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的典故(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6W

關於歷史的典故1

典故1、孔融讓梨

關於歷史的典故(15篇)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典故4、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為求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三次到其住處請他,最後才等到諸葛亮。“三顧茅廬”後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車胤囊螢

車胤是晉朝人,自幼聰穎好學卻家境貧寒,常無油點燈。於是他夏夜就捕捉螢火蟲,用以照明夜讀,學識與日俱增,成為知名學者。“車胤囊螢”也成為勤奮學習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無長物

王恭是東晉時的名士。他從會稽當官後回家,同族的一個長輩去看到他坐在一張竹蓆上便說,你從東邊回來,應該有不少這種東西,可不可以給我一張。王恭將席子送給他,自己之後卻只能坐草蓆了。那人聽說後非常驚訝,對王恭說,我本以為你還有多餘的竹蓆。王恭則回答,我為人平日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

典故7、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軍師以前,有一天在橋上三步,碰到一個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橋下,讓張良把鞋撿上來給他穿上。張良照做後,老人高興地稱他孺子可教,並給他一本《太公兵法》。張良仔細研讀,終於成為一代軍師。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捨身救友

荀巨伯是東漢桓帝時的賢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圍攻城。他不肯獨自逃跑,甘願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動,率軍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對友情的忠誠也流傳千古。

典故9、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是齊桓公的謀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經在齊桓公敵人的門下做事,失敗後被俘虜。齊桓公讓鮑叔牙做相國,他反倒大力推薦管仲。最終管仲做了相國,鮑叔牙則成為其手下,這段友誼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典故10、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許衡是元代理學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時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邊有一棵梨樹,別人都爭著摘梨吃,唯有許衡獨自端坐。有人問他,他說,梨樹沒有主人,我的心卻有主人。別人所遺失的東西,即使有絲毫不合乎道義也不能接受。

典故11、程門立雪

宋代時,程頤的學生楊時、遊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頤家求教問題,來到老師家時卻發現程頤睡著了,他們不忍打攪,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時天寒大雪,當老師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程門立雪”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典故12、正規化張劭交友重誠信

東漢時,張劭和正規化一同住在太學裡讀書,是很好的朋友。學成別離時,兩人約定兩年後的中秋節中午在張劭家再見。兩年後中秋,張劭殺雞備飯,正午時正規化果然從數千裡外趕來。兩人交友誠信的典故也由此流傳。

典故13、緹縈救父

西漢時,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堅持一路隨父親進京,為救父親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令漢文帝廢除肉刑,成為著名的孝順典故。

典故14、孟母三遷

孟子幼年時,家附近的環境不好,其母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孟母三遷”後成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關於歷史的典故2

六月初,張憲和姚政率前軍與遊奕軍直抵光州,往東北的順昌府方向疾進。由於順昌府於十二日解圍,張憲便揮兵折向西北,擊破敵軍,襲取蔡州,為岳家軍此次大舉北伐,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岳飛當即委派馬羽鎮守蔡州。

牛皋的左軍也接著出戰。十三日,在京西路打敗金軍,兵鋒直指汝州。牛皋率左軍攻克他的故鄉魯山等縣,又揮師東向,同大軍會合。

二十三日,統領孫顯在蔡州和淮寧府之間,大破金朝裴滿幹夫長的部伍,實際上是對淮寧府作了一次試探性的軍事偵察。

閏六月,岳家軍經過集結和準備後,又發起新的更猛烈的攻勢。

十九日,同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憲指揮傅選等將,在離潁昌府四十宋裡的地方,同金朝的韓常軍對陣。韓常軍被殺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張憲麾軍追奔逐北,在二十日奪取潁昌府城。

二十五日上午,踏白軍統制董先得悉金軍自本府長葛縣(今河南長葛市)來犯,即同遊奕軍統制姚政出城迎敵。在城北的七裡店,金酋鎮國大王、韓常和邪也孛堇率六千餘騎,已經擺開軍陣。顯然,由於得到開封府金軍的增援,韓常企圖奪回潁昌府城。董先和姚政率部分頭直搗敵陣,雙方激戰一個時辰,金兵終於敗退。岳家軍追殺三十幾宋里路,方才收兵。張憲麾軍收復開封以南地區,戰果輝煌;另一支岳家軍,則在提舉一行事務、中軍統制王貴的指揮下,又接著向開封府以西的地區進軍。

