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4.3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歷史的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5篇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資訊,描述祕魯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

2.能夠說明山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來發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徵和人文環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係。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匯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這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這麼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地圖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探索山區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祕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祕魯山區農業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地的環境發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祕魯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祕魯山區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文明,是什麼人最先在此創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為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祕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明瞭常年儲存馬鈴薯營養價值的方法。

住:如圖(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飢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展示祕魯國徽】

問題:祕魯國徽左上角是什麼動物的圖案?它出現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麼?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祕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2

一、學習目標: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趙州橋、雕板印刷、唐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我們認識到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激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

學習重點:李春和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光耀千古的詩

學習難點:趙州橋結構的先進性;雕版印刷術的作用;對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欣賞

二、自主學習

充分準備(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並牢固記憶)

(一)科技

1.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城最巨集偉富麗的建築是 。

2.趙州橋的設計者: ,它的地位是: ,比歐洲早 年。他的特點是: , , , 。

3.雕版印刷術: 朝印刷的《 》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 [來

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學(詩歌):

1.詩歌的黃金時代是在 朝。

2.李白詩歌特點是: , , , ,稱他為“ ”。

代表作品:《 》、《 》

3.杜甫詩歌特點是: , , 其詩被稱為“ ”

代表作品:“ ”、“ ” 他被尊稱為“ ”[來源:ZXXK]

4.白居易詩歌特點是:提倡 , , 。

代表作品:《 》、《 》

( 三)醫學

1.唐朝傑出的醫學家是 ,他被尊稱“ ”, 他的醫學著作是《 》。

三、小組討論,知識擂臺(交流檢查預習情況

四、課堂探究 (要求: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據所學知識你能總結出隋唐時期領先世界的“世界之最”嗎?你認為怎樣才能保持科技成就的領先地位?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 書或背誦)

六、當堂訓練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唐代長安城最巨集偉富麗的建築是: ( )[

A.大雁塔 B.皇城 C.宮城 D.大明宮含元殿

2.唐朝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A.羅馬 B.巴格達 C.長安 D.開羅

3.在我國民間有“滄州獅景州塔,趙州石橋大菩薩”的民諺,這裡的“趙州石橋”是何時

修建的?(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4 .趙州橋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 ( )

A. 它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石拱橋 B.它是隋朝 傑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C.它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 D.它是唐朝傑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5.如果讓你設計一座仿照隋唐時期的建築,你認為它應該具有哪些特點?( )[來源:學§科§網]

① 規模巨集大 ②氣魄雄渾 ③華美而不纖巧 ④整齊而不失呆板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哪項成 就是我國的四大發明? ( )

A.曲轅犁 B.筒車 C.印刷術 D. 麻沸散

7.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年代是:( )

A. 西漢 B. 三國 C. 隋朝 D. 唐朝

8.古人云“棋琴書畫詩酒茶”,可見自古以來“詩酒”就不分家,那麼中國古代“自稱臣是

酒中仙”的詩人是:( )

A.杜康 B. 李白 C.杜甫 D. 白居易

9.關於杜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②他的詩多反映複雜動盪的歷史年代,因而被後人稱為“詩史”。

③他最著名的詩篇就是“三吏”和《長恨歌》。

④由於他的創作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人們稱他為“詩聖”。

A.①②④ B. ①③ C.②④ D. ② ③

(二)讀唐詩,品興衰:

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

—— 《憶昔》杜甫

材料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春望》杜甫

請回答:①材料一與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時期的景象?

②對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時代。

③通過兩首唐詩,你認為詩歌創作的源頭是什麼?

七.學(教)後記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3

知識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瞭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展特點的差異,並認識其發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仔細觀察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幹欄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和“半坡出土的紡輪”“半坡出土的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等圖示,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資訊,並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資訊,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通過對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農耕生活特點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能力和學科交叉知識運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故事匯入法。2.討論法。3.聯絡講述法。4.圖表法。

5.圖片分析法。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總計用時4分鐘):老師提供的一些重要詞語,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字詞連在一起,講個完整的故事,當一回小作家。這些詞語是:傳說、神農氏、小鳥、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將給同學2分鐘準備時間。

