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評課稿[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1W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資訊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優秀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優秀評課稿[集錦15篇]

優秀評課稿1

閱讀提示:

優秀美術評課稿《畫情緒》評課稿,這堂由余老師執教的《畫情緒》一課屬於繪畫•表現的學習領域,內容和形式貼近兒童生活,符合學生心理,旨在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習慣。首先,餘老師從備課,教學準備來看,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設計,從課堂教學來,優秀美術

這堂由余老師執教的《畫情緒》一課屬於繪畫?表現的學習領域,內容和形式貼近兒童生活,符合學生心理,旨在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習慣。

首先,餘老師從備課,教學準備來看,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設計,從課堂教學來看,通過靈活多樣、風趣幽默的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師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終以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以培養表現能力為目標,做到教學目標明確。

餘老師整堂課的結構分如下幾塊來完成:

一、創設情境:

看一看:人們不同的表情。猜一猜他們不同的情緒。(並給每個表情配上合適的聲音,來加深情緒感受)

二、遊戲表演:

以“我”為主題表現出一種情緒,用語言、動作來表現不同的情緒。

三、名畫欣賞:

蒙克《吶喊》,先從區域性色彩和用筆分析、感受畫面所表現的情緒。再從整體畫面感受。

四、教師示範:

當場畫不同色彩、形式的線條,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所要表現的不同情緒。

五、範畫欣賞:

展示一組不同色彩、形式的線條。說一說你覺得它分別表現的是哪種情緒。並總結規律。

六、名畫欣賞:

康定斯基、米羅的作品

七、畫展作品:

教師本人去參觀畫展與作品的合影,拉進藝術品與學生的距離感。

八、學生作業:

試用不同色彩、線條表現現在的情緒,併為作品取個題目,寫上簡單文字說明。

九、展示作品:

讓學生帶上自己的作品,來給大家說一說自己表現的了什麼樣的情緒。

在課堂上,餘老師以他特有的幽默自然的教學風格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平等

的課堂氛圍,讓人感到親切、自然,應該說,這是一堂重主體、重過程、重生活、重創新的在新課程背景下洋溢著現代教育氣息的美術課,讓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節課的亮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開放自由的課堂氛圍

美術教學是一個預設和開放並存的系統,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學都屬於“封閉教學”,按部就班,缺少開拓精神,隨著新課標的落實,由“封閉教學”走向“開放教學”已是一種必然。陸老師打破了常規的課堂教學形式,在匯入部分就運用一組同學們都熟悉的人物表情圖片,讓學生猜猜他是什麼樣的心情,並給人物的表情配上合適的聲音,加深對情緒的理解。(如奧運冠軍劉翔的照片,劉翔學生都認識也是學生心中的偶像,容易引起同學們的興趣)營造了一個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學習環境和氛圍,並做到靜中有動、動而有序、活而不亂。

二、 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探究”的學習,是一種學生通過遊戲、欣賞等方式來自主探索學習的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陸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實施了這一方式。第一、遊戲。以“我”為主題表現出一種情緒。創設情景:如果你被老師指定代表班級參加開學儀式。如果你被綁架了。

根據情景請學生用語言和動作表演你當時會是什麼樣的情緒。國小生的表演慾望比較強,這樣的情景表演,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並能使學生更好的體會情緒表現。第二、根據重難點,“自主探究”。首先,通過欣賞蒙克的作品《吶喊》(區域性),從色彩、線條來感受畫面表現的情感。其次,教師當堂示範,用淺綠、桔紅畫出柔和的.線條。再用深藍、深紅重重的畫出雜亂的線條。讓學生更直觀的體會老師在畫兩組線條時的不同情緒。接著,馬上欣賞兩組不同色彩、形式的線條。

體會表現的不同的情緒,並通過自己的觀察總結出規律。(愉快的情緒:色彩明亮、對比柔和、點線圓潤、曲線較多;不愉快的情緒:色彩灰暗、對比強烈、點線錯亂、折線較多。)

三、 樹立學生主體理念,堅持“授之以漁”

課改中非常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我們教育的物件是有思想、意識、情感、慾望、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與教育研究的基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應該是人,我們不僅要將學生視為教育的主體,更應切實地將他們看作教育過程的平等參與者、合作者。教,關鍵在於“授之以漁”,教師給予學生的不應是“魚”,而應該是捉魚的方法。

