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3.96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評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國小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

國小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1

一年級組教師在課內比教學活動中,選擇《觀察物體》同課異構。縱觀一年級的這3節比武課,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傾聽的習慣這兩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現在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聽課的感想。

一、 學習材料的選擇

觀察物體一課,教材編寫者幫學生選擇的學習材料是小朋友的存錢罐。從該玩具的前後面與側面觀察到的樣子不一樣。有的老師建議用規則的長方體的粉筆箱,這樣就地取材,便於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其特殊性,平視的時候,從不同的方向觀察,觀察到的結果,可能是相同的。選用不同的學習材料,觀察到的結論是不相同的。那麼作為老師,如何做到數學知識的科學準確呢?我們不妨這樣小結:同一個物體,從不同的方向平視觀察(只觀察一個面),看到的樣子可能不一樣。

二、 學生能力的發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發展與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需要所有科任教師通力合作。不分年級,不分科目,朝夕努力。傾聽是低年級培養孩子的重要學習習慣之一,而本課的能力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今天我著重說說這兩種能力的培養在本課中的體現。

首先說觀察能力。本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體現在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觀察的方法要做到如下四點:

①觀察的角度——平視。視平線與物體的`最高點保持一致,學生只能看到物體的一個面。這樣觀察的目的是考慮到孩子年齡小的特點,儘量讓觀察結果簡單可述。一(1)班的李老師,把放學具的板凳托起來,與孩子的視線等高,這樣保證觀察方法的示範性。

②這節課應該讓孩子在觀察時,有意識的滲透有序觀察。在一(3)班的課堂中,當孩子觀察本班同學的照片時,孩子觀察到的結果是零零散散的。老師應該引導孩子,我們學習方位前後左右,那麼我們可以按方位有序觀察,有序陳述。

③如何引導學生小結觀察結論,可以用比較的方法。把前面與後面觀察到的結果比較有什麼不同;左右面觀察的結果又有什麼區別?

④觀察物體的目的最終是發展學生的空間感。觀察能力在觀察的基礎上如何向空間感提升,要發揮想象的作用。李老師就是這樣做得,在例題學習時先觀察說結果。在練習時反之,先猜想,再模擬觀察驗證結論。這樣讓觀察插上想象的翅膀,發展學生的空間感。只有這樣細緻的指導,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才不是一句空話,才能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基。

再來說說傾聽習慣形成的5個標誌:

①眼睛注視發言人;

②能擇關鍵詞做傾聽筆記;

③能複述別人的發言內容;

④能補充發言或提出建議;

⑤能對別人的發言做簡要評價。傾聽是學習的起始行為,更是人類交往的基本禮儀,所以我們應把傾聽作為學習習慣的頭一個重點培養。

三、 學習方式的使用

現在常用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像觀察物體這樣的以活動為主體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合作。合作學習必須合作目的清楚,分工明確,有合作的必要。以觀察物體為例,如果是2人小組。那麼每人觀察兩個面,剩下的方向要觀察,孩子要轉動起來。如果是4人小組合作,那麼每人觀察1個面。觀察完畢,要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觀察到的結果。並和其他小組成員比較觀察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因為是國小1年級,活動之前,老師應該給學生示範;示範之後,再小組內觀察。小組活動完畢,最後全班選小組彙報展示。只有這樣清晰的活動步驟,明確的合作安排。合作學習才不流於形式。

四、 三維目標的落實

三維目標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三方面做了具體的描述。北師版教材在編寫時充分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一系列的情景串。教師應該用好情景串,把活動做出實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習得知識的前提下,發展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經驗,學會數學的方法,滲透數學思想,有效的落實四基。

國小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2

《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位置關係的知識後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兩點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選擇了自己的一段錄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著,看看桌子上又有一個紅布蓋著的物體,更加刺激了學生。揭開一看原來是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玩具—威尼熊。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著老師嗎?