同學們大體意思回答為:傳說中,神農氏看到小鳥把銜來的谷籽兒丟在地上,便長出了禾苗,於是就試著採來谷籽兒埋在土中,果然長出了穀苗。他十分欣喜,於是就用木、石、骨製成耒耜等農具,教人們翻鬆土地,採來穗大實多的谷籽兒埋入土中,待長成結穗後收割,供人食用。他還用同樣的辦法,種植其他作物。後來,神農氏播種五穀的辦法,傳遍各個部落,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接著引出神農氏的傳說反映了原始農耕的起源和發展過程。早期人類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規律,並有意識地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這就是原始農耕的起源。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二課。

板書: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本課第一部分:(總計用時大約15至20分鐘)

開啟ppt老師:這節課中我們會學到代表長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遺址和代表黃河流

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首先先學習河姆渡遺址的原始農耕。

ppt) 同學答:水稻

老師:是的沒錯,就是水稻。可是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們出土於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歷史悠久啊!那麼同學們想一想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麼?其出土的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又說明了什麼?

同學答:說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水稻,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來大家重複一遍,說明了什麼,

板書: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師:那麼,水稻種植需要什麼來灌溉呢?

同學:水

老師:是的,是水,那麼他們的水從哪裡來呢?

同學疑問

老師:老師告訴你們,他們用水井裡的水進行灌溉,那時他們已經學會了打造水井 板書: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老師:大家來看這張圖片,同學們認識這兩個字嗎?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們現在用的“鎬”,是的,這就相當於“鎬”的雛形,它有橫孔,柄部,刃部,豎恐。這個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觸土地的地方他們就用這耒耜耕地。(用ppt)

板書:使用磨製石器、耒耜

老師:解決了吃的喝的問題,那麼他們住在哪裡呢?下面我們來看ppt,這就是他們住的幹欄式房子,大家看這房子長得和我們現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樣?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呢?(用ppt)

同學:他們處於南方地區、氣候潮溼炎熱。幹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

老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當時南方地區地勢低窪、氣候潮溼炎熱。幹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而且這種房子上面住人,下面還可以養牲畜,是建築學上一個重大成就。

板書:建築幹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師:剛剛我們學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們就吃這些嗎?咱們吃飯時還吃些菜肉配著飯吃。那麼他們當然也會弄些好吃的,看,那時候他們已經學會了飼養豬,羊等家禽。看這些出土的陶豬陶羊,充分的的說明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頑強的與自然作鬥爭,過著幸福的生活。

板書:飼養家畜

老師:接下來我們會欣賞到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這陶器看起來真舊哦,色

彩還挺單調,面板還挺粗糙。這是我們看來,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來的,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這簡直是技術精湛啊!他們心靈手巧,看,這是他們製造的玉器和骨哨。他們已經學會開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書: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老師: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老師提示:看老師的板書,總結在一起大體上這題就回答出來了)

同學們大體回答成: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幹欄式房子,會挖掘水井,過定居生活。還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並能製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接下來給同學們3分鐘時間,熟記黑板上的內容。做到當堂課,當堂清。然後老師問黑板上的內容,找同學們來回答。

本課第二部分(總計用時15分鐘) 老師: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你們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展現出來。現在大家開始閱讀書第八頁至第九頁,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

同學準備時間5分鐘

老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板書:食物種類豐富,魚、肉、蔬菜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製的耒耜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板書: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板書:種植粟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板書: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裡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裡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裡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板書: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根據ppt展示,講述分析同學們的扮演

老師:對,如同學們所說,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看這是那時他們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師:看ppt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復原圖,想一想請根據地理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為什麼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

同學:他們地處黃河流域,那裡比較乾旱風大還冷

老師:對,黃河流域乾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擋風雨,又可以取暖。

老師:看,半坡原始居民能製造色彩鮮豔的彩陶,上面繪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半坡原始居民製作的陶器上所刻畫的符號,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早期的文字雛形。(用ppt)

老師:半坡原始居民也學會飼養豬狗等動物,他們還會用骨制箭頭、漁叉魚鉤打獵捕魚,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他們還學會紡線織布製衣。大家看這是他們出土的紡輪骨針漁叉魚鉤(用ppt)

老師:這就是在半坡遺址的許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的粟粒,說

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粟,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老師:下面分成小組形勢,探討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探討2分鐘

學生:相似之處1、都開始了農業生產,並轉向定居生活。2、都會依據不同的環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會製造陶器。4、農耕外漁獵依然存在。不同之處: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長江流域。房屋樣式:幹欄式房屋。農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黃河流域。房屋樣式:半地穴式房屋。農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課第三部分(總計用時10分鐘)

學生共同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師板書: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書依次分別為: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老師: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隨葬品多少的現象出現?

