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公開課評課稿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5W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1

今天,兩次聆聽了師傅王老師的語文課《白鷺》,一次是我們六(4)班,一次是他們六(3)班。面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上出來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也給了不同的感受。讓我這個徒弟獲益匪淺,從中學習到了許多,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下面就說說王老師的這節示範課給我的感受: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集錦15篇

1、注重課內外的結合與延伸。

王老師在課前為學生尋找並介紹了一句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引導學生明白美在於我們學生要具有一雙慧眼,善於去發現美。進而出示了兩首古詩《絕句》、《鷺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古詩中的美,讓學生在初步觀察之後,講述出其中的美,讓學生體會到發現美並不十分困難。進而王老師告訴學生其實在我們的課文中也有許多美的地方,這樣就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掃除了障礙,鋪平了道路。事實上,王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都是這樣,讓學生從課文中發現美,認識美。可以說,這個理念是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的。

2、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也是多元的。因此,王老師在教學時特別重視對課文文字的研讀,抓住語言文字材料,通過讓學生讀、思、議等讀書活動,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所帶來的美,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在研讀“顏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這兩段文字時,就引導學生抓住“適宜”兩個字,通過找詞語、讀句子、說體會來讓學生領略一種和諧的美、適度的美。

語文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語文閱讀也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所產生的感受也是不盡相同的。王老師在教學時就非常注意尊重與呵護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於學生的回答,王老師能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導學生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回答得好教師給予肯定,對於學生回答過程中不太明確或不合理的教師也能給予正確的導向與引導。例如“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詩。這句話的理解,教師就引導得非常好。”

3、重視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語文課堂,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課堂,還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陣地。在這堂課上可以窺見王老師平時的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多麼執著與重視。例如在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讓學生在書本上劃劃,隨手寫上一些讀書後的感想和體會。這對於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和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何等的重要。這一點我想聽課的老師都會有此感受。

就這堂課而言,我還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僅供參考:

1、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說白鷺是一首歌?”“為什麼說白鷺是一首詩?”對於詩和歌的理解其實已經比較到位了。對於詩可以結合詩的結構來理解,而歌我想是否可以這樣來理解:因為白鷺是那麼的美,讓人看了忍不住對它讚美。而歌是讚美方式的一種。這裡的歌可以是讚美的意思。課堂中讓人覺得有些混淆不清了。

2、對這樣一篇充滿詩意的課文,其中的美自不可言,教師還得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文章語言文字的美。就本課而言,讀好讀美課文的訓練還應加強。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2

聽《七子之歌》:總的感覺是老師在努力用語文的規律和特點教語文,但是針對不同體裁如何教學以體現真語文理念值得研究。一是教師用小講堂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體現了讓學生自學的特點。二是教師指出“七子”是擬人的寫法,強調澳門的澳和香港的港字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是語文知識和方法的運用。

七子之歌是一篇詩歌,而且是一篇很優秀、國小語文教材不多見的幾篇情感真摯而濃烈的詩歌。老師為什麼不在音樂的輔助下,先聲情並茂的朗誦呢?寫澳門:“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多感人啊!再如,寫香港:“母親啊,我哭泣嚎啕,呼你不應,/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母親!我要回來,母親!”如此感人的詩句,還從字詞入手,顯得太平淡和乏味了。我以為,真語文不是不要感情,也不排斥聲光電等輔助手段,關鍵是要有真感情,關鍵是要以聲光電為輔。我們設想,如果這樣開頭:“同學們,假如你的東西,被人奪走,你會有什麼反應,你一定會大喊大叫!假如你的國家的東西被別人掠奪走,我們的軍隊,我們的人民反抗,而詩人則用手中的筆和心中的情————詩的語言來表達。”(音樂起,進入《七子之歌》的朗誦。)這首詩在這個時候用聲光電輔助朗誦,學生學習和感受的效果會大不一樣。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3

聽《閱讀與演講》,總的感覺是老師用語文的規律和特點教語文,體現了真語文的特點。一是教師把語文知識融入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如問學生有的人說一堆話也不行,有人說一句話就讓人記住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又如一個人演講大家分析等等。二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歸納,讓學生自己歸納自己的學習方法。三是最可貴的老師將語文的思想教育功能和人文色彩的.內容自覺融入到教學中。比如,一個同學答的並不好,但全班同學都舉手讓他留在臺上示範,教師問大家這是什麼原因呢?老師說:“某某同學平常特別愛幫助人,所以他的人緣就好,大家都愛幫助他!”這樣不經意的點評有潤物無聲的效果。

這堂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一課一得的理念體現不明顯,尤其是對學生活動還不能很好駕馭,把握不夠得當。

講課者辛苦,評課者真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便是最好的回報了。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4

1.十年磨一劍!真實的課堂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及語言功底,30分鐘的課堂教

學展示及知識素養現場答題,不僅對於參賽教師是一種考驗與礪煉,而且對聽課教師也是一種心靈的衝擊,它引起我們對語文教學更多的思考......

