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語文評課稿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4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我們該怎麼去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語文評課稿15篇

語文評課稿1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聽丁老師的課,給人清爽舒服的感覺,讓人耳目一新,賞心悅目,對我的啟發很多。下面我就講講自己的幾點看法。

1、字詞教學,穩紮穩打

也許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而言,完全有能力自學生字,但是生字詞的教學即使在高年級階段,老師還是有義務提示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丁老師的這堂課便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如:在學生朗讀生字詞時,有幾個詞比較難讀,比如“一撮兒、小疙瘩”等難讀詞語,丁老師就及時地進行糾正,並讓多錯的孩子重讀,讓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易讀錯的字音;雖然所用的時間不多,但是這對於學生而言,生字詞的讀音掌握還是紮實的。

2、以情促學,思路清晰

《母雞》是通過描寫作者對母雞看法的前後變化,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讚頌之情。在體會作者由一向討厭到不敢討厭的情感過程中,丁老師緊扣文章的情感主線,讓學生快速找出文中兩處寫作者對母雞態度變化的句子。從而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來梳理文章的脈絡,學生的學習目標進一步的被明朗化,有著很強針對性。

3、關注語言特點,指導寫作方法

以往的教學我們都比較關注課文的內容,比如我們經常會問學生,文章是哪些地方讓你感覺到什麼?現在的新課標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語言特點,即作者是如何寫的,通過學習作者的寫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丁老師這節就比較關注文章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方法,比如在教學課文4到8自然段時,丁老師就提了這樣的問題:那作者是怎麼寫出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的?而不是問學生你從哪裡看出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僅僅是一個問題不同,體現不同的教學理念。然後在交流過程中,當學生講到一個句子時,丁老師就會引導學生關注句子的語言特點,如第五節,丁老師說作者就是這樣抓住動作,把一隻負責、勇敢的母雞栩栩如生地帶到我們眼前。在教第六節時,丁老師這樣小結:作者就是通過這種對比寫出了對母雞的喜愛之情,等。這樣的引導和小結,讓孩子關注到文章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方法,為後面的小練筆和本單元的作文奠定了基礎。

4、精心設計課堂小練筆留足課堂實踐時間

語文課堂提倡給學生更多自主實踐的機會,一節課應該是聽說讀寫相結合,所以一節課應該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動筆寫寫,培養孩子寫的能力。丁老師這節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她通過多次試教,反覆琢磨小練筆的題目,最後讓學生運用本節課學到抓住動作,運用對比等寫法寫自己熟悉的一個動物的一個特點,這樣的設計既把本課的寫作方法落到了實處,讓學生紮實掌握,又讓學生有話可寫。

語文評課稿2

今天聽了同事的課《秋天的懷念》,她採用的是板塊式思路。教學積累鋪墊後是三個主要活功:活動一,朗讀感知一篇說題目含義。活動二,品讀學習一點,賞析文中細節,品細節之妙。活動三,精練一段,五個話題精讀結尾段。

回顧整個課堂:思路清晰、提問精粹,積累豐富,品讀細膩,活動豐富,很有餘老闆塊式風格。

對這樣的名篇有太多的設計思路,但我總認為這課的重中之重是,讓學生明白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表達懷念之情的。引導學生抓住“三個沒想到”去體會出作者情感的`變化過程,和字裡行間雙向交流的情感。

我的思考:1.本文情感的變化,學生從讀文中就可體會出,讓他們從讀中體會比直接講出好。2.文中重點是引導學生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去表達情惑,而不是表達了什麼情感。3.對史鐵生知識的鋪墊不夠到位,特別是他殘疾後的重大文壇成就。4.過渡語的設定,從文意感知到品味細節,應有過渡。文中的懷念之情是通過一個個典型的細節描寫來展現的,自然切入細節的賞析。5.同時對細節的賞析,方法規納不到位。本文細節很典型,就是三個抓住“抓神態、抓動作、抓語言”,應讓學生人人落實會規範賞析表述,給學生以方法。6.朗讀指導應滲透在學生朗讀課文中,本文是很好的訓練朗讀素材,而朗讀指導上欠缺。7.板書上沒有題目,設計上只有三組難字。8.在模仿學習名家的同時,該如何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上次餘老評課時指出,公開課必須是完整的課,無論課文多長都一課時完成。如《鳥》講第二課時就不好。這點我不敢贊同,本節課對七年級學生而言,一節課從字詞積累落實到文意把握、細節賞析,精講段落全部落實難度太大。