解析: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課堂總結

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填寫表格。(用時5分鐘) [投影顯示]

(該表可在學生看書、討論、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填寫)基本要求:

鞏固運用

1.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過定居生活的決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農業的出現 C.使用磨製石器 D.原始手工業出現

解析:過定居生活的關鍵是要有固定的食物來源。以採集、狩獵為生,食物來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須經常遷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為開始了農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具備了過定居生活的關鍵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產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三、課前準備

師:蒐集本課的資料,相關的圖片。生:在圖書館蒐集有關大運河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言引入

師:講述“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那麼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否對。隋朝是怎樣建立的?大運河是如何開鑿的?(匯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互動授課

讓學生閱讀第一框的內容師: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統一全國的?有什麼意義?生: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589年,滅掉陳,統一全國。引導學習概括出“結束了西晉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_,對峙的局面,開創?大一統?的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過渡:封建王朝從漢朝以來,都注重以農立國“夫農天下之本也”經濟繁榮的基礎在於農業,那麼,隋朝經濟發展如何呢?

師: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生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2:“隋帝勵精圖治,改革制度,發展生產”。

師:從哪些方面可見經經濟繁榮?

生1:人口激增2:糧倉豐實引導學生閱讀第二框內容“大運河的開通”

投影:大運河的圖片,放輕音樂生:結合地理簡介大運河隋朝大運河在605年開始,到610年全線開通,以洛陽為中心,他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經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長四五千裡,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後“高旅往返,船乘不絕”。

師:大運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全國統治。”

師:“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為什麼?”

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在小組交流。生:不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既有貪戀江都的美景的動機,蒐括江南財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強大,帝王的霸氣。

師:隋煬帝對為什麼能夠開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生: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師: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學生分小組討論:全面分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出示唐朝詩_日休的詩: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_不較多。“開鑿大運河徵發幾百萬人,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苦難。”“開通大運河,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推動了南北經濟交流,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鞏固了隋朝的統治”學生比較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麼區別?補充:當今運河相當於三條鐵路運輸量,每日通過船隻三百餘艘。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5

一、學習目標: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趙州橋、雕板印刷、唐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我們認識到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激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

學習重點:

李春和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光耀千古的詩。

學習難點:

趙州橋結構的先進性;雕版印刷術的作用;對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欣賞。

二、自主學習充分準備(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並牢固記憶)

(一)科技

1。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最巨集偉富麗的建築是:()

2。趙州橋的設計者:()它的地位是:()比歐洲早年。他的特點是:()

3。雕版印刷術:朝印刷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來”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學(詩歌):

1。詩歌的黃金時代是在朝。

2。李白詩歌特點是:()稱他為“”。

代表作品:《》、《》

3。杜甫詩歌特點是:()其詩被稱為“”

代表作品:“”、“”他被尊稱為“”

4。白居易詩歌特點是:()提倡:()

代表作品:《》、《》

(三)醫學

1。唐朝傑出的醫學家是:()他被尊稱“”,他的醫學著作是《》。

三、小組討論,知識擂臺(交流檢查預習情況)

四、課堂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據所學知識你能總結出隋唐時期領先世界的“世界之最”嗎?你認為怎樣才能保持科技成就的領先地位?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書或背誦)

六、當堂訓練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唐代長安城最巨集偉富麗的建築是:()

A。大雁塔B。皇城C。宮城D。大明宮含元殿

2。唐朝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A。羅馬B。巴格達C。長安D。開羅

3。在我國民間有“滄州獅景州塔,趙州石橋大菩薩”的民諺,這裡的“趙州石橋”是何時修建的?()

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

4。趙州橋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

A。它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石拱橋B。它是隋朝傑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C。它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D。它是唐朝傑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5。如果讓你設計一座仿照隋唐時期的建築,你認為它應該具有哪些特點?()

①規模巨集大②氣魄雄渾③華美而不纖巧④整齊而不失呆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哪項成就是我國的四大發明?()

