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作文模式化寫作

來源:果殼範文吧 6.56K

人民日報記者張賀作為評委參加了某部委主辦的以閱讀為主題的全國中國小徵文的評選,既驚喜又沮喪。驚喜的是孩子們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錯,有些段落寫得靈氣十足;沮喪的是孩子們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聲,很難透過文章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坦言造成這種境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作文的模式化:“說文章存在假的問題,還有一個理由,即模式化。這580篇作文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本來各地風土人情、方言土語各有特色,每個人也各有其性格和經歷,但看上去這些文章好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開頭必是一段華美的抒情,中間寫一段自己讀了某本書的感受,其間引用幾句名人名言,結尾點題。連續看了500多篇千篇一律的文章的確令人厭倦。”

中學作文模式化寫作

徵文寫成千篇一律,固然不好,但在中學階段能把作文寫成模式化的“鳳頭、豬肚、豹尾”,也誠難得。事實上,作文的模式化既有傳統的基因,又有圍繞中大學聯考教學作文的現實因素。提出類如“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的個性化期許,可以理解,但那是作文“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最高境界。

一、作文模式化的傳統基因

作文或寫作模式化是有歷史傳統的,既有文體因素,又有創作者的有意為之。文體傳統,如詩,特別是近體詩成熟之後,詩歌結構,多為起承轉合,它是歷代詩人創作的共同體驗和經驗總結,並且形成了不成文的約定俗成。在詩話、詞話、曲話、評點形成之後,批評家對文章謀篇佈局的.私好,會毫不遮掩地介紹給後繼的創作者:“凡作詩詞,要當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

作文或寫作模式化,最為典型的是八股文。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其體源於宋元的經義,顧炎武《日知錄》謂其定型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以後,至清光緒末年始廢。文章就“四書無經”取題。開始先揭示題旨,為“破題”。接著承上文而加以闡發,叫“承題”。然後開始議論,稱“起講”。再後為“人手”,為起講後的人手之處。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而每個段落中,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稱“八股文”。這種刻板的八股文,一旦成為應試文的模式,對於苦讀寒窗的士子而言,要想改變,不是自我隔絕於科場嗎?

文體之外,也有創作者意在突出某一主題,從而使創作的技藝層面明娩帶有模式化的傾向。“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人物傳,開篇“陳勝者,陽城人也”的套句,中間傳人的薰大事件,結尾“太史公日”的議論;白居易50首的《新樂府》,寫作模式化更為自覺。在其《新樂府序》中真言:“首句標其日,卒章顯其志。”

二、作文教學的模式化

寫作教學的模式化,對於中學生而言,並非至關重要。重要的是在會考或大學聯考時,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出立意深刻、主題鮮明、頗有章法的能夠打動閱卷教師的文字來。作文教學模式化一大功能正是圍繞此展開的,且形成不同的訓練體系。這些作文或寫作教學模式儘管以新銳的面貌出現,但大多還是終歸流於作文技藝的層面。比較保守的作文教學模式則是四環節作文教學模式,即按照“命題一指導一批改一講評”的程式訓練學生寫作。這一作文教學模式對我國當代語文教學影響深遠,無論是各種版本的語文教學法教材,還是各級各類中學的作文教學實踐,都將四環節作文教學模式作為唯一的作文訓練模式進行闡述和實施,使得四環節作文教學模式幾乎具有權威的特性。

八股文的出現,是科舉制發展的產物,也是士人應試多年的經驗總結與成功範例;引進新式教育後,確立了會考大學聯考掄才選俊的機制,其中國文或語文又是大科,而作文又是重中之重,同自覺探討考試作文或會考文、大學聯考文的成功寫作路徑,便是作文教學模式化的核心。這樣的追求也無可厚非,因為考試作文或會考文、大學聯考文的得分要點已經格式化地融人作文教學模式化之中,已經構成了一個存有瑕疵的生態鏈。因此.在會考大學聯考唯分而論的現實語境中,要讓中學作文教學培養出個個有稜有角的學生,是比較困難的。即便能培養出,若遇不上歐陽修的慧眼,也會有遺珠之憾。

蘇軾在應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個性”,以致博學的主考官歐陽修一頭霧水。倘若歐陽修心胸狹窄,自負地認為考生史料運用得不夠嚴謹而下狠手,那麼,寫作“個性”的代價太過於沉重了。

三、“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的作文追求

針對《作文為啥不寫真話》所揭示的“假”問題,人民網曾做過一次網上調查,其中一位網友如是說:“我覺得寫作文是一個套路,將來真的寫文章又是另一個套路。而且怎麼寫文章、寫什麼樣的文章還是取決於平時讀了多少書、讀了什麼樣的書。作文這種東西就是訓練一個人寫東西的能力罷了,沒有必要扯上啥真情實感之類的。反而是現在的作文比賽的評判標準都和中大學聯考一樣,這個才是需要改變的吧。”是的,會考大學聯考帶來的類如八股文的考試文,是一個寫作套路。畢竟在有限的時間內輕車熟路依照套路寫作,風險較小,同報較高。在一考定終身的情境中,指望在考生文中見到別出心裁,展示個性,實在有點難為考生了。如果愛好作文或寫作,過了會考大學聯考關後,會有足夠的時間去顯示。一代文豪蘇軾白詡的個性寫作經驗,即“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畢竟是理想的寫作追求。“隨心所欲不逾矩”,“無定法而有定法,有定法而無定法”,“無目的的合目的”,這樣的寫作要求,我們不必苛求徵文或考試文中一定要出現,出現了更好,沒有出現,也大可不必驚訝,因為,他們作文或寫作的方式,還在路上。

中學作文的模式化,有其弊端,顯而易見,但也有其存在的合理土壤。前人的應試寫作經驗、文體的制約、規定時間內的效率完成、評卷人依模式化給分要點的打分機制,使中學作文不得不烙有模式化的印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