2、語文教學可以因教師風格差異而異彩紛呈,但是教學目標和內容都必須圍繞“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這個核心。

2.羅城老師善於引導學生獨立地發現不同,文體的不同,三個事例的不同,再引導學生找出三個事例共同點,從整體上感知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再逐個突破第一個事例中的'各個問題,適時地拓展課外閱讀,豐富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在理解中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議論文的特點。

3.羅老師的課堂是紮實高效的。對文字的把握到位,教學環節的絲絲入扣,使本篇課文重難點上的突破水到渠成。這是對教材的有效解讀。其次,課堂上孩子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高效的。從論點出發,通過自主探究,梳理出三個事例,瞭解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不著痕跡地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第三,老師的點撥是有效巧妙的。本課中,老師巧妙地穿行於文字與學生之間,起著非常好的連線引導的作用。在對第一個事例的學習中,老師並沒有扮演牽引者灌輸者的角色,通過設疑,採訪,自主解疑等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課末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本課學法,這是學法上的點撥,相信今後孩子在學習議論文時就更加遊刃有餘了。(董麗菡)

4.《禮記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是我聽了羅城老師《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所想到的。議論文文體的把握和拿握實屬不易,不小心就囿於枯燥無味,因此,正如薛法根老師所說:至少要用五十種方法教一篇課文,而不要用一種方法教五十篇課文。羅老師從問號和感嘆號入手引入課文,引導從例子中和作者一起走發現之旅,在創造性的運用中獲得辯證的思維和活用語言的能力。建議對“司空見慣”的學習可聯絡生活實際。審問: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引導學生想象教授如何進行研究。地點,時間,反覆研究。補充提供謝皮羅教授的研究資料,師模仿採訪,引發思辯。我認為羅老師在明辯和篤行兩方面還可進行拓展,宣傳科學精神,鼓勵探究。作者思有路,有路識斯真,老師還是應該抓住提出論點,如何論證,學習運用處多下功夫,見微知著。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5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所謂科學,是說它遵循著鐵一樣的規律;所謂藝術,是說它具備水一樣的靈活。課堂教學藝術是一把開啟學生心扉的鑰匙,它可以出神入化,化平庸為神奇,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學會、學懂。追求教學藝術之美,旨在優化課堂教學,使國小學科吧教學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最近,我聽了田以明老師執教的蘇教版語文第四冊《少年王勃》一課,深有感觸。田老師在教學中“無論是運用課文中美的東西去感染學生,還是教師用組織教學的藝術美作用於學生,都要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讓學生將學校規定的功課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無論是聽課的老師還是田老師的學生,無不在田老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中享受了一番。

一、思維美

布魯納說過:“教學過程必須隨著教學目標的不同,而尋求最優的狀態。”美的教學思維決定著教師如何創造性地運用教育規律和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設計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具體地說,是教師遵循科學的.教學原則,通過語言、動作、表情、色彩、音響、節奏、影象等手段,創造具體、形象、直觀的審美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優化學生的認知活動。在田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每一環節都體現著這種藝術:課前背背學過的唐詩,逐漸將學生引入人才輩出的唐朝,從而激發學生認識王勃的的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所描繪的意境呈在學生的面前,既使學生在情景中迅速把握重點,排除難點,掌握知識,又令人感覺美不勝收;在理解“拍案叫絕”這個詞的時候,田老師的設計更是令人叫絕,先進行字面意思的理解,然後對學生精彩發言採用“拍案叫絕”的方法進行即時表揚,再結合課文的語境引領著小朋友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教學過程是那麼地自然、流暢,其中,最受益的是學生。

二、語言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文教師的語言藝術水平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自然流暢的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學生置身於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保證教學資訊在傳輸的過程中發揮最佳的效能,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田老師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生動形象的講述,對課文聲情並茂的朗誦,對課文中人物語言神態維妙維肖的模仿,對課文展示的典型環境栩栩如生的描述,,促使學生個個學得興趣盎然,體現了低年級學科吧教學的語言美,產生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震盪學生的心靈。值得一提的是,田老師在教學中,一貫堅持不依賴現成的課文朗讀的錄音磁帶,充分展示自己在這方面的特長,給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提供了絕好的示範,這是錄音絕對無法做到的。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當田老師範讀完寫滕王閣周圍美景的一段文字時,問小朋友:“美嗎?”小朋友異口同聲地回答:“美。”田老師隨即插了一個小插曲:“是課文美還是田老師美?”學生說:“田老師和課文一樣美!”這時,老師和學生之間,還有什麼距離呢?其中,最受益的還是學生。

