是為了調準音調,撥動學生的心絃;就是為了讓文字內容與學生的心靈產生共鳴;就是為了讓一篇篇生動的文章、一首首好詩、好詞,像一串串快樂的音符,流進學生的心田,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語文評課稿9

一、評課的原則。

評課是一項嚴肅的教學研究活動,應該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一是指導性原則。評課的目的是對教學進行指導,給執教者或執教者所在學校指出一個明確的教研方向。因此,評課要抓準主要問題與主要特點來評。

二是綜合性原則。評課者要憑藉評課的各種標準綜合評定其所長或所短。

三是分析性原則。評課者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從客觀實際出發,對其長處充分肯定鼓勵,並委婉指出不足是什麼,什麼地方還要提高。

四是針對性原則。針對不同教師,不同的課,要採用不同評法。

五是互動性原則。對課的評價不宜搞一言堂,要讓執教者、聽課者、評課者都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獨到見解。在平等、民主的學術氛圍中,求同存導,互相借鑑,互相提高。

二、評課的標準。

課的.評價標準對教學發揮著教學導向、問題診斷、結果評定等重要作用。傳統的評價標準已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前國小語文教學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在借鑑吸收當前教學改革諸多先進思想和成功經驗,高屋建瓴地把握小語教學改革的走勢和軌跡基礎上,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嘗試制定新的評課標準。我認為可嘗試從下幾方面去評。

1、教學目標明確、具體。教學目標要符合新課程標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本領域教學特點,體現良好學習素質的培養和基

礎性目標的完成,關注學生髮展性目標達成。

2、新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關愛、尊重中下等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啟用課堂,師生共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與必要的接受性學習相輔相成;重視指導學法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3、新課標要求充分落實。

(1)識字:遵循漢字構字規律,注重漢字蘊涵的文化資訊;採用多種識字方法,強調識字工具的指導與運用;培養主動識字的興趣和意願,養成良好書寫習慣。

(2)閱讀:強化朗讀感悟,注重閱讀方法的個性化;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培養語感,注重積累;學生思維與表現方法多樣化,學用結合;鼓勵學生質疑求異,培養創新精神。

(3)表達: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寫作中嘗試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材料;重視具體過程與方法的指導;重視修改和修改中的合作;關注兒童生活與情感世界。

4、教學方法靈活、具有啟發性。根據預設及學生提問設計教學過程,依據學情變化有效地調控教學步驟,以學定教。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基礎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真正的啟發式。講授生動、恰當,提問有啟發性。對學生課堂上遇到的問題與矛盾,隨機採取切實有效的引導與補救措施。

5、教學手段恰當、有效。從教學實際出發選擇恰當而有效的教學手段,使現代教育媒體與教學有機結合。教師使用電教媒體技術熟練,效率高,效果好。

6、教師業務素質良好。儀表端正,教態親切。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範,富有啟發性、引導性。板書精當,書寫工整。組織教學能力強,善於根據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有效開發和拓展語文學習資源,體現大的語文觀。

7、教學效果顯著。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學習積極性高,興趣濃,教學任務完成較好。不同層次學生均有所得,有所提高。

三、評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站得高看得遠。精彩的評課應結合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站在教材、課標,站在當前教學的高度,引導聽者透過某些教育教學現象,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揭示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而不僅僅是抓枝節問題,如字錯,音錯。

2、要擺事實講道理。評課者在評課前要充分熟悉教材內容,課標要求,聽課時詳略地記錄好教學過程,把隨感隨想以批註形式寫下來,並及時地整理、歸納。便於評課時具體指出哪個環節好,好在哪;哪些環節出現了問題及原因,應怎樣改進。以使人心口折服。

3、要體現以師為本。新一輪課改大潮中,無論是教研員,還是教學領導,均應成為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的服務者,協作者。所以除了聽評課外,我們還要注意向他們學習。要尊重教師創造性勞動,即使課堂出現偏差,也不要過份批評指責。評課者還要因人、因課而異確定評課側重點及評課方法。

因人而異。對於新上崗教師,評課側重點要放在備課、上課的基本思路,教學基本功理否紮實上,重在引導激勵他們能儘快步入正軌;對於學科的骨幹教師,則應在充分挖掘優點的基礎上,全面深入指出存在著的問題,為今後的發展指明方向。因課而異。課的性質不同,評課側重點及方法也不同。常規課可抓住制定的相應標準評課;專題研討課,側重點可放在專題學術研究方面:觀摩課的重點放在課的優點賞析,教研經驗的推廣上。