丁老師在指導學生製作方法時採用讓學生欣賞範圖,並讓學生自己分析思考,總結規律,學會繪畫表現的方法。陸老師已經改變了原有灌輸現成知識的教學方法,他讓學生拿著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斷找到適合他的“水”,即學會學習,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學力。

這是一堂完整、充實而精彩的美術課,給我留下很深的影像,值得我慢慢推敲和學習

優秀評課稿2

傅聯英:上午聽了葉老師的作文課,這是一堂氛圍輕鬆的作文課,課題新穎。教師語言親切,引課自然,本節課教師重視了口頭作文的訓練,通過教師得當的`引導,學生都愛發言,述說自己的童年趣事,也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主題由於不是單元教學內容,所以較為空泛。

伍麗萍:老師抓住了人物動作、心理、語言進行了作文教學,準備充分,親和力強,還結合學生自己身邊發生過的同年趣事教學,有講有練,如果老師在教學中能少點“扶”,多點“放”就更好了。

傅婷:在這節自由寫話課上,教師始終注意學生說話和寫話的評價,在課中,我們看到的多是教師的真誠聆聽,聽到的多是教師的熱情鼓勵。教師的尊重促使學生拓展思路,開闊想象,真正還學生“真本性”。

熊碧玉:葉老師在本課教學中重點突出,目標明確,能以“習作情感”為主線,及時點評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的有選擇性的選擇內容,進行指導寫作。讓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會寫作,敢於寫作,喜歡寫作,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時間,給孩子多一點的思考時間就更好了。

魏偉燕:在這節自由寫話課中,課堂進行的自然流暢,教師緊扣主題,循循善誘,積極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並及時的做出有針對性的點評,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優秀評課稿3

小數乘小數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目的仍是利用轉化的策略,把小數乘小數轉化成整數乘法來計算。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髮現和掌握因數中小數位數變化引起積中小數位數變化的規律,形成比較簡單的確定積的小數點的方法。

近期,聽了丁老師的這節課,我覺得她的課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方法的習得很重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為其它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教學中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要讓學生學到什麼?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a)統計,學生畢業後,研究數學和從事數學教育的佔1%,使用數學的人佔29%,基本上不用數學的佔70%。那麼為什麼還要全民學習數學?那是因為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極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數學知識而更多地使用數學思想方法,並貫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數學關鍵是要教數學思想、學數學核心是在學數學思想方法,因為數學思想方法對人的一生是有著重大影響的。

丁老師的這節課,不管是轉化策略的運用還是猜想-----驗證方法的實施,都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探索,從而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有意識有計劃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不僅能使學生會思考,善於思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想方法的成長

二、隨學而教不若隨學而導-----------引導的時機很重要

丁老師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發現因數的小數位數與積的小數位數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對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題的演算法時適時地追問一句:“你是怎樣地用整數的方法計算小數乘小數的?”然後把兩種演算法進行對比,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這兩者的聯絡,接著再問:“你是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的?”本節課的重難點都得以解決。導在重點處,導在難點時,比起形式化說算理,更有利於學生對算理真正的內化,讓學生真正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對本節課的一點個人想法:

小數乘小數,雖然是新知識,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獨立進行計算。原因是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經驗與方法,又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所以,我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算,再來說說怎樣算的就很好。而本節課的學案安排的“猜想----驗證”有點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優秀評課稿4

我認為,我們語文教師上課不要上得那麼複雜,不要費那麼大的勁。咱們老師往往把這一類的課上得太精細——我覺得教師要學會變得“懶”一點。

一篇課文只要你(教學生)學一點東西,這個就很不得了了。每堂你都學一點,不需要每一篇課文都下這麼大工夫,都用這麼多時間,(教師插話:這樣也沒什麼收穫。)對,收穫不大。辛辛苦苦,一堂又一堂,其中原因之一是教師被“考試”所左右,好像上每一節課,教每一篇課文,都會想到考試的時候會考到什麼。

其實,不用想那麼多(不要被考試禁錮),教師心裡要清楚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麼。教師上課老是放不開(不能取捨,都想教,卻什麼也沒有教),我覺得是個大問題。

