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句的詩意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1W

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句的詩意

作者: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註釋]

清平樂 村居: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這首詞的題目,意為鄉村生活。“樂”在此處讀yuè。

茅簷:茅屋。

吳音:作者當時住在江西東部的上饒,這一帶古時是吳國的領土,所以稱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相媚好:這裡指互相逗趣,取樂。

翁媼(ǎo)(也讀yùn和wò):老年夫婦。

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織:編織。

無賴:這裡指頑皮、淘氣。

臥:趴。

[詩意]

茅屋的屋簷又低又小,

溪邊長滿翠綠的青草,

用吳地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樂 ,

這是誰家,一對白髮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地裡鋤草,

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手藝真巧。

最令人歡喜的是頑皮淘氣的小兒子,

趴在溪頭草叢, 剝著剛剛採下的蓮蓬。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二十一歲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閒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閒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賞析]

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上闋勾勒環境烘托氣氛。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這一農戶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畫面在繼續擴充套件。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裡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佔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小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

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佈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簷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佈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