總之,田老師注重課堂教學的藝術美,善於用兒童的眼光去觀察,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兒童喜愛的形式去指導,使學生不僅跟隨教師思路走,而且還能借助教師的思路自己摸索著前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興趣、領略成功的喜悅,在融洽的教學氛圍中,得到全面的發展,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6

今天第二節課,我聽了xxx老師上的一節生動有趣的公開課,獲益匪淺,現在由我對這節課作如下評說: X老師語文功底深厚,教師語言豐富、優美、感染力強。既求新又求實,充分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中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教師充分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運用了朗讀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課文層次清楚、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引導下深入理解了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一、情景匯入,畫龍點睛

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散文。情景匯入時,X老師用那聲情並茂、富於文采的語言,引領學生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在品味祖國奇山異水的同時,激發出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導語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講解朗讀、方法多樣

作者簡介上,X老師採用了讓學生簡介的辦法,簡潔明瞭地進行了介紹。字詞講解採用卡片式,解決方式新穎。課文朗讀上,重點突出,有聽課文朗讀錄音、齊讀、範讀、自由朗讀、指名朗讀等多種方式,能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在課文朗讀時,教師給予了充分的學法指導,還採用適時點評打分的方式激勵學生。

三、疏通文意,方式新穎

教師充分體現了參與式教學的理念,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四人一小組疏通文意,然後每人一句進行翻譯,教師適時點評、鼓勵,形式新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都能動起來,真正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增強了學生合作參與的意識。

四、感知內容,層次清晰

感知課文內容部分,x老師的分析富有層次性,能夠通過三個有梯度的問題的逐步合作探究,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及掌握了課文內容,效果明顯。

五、品味賞析,設計科學

品味賞析部分,教師能選擇典型的句子,進行點撥、賞析,從而讓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了學生的分析鑑賞能力。

作業設計,典型科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x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活潑的文言文示範課,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還有很多,未盡之處,還望各位同仁再作評說。

該課誘導得法、點撥到位,學生思維活躍、參與積極。整堂課活實相濟、精彩紛呈,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現綜合評價如下:

一、厚實的教學內容。《蚊子和獅子》寥寥百餘言,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空間有限,但馮老師硬是從這單薄的課文裡淘出了厚實的內容:寓言知識介紹、寓言功用評價、寓言結構方法、寓言閱讀技巧、寓言寫作訓練、寓言語言賞析······。

二、濃郁的語文韻味。這是一堂充滿濃濃的語文味的精品課。寓言的閱讀與寫作自不必說,單是在字、詞、句、篇的領悟與解讀上也細入毫釐、絲絲入扣,甚至連一個引號也能夠嚼出不同的味道來。好的語文課不怕細,只怕粗,粗了就出不了味。“牛肉乾”是要細嚼慢嚥才能出味的。

三、豐富的啟用手段。課堂氣氛活躍與否,學生參與度高低與否,是與教師啟用手段的多寡密切相關的,馮老師在這堂課上運用了引領、點撥、思辨、搶答、化解······一系列啟用手段,使得課堂活動如行雲流水、氣脈貫通、瓜熟蒂落、順理成章。

四、顯著的教學效果。這堂課知識含量充足,教師引經據典,挖掘教材既深且廣;學生理解到位,回答問題有理有據,既學到了寓言的相關知識,又學到了寓言的寫作方法,還學到了大師們對寓言的一些精闢論述。

五、沉穩的教學風格。馮老師由於鑽研教材透徹,又能機動應變,故而課堂上的他指揮若定,進退有據,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漸入佳境。避免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常犯的急躁、慌亂、“逼供”、掛漏等毛病。 不足的是: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該強調的知識記憶沒有強調,特別是大師們對寓言的精闢論述。白璧微瑕,此課仍不失為一堂短文深教、細教、巧教的精品課範例。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評課稿

今天有幸聆聽了xxx老師的學區中青年賽課——蘇軾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獲益匪淺。對於xxx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一課,我想作一個簡要的評析。

xxx老師紮實的語文功底和開闊的思維方式從他的課堂教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從他的課堂教學設