不光是創設的情境抓住了孩子們好奇、好強、愛動手等心理特點,而且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揭示桌上是什麼東西的時候,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桌上的小客人是誰呢?”再後來在你坐的位置上觀察小熊,然後“悄悄地告訴小熊你坐在小熊的哪個位置?”裡面的“小客人、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遊戲一樣。可以說老師很善於抓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使學生在愉悅、主動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更加註意了語言等方面一些細微的地方。而且這些情境也確實有效、可行的。

二、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得活動。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這節課最主要就是設計了學生喜愛的威尼小熊這個形象。一開始讓孩子們充分地觀察後,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為了引導不同方向看到的'也不一樣,老師進行了“換位置”遊戲,再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甚至到最後,老師讓學生動手用照相機拍攝他們所看到的威尼小熊。當展示到電腦上,孩子們不得不承認四個方向的小朋友看到的小熊確實是不一樣。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終於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這節課中老師有一題是四個小朋友從四個方向觀察一個水壺,然後把壺的照片和四個小朋友連一連。張老師讓學生觀察以後說一說就過去了。我覺得壺的前後面很容易,但要弄清壺的左右面卻是比較難的。所以這裡我覺得換一種形式更好。可以讓孩子用肢體動作來演示給自己組的其他小朋友看,然後再用電腦顯示旋轉的茶壺,校對。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加入了遊戲,還有孩子們的肢體語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學生通過肢體的表現,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解決了問題,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是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國小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3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高老師選擇了一段錄象《盲人摸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著,高老師出示一個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布老虎玩具,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著老師嗎?

二、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高老師緊緊抓住了“誰站在物體的.什麼面,看到了什麼”,從而突出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強調了要全面的瞭解一個物體,就要從各個角度去觀察,而不能只從一個面去觀察,這樣又突破了難點。所以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高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然後讓孩子們在小組裡觀察各自的正方體,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親身的體驗、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說完整的話方面,高老師也做的很好。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

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數學課堂上不是為學知識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高老師通過提問:為什麼同樣是在觀察同一個物體,他們三個人卻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呢?為什麼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學猜是長方體的,有的同學猜是正方體的呢?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高老師肯定有些緊張,有些環節記不清,還好在她即將打亂教學環節的時候,她能及時的穩住自己,順利的將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上下去。不留心的話,我們聽課老師還不容易察覺。

2、在組織小組活動時,是先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再說活動要求,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裡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3、在本節課的匯入部分讓學生觀看了《盲人摸象》之後,應該有個小結並過渡到本節課要學的內容,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也沒有注意回扣這個故事。前後銜接上做得不夠好。

國小數學《觀察物體》評課稿4

吳老師執教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後進行教學的。本課主要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知道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知道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形狀的物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會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由同樣大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如果僅僅是按照目標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的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吳老師巧妙的設計,精心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一、創“疑”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陶行知先生說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把數學問題轉化成潛在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數學的存在,發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興趣,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吳老師出示了包裝盒的一個面,讓孩子猜猜看到的是什麼,接著又出示包裝盒的兩個面,有的學生還是沒有猜出到底是什麼,在學生的興趣提得很高的時候,出示三個面(答案揭曉)。這樣的設計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慾望,還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將學生置於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布“動”境,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發揮主體作用

自學-交流-應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吳老師的課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新授課伊始吳老師明確的提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指向性的自學,有效的提高了自學效果。葉聖陶先生倡導的“六大解放”,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學習新知,新課程也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在動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吳老師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課桌上的長方體,並通過動態方式呈現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從而跟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新授課的第三個環節是讓孩子拼正方體,觀察發現用幾個正方體拼成的物體的三檢視(正面、側面、上面)之間的相互轉換。並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索能力。此“動”讓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多層次的發展和提高。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精設練習,精煉總結。

吳老師設計的練習既鞏固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總結部分,回顧整堂課的過程,最後以三幅畫正、側、上的巨集偉三峽大觀完美的為這堂課畫上了句號。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教學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雖然學生曾經學過從前、後、左、右等不同位置觀察日常生活場景和一些簡單的物體,但仍有少部分學生在觀察時存在困難,有好幾個學生說能看到長方體的四個面,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求:要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發展。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在新授部分適量加強觀察方面的訓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