4、要講求語言技巧。評課態度要平和,語言力求口語化,深入淺出,對於引用的教育教學名言要結合具體教學作以具體解釋,避免語言晦澀。對於執教者存在的問題不要冷嘲熱諷,建議宜用商量口吻提出,易於執教者與被聽者接受。

語文評課稿10

一、重點突出、目標明確

《課標》在基本理念部分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抓住,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有選擇性的寫,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探索、讀中拓展,豐富語言積累,從而學會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二、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老師能抓住兒童好奇心強的特點,把握時機,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貼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課時,一開課,讓學生說灰太狼紅太狼的特點,學生因為感興趣發言特別積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學生在介紹自己的時候,用一些好詞好句,老師能及時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注意積累為學生的寫作奠定基礎,而且老師語言樸素,自然得體,學生接受很快,這是一堂值得學習的寫作課。

三、課前準備充分

老師在課前準備了自己的下水文,讓學生有型可參,學生克服了作文畏

難情緒。並且老師在課前收集了一些好詞好句為學生寫作前作好鋪墊。

四、注重方法指導

中心句加具體事例,開頭結尾的方法。

五、優化指導,啟用思路

學生的習作內容具體、生動,有文采,有個性化,這取決於教師點拔的技巧與藝術。這次作文指導課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首先得益於老師提供了句式,規範了語言。國小中年級作文教學以片斷訓練為重點。段,是介於“句”和“篇”之間的表現形式。段,在結構方式上有一定的組合規律,包括並列、總分、因果等。句,這一教學環節無不滲透著教師指導學生片斷組合以及謀篇佈局的良苦用心。

教師成功地引進口語交際。這堂課先口語交際,再習作,融口語交際、習作為一體,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開拓思路。說和寫相互配合、滲透。口語交際有效地提升了習作質量。我們知道,說話是從內部語言到書面語言的橋樑。加強學生對口頭語言的訓練,是保證由句列段的過渡乃至完成國小作文教學任務的'需要。口頭語言傾瀉於筆端,便是生動的文章。林老師的這節課無不體現著“從說到寫”的這一科學規律。

六、多元評價,畫龍點睛

在這堂自由寫話課上,教師始終注意學生說話和寫話的評價,而且評價方式多元,學生與學生互評、教師點評以及師生互評。在評點中,再次讓學生揣摩寫法,感悟本次習作的要領,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學效果令人滿意。在課中,我們看到的多是教師的真誠傾聽,聽到的多是教師的熱情鼓勵。教師的尊重促使學生拓展思路,開拓想象,真正還學生“真本性”。林老師在每次學生交流之前,總不忘交代學生認真聽,想想“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更精彩?”我們可以看到,課中,學生始終在專心地聆聽同學的說話,始終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同學的發言。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碰撞的過程中,獲得共同提高。

語文評課稿11

1、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王老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把教材劃為若干問題的層次,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總結規律,獲取“真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2、以讀為主,紮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王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本課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並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並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領悟文字蘊涵的深刻含義。

3、練習拓展立足於課堂,貼合學生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比如,跳出井口後的青蛙看到了什麼?會說些什麼?讓學生用“青蛙聽了小鳥的話,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一下子驚呆了,看見____________,於是對小鳥說____________,小鳥說____________。”的句式說一說,這樣的說話訓練不僅鞏固了課文中所學的知識,而且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4、平等輕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不受束縛,所以常有出人意表之言,卻恰恰形成了“生成”的高潮——科學和數學知識的出現,更體現了語文對其他學科的一個奠基和發展的作用。

5、因為訓練的多了,所以理解“坐井觀天”的含義時,就有些倉促了。王老師設計的問題也有些難度,如“‘坐井觀天’是指哪一類的人?”“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學生猛然從讀故事轉向理解成語,感覺有些適應不了。不如在角色朗讀的時候進行一下鋪墊,如“你用什麼樣的語氣讀青蛙?青蛙為什麼這樣說?……”學生可能會更好地體會青蛙的自以為是、目光短淺吧。

語文評課稿12

《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生動。課文的脈絡十分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聽了趙老師的`課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指導個性朗讀