A。曲轅犁B。筒車C。印刷術D。麻沸散

7。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年代是:()

A。西漢B。三國C。隋朝D。唐朝

8。古人云“棋琴書畫詩酒茶”,可見自古以來“詩酒”就不分家,那麼中國古代“自稱臣是:()

酒中仙”的詩人是:()

A。杜康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9。關於杜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②他的詩多反映複雜動盪的歷史年代,因而被後人稱為“詩史”。

③他最著名的詩篇就是“三吏”和《長恨歌》。

④由於他的創作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人們稱他為“詩聖”。

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二)讀唐詩,品興衰:

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

——《憶昔》杜甫

材料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杜甫

請回答:

①材料一與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時期的景象?

②對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時代。

③通過兩首唐詩,你認為詩歌創作的源頭是什麼?

七。學(教)後記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6

第二課 你我他的世界(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第二課 你我他的世界(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誠實守信、發展真摯友誼,它在第二課學習中起到一個昇華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誠信對小到人際交往,大到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什麼是真摯的友誼。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明確誠信是友誼的基礎。

(2)通過對典型事例、社會生活的探討讓學生理解誠信的重要性。

(3)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在以後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自覺做到誠實守信。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與難點:誠信對人際交往、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身邊的事例探討具體問題,通過事例起到警醒作用,引發學生自發思考,加深認識。

教學準備

315消費者協會知識介紹。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匯入)

【敘述】教師講述或者幻燈片放映事例:

小明與小波是好朋友,週五小波約小明在週日下午一起去圖書大廈看書,小明欣然允諾。週日下午小明按照約定時間在圖書大廈外等候,等了一個半小時也沒見小波來。星期一上學,小明見到小波就詢問昨天的事情,小波一拍頭笑笑說:“昨天我爸帶我去看《哈利波特與密室》了,我把去圖書大廈的事忘掉了!沒事,咱們下週日再去吧!”小明……

【提問】如果你是小明,你將會對小波說什麼?你將會怎樣做呢?

引導學生認識到什麼是真摯的友誼,瞭解交諍友的重要性,要敢於給朋友指出錯誤,並努力用友情的溫暖幫助其改正,而不是因為友情而包容朋友的過錯,或是由於不能接納犯錯的朋友而輕易斷絕友誼。交友要講原則,同時也要珍惜友誼。

【板書】三、友誼與誠信

1.誠信對友誼有重要意義

【承轉】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在好朋友之間,不講信用的做法也會傷害到友情,可見誠信對友誼有重要意義。從我們大家小時候開始,學校、家長、社會就教育我們要誠信,但是在我們身邊的人際交往中、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還是有很多不講誠信的事情發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誠信對我們的人際交往、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

(新課教學)

敘述】閱讀課本第18頁的事例:“媽媽說只要我期末考班級前三名,就帶我去旅遊。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媽媽卻說她沒有時間。”

【提問】如果大家是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會有什麼感受?

【板書】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基礎

【承轉】剛才很多同學提到,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會覺得很失望,會生媽媽的氣,有可能很難再相信媽媽的話了。從這個故事中,我想大家已經體會到,失信於人會帶給別人很多不良的感受,彼此的人際關係也會受到破壞,即使是與父母之間也不例外,那麼不夠誠信會給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呢?

【敘述】1.315消費者協會知識介紹。

2.不法分子製售毒酒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朔城區部分群眾,春節前後因飲用不法分子製造和販賣的含有過量甲醇的散裝白酒,有19人中毒身亡,另有一些人住院治療。山西省委、省政府對此事高度重視,組織人力全力搶救中毒群眾,查處不法分子,目前製造、販賣毒酒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

春節前,文水縣一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兌散裝白酒,批發給朔州市一個體戶。經山西省技術監督局事後測定,這些勾兌的散裝白酒每升含甲醇361克,超過國家標準902倍。這些散裝白酒流向社會後,從1月26日開始有人中毒,平魯區、朔城區因飲用此酒中毒住院治療的人員累計161人,其中有19人死亡。

【敘述】你知道盜版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嗎?