計、教學模式也可以看出這位老師的教學理念,緊密地與考試結合起來。在整個課堂教學中,他的優點就一一顯現在我們面前:

(1)課前備課準備充分,導課精彩

用“清風明月本無主,心閒便是其主人”詩句匯入新課,引出“閒”字,並要求學生用“閒”造句。這個導課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對月色的描述,又為下面理解蘇軾的情趣、突破本課的難點埋下了伏筆。這個導課可以總領本課內容與主旨,高屋建瓴,實在精彩,可見xxx老師課前充分的準備及對文字透徹的理解。

(2)課堂環節完整、流暢,訓練有梯度

匯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停頓,而後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形式多樣,xxx老師熱情鼓勵,在朗讀中初步感知文字。接著,老師教給學生簡單的翻譯方法,讓學生對照註解疏通翻譯,有疑惑處圈點或舉手回答,而後出示幻燈片“自我挑戰”,落實關鍵詞與重點句。指導與自讀相結合,訓練有梯度,把文言詞句理解落到實處。

(3)課文朗讀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方法得當

匯入課文後學生自由朗讀、大聲朗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疏通、翻譯課文學生再讀思考: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其實文言文的教學要學生在朗讀中慢慢地體會語感,從而達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我們平常的教學往往把朗讀和理解人為地分離開來,早自習就要求學生預習、熟讀至背誦,然後再上課也許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背誦課文,但對於理解文意卻存在問題。

(4)問題設計巧妙、材料引入靈活

為掌握重點、突破難點xxx老師主要設計下面幾個問題並及時靈活引入材料:1、蘇軾為什麼夜遊承天寺並及時介紹相關寫作背景;2、為什麼作者眼裡只有竹柏並及時引入竹柏象徵義;3、何謂“閒人”你是如何理解“閒人”並及時引入餘秋雨及法國世界報對蘇軾的評價。問題設計雖少卻很有深度且給學生切實的幫助,切中肯綮且遊刃有餘。

縱觀全課,xxx老師的這一節課內容充實、具體,有深度、廣度,教法靈活、得當,教師熱情鼓勵、及時點撥,學生參與度廣,在基礎不太好的班級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紮實有效,著實不易。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陶庵夢憶》的一篇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是表現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本節課採取了“文字細讀”新教法,引發學生興趣,課堂節拍張弛有道,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由讀促學。 羅老師的這堂課整體安頓井井有條,層次明確:對文字重視全面細密,從字詞的疏通,到朗誦的指導,寫景句子的咀嚼及內容主旨的明白等等。正如朱光潛說的一句話“徐徐走,欣賞啊!”在課堂匯入時,讓學生在文中找到一字來概述張岱的形象——痴,並引導學生去文中搜羅哪些方面展現出張岱的“痴”。羅老師抓住文中的一個要害詞“痴”解讀全文以及張岱所要展現的愛國心情。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國之思,祖國之痛。整篇文章圍繞一個“痴”字展開,由情入理,逐層展開。

接下來,我談談自己對本節課的理解:羅老師主要扣住“準、清、活、實”四個字。

一.教學目標立足一個“準”字。

根據課標要求,上好一堂課,要凸顯這堂課的“三維”價值,謀求“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這節課,我認為羅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有如下三個:

1.誦讀課文,積累本課的文言詞語。

2.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

3.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

羅老師將教學目標分散開來,比如,誦讀課文後,由學生獨立完成目標一;學生理解課文後,進入課文重點問題的教學階段,師生共同學習白描手法,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標二;在男生讀、女生讀之後,通過對兩個問題的探究,體會作者曠達的志趣和故國之思,從而完成目標三。

二.教學思路講究一個“清”字。

葉聖陶先生說:“教學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學如同寫文章一樣,有一條思路,講究思路教學。

我覺得這節課課堂教學思路:品痴景,近看張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張岱(領悟)——還原痴遇,演繹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張岱(觸發),最後順利到達終點。

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羅老師先走進去,教學生積累詞語,疏通文意;再走出來,教學生感悟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再走進去,重點教學生如何理解白描寫法;再走出來,在難點處設定疑問,

巧妙引導,終於讓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三.教學方法注重一個“活”字。

把學生盤活,把教材教活,把課堂搞活??那麼,這些都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活”。俗話說“千個師傅千個法”。羅老師本節課運用了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誦讀法、啟發教學法等。其中孔子創造的啟發教學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啟發教學法的運用。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因此,羅老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她注意啟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得來全不費功夫”。