個人更欣賞一節課落實訓練一點,如本課一積累鋪墊,二朗讀賞析。學生只要把細節的賞析、運用真正掌握,會賞細節會寫細節,無論對他們今後的閱讀還是寫作都會有大幫助,那就是很成功的。

語文評課稿3

《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描寫得非常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聽了趙老師的課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指導個性朗讀

在朗讀指導“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時,老師先讓學生找到描寫盤古動作的詞,自己做動作,感受掄的力度,再指名讀,學生讀得不理想時,耐心指導,問:“他掄起斧頭時會怎麼想呢?”生答“我一定要劈開。”就這樣引導學生帶著這份決心再讀,體會掄的力量。並通過範讀指導學生重音輕讀。比如:引導學生“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輕聲讀,“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重音讀。通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讀,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感悟能力。

二、在表演中體會

讓學生在閱讀中表演,能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為了讓學生體會盤古因為每天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趙老師邊範讀邊讓學生表演,學生兩腳蹬地,兩手頂著天,當老師讀完,問你們有什麼感覺時,學生都紛紛說累死了。老師馬上過渡說:“你們堅持了幾分鐘就感覺累了,可盤古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著……”,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盤古開天地的艱辛。

三、充分發揮想象

教學時,趙老師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通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寫很具體,她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說得很生動。

四.重視方法指導

趙老師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時刻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做批註,無論學生的程度是高還是低,無論學生體會得是深還是淺,他們都在品嚐學習的快樂,他們都在收穫著。

語文課堂是缺憾的藝術。我聽了這節課後,有兩點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1、藉助媒體教學,固然有它的獨到的優勢,但學生閱讀文字還是要回歸課本中來,近距離接觸,或許效果更好。

2、可適當新增小練筆。

語文評課稿4

在高**老師教學的《和田的維吾爾》一課中,教師大方的態度,細緻的講解,精美的課件,深深地吸引了我。

一、和田的維吾爾離學生生活遙遠,開頭出示地圖,使學生對維吾爾和和田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師準確地把握了學情,為課堂教學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二、講解清楚細緻,引導得法。教學中,高老師通過抓中心句,重點詞去理解,去品讀,效果較好。如,在學生交流了自學情況後,就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能夠反映和田維吾爾人性格或精神的'語句。抓中心帶動學習的積極性。瞭解了維吾爾人的特點是:豪氣與樂觀的維吾爾族,酷愛土地的維吾爾族,愛美的維吾爾族,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

三、課件製作精美,圖片的出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隨著圖片的演示,學生身臨其境,彷彿走進了和田的維吾爾,感受到了它的美。學生如同進行了一次免費的旅遊。

語文評課稿5

“巧”——“橋”入“引”出

陳老師對課文“吃”的很透,深刻理解了文章內涵。這可以從教學設計上可看出。如一開始,讓學生談談對生活中的“橋”的理說說“橋”的作用,以此自然過渡到所上新課裡的橋——“生命橋”,從題目上感受這座“橋”的非同尋常,此時學生心裡已有微微的震撼,也很好地勾起學生想進入課文一探究竟的慾望。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品讀、會文,學完了整篇課文之後,陳老師又回到題目“生命橋”上,通過提問“‘生命橋’為什麼加引號?”這一核心問題,使學生加深對文章(課題)內涵的理解,這一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活”——一個活“字”遊“文”有餘

陳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環節非常靈活,教學安排從學情出發,體現了她的教學智慧。如在學習課文前的`以“詞”進“文”,陳老師先在大螢幕上出示這課的重要詞語,讓學生讀讀、說說、想想,在幫助學生疏通閱讀障礙的同時又利於學生結合這些重要詞語來理解課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講“懸崖”一詞時,讓學生想象、聯想與“懸崖”及其與其有關的畫面等,接著就以“一個與懸崖有關的故事”引領學生步入課文,開始學習新課。又如在學習整篇課文時,圍繞“哪個地方/句子讓你感動?為什麼”這個問題,充分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並且在學生的“說”中,一步步引導學生走入文字;以“獵人心裡怎麼想”為開放性的問題,給予學生想象空間並組織交流,巧抓想象點,讓學生髮自內心的來感嘆羚羊們的這一壯舉,讚歎這一奇蹟;用畫圖法講解“怎樣跳”這個環節,並也讓學生自己畫下來,這樣可使學生更直觀的瞭解了課文內容,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在接近課的尾聲時,陳老師播放了一幕幕感人的畫面??——5.12地震,98抗洪,非典,請學生觀看,以此提升“奇蹟”內涵。棒!