這篇課文(《七月的天山》,略讀課),那些詞語人家(編者)並沒有要求專門去學習,後面生字表裡也只是幾個要求會認的字——不是說生字詞就不用學了,不是這意思,教師充分發揮了孩子的預習功能,讓學生在預習單上將本課的難讀詞語和短語摘錄下來——高效。

像這篇課文,整體讓學生去讀,多讀,整體讓學生感知一下,重點放在什麼地方呢?重點就放在這個單元(語文園地一)裡那個習作(主題:寫景物)上面。(個人理解:略讀課的學習,其一,可以作為一節學法運用課,讓學生把從精讀課中學到的方法在略讀課中檢測;其二,說寫訓練課,結合單元主題,學習作者是怎樣寫作的,為單元作文練習打下基礎。王榮生教授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中,傾向於把略讀課處理成第一種形式;趙老師講的,可能偏向於第二種。)

我們不用專門去講那個習作(單元作文練習),這個單元每一篇課文(的訓練傾向)都是往那個習作上走的。我剛才看了看本單元的'習作要求,就是按一定的順序,寫一寫你觀察到的一處景物。(本單元的)每一篇課文——當然,每一課的“讀寫點”非常多,根據我們對此的解讀,——都是往這個讀寫結合點上走的:(除了詩詞),都是圍繞一個景物,抓住了它的幾個特點,按一定的順序,展開聯想與想象去寫的。所以,如果我教這篇課文,(會先想想)課文按什麼順序寫的,課文抓住景物特點,怎樣抓住特點?抓住景物的什麼特點?(作者)怎樣把他看到的景物表達出來了?這個就是(教學)重點,其他該放(舍)的放(舍)。我們看中央電視臺播的廣告“捨得酒”——有舍才有得。你什麼都不捨,什麼都得不到。我就抓住這一點,其他都給它舍了。

就像《七月的天山》這節課,授課老師抓住的那一點(寫天山的野花句段)。天山的野花有哪些特點?“五彩繽紛”,整片整片的,這就是(天山的花)特點。抓住特點之後怎麼辦呢?我們看課文中的句子,如何寫出“五彩繽紛”呢:寫花的綿延、耀眼、絢爛。

略讀課文,教略學不略。在本課的教學處理上,教師就很有大局觀,讓學生找出課文重點寫了七月天山的哪些景物之後,重點指導他們讀好寫野花的句子,由面到點,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幾個學習活動中得到了鍛鍊。

優秀評課稿5

課文《特殊的葬禮》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記敘文,作者通過描寫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過程及人們的表現,說明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在教學本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的個性在語言感悟訓練中盡情的發揮。

一、讀為主線——悟之本

文字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字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字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教學中,周老師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字語言。當學生通過朗讀體驗到大瀑布的雄偉壯觀後,周老師讓學生利用課文的語言讚美瀑布;緊接著,出示枯竭後的瀑布課件和品讀課文相關段落,學生自然產生了失望、悲傷等強烈的情感體驗,周老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通過“讀”把情感表達出來,這些實踐點的落實促成了學生語感的形成。言語實踐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讀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進學生把書讀好。

二、心靈對話——悟之源

在流淌著個性的語文生活中,學生帶著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悅,多角度地詮釋了文字的內含。“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話,才是真正的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在這堂課中,周老師讓學生親近文字,與文字碰撞;親近作者,與作者交流,讓學生與文字與作者進行了“零距離”的心靈對話。用心靈去傾聽心靈,達到心靈相通,情感共鳴,形成獨特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中盡情地流淌,學生就產生了與文字對話的內在需要,變“要我說”為“我要說”,師生對話就成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當週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大瀑布兩個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從孩子們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自內心的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實踐——悟之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到底,語文實踐就是引導學生生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把文章感悟與人生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生髮創造新思路、新問題和新價值。在這一課中,周教師巧用了課文的空白點,讓學生當堂準備稿子,當一回巴西總統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講,巧妙地為學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臺,激活了學生的內心世界,迸發出學生的情感火花,讓真情在學生慷慨激昂的演說中流淌。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與文字對話,對話的實質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他們激情澎湃,將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通過自己的言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的平臺是充滿智慧的,教師不再是教材的解讀者,教案的執行者,是一個善於創設情境,富有教育機智的人,他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喚醒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堂上,周老師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努力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讓學生們“悟”得其神,“練”得其法,學生的個性與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課堂真正成了師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共同創造的舞臺,值得我思考和學習!

