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歷史說課稿四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熱門】歷史說課稿四篇

歷史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商鞅變法》是高二歷史選修1第二單元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改革,重點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日後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起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知道商鞅變法的措施。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分析事物因果關係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體會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從小立志、追求理想、勇於改革、進取創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能力。

(2)認識改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正確對待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改革。從商鞅為改革而死的人生經歷,感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4、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查閱資料、收集資訊的能力。通

過情景再現和史料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

5、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兵強。

6、難點:商鞅變法特點;一分為二地看待商鞅變法的得失

三、說學生

本課教學物件是高二年級選修歷史的學生,經過高一一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有一定的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因此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四、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啟發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導學,並採取講授,討論,學生課堂表演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設計課件,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2分鐘)

播放《走進新時代》這首歌。同時課件上顯示這首歌的部分歌詞,“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目的是營造課堂氣氛,以便成功匯入“改革”的教學內容)

(二)講授新課(35分鐘)

一、商鞅其人(生平簡介)(5分鐘)

1、展示“商鞅像”。請學生結合教材P22的內容及收集的相關資料介紹商鞅的生平,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閱讀P23【學思之窗】的內容,談談秦孝公為什麼對帝王之道不感興趣,反而對稱霸之道感興趣?讓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最後教師歸納總結

3、補充商鞅徙木立信,取信於民的歷史小故事(提倡誠信的重要)

二、商鞅變法的內容(15分鐘)

1、引導學生閱讀P23—24教材內容,尋找落實知識點

2、老師逐一講解;

(1)關於“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史料,結合教材,設定問題:為什麼說“為田開阡陌封疆”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係?“重農抑商“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結合現實,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讓學生討論,教師適當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後利用教材插圖《獎勵耕織》《商鞅銅方升》加深對商鞅變法相關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2)關於“獎勵軍功、加強集權”,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及收集的資料,組織學生分成奴隸主貴族守舊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改革派,展開宮廷辯論,加深對變法內容和評價的認識。

3、學生髮言商鞅變法中哪一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是見仁見智,沒標準答案的,目的是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並且能加深學生對變法內容的印象)(2分鐘)

三、對商鞅變法的評價(10分鐘)

1、商鞅變法的作用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幾方面討論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最後請學生閱讀教材P27【資料回放】、插圖和P28歷史縱橫概括總結商鞅變法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發展程序的影響。

2、變法的歷史侷限

引導學生閱讀P28教材內容和【學思之窗】,思考:商鞅變法有何歷史侷限性?怎樣看待這些歷史侷限性?這些歷史侷限性與改革的指導思想(法家思想)有什麼關係,與階級屬性有沒有關聯,從而對商鞅變法形成完整的、科學的認識。

3、商鞅變法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合商鞅變法的內容、作用分析商鞅變法的特點。

四、商鞅之死(對改革的感悟)(5分鐘)

1、教師設計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守舊勢力為什麼強烈抵制和抗拒商鞅變法?他們是如何抵制和破壞變法的?導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為什麼說“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2、組織學生討論商鞅之死是否意味著變法的失敗(一場變法的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在於實施變法人的生與死,而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4分鐘)

3、啟發學生,我們應當學習商鞅的什麼精神?培養學生勇於變革、與時俱進的意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課堂小結(5分鐘)

展示自制表格引導學生完成,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認識

領域措施作用侷限

經濟

政治

軍事

思想文化

社會習俗

教師講解說明:商鞅變法是一次較為徹底的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習俗等領域進行了全面改革,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富國強兵和後來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侷限性。我們應一分為二地來評價商鞅變法。同時商鞅變法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不斷的變革,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從商鞅身上,我們看到了改革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任何一場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同學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

(四)鞏固練習(3分鐘)

針對學生的實際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套練習題,利用多媒體展示完成。

(五)佈置作業

完成教材的本課測評題

六、說板書設計

將本課要點設計成知識框架,直觀明瞭。

歷史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冷戰局面的形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以及九年級學生學情,按照新課改的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展開我今天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冷戰局面的.形成》是冀教版國中歷史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第四單元的12課,主要介紹二戰後國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美蘇關係。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極具現實意義的政治關係史,對學生今後正確認識、分析複雜的國際關係的能力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課在世界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並結合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設定為:

1、知道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和華約建立的事實

2、能簡述冷戰局面的形成過程,知道冷戰的表現

3、能正確認識冷戰的影響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課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美國冷戰政策的表現。

這是戰後“冷戰”的根源,同時也是學習本課乃至本單元的基礎。

難點:對冷戰的理解。這是因為九年級學生受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很難全面認識和正確把握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

 四、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現今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根據“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並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主要採用:引用法、合作討論法、圖片展示法、問答法。

(二)學法

並根據九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使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五、教學過程

(一)鞏固與提問(4分鐘)

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然後提問重點問題,使學生迅速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中。

(二)匯入新課(5分鐘)

