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說冬至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4W

冬至,它是我國從古至今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現代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夏朝,古人用最原始的土圭觀測太陽,就推測出每年的冬至大約在十二月下旬初的幾天。冬至又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節”等。而每當過了冬至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晝夜長短迴圈的開始。古人云:“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升。日至南,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散文說冬至

冬至起源於漢朝,鼎盛於魏晉,輝煌於唐宋,一直沿襲到今天。在古代,尤其是在漢朝,“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毫不誇張。漢朝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稱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賀冬”儀式。不僅如此,每年的這個時候,漢朝上至帝王將相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要休假五天,以茲慶賀。

《後漢書》中記載到:“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日而後省事。”這五天,朝廷不僅要放假休息而且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歇業。而親朋好友則互相拜訪問候,以美食相贈。愉快地度過這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朝《晉書》上也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到唐宋時期,冬至主要是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要在這一天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這時候,冬至與除、清、“盂”、重四節統稱為祭祖的時節。百姓也要在這一天向故去的尊長祭拜,向父母叩首而敬。

冬至周而復始,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歌讚的物件。例如:陸游有《辛酉冬至》詩:“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杜甫有《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冬至》:“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白居易有《邯鄲冬至夜》:“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冬至夜懷湘靈》:“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冬至之所以在中華數千年古老文化的'演變中,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一直流傳到迄今,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關冬至的古老神話傳說,所醞釀而成的富有含義的習俗。直到今天的冬至,祖國各地依然刮飛著“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有關冬至所流傳下來的美食佳餚。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等。而每一種可口噴香的食物,又承載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就先拿餛飩來說。關於冬至裡吃餛飩古老的習俗原因,南北各地說法不一,都存爭議。眾所周知,老北京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驅災辟邪。相傳,漢朝為了平息與匈奴的戰亂,希望能夠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所以在當時,老百姓把匈奴部落中兩個罪大惡極的首領渾氏和屯氏取諧音叫做“餛飩”,用肉餡包成角兒,恨以食之。還有一種關於冬至吃餛飩的說法:在江浙一帶是讚美西施的聰慧和心靈手巧的。

傳說在春秋吳越爭霸時期,吳王夫差因吃膩了山珍海味而導致沒有胃口,西施進廚房為他做了些小點心,並用畚箕盛給夫差吃。夫差吃後高興問道,這是什麼點心?西施心裡想著,這昏君每天混沌不開,便脫口而出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創造力和智慧,江浙一帶人民把它定為冬至的美食。

冬至節這一天有關吃食所流傳下來的說法,還有很多很多,這些具有傳奇色彩的民間傳說,不僅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氣,更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了在大河文明的源頭。

龍文的故鄉,豐袤的中華大地上,五千載中華文明滄桑鉅變的故事,在冬至這一天“舌尖上的中國”所烹調出的美食雅典!瑰麗佳話!幾千年“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一直傳承著,而我們的中華民族從遙遠古老的秦漢一直昂首闊步走到了今日。

又一年冬至節的到來,令我感觸良多。是啊!“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開河,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掩卷而思,我還想對這耳熟能詳的《九九歌》再續上一句:“過完冬至過三九,新年不久就來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