優秀評課稿6

《圓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兩節課老師能夠科學把握教材、精心設計,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新課程背景下,一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理念,,特別注意了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兩節課亮點紛呈,我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認識和感悟。

1、情境匯入能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複習鋪墊有實效。通過複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那樣將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去求面積,為學生採用圖形轉化的方法推導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做必要的準備,讓學生明白轉化的思想是學習新知的有效手段之一,激發學生將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探究面積計算做準備。

2、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

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提出“將圓分割,然後再拼組成學過的圖形”的猜想後,組織學生分動手操作,分別將圓分成16等份和32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使學生經過推理,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於長方形”。並從中發現圓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根據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參與這一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有利於他們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探索問題的能力,學習了一些數學方法,進一步發展了初步的空間觀念。

3、充分體現“高效課堂”理念,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從引導學生由已知到未知,認識圓面積的含義,到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激勵學生自主探索圖形變換的規律,並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歸納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過程中,向學生提供了觀察、猜想、實驗等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探索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另外,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課堂練習,也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4、多媒體課件與課堂教學有機的整合,應用巧妙、自然,做到了多媒體資源位教學服務,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當然,本節課也有幾個值得商榷和加以改進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本節課可以引導學生把圓折成三角形,嘗試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2、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照顧到學困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總而言之,今天展示的都是精品課,不僅充分展示了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而且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探索。

優秀評課稿7

一、對教材概貌的理解:

文中的插圖基本反映了課文中描寫的桂林山水的特點。

作者以詩一般的語言,帶著讀者觀賞了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

課文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同時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嚮往。然後,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點。最後,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絡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讚歎引出了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在點出特點之後,又具體描寫了灕江的水怎樣靜,怎樣清、怎樣綠。這種以讚歎的語氣寫實,讓讀者和作者一樣,猶如親臨灕江,盪舟觀賞這一美景。接著,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筆法,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語言寫實,並運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讓讀者切實地感受到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語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綜合觀賞印象。山水相映,雲霧迷濛,綠樹紅花、竹筏小舟點綴其間,構成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全文的總結,和開頭“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應。

本課較難理解的是最後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遊船航行在碧綠的河水上,船上的遊人就像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游覽。

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

二、本堂課的幾個比較成功之處:

1、教學目標定位適中。李老師把《桂林山水》分三節課進行教學,從教學目標的制訂到實施教學的效果看,李老師對文字知識、能力培養、情感體驗三維教學目標的定位比較適中。對文字知識的定位是“學習課文第二、三、四自段,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對能力方面達成的目標是“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能夠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的練習”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情感方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從教學設計到實施過程來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是比較好的。

2、教學設計安排緊密、合理。同樣的文字,可以設計出千差萬別的精彩教案。整堂課的設計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談話匯入就直奔主題讓學生以去探究、尋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讓學生以激情的讚歎尋找引出了灕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又讓學生具體感受灕江的水怎樣靜、清、綠。接著,教師挖掘身邊語文教學資源,媒體出示三幅圖片,學生進行排比句的練筆。爾後,再讓學生找出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又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讓學生具體感受桂林的山怎樣奇、秀、險,還安排小導遊介紹桂林的山的獨特,最後用第四段文字進行總結,進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學生感悟了作者採用排比、比喻、對比的手法給讀者描繪了灕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課文的語言更美!