2.朗讀法的運用。有道是:學文千法,朗讀為本。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該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整個教學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著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遇”,採取了豐富多彩的誦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字的核心。這其中有範讀、有齊讀,有男生讀,有女生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次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能力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四.教學有效要強調一個“實”字。

課堂教學要做到實,還必須認真準備。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說來,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節課羅老師經過精心準備的。小到一個字的讀音,大到與本課相關的各種背景資料,都認真對待,絲毫不馬虎。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無論哪種風格,都應該以認真解讀文字為基礎,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設計出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然而,語文課堂就像電影一樣,是個遺憾的藝術。當然,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還有教學時間處理不妥當,前鬆後緊。

以上是本人的拙劣之見,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7

彭老師講授的《風娃娃》非常精彩,聽後使我受益匪淺。彭老師整個教學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感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課堂亮點紛呈,特別是以下幾方面給我感受最深。

一、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激發學生的內心體驗,培養學生的感情朗讀,引導學生很快地走近文字,其中很好的一種教學策略就是使用創設情境法。在彭老師的這節課上,可以看到老師設計精心。在課堂教學中,貼出了風娃娃的圖片,風娃娃有著圓圓的臉、胖乎乎的手,十分可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出示一封風娃娃的求助信,讓學生帶著要幫助風娃娃的想法進入到課文學習。再如:動作演示法,老師講到風娃娃吹動風車一段,教師問:“風娃娃是怎樣做的?動作“深深地吸氣,使勁吹”,在體驗到風娃娃的`動作給人們帶來快樂後,引導學生再來讀一讀這段話。

二、注意多種形式朗讀,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在本課中,彭老師注意指導學生通過小組賽讀、男女生互讀、自由讀、默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還通過創設各種情境,如:“如果你是小秧苗,你會對風娃娃說什麼?縴夫們笑了,會對風娃娃說什麼?”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悟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風娃娃做了哪些事情。生能概括出:吹風車、吹帆船、吹風箏、吹衣服、吹小樹著幾件事。接著彭老師引導學生學習關於風娃娃為什麼吹風車?怎麼吹?結果怎樣?的段落,接著讓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接下來的段落。學生在理解課文上就有目的、有方向,對重點內容能夠自己找,自己總結、自己感悟。

四、善於運用表揚,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對好習慣的養成。

在課堂上,總能聽到彭老師對學生的表揚,。“我欣賞你!”、“讀得真不錯!”、“今天進步真大,老師真為你高興!”、“你們真的太棒了!”、“表現那麼好,我真的很感動!”每一次的表揚都是那麼那麼自然,那麼自如、那麼真切,讓學生更願意投入到學習中。彭老師還不忘記引導學生好習慣養成,如“不動筆墨不讀書”、當老師在板書時學生空手跟著寫、班裡學生鼓掌表揚進步的學生後,學生會說“謝謝!”、學生自由讀課文有快有慢,彭老師引導學生要學會等待、要有耐心等,每一句話語都滲透著彭老師的教學技巧和魅力。

這次聽課學習對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8

上一週,我校舉行了基於標準的課堂教學展示,幾個老師的課堂教學展示,讓我收穫頗豐。其中閆瑩瑩老師執教的《長城》一課,給我留下的印象尤為深刻。

《長城》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第一篇課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巨集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閆老師的這節課總的來說,她做到了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為什麼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另外,藉助圖片,讓學生在充分的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特點和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課堂伊始,閆老師先讓學生觀察比較長城遠觀和近看的兩幅圖的不同點,讓學生找到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接著讓學生自讀感悟,圈點畫。學生在學習這兩個特點時,她先從插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長時,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裡、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於“一萬三千多裡”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還設計了比較說明,形象展示了長城的長度。

在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時,讓學生自己觀察,上臺指長城組成部分及其用途。這為學生理解後面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高大堅固。在瞭解了長城的特點之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聯想教學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字,與文字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給學生出示了當時修築長城的人數,藉此讓學生感受修築長城的艱難。但是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就變少了,缺乏自主學習,自主想象的機會。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9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由我來評吳老師的課,我感覺我只是像只蜜蜂,而吳老師的課堂就像是個花園,我不是來評課,而是來採蜜的。吳老師是位鑽勁很足、力求完美的老師,和她在一起研究課,總能聽到她充滿智慧的語言和巧妙的構思。聽完這節課,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吳老師豐厚的教學底蘊。現在我們不少語文老師都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了,好多有識之士也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他們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那我們為什麼會把簡單的事情反而搞複雜了呢?原因有一條,就是怕別人說沒有新意,沒有亮點。今天吳老師這節課,表面上看上去,也很平淡,也沒玩什麼花樣,但是簡單中求真,簡潔中求實,上得紮紮實實,亮點就藏在那一個個精心處理的環節中。下面我就把從吳老師課堂上採集到的花絮和大家一起共享:

第一:我認為吳老師突破文字的切入點抓得好

晚上的“太陽”這篇課文,篇幅比較長,處理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吳老師在處理這篇教材時,就抓住愛迪生說的兩句話作為切入點,引領全文的教學,使煩瑣的內容一下子就變得簡潔清晰,從這個切入點進去,我們可以看見整個課堂的教學流程很順暢,重點難點的突破也很到位,讓教者、學者、聽者都能感受到兩個字“輕鬆”。可見吳老師對教材吃得很透,鑽研得很深。從吳老師的這堂課中,我深深感到,只有認真鑽研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淺出上做文章,準確地把握教材,藝術地處理教材,善於運用教材中最有價值的地方,合理裁剪,才能體現語文教學的一種簡約。

第二、我認為吳老師在這堂課中情感體驗的激發點抓得準

吳老師抓住“急“和“愛”兩個字做全文的情感點,在讀中感悟,在說中體會,我感覺做得非常好。讓學生感受到急,吳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有這樣一段精彩的對話:吳老師問:這段話中,哪句話最牽動你的心?一個學生讀了第二句。吳老師就問他:你心裡感受到什麼?可那個學生一下子沒有答出來,冷場在那裡,這時吳老師沒有請他坐下,而是鼓勵他說:你可以再讀一遍,相信你能感受出來。那個學生又讀了一遍,這一次這個學生答出來了,吳老師又說:我覺得你讀得還不夠急,你再讀一遍,那個學生又讀了一遍,讀得比剛才進步多了。就是這個細節的'處理,讓學生在讀中真正感受到了急,而不是老師強加給他的那種感受。語文教學所謂的亮點,其實首先就是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就體會出來了。吳老師這節課中,就很注重圍繞一個急字、一個愛字,引導學生去讀,在讀中和課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

第三、我認為吳老師在這堂課中語言表達的訓練點抓得實

吳老師的課堂上很注重學生語言表達的訓練,這節課上,吳老師的兩個故意和兩個對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故意是把課題上的雙引號故意漏掉,讓學生去發現,創設一個良好的說話機會,還有一個故意是把句中的幾個關鍵詞漏掉,讓學生體會到這幾個詞語的重要性,即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又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創設了說話機會。兩個對比,一個對比是手術前後人物表現的對比,吳老師出示插圖,創設一個說話的情境:手術前醫生怎麼樣,媽媽怎麼樣,爸爸怎麼樣,愛迪生怎麼樣?現在手術成功了,醫生會怎麼樣,媽媽會怎麼樣,爸爸會怎麼樣,並出示一個簡單的提示句式,在這個對比中,學生前後聯絡,情感被很好地激發了出來。還有一個對比是開頭和結尾的一個照應對比,開始教學的時候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晚上,全文結束了。老師又問:剛剛上課時,同學們說了這是一個風雪交加油燈很暗的晚上,是一個媽媽突然生病,急需手術的晚上,是學完了課文,再想想,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晚上?學生的情感再一次地被調動,也再一次的被故事所感動。聽完吳老師的課,我想起一個特級老師說的話:生活有真愛,細節有真情,語言有溫度,字詞知溫暖。吳老師的課,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中,都能讓人感受到了語言的溫度,字詞的溫暖。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10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舉行了陽光課堂觀摩,我有幸聆聽了我校幾位語文老師的課,聽後收穫頗多。周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的《巨人的花園》,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老師在這節課上,努力創設了一種和諧、融洽的人文氛圍,讓整節課成為了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舞臺,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課堂上,周老師讓朗讀成為學生閱讀學習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這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讓每一位學生的心靈都為之一顫,為他們點燃心中的一盞明燈,讓他們學有所獲。通過多層次的多形式的反覆品讀、體會巨人的心理變化。教學時,周老師先讓學生找出巨人的言行,反覆品讀,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巨人性格的變化,通過自由朗讀、指名朗讀、範讀等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體會巨人任性、自私、冷酷的心。因為描寫巨人冷酷無情的語氣是文章朗讀評論的重點。這個地方理解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後面重點句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這句話的理解。這一部分,周老師指導得非常到位,學生在她的指導下,已經完全進入到課文設定的情景中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

