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評課稿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81K

望洞庭評課稿1

今天有幸參加這次送教交流活動,我的收穫頗多。現在我就來談談我對這李老師執教《望洞庭》一課的膚淺的認識,如果有不足的地方,懇請名位老師指正。

望洞庭評課稿2篇

一、遵循了教學規律,教學富有層次感

在整節課中,李老師以初讀古詩,整體感知、細讀古詩,入景悟情、賞讀古詩,背誦古詩、拓展延伸,昇華感情來進入教學的,層層推進,一步一個腳印,每個環節要求明確,落實十分到位。

二、體現了語文以讀為主的學科教學特色

注重了以讀為主的語文特色,讀的形式多樣,有範讀、自由讀、默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等多種形式,尤其是學生想象到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時,配樂誦讀出這種感受,效果很好,達到了以讀悟情的境界。

三、注重了學法的指導

學法指導是我們平日教學中容易忽視的一個方面,在這節課中李老師做得較好。在初讀時就要求學生藉助註釋、插圖、字典來理解古詩大意,這就是在教給學生學習研討的方法;還有在理解詩句時,李老師也指導學生先釋詞再連詞成句的方法理解,這些方法是學生終生受用的。

四、對學生進行了想象能力的訓練

古詩教學中是少不了想象的,如果老師要把它講透了,講明白了,學生還是心中意會但不會表達出來,這時就讓他進行想象,在課堂中讓學生在想象中進入古詩的意境,跟著老師的.指引想象著說些什麼。剛開始時學生可能想象不夠豐富,如果這種方法用多了,學生的想象能為就會有較大的發展。

五、科學有效的拓展

在古詩教學是進行科學有效的拓展是積累,就是廣泛大量地積累語言。課後的拓展目是就引起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積累,這項工作是必要的。

當然教學沒有更好,只有最好。這節課中我也有幾個問題和李老師進行探討:

一是板書沒有寫完整。在學完之後是不是要提煉一下這首詩詩人所要達的情感?因為課標中高年段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我個人覺得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是需要的。

二是在初讀古詩時,首力點應該放在第一個小方面,讓學生讀通讀熟,讀出節奏來,學生只有讀熟了,才能為體悟情感找好基礎。

望洞庭評課稿2

一、注重遷移、積累、感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

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現問題,從而相互間討論思考,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注重字詞基礎知識的教學,雖然老師講的不多,但是老師的指導表現在細節的指導上。例如:在指導理解詩題目“望洞庭”時,學生說“望”就是“看的意思”,老師追問“怎樣的看才是望呢?”學生回答:“遠遠的看才是望的意思”。再如:老師在板演作者“劉禹錫”時,故意在寫“禹”時停了一下,問“禹的`最後兩筆是什麼?”同學們馬上注意到了往常最容易寫錯的兩筆。這樣的教學很實際很有效。

教學中學法指導已成習慣,孩子們基本已經做到了“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自主學習的環節中,孩子們邊讀邊思考,有不動的地方畫上了問號,有體會的地方能寫上隻言片語;交流時能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反覆的讀來表達各自的體念以及體會到的詩人的表達方式(比喻方式、色彩的描繪)。

關注學生個性的朗讀,尊重學生獨特的體念。男生的朗讀激情昂揚,女生的朗讀委婉動聽,集體的朗讀抑揚頓挫,充分給予孩子展示自我朗讀的特色。

二、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裡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造性思維。

三、“口頭為語,書面為文”

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後的習題設定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蒐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的提高嗎?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