語文評課稿6

《鳥島》是一篇介紹旅遊勝地的文章,學生中幾乎沒有人去過鳥島,於是教師在情境創設方面注重了連貫和整體感知,充分運用多媒體圖片、錄象等手段,並結合課文朗讀,幫助學生建立起對鳥島的印象。聽了吳老師講的《鳥島》一課,我真的被鳥島上秀麗的風光,翔集的鳥類吸引住了,彷彿自己就身處課堂,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品位,一起賞析,一起感悟……雖然本課也不盡完美,但它多少會給我們一些啟示,一些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學習,我想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主動探究

首先吳老師能在上課開始,播放鳥鳴的音樂,老師帶著學生“飛”起來,並徐徐展開畫卷,以音樂作為匯入新課的憑藉,可以使學生在美的薰陶中,馳騁豐富的想象,引領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全身心投入本課的學習。

二、學法滲透紮實有效

吳老師能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重視“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達成,並滲透於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整堂課吳老師十分注重讀書方法的具體指導,在本課教學中,吳老師指導學生時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於我口,使其意皆若出於我心”,啟發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促進學生感悟課文。此外,吳老師還注重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中來,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學習,激發讀好課文的興趣。

學生在充分朗讀第三節的基礎上,吳老師讓學生畫一畫鳥窩和鳥蛋,實際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具體的形象。吳老師讓學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鳥窩多、鳥蛋多”圖的過程,又促使學生再次進入文字,研究文字,因此是一個領悟語言文字、體驗意境美的過程,同時讓語文與美術、與生活有機結合,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達到知識能力與情感的綜合。

三、運用媒體解決難點

理解“陸續、密密麻麻”,也是學生學習上的一個難點,而吳老師巧妙地運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欣賞鳥島的同時,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又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喲,這就是陸續(密密麻麻)呀!”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同時學得輕鬆、主動、愉快,體現了主動學習的快樂。

吳老師還通過課件播放課文朗誦,讓學生看到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類活動的情形,插圖中的靜態的、呆板的景物都變成了動態的、活潑的生活畫面,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整體感知詞語,在色彩、形象、聲音中整體感知語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語言。

四、讀中想象展現自我

在這堂課中,吳老師把課上得開放而有活力,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展示自我的'互動空間,如:讓學生在鳥鳴聲中朗讀第二節,之後讓學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麼?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現了自我獨特的想象力,爭相出來回答,氣氛相當熱烈。吳老師在開放的課堂上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習,同時,學生的觀察、想象、說話、創造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吳老師在教學的最後讓學生說說你學了這篇課文,有什麼收穫?這一環節相當好。學生在介紹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概括能力,而且會自然而然地將課文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並加以運用。好多學生說到要愛鳥、護鳥,保護生態環境,給鳥類營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家園,讓我們看到吳老師在“教書”的同時,“育人”的目的也已達到了。

總之,本課的教學很好地處理了理解內容與語言實踐的關係,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教師積極引導的關係,可以看出這位教師新的教學理念.

語文評課稿7

本單元是以好孩子好品質為主題編排的。故事從春遊那天的午餐講起。當小夥伴們發現瑪莎不吃午餐時,都從不同的方面表示了關心。有的說沒有午餐吃將是很難受的事,有的說揹包可能丟在哪裡。而安東把一大半面包放在瑪莎手裡,他關心的是瑪莎需要吃午餐了。這些關心,瑪莎最需要的是什麼呢?這個故事童趣盎然,旨在說明一個道理:要用實際行動給予別人最需要的幫助。聽了延雙梅老師執教的這一課,我感受頗多。

一、教學設計渾然一體

抓住“小夥伴”從課題匯入,從字理教學上引導識字“夥”,理解夥伴的意思,由此引出故事,檢查預習中幫助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了課文講的是瑪莎和哪幾個小夥伴的故事?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讀到了小夥伴是怎樣關心瑪莎的`,生字教學在其中自然生成。

二、隨文識字興趣盎然

課文中要求認識的生字較多,教師巧妙的運用字理教學引導學習“餐”、“共”“夥”等字,讓枯燥的生字教學也變得生氣勃勃。孩子們又通過小組活動開動腦筋,運用自己的識字方法學習生字,合作交流,形成了積極的學習氛圍。而學習生字的過程蘊含在了課文朗讀之中,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隨文學習生字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學習。