一十五日,王貴派遣的將官楊成等率兵前往鄭州。金軍萬夫長漫獨化帶五千餘騎出城迎戰,岳家軍掩殺敵人,一鼓作氣,攻克鄭州。二十九日,準備將劉政又率兵突入開封府中牟縣(今河南中牟縣),夜襲漫獨化的營寨。岳家軍殺死很多敵人,奪得三百五十多匹戰馬,一百多頭騾、驢,還有大量衣物器甲,漫獨化本人生死不明。

中軍副統制郝晸統領軍馬,直指西京,在離河南府城六十宋裡外紮營。金朝河南知府李成手下有七千多“番人”,三千多“食糧軍”,五千多匹戰馬。七月一日,李成發幾千騎前來挑戰。郝晸命將官張應和韓清指揮馬軍迎頭痛擊,神速地追殺到西京河南府城下,郝晸也鼓率全軍為後繼。李成心膽俱裂,連夜棄城狂逃。岳家軍於翌日光復了西京河南府。在不足半個月的時間內,岳家軍凱歌猛進,席捲京西,兵臨大河,勝利地完成了掃清開封府外圍的作戰計劃。

關於歷史的典故3

紹興六年七、八月間,岳家軍進行第二次北伐。

左軍統制牛皋為先鋒,進攻偽齊新設的鎮汝軍。偽齊守將薛亨,素稱悍勇善戰,牛皋向岳飛保證,一定要“生擒以獻”。左軍以雷霆萬鈞般的威力,很快就擊破這個堅壘。當薛亨作為戰俘押解到宣撫司時,連岳飛也頗感驚訝。牛皋繼續揮兵東向,掃蕩潁昌府,直至蔡州,焚燒偽齊軍積聚的 糧草、器械而凱旋。

岳飛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以牛皋左軍的佯攻,掩蔽大軍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戰告捷後,岳飛的大部隊往西北方向進擊。八月初,王貴、董先、郝晸等將攻佔虢州州治盧氏縣,殲滅偽齊守軍,繳獲糧食十五萬石。偽齊武義郎、監盧氏縣 酒稅楊茂“挺身歸附”。接著,岳家軍又分兵奪取了虢略、朱陽和欒川三縣。王貴在虢州得手後,繼續統軍西向,又克復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豐陽、上津五縣。

商、虢兩州都屬陝西路,本非岳家軍的戰區。吳玠部將邵隆即是當年陝西解州神稷山抗金義軍首領邵興,因避宋高宗紹興年號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認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經營關中。於是宋廷任命他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將郭浩共同負責收復商州。岳飛攻克商州後,便催促邵隆儘快赴任,以減輕本部人馬的戍守負擔。

商州和虢州確是軍事要衝,北可控扼黃河,與北方抗金義軍直接聯絡,東可奪據西京河南府,西可進攻關中,幾乎將偽齊的統治區一劈兩爿。岳家軍接連三戰告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說, “遂復商於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將入於三川,震響傍驚於五路”。“商於”和“虢略”已成兩州別名。“三川”為秦朝設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處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於陝西沿邊設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和熙河五路。

關於歷史的典故4

膽小如鼠

南北朝時,有一個十分膽小的人,名叫元慶和,他本來是北魏時期的官員,擔任刺史一職。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敵人已經攻到城下了,我們是不是要跟他們決一死戰?”而他雙手發抖的說道:“不,不...,,傳令下去,讓所有的將士放下兵器,準備投降...雖手下極力勸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從此,他所掌管的區域全部劃入了樑朝的版圖。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詫異:”元慶和竟然投降,就封他為‘魏王’吧!幾年後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又一次元慶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帶領樑朝的將士去攻打東魏的項城。他的士兵報告道:”報告王爺,大軍已經到達項城了,聽聞東魏的大軍沒多久也會到達那裡。”元慶和謹慎地說道:“你知道東魏的大軍多少人嗎?”士兵信心滿滿地說“大約有三萬人!”元慶和如晴空霹靂一般,被徹底驚到了。

神色慌張地說道:“快,,快傳令下去,馬上撤退。”士兵們不情願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傳元慶和!罵道:“豈有此理!你這樣就退兵!膽子簡直小得像老鼠一樣!看來,你不適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貶農村養豬去!成語也就由此而來了。

關於歷史的典故5

吳玠仙人關大捷的喜訊傳來,鼓舞著岳飛,使他更加蔑視敵人,滿懷勝利的信心。大軍自鄂州陸續渡江,旌旗直指郢州。岳飛在江心對幕僚們慷慨發誓說:

“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軍直抵郢州城下。岳飛躍馬環城一週,親自偵察敵情。他舉起馬鞭,遙指東北角的敵樓說:

“可賀我也!”