在朗讀指導“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時,老師先讓學生找到描述盤古動作的詞,自己做動作,感受掄的力度,再指名讀,學生讀得不理想時,耐心指導,問:“他掄起斧頭時會怎樣想呢?”生答“我必須要劈開。”就這樣引導學生帶著這份決心再讀,體會掄的力量。並透過範讀指導學生重音輕讀。比如:引導學生“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輕聲讀,“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重音讀。透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讀,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潛力、感悟潛力。

二、在表演中體會

讓學生在閱讀中表演,能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為了讓學生體會盤古因為每一天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趙老師邊範讀邊讓學生表演,學生兩腳蹬地,兩手頂著天,當老師讀完,問你們有什麼感覺時,學生都紛紛說累死了。老師立刻過渡說:“你們堅持了幾分鐘就感覺累了,可盤古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著……”,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盤古開天地的艱辛。

三、充分發揮想象

教學時,趙老師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透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資料,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述很具體,她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說得很生動。

四。重視方法指導

趙老師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時刻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做批註,無論學生的程度是高還是低,無論學生體會得是深還是淺,他們都在品嚐學習的快樂,他們都在收穫著。

語文課堂是缺憾的藝術。我聽了這節課後,有兩點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1、藉助媒體教學,固然有它的獨到的優勢,但學生閱讀文字還是要回歸課本中來,近距離接觸,或許效果更好。

2、可適當新增小練筆。

語文評課稿13

課文《特殊的葬禮》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記敘文,作者透過描述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過程及人們的表現,說明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教學本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揮。

一、讀為主線——悟之本

文字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字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用心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字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周老師透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語言。當學生透過朗讀體驗到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後,周老師讓學生利用課文的語言讚美瀑布。緊之後,出示枯竭後的瀑布課件和品讀課文相關段落,學生自然產生了失望、悲傷等強烈的情感體驗,周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透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構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心靈對話——悟之源

在流淌著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著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悅,多角度地詮釋了文字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親近文字,與文字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字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到達心靈相通,情感共鳴,構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字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當週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大瀑布兩個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自內心的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實踐——悟之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潛力,而培養這種潛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髮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在這一課中,周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當堂準備稿子,當一回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講,巧妙地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說中流淌。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與文字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激情澎湃,將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透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的平臺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語文評課稿14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一個開放的年代裡,學生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比較豐富,這些豐富的個性材料均是語文課堂學習的資源,教師只要能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語文,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會更精彩,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有語文味。那麼,應該如何引導呢?高老師就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一、學會用教材教。

高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出自己感觸較深的句子,聯絡上下文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感受,並發現和借鑑作者的.寫法,十分及時。

二、注重個性化閱讀。

高老師特別注重個性化閱讀,並且從“悟”字出發,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學生對父母的愛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時對愛的感悟和理解,說得有情有理,而且個性飛揚。

三、立足課內,聯絡生活。

高老師讓學生談:“你喜歡“精彩極了”,還是“糟糕透了”?”學生自然而然就聯絡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類似經歷,通過談生活體驗,使學生在教師營造的這種特定教學情境中儘快地進入“角色”。同時在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對學生滲透了嚴厲的父愛與慈祥的母愛出發點是一致的,讓學生懷著感恩的心把握生活的小船,實現了語文課多元的教育價值。

四、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增強讀的效果。

高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朗讀總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解分析的基礎上,使學生將讀落實到了實處,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揣摩出母親的“精彩”與父親的“糟糕”的內涵。同時,教學中做到讀與思,讀與說的相互配合與相互促進,培養了學生自主讀書,合作探究的能力。

總之,語文不是學出來的,語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薰陶出來的。唯有薰染,語文才能進入學生的記憶深處,進入學生的靈魂深處。所以我看到的學生的精彩表現,可以說是源自於高老師“潤物細無聲”的滋養和教育。

建議:最好能在品析借鑑那個重點語句後,舉出學生習作上類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鍼對性的修改。

語文評課稿15

花甲琦君一杯酒,酒入愁腸化作思鄉。

窈窕淑女一杯酒,酒入課堂釀成無限情。

古往今來,文學之於酒,比翼連枝,如影隨形,琦君的《春酒》借酒思鄉,以兒童的視角寫出了對童年,對母親,對故鄉的思念,情深意長而文字卻又簡樸凝練,不露鉛華,無益增大了文字閱讀和語言品味的難度。