三、練習有層次有重點。

課堂練習讀詞語、擴詞、讀句子、讀故事,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總之,教師的精心準備才有精彩的課堂呈現,願我們語文教師都能深入鑽教材,讓課堂更加時效。

語文評課稿8

發據人性的光芒,讓人性的光亮閃耀,在濃濃的文學氛圍中學生走進了童話的世界,去尋覓水晶般的童年記憶,淨化自己的心靈,

1、課堂情境閃耀著“人性”之光。重拾美好的童心。讓人性的美好追求,人格的品位塑造成為了貫穿課堂的主旋律。師生的守望中笑容傾城,回眸之間,花兒都笑翻了天;師生的聆聽中童心寧靜,凝神之際,鳥兒都撒開了歡。

以人性中最美好的童心做為本堂課學習的目標,也是教材處理和教學設計的切入點,在實際的課堂中不僅帶領學生重拾了童年的美好,更多是在課堂上我們見到的生命本真的泉水在課堂上奔湧,那天籟般真實的聲音和純正的交流共鳴。沒有刻意的雕琢,沒有精心的修飾,個性的獨奏與共同的交響,使課堂的氛圍始終處在一種視聽盛宴的感覺之中。教師的文學感染力和語態的親和力、學生的智慧碰撞聲和創新語,師生的合作情和共鳴聲,過同創設了一個優雅中風趣的課堂情境。體驗著、收穫著、感動著、欣賞著,提升著。

2、教學設計透射著“智慧”之光。

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文學的魅力,在文學的薰染中迴歸並汲取的成長的給養。教學設計中學習方法的指導最為突出。

開篇學生自己講童年的故事把所有的同學帶回到記憶之中,在感受同學故事的`同時,也觸及到了自己兒時的神經,觸控到了童貞的美好,教師進而引導學生走進文字,在感受的同時,撿拾自己曾經失落的童心;由生活中的故事過渡到文中的童話故事,教師側重指導學生講故事時的要求明確了此環節的設計意圖後,學生講述了故事情節後,教師又補充了一個細節(官員、大臣去看布),在此基礎上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了從多個角度入手,運用多種方法去歸納人物形象特徵,從此環節的設計意圖看既讓學生把握文中幾類人物的現象,又讓學生習得了自主學習的方法;採用了小組研討基礎上的對抗,並且在全面研討的基礎上又把不同類別的人物分配到各個小組專題研討、分析。讓學生在此環節中習得了合作性學習的方法。

課本情景劇的表演,把課堂氣氛帶入高潮,學生的表演入情入境,“觀眾”的情緒融情融思。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進一步把握人物形象特點,進而讓 學生去品味形象時,感知真善美與假惡醜,從而過渡到對人性美好的發現。

用一個巧妙的過渡:你認為文中誰最可愛”把學生引入到對人性中美質的發掘,學生普遍喜歡小孩的純真的同時,把學生帶入到發現並重拾自己美好的心靈的層面。把課堂的氣氛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綜觀整個課堂教學設計,透射出的是教師教學的智慧,教師導學的機智。

3、教學理念綻現著“俱進”之光。

當大部分語文教師還遊離於課程改革之外,徘徊在模式探索門口時,停留在教學困惑之境而無耐時,鄭旭老師無疑走在了課程改革的前列,在”目標導學式”模式的探索實踐中,我們看到本節課就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

強化預習的指導和預習的實效為課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節課只是在簡短時間的默讀課文後,教師就隨機找學生複述課文內容,而且字詞基礎一概沒有利用課上時間去識記檢測,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卻沒有此方面的障礙,明顯的預習得非常到位。

教師出示的學習目標也非常切合實際,讓學生在體驗的歷程中,認識人物/感受文學的魅力,找回童心,既有對學生知識的訓練,又有情感的訓練。導標自然,示標簡潔而明確。

促標的環節更是凸顯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無論是學生的自我”修煉”,還是學生的小組/大組/全班合作”研討”,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感悟。無不體現了生命化課堂中學生個性魅力與共性實力的最大化的展示。真正的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教師也真正的成為了平等對話者。

驗標環節也是精彩紛呈,學生在”小孩”的”啟發”下走進了自己的童年,把童年中”隱祕”的故事講述出來,釋放了心中那一份份愧疚,真正的找回了自己的童心,喚醒了人性的美好。