人人都知道假鈔的危害,都支援對於製售假鈔行為的查處和打擊。但不是人人都支援對於盜版軟體的查處和打擊。其實,這兩者之間有許多共同之處。

假鈔在物理成本上與真鈔相差不大,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背後所代表的價值不同。貨幣作為一種符號,它的價值代表性是人們所共同約定的。社會的經濟秩序就建立在這種約定之上。而使用假鈔無異於破壞了這種約定,也就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盜版光碟和正版光碟在物理成本上也差別不大,但正版光碟作為一種軟體、音像製品的發行形式,實際上也是軟體商、影片發行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一種約定。雙方約定以這種形式建立交換關係。盜版光碟正是破壞了這種約定。它使得盜版者可以無償佔有軟體編寫者、影片公司和演藝人員的勞動去賺取鉅額利潤,就像製售假鈔者可以無償佔有他人財富一樣。

如果市場交換關係不能建立和維持,基本的市場秩序也就不存在了,市場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盜版軟體不僅侵犯了具體軟體商的利益,同時也破壞了軟體市場秩序。

如果沒有軟體市場,我們就會沒有軟體可用。中國軟體業長期得不到充分發展的空間,國產軟體的種類很少、水平不高,盜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提問】在聽過上面兩個事例後,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在經商中不講誠信,會給社會、給市場、給消費者帶來什麼影響?

【歸納】很多同學思考得很深入,指出經商中不講誠信,會給消費者帶來經濟損失,甚至危害消費者的健康、生命,還會擾亂市場正常秩序,干擾社會的發展等等。從這兩個事例中我們看到,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講誠信,誠信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保證。

【板書】誠信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保證

(課堂小結)

【總結】從今天的課程中,我們瞭解到如果兩個好朋友之間沒有誠信,那麼友誼會隨之土崩瓦解;在人際交往中不講誠信,會帶給人們不良的心理感受,破壞人際交往的和諧;如果不講誠信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那麼它的危害就會波及到社會秩序、公民素質等,後果更為嚴重。所以我們以後無論在與好朋友、親人的相處中,或是與其他更多的人的交往中都要重視誠信這一美德,並努力與他人一起營造講誠信的社會風氣,使我們生活的社會人與人的交往更加和諧。

●教學提綱

三、友誼與誠信

1.誠信對友誼有重要意義

2.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基礎

3.誠信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保證

●問題研討

由於在七年級政治課教學中有關於真摯友誼的一課教學,其中關於什麼是真摯的友誼,交友要講原則,友誼的作用等內容探討比較詳細,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對誠信的探討,將友誼問題作為探討誠信品德的一個環境、載體。基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及誠信品德在社會上的被關注,本課在教學中跳出小範圍人際交往的圈子,探討誠信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開闊學生眼界,開啟學生思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書中的事例多是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交往中發生的誠信的事情,可以適當補充學生之間交往的誠信事件,以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因為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一時期的孩子與同伴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同伴間的影響越來越大,適當地列舉他們自己交往中的事例可能更貼近他們,更具有現實意義。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7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鑑真東渡等史實為例,說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長安是唐朝陸路交通中心;廣州是最大的外貿港口;唐朝政府在廣州設定市舶司;唐朝政府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日本、大食、天竺等國向唐朝派遣使節;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鑑真東渡;玄奘西遊。

①通過對唐朝對外交往盛況空前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②通過引導學生解答課後的比較鑑真和玄奘共同點的習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對唐僧取經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的聯絡和區別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的鑑別能力。

④通過對《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的觀察,培養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唐朝對外交通路線》圖,聯絡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內容,使學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況空前的景況,認識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的政治經濟條件及其重大作用。

②運用觀察、聯想、比較、討論等方法講授本課內容,使學生感知日本等國的遣唐使節和中國的鑑真、玄奘等,為發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貢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力的強大是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礎,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進步。

②日本等國的遣唐使、中國的高僧鑑真、玄奘等為發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精神得到後人的景仰和繼承。

[重點和難點]

重點:唐朝對外開放的政策。

難點:唐朝的對外開放豐富了中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法

[教學綱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對外交通

2、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羅的遣唐使節

二、鑑真東渡

1、鑑真東渡的艱辛歷程

2、鑑真的貢獻

三、玄奘西遊

1、玄奘西遊的艱苦經歷

2、玄奘西遊的貢獻

[課堂練習]