3、教學環節較流暢,教師語言較得體、優美。比較突出的是,談話引入新課的導語,學習了第二段抓住特點描繪灕江水的寫法進行練筆和進入第三段桂林山的教學的導語都比較優美精彩,促使教學環節的順暢。

4、體驗文字,注重朗讀。

我們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在理解文字內容時,李老師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通過對個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讀,請學生用最最生動的語言讀出山水的優美等。李老師採用自主選擇,練習朗讀和展示朗讀,體驗文字等多種方方法法閱讀。

5、探究文字,形式多樣。

A較好地引導歸納特點

水:靜、清、綠

山:奇、秀、險

(寫“水”時,先寫大海和西湖的水;寫“山”時,先寫泰山和香山:用對比的方

B較好地指導感情朗讀

C、感情朗讀

指名讀——師生引讀——齊讀——自由讀(或同桌互讀)

D、模仿說話、寫話:

(1)反覆品味,概括方法。

讀,說說寫山和水的句子有什麼特點?(排比、讚賞、比較)

(2)提供句式,練習說話。

6、整合文字,課堂豐滿。

李老師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統領全文,讓學生感受了“山”與“水”、樹與花、景與畫完整結合起來,把灕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獨特形成一個完整的美。這裡我非常強調的山和水的融合。我們處理教材時應該把她們作為一個整體交給學生理解,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獨特美。如果安排教材時教師有意把山和水分兩節課上,我覺得這就無意中破壞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教學中李老師注重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同時注重學生口語能力和仿寫能力的培養。

7、超越文字,感情昇華

一是引用古典。課堂接近尾聲,李教師設計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古代詩人和當代詩人在暢遊桂林後,都熱情洋溢地寫詩讚美她。”李老師接著引用了唐朝的韓瑜和現代詩人賀敬之寫了一首《桂林山水歌》,我們一起來分享作者的激情。出示詩歌:

桂林山水歌(節選)把學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

二是自編小詩。今天,我們一同領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風光,或許你也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請你試著吟一首小詩或者寫幾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

8、其他:

李老師在課堂中儘管較緊張,但教態還是比較親切、自然。讀文感悟,學習寫法進行動筆訓練,做小導遊進行口語訓練等是比較合理和成功的。

三、幾個有待改進之處:

1、新課程提倡“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這是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的面太窄,這與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參與探究文體有點距離,

2、學習本文時,要把朗讀時間給夠、給足,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讀出語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但李老師給學生以文體的解讀,深度的理解不夠到位,即沒有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在陶冶學生的愛美情趣上還缺少火候,所以也導致了上面第一點不足的產生。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今天小編推薦的這篇桂林山水評課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您的補充和建議。

優秀評課稿8

四年級數學《口算除法》評課稿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鄧海轉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切準知識銜接點,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時間:20xx-11-19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鄧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四年級數學上冊關於"口算除法"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從整體上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都給出了相應的證明和解釋,讓學生能夠真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口算,教師的講授給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點點滴滴就能夠從課堂上滲透出來,整堂課的講解其實也訓練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從知識點的引導上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一個環節是從數的四捨五入法改寫成整十數,為後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準備,讓學明白估算的基本過程,又讓學生用仿照的說法練習語言描述,知道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很好的做了知識的界定。

3、在針對題的口算中能夠及時總結出計算的特點,讓學生明白計算中的幾個重點內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從一個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及給出了驗證,最後有得出了這種口算的計算特點,再從一個特點得出拓展應用。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在給出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去掉相同個數的0,商不變時,應該強調一下80÷20=8÷2,給出過程讓學生明白去掉零後是多少,知道計算的便捷性。

2、在給出計算的不同方法後,其實沒有必要比較哪種方法快,而且給出了計算式40÷20也不易比較,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3、整節課教師的教學過於細,講的多,學生練習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時間來講解,其實對於口算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計算的方法後,進行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優秀評課稿9

各位老師下午好!

非常有幸能聆聽陳建平老師上的《口算乘法》這一課,讓我這個新教師感受到了陳老師精湛的課堂功力。“計算教學”是個永恆而又經典的話題,如何上出紮實有效的計算課也就成了我們每位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

學生是在表內乘法的基礎上來學習本節課的知識,例1是整十數乘一位數,又分為兩個小題,第一小題是從表內乘法的計算2?9擴充套件到計算2?10,第二小題是任意的整十數乘一位數。由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進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得出整百、整十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為後面的學習打好基礎。接下來就結合陳老師上的這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以情境為載體,算用結合,算用互促。

計算教學原本較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但如果結合實際情境,有了現實情境的支撐,學生的學習就變得有意義了。本課始陳老師首先出示一幅兒童遊樂園的情境圖和價格表,讓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通過原型,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為課中的探究提供了現實起點。其次通過逐漸增加人數,順理成章,循序漸進地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整個過程由解決問題貫穿始終,學生也興致很高,讓他們體驗到計算不只是為了計算,還可以解決問題。