4、教學語言綻放著”靈動”之光。

詩意的語言可圈可點,幽默的語言可拾可撿。圈點也好,撿拾也好,正是這並不多(因為整個課堂老師說的話真的不多)的教師語言引導學生入境、點撥提升、過渡銜接,使整個課堂充盈著靈動的智慧之光。

語文評課稿9

岑老師執教的《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文章語言優美且嚴謹、準確。

教學中,岑老師的課思路清晰,抓住“美麗”“有限”“渺小”“唯一”四個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地球不能被破壞。四個特點,岑老師側重教學“美麗”和“有限”。尤其是“美麗”,岑老師通過很多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感受,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地球圖片,又如看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地球的美,還有帶領學生美讀等。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衝擊下,思緒飛揚,想象豐富,不僅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廣袤的平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鬱鬱蔥蔥的樹林,也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蔚藍的大海,看到了地球上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穀……理解“有限”時,岑老師補充了大量的資料,告訴學生地球上的能源危機以及動植物滅絕的事實。美麗的地球,本來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有什麼,由於人類的不加愛惜,濫砍濫伐,後來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多麼殘酷的事實,多麼明顯的對比啊!地球是目前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她渺小,資源有限,所以人類只能愛護她,珍惜她。作為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指導說明方法是必須的。岑老師抓重點句引導學生髮現打比方、列數字、做比較等方法,把知識點的學習和朗讀指導結合起來,使說明方法的教學不枯燥,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學目標形成統一。

語文評課稿10

聽了政巖老師執教的《飛吧,你飛吧》這節語文課,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會與我有同樣的感受。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高效的課。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節課首先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讀懂課文內容,瞭解小蘿蔔頭在監獄的痛苦生活,體會革命者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嚮往;3、學會九個生字,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教學重難點是: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體會革命者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嚮往。我認為政巖老師在課堂上能夠以她親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態,簡練而精彩的語言引領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很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

其次,教學環節緊湊,環環相扣。課堂的高效、紮實時時刻刻能從教學中體現出來。從師生簡介匯入---初讀整體把握課文-----學生完成自學檢測單----彙報自學結果-----精讀課文,體驗細節----誦讀情感昇華,在精讀課文過程中還進行了寫法指導,使得整節課內容更加充實。

第三,注重讀中感悟,學中指導。政巖老師課前精心備課,深挖教材,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的理念。政巖老師本節課十分注重各種形式的讀,如快速瀏覽、小組輪讀、自由讀,指名讀、同桌合作讀、齊讀等,每一次讀文,學生都有收穫,都有不同的體驗,課堂上老師能充分引導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體驗,充分地給予了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的平臺。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能夠突出重點,教師書寫既有速度又美觀,展現了教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本節課政巖老師能夠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凸顯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主要體現在學生課前準備資料和課堂上獨立完成自學檢測單後小組彙報自學結果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處細節描寫(捉小蟲—放小蟲),在這些環節中既體現了個體獨立思考、自讀自悟,又體現了合作學習、共同探究,總之,所有的這些設計都能夠體現出教師為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合作學習,獨立思考,語言表達等各項能力所做出的良苦用心。

第四,政巖老師的課堂能充分體現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為本節課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的評價語言恰當及時,起到了激勵作用。綜觀整節課,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學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但是,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就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我來談幾點個人的看法。第一,由於這個故事離現在孩子們的生活比較久遠,如果只是泛泛地說小蘿蔔頭被關在監獄裡渴望自由,我想學生很難從內心深處去體會他對自由的嚮往,如果能在課堂的某個階段播放一小段展示監獄狀況的視訊或者那種黑白的老電影,讓學生真實地看到牢房是什麼樣的,裡面的條件有多麼惡劣,會不會更有利於學生對人物內心的體會,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第二,課文描寫小蟲美麗的那小段背誦在教學目標裡是有的,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是不是會更好地夯實知識的基礎,使整節課內容更加豐滿。

入情入境地讀;對個別學生的關注程度不夠;課堂語言再簡練些

語文評課稿11

一、趣字當頭,樂中求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級孩子的注意力是無意注意為主,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分散,但他們對色彩豔麗、活動的事物感興趣,因此調動各種感官,如看、聽、讀、演等活動能有效激發興趣。老楊海芳師一開課,就用遊戲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打招呼”、“認識新朋友”、“變一變”等遊戲活動,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生動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動”起來,“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日”字時,老師示範一個大大的太陽,講“日”字的由來,讓學生理解“日”會發光發熱等,生動有趣。