節選紀錄片《突破柏林牆》為匯入,通過震撼的畫面,設定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一系列設問激發學生思考,並通過丘吉爾對戰後國際關係的幽默形象比喻,進一步過渡到本課學習。

(三)講授新課(25分鐘)

本節課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及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按照本課內容,我的新課講授將分三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冷戰政策(是本課重點)

1.首先運用多媒體展示這一部分脈絡框架,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據此再次熟悉課本內容。然後由老師以組為單位抽選學生回答部分框架內容。通過此環節使學生熟悉課本內容,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2.框架補充完整後,我將引用兩段文字材料,並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冷戰的原因。採取小組搶答的方法讓學生回答,其他小組可以補充完善。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 引用材料,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後自主歸納冷戰具體內容,並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歸納總結出第一部分具體內容。在此過程中老師巡視,參與討論並個別指導。在學生歸納發言的基礎上,著重講解“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約”、“華約”。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對美蘇爭霸意義的分析與啟示的昇華。

讓學生討論歸納(PPT)出美蘇爭霸的影響,培養他們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然後我再對美蘇冷戰的啟示進行昇華。

(四)小結鞏固(5分鐘)

依據本課的結構,通過知識框架表進行小結。我先把知識框架打出,學生看書。然後要求學生閉卷回答。這主要是考慮到短時記憶的效果比較好,再一次的回憶會讓更多同學記住更多知識點。

(五)隨堂檢測(5分鐘)

在PPT上依次顯示五道選擇題,一道材料分析題,根據題目難易層次,選擇不同的學生回答,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並瞭解他們知識掌握情況。

(六)佈置作業(1分鐘)

通過適當的課後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查漏補缺,我通過批改作業認識到本節課教學疏漏處,於下節課開頭進行復習鞏固時可以完善。

 六、板書設計

我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並要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因此,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七、教學反思

我以圖文資料、創設情境等方法指導學生分析美蘇關係的微妙變化,之後設定問題開展課堂討論辯論,鼓勵學生開放思路,並在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當然,在正式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及時進行反思。

歷史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英中戰爭》是嶽麓版高一歷史(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第四單元第一課內容,是教材專題四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的開篇章。英中戰爭對我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國百年屈辱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教材中具有開篇點題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l 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完成老師製作的關於英中戰爭爆發原因的幾組圖片上的問題,並理解戰爭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戰敗的根本原因。嘗試理解英中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證關係。

l 能夠說出林則徐領導禁菸運動取得勝利,並知道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過程與方法

l ①通過教師創設情景及學生參與互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鍛鍊其合作及自主學習精神,並提高口頭表達的能力。②通過過逐步推想,深化學生對史事的理解,思考並分析列強出兵中國的真正原因。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l ①通過戰爭造成中國損失的討論,引導學生痛責思恨、激發愛國情感,強化學生的國家主權和國土資源意識。②聯絡香港地區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讓學生明白"封閉必然落後,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 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從而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3、教材重點與難點

重、難點①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麼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而且,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係,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係。還有第一次英中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已取得了一些權益,那為何還爆發了第二次英中戰爭呢?對此,學生容易產生疑問和困惑。只有分析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的形勢和虎門銷煙,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②中國戰敗的原因 (為什麼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這些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個重、難點問題。)

  二、說教、學法

(1)多媒體輔助法:增加課容量,同時把繁雜的問題簡易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提高教學效率。

(2)引導討論法: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觀察學習法:所謂觀察學習法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觀察圖片,從中發現它們的特點、所反映的歷史內容,並與所學內容聯絡,如此為學生的思維力的發展、想象力的發展,以及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說學情

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及我校學生的具體情況而採用以上的教、學法,即:同國中階段相比,高中學生的抽象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過高估計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因為大多學生在國中時都不重視歷史課的教學,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師仍需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採取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點撥和矯正。

  四、說教學過

1、匯入:歸納舊知識匯入,由溫故而知新2、探究(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和中國戰敗的原因是本課重難點,在教學中主要通過看、讀、評、析、練來突破)

(1)看、讀:關於英中戰爭爆發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話帶過,而這留給了學生太多的疑問和不解,為了能讓學生弄清這一背景,我通過播放關於這一內容的圖片資料,讓生注意觀察,和讀圖片旁邊提供的材料,然後讓他們看圖說史,讓學生在觀察中自己總結出英中戰爭爆發的背景,以培養他們綜合概括的能力。同時過渡到下一個問題,虎門硝煙。

(2)評、析:"虎門硝煙"是英中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對於這一個問題,學生容易將它與英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過設定爭議問題,問"有人認為,如果林則徐不禁菸,那英中戰爭就不會爆發,你同意嗎?"讓生思辨英中戰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係,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係。同時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後來人學習的榜樣。