二、在體系中學習,以舊引新,以新延伸。

如果把本課知識比成一顆珍珠,那麼整個乘法教學就是一串珍珠。只有把珍珠串起來,它才能散發出光芒。本課的知識在整個體系中並不是孤立的,前面有表內乘法,後面有乘法估算、筆算,還有更大數目的乘法口算。從陳老師這堂課我們可以感受這種聯絡。如:從2×9引入,先是口算,喚起學生對乘法口訣的記憶,接著是理解2×9的數學意義及現實意義,不僅複習了舊知,同時為後面的學習作好了伏筆,搭好腳手架。接下來是新課展開部分,讓學生學習10×2,展示了4種計算方法,再通過計數器演示30×2,從十乘幾到幾十乘幾,再拓展到幾百、幾千乘幾,由此逐步總結出口算方法,再通過一定的口算練習和應用,使學生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並學會應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問題。整個學習過程是一氣呵成的,讓我們感受到了數學應該是求聯求變的。

三、巧用計算器,掌握演算法,理解算理。

計算教學的核心就是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本課的演算法是很簡單的,就是看成幾乘幾,再在得數末尾新增同樣多的0。但是學生解釋為什麼可以這樣算時就不知道怎麼表達了,因此理解算理是本課的難點。如何使這演算法和看成幾個十、百、千乘幾再在得數末尾添上相應的0的算理聯絡溝通呢?從這堂課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和思考。陳老師在課首是以表內乘法9×2引出10×2、20×2讓學生初步感知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演算法,沒有很快就進行方法優化。而是巧用計數器,逐步引導到看成幾個十乘幾得幾個十。接著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總結出計算方法是看成表內乘法來算,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新增幾個0,從而優化概括出計算方法,促進新舊知的融合。後用400?5=200的判斷題,抓出特別的題目,以免在作業中混淆。這時我想學生的思想水平應該不是課前那種模糊混沌,應該是經歷了一定的思考和體驗,相信他們不只是會算了,而且還知道了為什麼這樣算。

總之,陳老師的課嚴謹而理性,條理清晰,重視算理與演算法的溝通,提倡演算法多樣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最後我想說的是,一節課更像是一桌大餐,現在也許只能做“鯨吞”狀,營養的吸收要留待我們以後慢慢消化吸收。以上是我的個人看法,有不妥之處,請你們指正,謝謝!

優秀評課稿10

聆聽了林紅萍老師執教的《母雞蘿絲去散步》閱讀指導課,深受感觸:

1、感受繪本畫面的魅力,體驗觀察、想象帶來的快樂

優秀繪本中的圖畫是圖書的生命,它細膩、含蓄、優美地表現著文字所無法表現的意蘊與感覺。圖畫引導著孩子進入到美麗的意境之中。《母雞蘿絲去散步》是佩特。哈群斯的成名作。作品色彩明媚,故事幽默,簡單流暢。《母雞蘿絲去散步》全書只有非常簡短的.八句話,而且字又是隔上一頁才出現。這是一本純粹用圖畫來講故事的成功範例。林老師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繪本的這一特點,引領孩子們“用心看圖,體驗心情,放飛想象”,在笑聲中理解畫面內容,感受著繪本畫面彰顯的獨特魅力,講述出隱藏在圖畫背後的故事,把這個無聲的故事變成了一個笑聲不斷的故事,從而“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課堂其樂融融。

2、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閱讀體驗。

閱讀是孩子個性化的行為與體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每一個孩子由於其家庭背景、文化素養等方面的不同,對於文字的閱讀與感悟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們需要有意識地保護和尊重孩子獨特的個性閱讀體驗,不能搞一刀切,多用“疏”切忌“堵”。林老師在這方面做得很不錯。