二、順應兒童,適時激勵

情是課堂的靈魂。一節好課需要老師用心靈去感染心靈,用眼神傳遞親情,用語言去創設氛圍,用激情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這種激情的釋放需要教師的真情自然流露。如:老楊海芳師在學生讀完後,及時評價:“你真棒!讀的真準確!” “你坐得那麼端正,聽得好認真啊!”等,教師的評價到位、及時、語言樸實自然,深得學生。

三、方法多樣,勇於創新

一年級的學生記得快、忘的快。根據學生的年齡小,好動、愛表現、記憶力強的特點,老楊海芳師將枯燥的識字方法換成找朋友、貼花、畫畫、比賽等形式,方法多樣,勇於創新,既教給孩子知識,也教給了孩子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四、習慣培養,口訣強化

老楊海芳師的課堂上,好多對話,如:誰的眼睛亮晶晶?——我的眼睛亮晶晶;誰的眼睛看老師——我的眼睛看老師;小手——舉起來;誰的耳朵注意聽——我的耳朵注意聽;頭正背直腳放平——一寸一拳一尺遠;心平氣和——態度認真(寫字)。諸如此類的口訣,說的.多了,學生自然形成了習慣。

總之,楊老師的這節課,以生為本,學生愛學習,樂舉手,這離不開老師平時的教育方法和常規訓練;教學設計體現了層次性和遞進性,能根據學生的情況有效在處理教材,有機地變換教學方法;教法靈活多樣,圖文並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緊緊抓住識字進行教學;同時,注意利用教材,結合學生情況對其進行行為規範和安全教育,隨機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漢字的巧妙變化,如象形字“日、火”的變化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一節課,生動活潑,井然有序,紮實有效,平穩和諧,自成風格,值得學習.

當然有一些小的細節,如樹木的“木”學生組詞時有困難,老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不認識小麥,說話練習時也有困難,老師該出手時要出手,該講的還是要講,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學習困境。

語文評課稿12

一、揭題導讀多韻味。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強調學習過程中“情、趣、韻“的追求。課始,力求在讀讀背背,吟吟誦誦中引領學生進入一個詩意的春天。

方法一:導讀揭題。

1、讀句匯入。讀讀下面這段話,並補充完整。

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

2、齊讀這段話。說說你對燕子的瞭解。

3、陽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開了春天美麗的畫卷。(出示課題,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4、自由讀課文,捕捉幾幅春天的鏡頭。(設計點評:把課文第一段話作為特殊的.謎面,以近似猜謎的方式引入新課的學習,更符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觸了文字,營造出濃濃的語文學習氛圍。)

方法二:古詩營韻。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頭,感受著春天的溫馨和甜蜜,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對春天的讚美。請同學們來背誦幾首有關春天的詩。(根據學生的交流隨機板書與課文有關詩句)

A.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B.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C.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裡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課題)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從課文中去發現這些詩句所描寫的畫面。

(設計點評: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古詩積累,匯入新課學習,架構起學生舊知與新知的橋樑,使學生在吟吟誦誦中享受詩韻,邁入春天。)

二、品讀積累守本位。

學語文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這必須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來完成。以學生讀通課文感知內容為基礎,力求通過想像品讀、配圖解說、積累誦讀等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地讀,完成全程閱讀。

方法一:概括品讀,摘詞解說。

1、概括畫面。讀著課文,你發現了哪些美麗的畫面,給畫面取個好聽的名字。(預計學生能概括出“可愛的燕子”、“光彩奪目的春天”、“機靈的飛燕”、“春天的曲譜”等有關燕子外形、飛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內容的畫面題目。)

2、圈點品讀。哪些詞語描繪出燕子的機靈可愛與春光的明媚,自由選擇四個畫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應的段落讀一讀,圈圈點點做上記號。

3、交流品味,感情朗讀。

4、摘詞解說。請同學們自選其中的一個畫面,在小卡片上寫上圖的名稱,在卡片上摘錄關鍵詞語,看著卡片介紹自己喜歡的這幅畫面。

烏黑光亮俊俏輕快

剪刀似的

可愛的小燕子

斜著身子“唧”的一聲

掠沾盪漾

機靈的飛燕

語文評課稿13

聽了吳xx老師教學的《祖父的園子》一課,吳老師那幽默的語言,細緻的講解,耐心的指導,巧妙的點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感覺,語文課也可以這樣生動。