六日黎明時,在緊擂的戰鼓聲中,岳家軍發起總攻。戰鬥異常酷烈,岳飛坐在大纛下指揮,忽然有一大塊炮石飛墜在他面前,左右都為之驚避,岳飛的腳卻紋絲不動。

岳飛乘勝分兵兩路,張憲和徐慶率軍朝東北方向進攻隨州,岳飛本人率主力往西北方向猛撲襄陽府。

十七日,岳飛兵不血刃,凱歌入襄陽。張憲和徐慶兵臨隨州後,偽齊知州王嵩龜縮在城垣裡,不敢出戰。張憲和徐慶軍連攻數日,不能成功。牛皋和董先兩員新統制已在克復郢州的戰鬥中大顯身手,牛皋更自告奮勇,請求領兵支援張憲和徐慶。五月十八日,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力攻下隨州城,殲滅了五千偽齊軍。王嵩被俘後,押赴襄陽府處斬。

李成得到增援後,氣勢洶洶,又自新野市回軍反撲,號稱有三十萬大軍。岳飛命統制王萬和荊南府鎮撫使司統制辛太屯清水河,作為餌兵,誘敵深入。辛太不聽命令,竟私自逃往峽州宜都縣。六月五日,王萬軍與敵軍交戰後,岳飛親自指揮大軍夾攻,擊敗了李成軍。六日,李成再次反撲求戰。 但偽齊軍經受不住兩員虎將揮兵猛攻,一敗塗地。李成的騎兵更是亂作一團,前列騎兵潰散之後,將後列騎兵擁擠入水中。岳家軍追奔逐北,敵軍橫屍二十餘里。

七月十五日,王貴和張憲兩軍在州城外三十幾宋裡,同數萬金、齊聯軍激戰;王萬和董先兩部出奇突擊,一舉粉碎了敵軍的頑抗。劉合孛堇隻身逃竄。岳家軍俘降“番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取戰馬二百多匹,兵仗數以萬計。十七日,岳家軍猛烈攻城。將士們不顧驟雨般的矢石,攀附城垣,實行強攻。岳雲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岳家軍攻拔鄧州,活捉了高仲。二十三日收復州城。王貴和張憲同時在唐州以北三十宋裡,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以掩護李道收復州城。同一天,荊湖北路安撫使司統制崔邦弼等軍也攻下信陽軍。在襄漢之戰中,是南宋頭一次收復了大片失地.其中包括原先在李橫轄區之外,而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這又是南宋立國八年以來,進行區域性反攻的一次大勝利(史稱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

關於歷史的典故6

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攻伐不斷,為了使各國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要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

魏國的太子要被送往趙國去當人質,魏王派大臣龐恭隨行。龐恭擔心自己長年不在國內,會有人陷害自己,於是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假如有一個人說市集上有隻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不相信。”

龐恭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市集上出現了老虎,而且正在傷人,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這樣的話,我就有些將信將疑了。”

龐恭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市集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道:“那我應該就會相信了。”

龐恭說:“市集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可是經過三個人的謠傳,就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現在趙國的國都邯鄲距魏國的國都大梁之間的距離,比市集離大王遠多了,在背後議論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個,希望大王聽到關於我的傳言的時候,一定要明察,這樣我才能放心地陪太子去趙國。”

魏王聽了龐恭的話,知道了他的擔心,安慰他說:“你放心去吧,這一切我都知道。”

於是,龐恭告別了魏王,陪著太子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他們剛到邯鄲不久,便有誣陷龐恭的謠言傳到了魏王的.耳朵裡。等到龐恭陪同太子回到魏國的時候,他已經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此後再也沒有見過魏王。

成長心語】

小人的一大特色便是喜歡搬弄是非、興風作浪。如果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謠言而影響自己和朋友的生活,不是太不值得了嗎?所以,我們要做生活中的智者。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介入謠言的圈子。你所在的圈子很有限,任何的閒言碎語遲早會傳到對方那裡。其次,如果你真的得知了別人的祕密,千萬不能對其他人講,沒有人會真的替你保守祕密。要明白,保守了一個祕密,你就少了一次受傷害的可能,多了一次受別人賞識的機會。再次,如果自己被謠言的利刃刺中,一定要保持冷靜,不予理睬是最好的辦法,泰然處之、光明磊落,任何謠言都會隨風而去。

過河拆橋

【出處】《元史·徹裡帖木耳傳》。

【釋義】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關於歷史的典故7

塞翁:邊塞的老頭兒。失馬:丟失馬。焉知非福:怎麼知道不是好事兒呢?