3、讓“閱讀”成為孩子真正“快樂的事”。

總能發現一些孩子不喜歡課外閱讀,把閱讀當成了一種任務,併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究其原因是他感受不到閱讀帶來的快樂,缺少一種身心愉悅的體驗。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並樂此不疲?這與老師推薦的書目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母雞蘿絲去散步》這個故事,選擇的故事內容非常有趣並令人發笑。當釘耙砸扁狐狸的鼻子時,你會笑!當狐狸一頭栽進池塘裡時,你會笑!當狐狸扎進乾草垛裡時,你會笑!當狐狸被面粉埋住時,你會笑……這麼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課中,林老師一一展示繪本的插圖,再配上林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讀,還原故事情節,孩子們又一次走入文字,沐浴閱讀帶來的身心愉悅。這麼快樂的事,孩子肯定願意去做。於是,老師又適時推薦其他繪本,此時的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閱讀。這種閱讀引領,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優秀評課稿11

《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則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剛把這隻鵝抱回家時,從“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的姿態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繼而以“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一過渡段統領全文,細緻刻畫了鵝“嚴肅鄭重”的聲調,“大模大樣”的步態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苟”的吃相。

今天章老師為我們大家演繹了一堂充滿生命靈動的課,課堂上章老師和學生上一起按三個環節學習即:閱讀環節——解讀環節——拓展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閱讀環節上,章老師的課給人至深的印象是學生的閱讀從情境中走來。由於《白鵝》是一篇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為了讓學生們學起來興趣高漲。章老師創設了情境,讓學生猜謎。“身披白袍向天歌,看門守像管家,走路行動像將軍,吃飯喝水像老爺。”當學生猜出是白鵝時,章老師問同學們想不想把它領回家,那就呼喚它一聲,學生一齊讀課題,如此巧妙地引出課題,使得學生很想知道豐爺爺筆下白鵝是怎樣的?顯然一讀為快嗎,就趕快去讀讀吧!這樣巧妙地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整堂課奠定了快樂輕鬆的基調,從而實現了讓學生的閱讀從情境中走來。

在解讀環節上來看這堂課,章老師把本節課目標定位於通過 “三眼一板”“一絲不苟”的吃相上來品味、感悟“鵝”的高傲經以及豐爺爺對它的喜歡。章老師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緊緊抓住“鵝”老爺一詞,“鵝”老爺一詞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去讀課文,到文字中去尋找鵝的那種老爺架勢、去感受鵝的高傲。你說,他說,我說,說說自己是從哪些詞句覺得這是一位高傲的鵝老爺,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閱讀後的獨特感受。

當上到拓展環節時,章老師提出問題:它又會怎樣責備豐老爺呢?孩子們開始快樂地進行想象,他們有好多好多想說的話,課堂氣氛頓時進入高潮。章老師及時收住,欣喜地引領孩子們從語態、語速上、神情上進行指導去感受的狗“躲在籬邊窺伺”“敏捷地跑過來,努力地吃它的飯”“立刻逃往籬邊,蹲著靜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瑣相,在感受狗的想偷吃又滿心恐懼的同時感受鵝的'高傲的老爺派頭。朗讀也在此再一次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朗讀因讀懂了文字而精彩,文字因朗讀而更美麗。

語文是詩意的展呈,是智慧、是情感的展呈。語文教學也應是詩意,智慧,情感的延續。以上只是我對新教材的一種理解,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一種期盼,一種努力。語文教學永遠是一個追求的過程。讓我們把握好基礎與創新,把握好傳統與時尚;讓我們追求落葉飄飛的浪漫,黃花滿地的詩情,讓我們享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意,雲淡風輕話滄桑的風雅,讓用我們自己的詩情、才情鑄造一道道浪漫的語文風景線,讓我們的學生快樂地淌洋於我們的語文課堂。

優秀評課稿12

《少年閏土》通過“我”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刻畫了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形象,表達了“我”與閏土的友誼及對他的懷念之情。課文先寫“我”記憶中的閏土,接著寫與閏土相識、相處的過程。重點寫了閏土給“我”講捕鳥、撿貝殼、看瓜刺猹和看跳魚四件事,最後寫兩人的分別和友誼。繼續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根據文章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教學過程。經過和學生35分鐘的互動學習,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反思如下:

1 課文中寫景優美,寫場面生動,引導學生談談讀後的感受,引導學生想象最感興趣的一個場景,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語言。首先,要讓學生談談印象最深的、最感興趣的場景是什麼,並說出理由。由於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同、認識角度不同,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課文提供的場景十分豐富(“看瓜刺猹”、“雪地捕鳥”、“海邊撿貝殼”、“沙地看跳魚兒”),供學生自由選擇,並說明感興趣的原因。其次,要注重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充分地展開想象,把某一場景儘量說得具體一點、形象一點。如區分人物形象,再說說原因等。

2 重視學生的情感朗讀,通過教師範讀,同桌對讀,大組分角色讀,齊讀等形式來提高語感,進入課文情境中去。

3 教學中也出現好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課堂中並非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幾個活躍分子在課堂中唱主角,好多學生表現不積極。由於課堂重點內容安排偏多,訓練學生思維的時間明顯減少,知識點不夠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的身上。教師的指導猶如蜻蜓點水。

優秀評課稿13

今天,我聽了王老師上的《口算乘法》這一課後,有以下的想法:

1、 能聯絡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

王老師讓學生自主的從主題圖中尋找資訊,並提出問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著,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得以應用。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王老師讓學生自己發現圖中的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從而引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繼而讓學生自己探索口算方法,然後在多種演算法中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比較“怎樣算比較簡便?”使演算法得到了更優化,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這可從學生的反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王老師給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能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思想,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

3、 口算練習的呈現方式多樣,並能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優秀評課稿14

一年級數學《6、7、8加幾》評課稿

活動形式:聽評課

主講人:施老師

評課人:孫建磊

主題: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的能力

時間:20xx-12-11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一年級數學上冊關於"6、7、8加幾"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教師對知識的複習充分,瞭解到9加幾的加法計算利用湊十法來進行計算,複習鞏固了演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讓學生明白9如何湊十,如何分解兩一個數,這完全為本節課計算6、7、8加幾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也能夠很快的從中領會到計算原理。

2、還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那就是,施老師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到位,學生從課堂的說湊十法的過程非常熟練,在課堂上也做到了不斷練習,充分讓學生反覆說,準確說,流利說。

3、對課本的教學用圖充分挖掘,從例題中發現數學問題,讓學生明白題意,知道給出的數學資訊,引導學生的會利用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決問題,有前後人數相加,有不同衣服顏色的人數相加,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4、注重計算的方法練習,例如在計算8 5=的時候強調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從兩個方面進行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明白湊十法的靈活應用。

5、從一個兒歌幫助學生解決湊十法的口訣要點,抓住特點進行計算,提供學生快速計算的小訣竅,利用減法計算結果,很得出結果。可以說是整節課教師都把握住了重點內容,強調方法練習,講解細節重點內容,讓學生明白抓住關鍵內容進行計算。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能否在寫課本例題時,讓學生說說算式可以怎麼列,或許有8 5或5 8,7 6或6 7的不同列法,這樣可以結合到最後一題,為下節課滲透。

2、擺小棒時可以讓學生上臺圈一圈或擺一擺,感受過程,計算結果也可以做到進行驗算。

優秀評課稿15

聽了周芳田老師這節數學課受益匪淺,周老師能根據新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設計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鬆、愉快地學習,體會左、右的空間位置關係。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機器人的小遊戲,課伊時,趣味就生。在探索階段,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考一考,演一演,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中悟,樂中學。

2、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自我發展。崔老師的這節課做到了遵循知識發展未分選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經歷和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如讓學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師和學生一起玩機器人的遊戲……。這種“感受”是一種直接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進入社會生活、學會生存所必備的本領。

3、巧設活動情境,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標準》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師充分利用這一標準。如:崔老師組織學生利用自己身體上的左右開展有趣的遊戲活動,通過遊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學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下,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遊戲中。還通過讓學生用“左右”介紹你身邊的同學,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左右的認識,並運用身邊的學習用品進行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自己的鉛筆、橡皮、尺子、鉛筆盒、數學書,並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物體的擺放順序,每種物品的位置,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這樣學生就能夠用語言描述出這些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遊戲活動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情感體驗積極,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本節課的最後還滲透上下樓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節課周老師都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較好地體現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我也有點不成熟的看法。

在體驗左右的相對性這一環節上再多花點時間進一步去讓學生體會突破難點,左右不是固定的,讓學生明白目標變了,左右也就不一樣了,在這方面沒加強學生的理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