一、抓住重點句段,講解細緻、透徹,讓學生在重點句段中理解文章,體味情感。如“哪個詞可以概括裁員的特點?”還有重複出現好多遍的“就”字,讓學生深刻理解了蔬菜們的自由。

二、“我來寫園子”這一環節,教師出示了例子“——了,就像——似的。——願意——就——。”讓學生仿照書上的句子來想象寫。這樣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入一層,而且降低了學生直接寫的難度,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想象寫出句子,通過當時的學生反饋來看,這一環節的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三、本節課朗讀很多,形式多樣,最突出的.是教師和學生配合著朗讀,讀出了蔬菜的自由,同時,教師起到了示範朗讀的效果,使學生越讀越有感情。還有後面的教師配樂朗讀更昇華了文章的情感。

四、教師最後對作者背景的介紹,使學生更加了解了其人,理解了其文,昇華了其情。

語文評課稿14

夏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紮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整節課夏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夏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後,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這時,夏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後,夏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著夏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旨在瞭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夏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夏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麼?(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麼?(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鬆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夏老師在導人新課後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

(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

(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

(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後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為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後,夏老師引導學生採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

(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

(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夏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紮紮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

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夏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麼?(我彷彿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麼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麼?(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紮實到位,夏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夏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為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字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

比如,開課伊始,夏老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歎聲中,夏老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麼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夏老師有什麼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為以後小鹿和其他夥伴情感的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夏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願意和小鹿做朋友嗎?(願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夏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麼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裡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夏老師問:你躺在床上,心裡會惦念著什麼?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著香味時,夏老師問:此時,你心裡又在想些什麼?(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紮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夏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後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夏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麼?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夏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為什麼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後,夏老師佈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夏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著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語文評課稿15

《南極風光》是一篇內容生動,文筆優美的三年級課文,觀摩了昌邑國小楊翠紅老師執教的《南極風光》課堂實錄後,禁不住連連為之擊掌叫好。

楊老師的教學設計可圈可點之處頗多,課堂教學效果教好:整堂課教學板塊清晰;板書設計圖文結合,很有特點;採取協作、互動學習方式,自選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學資訊量大,中國南極考察團等課外資料的補充拓寬了學生對南極的瞭解;能合理運用資訊科技優勢來優化課堂教學,南極光等媒體制作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課文,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

但我覺得《南極風光》一課的教學最吸引人的還是獨具匠心的語言文字的訓練,正如楊老師在說課中所說: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語言因素,設計適合學生的語言訓練環節,在落實語言訓練的過程中,把握全程性和多樣性原則,將語言文字訓練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可以說這堂課是真正的姓“語文”的,學生在課堂上確實有所收穫!

楊老師是個有心人,她將整堂課的語文文字訓練分為感知性語言訓練、理解性語言訓練、熟記性語言訓練和運用性語言訓練四個層次,各個層次都精心設計語言訓練點,方法多樣,對我啟發很大。

我特別欣賞楊老師的南極光這部分的教學設計,這部分課文很有文才,適合讓學生背誦積累,背誦是提高學生語感的有效方法,但現在的學生卻大多害怕背誦,有時背誦練習中出現的加字、漏字現象令人咋舌。楊老師採用層層遞進的方法,讓學生當場便在課堂上完成了這一要求。她先是指導學生看錄象,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熟悉課文;接著,讓學生看圖片,根據提示語進行背誦;最後是隻看圖片進行背誦訓練。這樣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生既學得輕鬆,又充滿興趣,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舉一反三!

《南極風光》一課的.語言文字訓練亮點還有很多,如在學習南極冰雪的說話練習的教學設計也是水到渠成。學生熟讀課文的有關內容後,在師生配合讀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出示了“晶瑩剔透”、“綽約多姿”兩個詞語,然後媒體展示南極冰雪的其他圖片,四人小組合作模仿課文的形式進行想象說話訓練。整個環節有條不紊,既加強了課文中“晶瑩剔透”、“綽約多姿”兩個詞語的理解,又化解了說話訓練的難度,一舉兩得,可見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處理教材的重要性。

總之,楊老師在這堂課上所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朗讀能力、收集資料等能力得以鍛鍊提高。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聽罷這堂課,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如何在課堂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每天備課時都需要思索的問題!文章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