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故事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1W

記得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徵老師有一條教學經驗:一學期教95篇課文,是教一帶一的結果。所以,在今天的古詩教學中,我們借鑑了霍老師的做法,教一首帶一首,加強指導,增加課堂容量。

《望洞庭》故事教學反思

教學劉禹錫的《望洞庭》時,課前我們佈置學生做了初步預習。課堂上僅用了20分鐘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讀通順了,理解了詩句的內容,領會了詩的意境,也會背誦了。那麼,餘下的時間怎麼辦?我們在黑板上給孩子們又抄了一首課外詩,指導學生朗讀並初步理解,然後指導背誦。一節課,不僅學會了教材上的古詩,還積累了課外書上的'古詩一首。這樣的課堂拓展,教一帶一,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又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課後,我們同年級組的老師一起進行了教學反思,一致認為,課堂拓展,教一帶一的方法,符合《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等基本理念。同時我們也總結出,教學古詩詞時,可引進這樣三種古詞:

1、同一詩人的不同詩文:

比如《四時田園雜興》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兩首詩都反映了農民的生活。學完《四時田園雜興》,再出示並指導朗讀《村居即事》,能使學生更加了解作者,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情感。

2、同題異文。題材相同,詩文各異: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寫梅花,暗以雪襯,表現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品性。學習後可引盧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中,雪花與梅花相互映襯,競相爭春,宛如一幅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佳境。學完《梅花》再讀《雪梅二首》,從比較中能領悟到詩的藝術美。

3、相同詩境的詩文:

張愈的《蠶婦》語言平白如話,用強烈的對比寫出了勞動者和剝削者不同的生活境況。而梅堯臣的《陶者》與之異曲同工,可相互映襯。教學時,教完前者,引進後者,可進一步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同情,對剝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勞而獲是可恥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