《淮南子 人間訓》裡說:古時候塞上有個老頭兒,丟了一匹馬,人家來安慰他,老頭兒說:“怎麼知道不是好事呢?”後來這匹馬居然又帶了一匹好馬回來。比喻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卻因此得到了好處。也指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關於歷史的典故8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將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 ,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孟子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弟子規》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於聽受,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關於歷史的典故9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晒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關於歷史的典故10

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迫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功臣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趁機殺掉漢高祖以除後患,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持劍闖入宴會廳,當面喝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壯士氣勢所折服,因而與其對飲。漢高祖藉故脫離險境。

還鄉定都,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大肆燒殺,咸陽火三日不絕。謀臣韓生勸項羽說:“關中山河四塞險阻,土地肥美,可以作為霸王之都。”而項羽以“富貴不

垓下之戰

垓下之戰是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後,劉邦統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在這場戰役中,劉邦將項羽圍困在垓下(今中國安徽省固鎮縣)。項羽在四面楚歌當中率800騎兵突圍,渡過淮河後被漢兵追上,最後項羽只剩下28人。項羽逃到烏江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劉邦徹底贏得勝利。

漢王四年 (公元前203年)九月,在成皋爭奪戰中,項羽與劉邦議和,以鴻溝為界,東屬楚,西屬漢。不久項羽率軍東歸,劉邦也想退兵。這時,張良、陳平建議說,我們已奪了大半河山,四方諸侯又都歸附,項羽兵疲糧盡,眾叛親離,正是消滅他的大好時機,若放他回去,必然養虎為患。劉邦一聽,立刻改變了主意,決心東進。劉邦率軍追項羽至固陵,本來與韓信、彭越約好合力攻楚,結果二將未至。項羽反攻,劉邦大敗,遂堅壁固守。後用張良計,籠絡手下幾員大將,遣使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淮南王,又策反了楚大司馬周殷叛楚。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會師,共約 30餘萬人, 由韓信指揮,全力追擊楚軍,在垓(該) 下(今河南鹿邑東,一說今安徽靈壁東南)將 10萬楚軍團團圍住。韓信命各路軍分作十隊,在四面埋伏,連環接應。韓信出陣挑戰,項羽幾次突圍衝殺均被伏兵截擊而回,人數越來越少。夜晚,韓信命手下士兵唱起楚地歌謠。項羽聽見四面楚歌之聲,以為楚地盡失,遂告別心愛的虞姬,率領 800子弟兵突圍南走,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身亡。楚漢戰爭以劉邦全勝而告終。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中國重歸一統。

關於歷史的典故11

依舊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依舊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字子騫。他的生母早亡,父親續絃。繼母生了兩個兒子,經常虐待閔損。冬天的時候,給閔損穿蘆花做的衣服,而給弟弟們用的是棉花。

這一天,隨父親出門,牽車的時候因為太冷而打顫,繩子掉在地上。父親很生氣,提鞭就抽,抽破衣服飛出來的卻是蘆花。父親回家要休妻,閔損跪在地上求父親放過繼母。

說:“如果母親留下,那麼只有我一個人受凍,如果您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受凍”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母親。

而他的繼母聽說此事,痛改前非,自此待閔損如親兒子一樣。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關於歷史的典故12

樂此不疲的意思

[釋義] 樂:喜愛;愛好;疲:疲倦。樂於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覺疲倦。形容對某種事物特別感興趣。

[語出]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樂此不疲。”

[正音] 樂;不能讀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寫作“皮”。

[近義] 樂而忘返 專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義] 心猿意馬 心不在焉

樂此不疲的成語典故

漢光武劉秀為建立東漢政權,東征西戰,歷盡艱辛。劉秀登基後,為鞏固政權,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提高國力。他每天很早上朝,處理國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宮,還要與文武公卿們談論治理國家的道理,商量和處理一些問題,稍有空閒,他還要伏案讀書、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兒子劉莊,見父親每天如此勞累,滿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劉莊便勸劉秀說:“父王爭戰半生,如今臨朝秉政,又如此操勞,兒臣實在放心不下,兒望父王效仿黃帝、老子的養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閒、寧靜。”

劉秀聽罷,說:“皇兒之心,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樂此道,不為疲也。”這話的意思是:我自己樂於這樣,也不覺得疲勞。

用樂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會膩;再愜意的生活,過久了都會倦。但唯獨“愛你”這件事,樂此不疲,始終不變!