學生做“課課練”習題,獨立完成。

第5課唐代的中外交往

1、唐朝最大的外貿港口是()。唐政府在廣州設定(),管理對外貿易,這是歷史上最早設定管理對外貿易的官署。

2、唐政府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多個。

3、先後13次派出遣唐使,使團寵大,居各國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學生中最有名的是(),唐朝赴日本最有影響的使者是()。

5、唐玄宗時,鑑真六次東渡日本,向日本傳播(),還把唐朝的建築技術、醫藥知識、繪畫傳給日本。他死後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6、唐太宗時,僧人()西遊()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從印度帶回來的佛經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制度進行的改革。8世紀前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利用()的基礎上,創造了日本的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8

[授課過程]

匯入新課:

回顧第1課:元謀人、北京入主要靠撿拾、採集為生,住在洞穴裡或樹上,生存問題一直是原始社會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時候,這種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新授課:

從課本與歷史圖冊上找出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等遺址的位置,得出氏族村落遍及中華大地的結論。通過長江和黃河流域的這兩個典型代表來說明我們祖先原始的農耕生活的狀況。

(1)如果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你會考什麼維持生存?如果僅靠在野外野果為生,那麼到了沒有果實的季節或者惡劣天氣影響所導致沒有果實怎麼辦?然後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怎麼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

(2)關於河姆渡人的生活,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後用多媒體講述基本知識點,並提問:

①河姆渡人住在幹欄式房屋裡生活

師:為什麼會在幹欄式房屋中生活呢?(由於南方水分較大,不適宜於在地下生活)

②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與器具:石斧、石鑿、骨耜、陶缽

師:河姆渡人種植的會是什麼農作物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關於半坡人的.生活,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後用多媒體講述基本知識點,結合河姆渡的房屋型別的成因,提出以下問題:

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幹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那麼這兩種房屋建築能不能相互混用?匯出這兩種建築產生的地理因素所起到的影響。

關於半坡人的社會狀況,通過地圖上顯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的地理位置,教師說明這兩個氏族村落因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不同,雖基本上同屬一個時期,但從考古發現來看,他們的社會生活有很多不同之處。

(4)教師出示人面魚紋陶盆、土魚紋陶盆,說明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

(5)在瞭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後,結合課文的最後一段小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裡,為什麼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課堂小結】

通過對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兩個典型代表的學習,瞭解了原始的農耕生活狀況。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原始農耕生活有許多共同的特徵是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飼養家畜家禽等。但由於氣候環境的不同,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是他們都創造了華夏文明。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製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於()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徵B已使用磨製石器,並能製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裡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徵B人工取火禦寒

C過著群居生活D使用打製石器

8、山頂洞人抵禦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麼人?距今約多少年,位於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麼?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徵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徵。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麼?“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鬥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採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徵工具製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製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徵打製石器,採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00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從事採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匯入新課]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後教師總結

[小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採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並作為學習資料儲存。

七年級歷史科教學案

設計:張萍稽核:班級:姓名:

課題第1課祖國近內的遠古居民

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製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學習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學習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自學內容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於()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徵B已使用磨製石器,並能製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裡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徵B人工取火禦寒

C過著群居生活D使用打製石器

8、山頂洞人抵禦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 B木棒C火把 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麼人?距今約多少年,位於哪條河的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麼?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徵有何特點?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麼?“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徵工具製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製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徵打製石器,採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00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從事採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七年級歷史科教學案課時:2

設計:張萍稽核:班級:姓名:

課題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主要的歷史資訊,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農耕生活

教學程式

教學程式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時量

(一)、複習與提問

(二)、學習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

2時間約七千年前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耒

4農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幹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導閱讀複習提問:

1:我國現在生產的農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麥)那麼遠古人類是靠什麼手段來獲取事物

2講:古老的神話,神農氏,教人耕種。從此有了農耕。

3介紹、分析、提問三

討論:遠古時人類採集食物會遇到什麼困難?

思考:我國原始農耕的代表性遺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時間:約四五千年

地點:山東

生產工具:石鐮石鋤

原始手工業:黑陶白陶

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私有財產的出現必然會造成貧富分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

強調: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課時小結:

自由發言,說出本課的知識要點。

提問:河姆渡與半坡原始居的異同?

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農耕時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會有時麼勞動分工?