細酌慢品鄧老師的課,她呈上的還是有道地的“語文味”的美酒,有著實實在在的功效。

功效之一:補

文字閱讀之這精要在於形散而神聚,教師開篇的深情匯入渲染了濃厚的氛圍,視聽共賞,大餐就此開篇,整體感知明確提出人、事、情,由此追問表達了什麼情感,並且追問從文中哪句話讀出來?教不離文,環環相扣,此時抓住一個“找”字引出作者簡介,順理成章,一下子就找到了文字的突破口,文章雖長卻能大處著眼指點江山,落實文字又能激揚文字,既讓學生熟悉了內容,走入文字,又能讓學生初步領悟作者的情懷,濃妝淡抹,相得益彰,學生在這堂《春酒》裡,實實在在地得到了“語文味”的滋養和補益。

功效之二:洌

這節課坦誠的呈現了常態下的原汁原味的課堂教學,何為“洌”?清澈簡約,素淨是也。

其一、文字解決簡約素淨,一品童趣,再品母愛,三品鄉情,每個環節結束,語言凝練,深情款款,如“甜甜的一杯春酒,是母親的`驕傲,更是凝聚著母親一生的勤勞善良、溫柔慈愛、質樸賢淑這些優秀的品質,難怪作者在異國他鄉釀的春酒怎麼品,都覺得不是道地的家鄉味,原來是因為沒有了母親的味道呀。”合琦君散文意蘊,整堂課沒有如火如荼的繁花似錦,有的只是洗淨鉛華的素樸和本真。

其二、文字解讀語言清晰,指令明確,如童趣中那些語言,“:1、跳讀課文,找出作者童年時期與喝春酒有關的句子,選一處你認為寫的最有趣的語句品析。”“1、小組合作,找出春酒中與母親有關的詞句,選一處展示。推選一名代表品析,組內其他成員補充。”等等

老師用恰當的語文導引,動作傳遞,眼神激勵,使芬芳的語文味彌散於課堂之上,如夏日清荷,如清風明月拂過學生的心靈。

其三、文字解讀手法質樸敦厚,不花哨,不邀寵,從引領學生從文字中抓住富有情趣的細節,從細節中抓住關鍵詞,輔以簡潔明瞭的學法指導,如“抓關鍵字詞、修辭手法、動詞的巧妙運用、細節描寫。”“2、展示誦讀的方式可齊讀、可分角色讀、可選代表讀。”等,就像一個牧羊人,把學生引到肥沃的草地,就放手學生自由的去品嚐。

功效之三:醇

劉勰說:觀文者,披文入情。本堂課師生以文字為載體,又徜徉於文字之中,語言的賞析如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如:老師有意識的讓學生加一個形容詞“小心翼翼”來修飾當時端著聞著的情景,這是一種非常巧妙的品析情感的方法。老師提醒學生不要忘記了“也”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字,實際上在這裡是作者以自己的心思揣摩著小花貓的心思,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字詞。“總是”、“代表”、“偷偷的”“好幾回”、“靠、點、舔”等等這些輕描淡寫的字詞來體會作者純真有趣的童年。

最後的“喝會酒”這部分教師讓學生通過同桌互助學習,特別強調注意最具有表現力的詞語。一個“呼呼呼的點燃”讓學生反覆體會,“呼”再到“呼呼”再到“呼呼呼”,多一字則多一分熱鬧,多一字則多了一分開心。“最最講究”也是如此,甚至讓學生加一個“最”來體會鄉鄰之間的這種真情善良。然後“送一方小小的花手帕”更是這份鄉情的最高凝練,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來體會這種禮輕情意重的淳樸的情感。整個課堂,教師都是引導學生行走在文字當中,但情感的薰陶和感染又超出了文字之外,酒的醇香已經在不經意間的品味中沁入了孩子們的心懷。全課語言賞析體現了教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大智慧,生隨師動,生生互動,方法引領,隨機點撥,如飲芳醇。

於平常的文字間發現文字的不尋常處,是一個語文教師眼力的體現;在品味的過程中巧妙的牽引,是一個教師駕馭課堂的智慧表達;在課堂上不急不躁,靜靜的等待學生的領悟與成長,是一個優秀教師的襟懷。課堂,就是在師生靜心的閱讀、真誠的交流中逐步推進,學生的心通過與文字的親密接觸,慢慢品出春酒之味,走進琦君的內心世界,感受一份濃濃的鄉情。

誠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無論是文字解讀,還是語言品析,在各位方家看來肯定還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作為一個年輕的語文老師,走向語文教學聖殿的道路也註定還有一段求索的路程。

願鄧老師在未來的征途上不愧三生三世的期許,一路盛開十里桃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