2) 他們又最愛自創新招,四兄弟個個三頭六臂,一心幾用,奏樂同時又玩雜耍,我撥你的結他絃線,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樂此不疲戲弄別人,總之絕無冷場,最緊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萬事如意,生活無憂無慮,沒事打打太極,模樣更加神氣,心情保持美麗,天天樂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時的路上了山頂我們樂此不疲,我們難以抑制自己的高興,不約而同的大喊起來。最後,我們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們在學習上勁頭十足,可謂學而不厭;老師看在眼裡喜在心頭,悉心輔導,可謂誨人不倦;我們和老師都可以說是樂此不疲啊!

6) 當別的同學問題問到我時,我都會不勝其煩地說不知道,但查田君都會很樂意地教他們,樂此不疲。

7) 不錯,你現在是正當年,流連於歲的瑜伽教練和酒店服務生美眉之間,樂此不疲。但總不能永遠這麼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煩,她不愛出門,她常常不修邊幅,她不戀愛,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她樂此不疲。

9) 人生樂此不疲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蔥,我們都淚流滿面,卻還樂此不疲。

11) 他對這件工作倍感興趣,雖常夜以繼日,但卻樂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愛園藝,一個人在自家的後院樂此不疲地重複著掘土種花的時光。

13) 世界各國樂此不疲的尋找著全球貿易路線並且不斷派遣船隻探路,這次他們看到了希望。

14)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樂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總是沒日沒夜地搞研究,每天樂此不疲。

16) 有時,在他人看來這些事情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她卻樂此不疲地追求這些微不足道的快樂。

17) 他每天都在馬戲團表演小丑,真可謂是樂此不疲。

18) 老趙天天去公園慢跑,樂此不疲。

19) 小明總是幫助同學,樂此不疲。

20) 我在家裡樂此不疲的做著家務。

21) 他樂此不疲地嘗試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使美聯儲能夠應對金融崩潰,即使美國的政客們已無力迴天。

22) 這個小明,管起閒事來樂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樣,使用者心甘情願、樂此不疲地免費為它做這項工作。

24) 有些人對麻將是樂此不疲。

25) 雖然植樹很累,但同學們都為綠化我們的家園而樂此不疲。

26) 我十分愛看書,每當有書擺在我面前時,總能讓我樂此不疲的樂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遙控飛機,就是玩他的奧特曼,真是樂此不疲。

28) 人們最樂此不疲的一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

29) 父親是一個堅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遠不會屈服。但是,父親卻願意低下頭讓我坐上他的肩頭,而又樂此不疲。

30) 我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點對人類、民族、國家長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樂此不疲的。

31)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終有綠洲搖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樂此不疲。泰戈爾

32) 此決定對和平年代本已緊張的太平洋地區鄰邦關係報道紛至沓來;穆帥自己火上澆油;記者們也樂此不疲,決心將熱鬧進行到底。

33) 親情友情愛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掛念念念不忘,官運財運鴻運運運亨通,簡訊真心誠心衷心祝願你,賜福祈福祝福福福傳到,重陽節歡樂喜樂快樂樂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讓你心情美麗,模樣更加神氣,沒事打打太極,生活紙醉金迷,天天樂此不疲,心底無限歡喜,開心天下無敵!老小孩們,節日快樂。

35) 由於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倖存下來,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別無選擇,但是福特也同樣樂此不疲。

36) 我從小便愛上了天文星相學,每每有關此類書籍擺在我面前總能讓我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慶是中國西南的一個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群山遍佈,倩影幽幽,讓人樂此不疲。

38) 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無論什麼疑難,每問必知,據知而答,無答不即詳且盡,並且樂此不疲。

39) 他在這權力的兩極之間左右逢源又左右為難,既是遊刃有餘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誘惑使之樂此不疲,但暗藏的殺機又不得不讓他盼望早日解脫。

40) 小貓對毛線團的喜愛眾所周知,只要有機會得到,小貓就會樂此不疲的玩下去,總也不厭。

關於歷史的典故13

唐玄宗時期,大臣魏光上書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註解。

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持否定意見,他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纂的本子,使用了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註解,成為經書,為什麼還要改用魏徵整理修訂的本子呢?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