感:而對於"中國戰敗的原因"這一難點的解決,主要通過設定問題"為什麼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如果林則徐不被革職查辦,戰爭能取勝嗎?",讓生結合教材後給出的"解析與探究"的材料來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最後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結論,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英中戰爭的經過,由於在國中時已重點學過,在這就不在重複,只是通過演示《英中戰爭的形勢示意動態地圖》一帶而過。戰爭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定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內容和第二次英中戰爭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主要通過連線題,讓學生了解各條約的內容。

過渡:第一次英中戰爭,英國取得了諸多的權益,法、美也藉機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黃埔條約〉和〈望廈條約〉撈取權益。但之後不久英法為什麼又挑起了第二次英中戰爭呢?進入下一個"二次英中戰爭"."第二次英中戰爭"爆發的原因的講析,主要通過出示英國在中與宏都拉斯的正當貿易對比表,讓生觀察和創設情景來得出結論。經過略講。"第二次英中戰爭"的影響,主要通過組織學生的分組活動來完成。即:"成立兩次英中戰爭中國損失調查委員會"分成政治、經濟、國土、文物幾小組來行調查,從而從這幾方面來掌握兩次英中戰爭的影響。(活動內容讓學生課前準備,可以小品、歌唱、朗誦等多種形式進行)。通過這一活動實踐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歷史。

3、小結:結合板書設計,讓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所學的內容。

4、課題延伸:提供給同學們有關的網站,方便學生課後學習。

歷史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板書標題)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的時期,此時開創並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本冊教材特以一課的篇幅讓學生了解科舉制度,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及科舉制的影響。學習這一課對於學習隋唐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一方面帶有兒童的特點,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說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較系統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但看問題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及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收集資料,整理相關資訊,或編講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本課的重點是:科舉制度的創立和逐漸完善

本課的難點是:科舉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五、教法與學法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對本課的教材分析和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我將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開放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激勵教學法等,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情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相聯絡,鼓勵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學生主要通過分組合作學習法、對比學習法、體驗性學習法及聯絡實際法,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六、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我將採用現實引入法,聯絡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通過大學聯考制度引出古代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匯入新課。

2.講授新課

(1)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吸收者,而是資訊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並把握課本基礎知識。

那麼,如何設計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分為三個步驟:

A閱讀課文——自主學習、以學為主

進入此環節後出示導學提綱,導學提綱的運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這些問題的提出是教師完成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手段.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結合地圖自學教材。邊掌握教材,邊列出長征的路線,教師做隨堂指導。

B提出問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

要求學生在初步掌握了長征概況後,針對閱讀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疑問,提出問題,以紙條的形式,送遞老師。

C探究討論——合作探究、競爭意識

教師將學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問題交由學生,組內合作交流,探究解決,小組再以成果的形式連同導學問題向全班展示。這一步驟的設計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的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自學為主設計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針對重難點,精講點撥

科舉制的誕生

本目內容我是這樣設計處理的:

1) 在自學的基礎上大致把握科舉制誕生的基本知識。繼而進一步提問:

魏晉時期是採取怎樣的方式選拔官員的?這樣的選官方式合理嗎?為什麼?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出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的弊端。這樣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而創立出新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

2)然後進一步設問:在隋朝,科舉制度是怎樣誕生的?總結科舉制創立的過程。通過這個問題,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比原來的選官制度有什麼進步?過將科舉考試與原來的選官制度作比較,學生能加深理解“科舉制度”,為後面學習科舉制的影響作好鋪墊。

緊接著思考討論::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階層人帶來什麼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通過這幾個題目的設定,很自然地總結出科舉考試誕生的意義,為以後的教學環節突破重難點奠定了基礎。

科舉制的完善

1)首先,為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要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你講考哪些科目?讓學生了解朝的科舉考試的科目。

2)然後引導學生重點掌握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為完善科舉制所做的貢獻。提出問題: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討論並歸納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貢獻?並運用圖片展示科舉的有關圖片和具體內容。

科舉制的影響

這是本課的難點鑑於這一綜合較強的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採用層層推進的方法來提問):

設定問題:唐太宗、唐玄宗統治措施中的一個共同點是什麼?引出科舉制對選拔人才的影響。

對於唐太宗的貢獻,讓學生閱讀P18的第二段內容,加以歸納。然後多媒體出示材料,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3)然後多媒體出示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好不好?為什麼?指出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於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利的。對於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地位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然後對科舉制的影響,引導學生聯絡前兩目所學的內容,得出結論。對後世的影響,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19第三段的內容。對外國的影響:引導學生閱讀第 20頁的有關小字內容,並多媒體出示第21頁英國大百科全書中的相關內容和孫中山說的話,並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

(3)課堂小結

板書形式的設計,清晰明瞭,重點突出,對紛繁複雜的知識體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有條理的理解這段歷史。(在課堂小結的時候以板書作結。)

(4)檢測反饋

以基礎知識為依據,精選習題,由易到難,有梯度的加強難度,學生回答,教師點撥疑惑並指導解題方法。

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教改精神;明確教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所有問題都力爭在課堂上解決,達到“教得輕鬆”,“學得愉快”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