課文裡有許多想象的空間,比如巨人趕孩子們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小男孩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他想告訴巨人什麼呢。又比如當巨人看到小男孩這種眼神後,他心裡火辣辣的,為什麼火辣辣的,他感覺到了什麼?……周老師就指導學生進行想象、揣摩、練說,最終讓學生明白了“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懂得了“美好的東西應與別人同享”。這樣既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雖然這節課結束了,但卻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11

聽《和時間賽跑》:總的感覺是老師用語文的規律和特點教語文,體現了真語文的特點。一是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比如寫字詞讓學生分析比劃筆順,找出段落詞語,分析課文,從原因、怎麼、意義和幾個寫法角度分析,這都是語文的基本內容。二是這個班的學生謙詞敬語使用得特別好,不僅問候老師,每次答完題都說,我這樣答對嗎或可以嗎等等。三是這個班的學生說話的衝動特別強,足見老師平時對他們的`訓練和鼓勵。

這堂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還可以更“語文”些,也就是說,更加自覺地用語文的辦法解決語文的問題。比如,如果把這篇散文的哲理性再深刻分析透,特別是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對啟發思維和分析作者深意都會有幫助。還有,為什麼不從這篇課文的課題入手,說:我們平時都是和同學賽跑或和其他動物賽跑,你想過和時間賽跑嗎?如此提問引入話題,一方面可以啟發學生思考,另一方面還可以告訴學生修辭知識。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12

《科利亞的木匣》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對於三上年級的學生來說篇幅較長。蘇青青老師具有極強的處理教材的能力,研讀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三個重點句子,使學生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道理。

一、有效的詞語教學。

在詞語教學中,蘇老師引領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讀,如領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實現生字新詞的多次再現。特別是教學“玩意兒”這個詞,要求學生讀出兒化音。這對於平時極少接觸,而且又生活在南方的孩子來說,有極大的難度。蘇老師就指導學生:“看,咱們的舌頭就像手指的指尖。”接著,邊讀邊示範,利用手勢教給學生髮音的.方法,易懂易學,很容易地就攻破了兒化音難讀這一難關。然後,老師又問學生:“科利亞的木匣裡有哪些他心愛的小玩意兒呢?”理解了課文中的玩意兒。後來在文字學習時又問學生:“科利亞那麼珍愛他的木匣,你猜猜除了書上的,可能還會有什麼?”孩子們盡情說出自己衷愛的玩具,踴躍發言,接著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情朗讀,使詞語的教學更加飽滿,讓學生感受到每一個詞都是有色彩的、充滿活力的。

二、真實的情感體驗。

教學中,蘇老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設身處地的來體會科利亞當時沒有挖到木匣的心清,比如:“如果你是科利亞,你沒有找到心愛的木匣心情怎麼樣?”“你是科利亞的朋友嗎?誰是科利亞的朋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和文中的人物進行角色換位,真切體會到了科利亞當時的心情,這對學習語言是很有幫助的。

三、對話中明白道理

新課標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文內容的教學中,蘇老師引導學生進入文字,問:“我不禁想問問我們班的科利亞:你的算術不管用了嗎?法西斯把木匣挖走了嗎?難道你挖得方向有錯?到文中找找原因吧。”

孩子們馬上從旁觀者成為了當事者,從閱讀課文為變為經歷生活,孩子們學習起來也興趣盎然,也構築了蘇老師獨具特色的充滿生命力的課堂。在課堂上,蘇老師還使用了flash,演示了科利亞分別在五歲和九歲時邁出十步後的距離,讓學生形象而又直觀地感受到科利亞找不到木匣的原因,並從中明白了道理,輕而易舉地就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明理後深化主題

學生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道理後,老師抓住這個重點句子問:“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在孩子們深入列舉之後讀句子。“孩子們,我們的周圍又在發生什麼變化?”學生從人的變化,生活中的變化說到了自然界的變化,之後再讀句子。“別看老師那麼高,以前也和你一般大呀!”再一次讀句子。入情入境,讓學生在讀中步步深入地體驗情感,讀得有感情,上升到讀出滋味,其間,與學生一起在情與情、心與心的相互交融中享受著讀書的幸福。

從這節課,可以看出蘇老師對語文的深刻理解,語文該怎麼學?要悟、要品!蘇老師抓住了這個真諦,語文教學得心應手。整節課,蘇老師緊扣文字,圍繞教學目標,抓住三個重點的句子環環深入展開教學,創設了各種情境讓學生反覆朗讀,把大量時間留給學生,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讓學生自己去悟,自己來表達,在師生、生生、生本各種形式對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細細揣摩文字背後的含義,使學生在讀中悟文,讀中悟情,讀中悟理,實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這節課,極具親和力的蘇老師用心觸控心、用情引領情,和學生共同走進了科利亞的內心世界,共同享受學習的樂趣,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帶給我們一節美麗的課堂。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13

一、課前匯入,乾淨利索,直入主題;談話質疑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板書課題)

生: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發現?你想了解什麼?(人類的老師是誰?它們為什麼是人類的老師?)