但是元澹認為,本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改換一下,這樣才能更適合現在使用。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釋疑》中,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纂、鄭玄加註的本子與魏徵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更好呢?”主人回答說:“戴聖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註解,雖然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但也出現了一些互相矛盾之處,本朝名相魏徵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對其進行重新整理,怎麼也沒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客人聽後點頭稱是,說:“是啊,就像下棋一樣,下的人反倒糊塗,旁觀者卻看得分外清楚。”

【成長心語】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許多人都知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局外看棋,客觀理智,身處局中,卻會困於其中無法脫身。當人們急於辦成某件事而深陷其中,以致忘記了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甚至連辦事的初衷也忘得乾乾淨淨。這樣的辦事者看起來好像把事辦成了,其實失去的更多。因為關心則亂,所以一旦涉及自身的利益問題時,我們總是會在不知不覺間,把事情看得特別重,就像是對痛苦的感受一樣,所有的人都覺得自己所經歷的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但與其他的人相比,其實那根本不算什麼。身處其中,很容易就會失去理智,作出錯誤判斷,適時地跳出來,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會有不小的收穫。

雞鳴狗盜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

【釋義】鳴:叫;盜:偷東西。雞叫狗偷都不是高雅的事情,比喻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關於歷史的典故14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是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並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也稱桃花運。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於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閒出遊,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後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於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痠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野農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這裡已是僻野,農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於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裡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緻的地方。”

走近柴門,他叩門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一邊叫門,他一邊猜想,出來開門的必然是一位白髮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談吐風雅的老翁。吱呀一聲,房門敞開,不料走出的卻是一位妙齡少女。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卻透出一股清雅脫俗的氣韻,使崔護甚感驚訝。他再次說明來意,少女明眸凝視,覺得來者並無惡意,就殷勤地將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廚下張羅茶水。崔護打量著四周,只見室內窗明几淨,一塵不染,靠牆放著一排書架,架上置滿詩書,桌上筆硯羅列,牆壁正中懸掛著一副對聯,聯文是:“幾多柳絮風翻雪,無數桃花水浸霞。”語句雅緻,情趣不俗,絕不同於一般鄉野農家的風格。臨窗的書桌上正擱著一幀墨漬未乾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豔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裡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這樣充滿著蕭索與無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這裡?又是何等心情與遭際而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

這時,少女託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牆上的對聯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淨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恃。

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致於在少女面前失態。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願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並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麼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牆上的聯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願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到景物上.他大讚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遊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並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又對古今著名的遊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後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盪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裡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聖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

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於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裡則是大逆不道的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後的暖陽中激盪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教育的年輕人並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後,戀戀不捨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豔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盪,心中暗歎: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裡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自從崔護離開以後,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於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後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

時光如流,轉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衝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於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豔遇就是發生在昨天。走近院落,裡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複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迴音外,並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

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櫺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於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並不嫌重複,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後心裡一直放不下來,腦子裡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裡去了呢?——掃墓?探親?郊遊?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孃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嚥。於是,數日之後,他再度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片刻之後,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硬嚥地述說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彷彿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願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孃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孃的心,總之,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甦醒過來。一開始是撥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後脣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裡。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薑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

隨後,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於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孃的父親也經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願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於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麼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於功課,學業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士,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度使。在絳孃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關於歷史的典故15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湯陰縣岳家莊的一戶農民家裡,生了一個小男孩。他的父母想:

給孩子起個什麼名字好呢?就在這時,一群大雁從天空而過,父母高興地說:"好,就叫岳飛。願吾兒像這群大雁,飛得又高又遠。"這名字就定下來了。

岳飛出生不久,黃河決口,滾滾的黃河水把岳家衝得一貧如洗,生活十分艱難。岳飛雖然從小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親的嚴教,性格倔強,為人剛直。

一次,岳飛有幾個結拜兄弟,因為沒有飯吃,要去攔路搶劫,他們來約岳飛。岳飛想到母親平時的教導,沒有答應,並且勸他們說:"攔路搶劫,謀財害命的事兒,萬萬不能幹!"眾兄弟再三勸說,岳飛也沒動心。岳母從外面回來,岳飛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做得對,人窮志不窮,咱不能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天,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岳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著這一誓言。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岳母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後來,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座右銘,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名抗金名將。

正如他的詩中所講: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闕!狀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