生:回答。

評價:

1、課題就是中心,直入主題,乾淨利索。

2、啟發學生質疑,一方面激發了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另一方面篩選出了中心問題,為後面的探究學習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從而提高了探究性學習的實效。

二、在教學中注重於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培養。

在初讀課文時,老師提出了自學要求,讓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把學習的空間完全留給了學生。在彙報交流的時候,老師儘量的讓學生互相交流,放手學生,讓學生自己理解字詞。在檢查課文朗讀時,也是讓學生自讀自評。

三、注重評價。

在教學中,教師非常注意對學生的評價。不論是讀課文,還是回答問題,老師都會給學生一個明確的評價,而且注重學生間的互評。

建議:

一、再次讀課文後,老師讓學生找出課文中講到人類的老師有哪些,他們教給人類什麼,並讓學生先同桌交流,再集體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一名學生上臺板演,其他學生一邊看,一邊對照自己畫的.。

評價:對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集體交流,就應該指名讓學生彙報,其他學生可以補充。這樣既避免了一個學生在上面寫,其他同學在下面乾等,造成的冷場局面,又可以讓學生經歷傾聽和參與表達的過程。如果這樣,不但使課堂氣氛推向高潮,還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最後,老師用大螢幕出示人類的老師教給人類什麼?邊放課件邊板書,忙了個不亦樂乎。

評價:這個環節,我認為還是先讓學生彙報,老師可以點撥。最後讓彙報的幾名學生一起上臺板書。這才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了學生。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14

上午,伍明鎮中心國小請到了合肥海棠國小青年教師xxx為全鎮四、五、六年級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少年王勃》,感觸匪淺。《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閣赴宴時寫下千古名文《藤王閣序》的事,顯示了王勃非凡的才華。王老師從引導學生複習古詩“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出發,初步介紹了少年王勃是個怎樣的人?帶著這開放式的問題讓學生去研讀文章,再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來理解、閱讀、思考、感悟。學生通過主動的學習探究懂得文章要表達的深刻主題。整個學習的過程讓不同起點的學生都能有自己的收穫,在縱向和橫向都有自己發展的空間。大部分學生能用書中詞語揭示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習的目的!

教學中,王老師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課堂上重現了朗朗的讀書聲。文中有很多詞語含義深刻,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王老師又採用動作表演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了“筆走如飛”、“拍案叫絕”、“胸有成竹”等詞語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詞義講解,使課堂氣氛興趣盎然,從而揭示文章中心:閣都督誇王勃“奇才,真是奇才”。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積累”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讀的過程中,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王老師在指導學生背誦第三小節時,先引導他們體會秋景之美,激發他們記憶的興趣,使他們活記樂背。在體會秋景之美時,又安排了多媒體的輔助教學課件,所以學生理解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時水到渠成。

語文公開課評課稿15

本堂課的教學返璞歸真,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簡簡單單

課堂上沒有繁瑣的目標,龐雜的內容,零碎的講解,新奇的形式,熱鬧的活動,有的只是簡明的目標,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簡要的`講述、點撥、激勵。

二、實實在在

實實在在的讀,實實在在的說。堅持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實實在在的指導,教師不厭其煩的指導學生學習概括,有要求,有點撥,有引導,有激勵,有示範……讓學生用通順流暢、規範的語言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無不耐心細緻。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資料詳實,字裡行間包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教學重難點是瞭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今天,聽了嚴老師所教的這一課,讓我感受較深的是: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動學習的觀念,且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突出教材的特點。如上課伊始,教師以歌詞匯入新課,能激發愛好,調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情趣。其次、圍繞閱讀提示,抓住重點,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便讀邊思考問題,在書上圈點勾畫,劃出與問題有關的內容,互相交流,互相評價,老師再作小結。這一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師生合作的新理念。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最後的課外延伸拓展,讓學生設計一則保護黃河的宣傳語。這樣,突出了文章主題,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縱觀整個教學的過程,大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問題,在書上圈點勾畫,進行交流,主動地進行學習,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但這節課的教學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課堂結構安排上不夠合理,呈前鬆後緊的局面。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不夠高;在讀書練習中,雖然也進行了指導,但學生讀得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讀書的練習與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