思考:貧富分化出現在什麼時期,為什麼會引發這種變化?積極發言

比較回答

閱讀思考

5分鐘

10分鐘

15分鐘

10分鐘

小結:同學們瞭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農耕生活。瞭解生產工具的進步,帶動了原始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原始飼養業、製陶和紡織的出現。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種,原始的藝術也開始萌芽了。

5分鐘

作業:動手寫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板書設計:2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

1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

2時間約七千年前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耒

4農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幹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豬

7原始手工業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黃河流域的陝西

2時間約四五千年前

3生產工具磨製石器

4農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業陶器紡輪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時間:約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

3生產工具:石鐮石鋤

4原始手工業:黑陶白陶

5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三、瀏覽鞏固。

四、抽測達標。[匯入新課]

[小結]

七年級歷史科教學案課時:1

設計:張萍稽核:班級:姓名:

課題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程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三、瀏覽鞏固。

四、抽測達標。[匯入新課]

[小結]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0

一.明確目標

1.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時間、出發地、所達地區和意義

2.知道“倭寇”的含義,掌握戚繼 光抗倭的主要事蹟。

3.記住葡萄牙佔據澳門的史實。

學習重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學習難點:時空概念的掌握

二.前置自學

1.鄭和下西洋時的皇帝是 。下西洋目的是為了加強 ;1405年從 出發到 年,先後 次下西洋,最遠到達 沿岸和 。所帶物品最受當地人喜愛的是 和 。

鄭和遠航,促進了 ,加強了 。

2.“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此文是誰的名句: ;其中的“海波”是指 。

3.1553年, 殖民者以租借名義,攫取了在我國 的居住權。

4.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是 ;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

三.問題探究

1.“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矣”。回答:

(1) “鄭君”是誰?

(2)其主要事蹟是什麼?

(3)其事蹟有何影響?

2.(1)什麼是“倭寇”?

(2)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3)你應如何向他學習?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1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 古 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係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資訊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瞭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 辛並瞭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 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誇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 時,我們從 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資訊?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麼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資訊?談後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 黃帝以後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後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於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後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後問,禹治水為 什麼能夠取得成功?然後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麼?(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後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2

一.課前導學

(一)認清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要求:

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學習重點: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影響;

學習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二)課前自學

1.根據學習目標,結合圖片認真閱讀課文中所有內容,並思考目標中的問題;

2.獨立做好下面的基礎知識練習題,並進一步識記、鞏固:

(1)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

(2)隋文帝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3)隋煬帝時正式設定,我國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從此,門第不高的,可以憑才學作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集中到;

(4)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後,擴充了的規模。進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稱為;

(6)武則天時,開始了,並增設了;

(7)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8)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廢止。

二.交流展示

三.小組討論

1.科舉制度是怎樣創立的?如何得到完善?

2.科舉制度創立起了什麼作用?

四.達標訓練

(一)

1.科舉制度在朝創立,在朝逐漸完善,直到才被廢止;

2.在科舉制度創立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3.在科舉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出現的關鍵人物是、、;

(二)

1、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於()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煬帝

2、科舉制創立於()A.隋朝B.唐朝C.西漢D.魏晉

3、科舉制逐步完善於()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4、科舉制廢除於()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5、首創殿試、武舉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6、有利於唐詩繁榮的是()A.唐太宗B.武則天C.唐玄宗D.隋文帝

7、下列關於科舉制度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唐代創立並完善了科舉制度B.科舉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人才

C.進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舉制度激發了讀書人的自信和熱情,推動了唐代社會的發展

8.與科舉制有關的成語“衣錦還鄉”反映的是

A.參加科舉考試還鄉時可獲得一套新衣B.讀書人在科舉考試考中後地位有巨大變化

C.只有身穿錦衣才會允許參加考試D.讀書人用華麗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三)閱讀下列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所採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請回答:

(1)材料中的“選舉制度”指的是什麼制度?制定該制度的目的是什麼?

(2)這一制度開始於哪個朝代?誰統治的時候正式誕生?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3

[課標內容]

簡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說明民族關係的發展。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元世祖重視農業;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貢獻;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關係的發展。

①通過對“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評價,培養學生客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闡釋歷史現象和辯證思維的能力。

③分析歸納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現,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從是否有利於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來客觀評價成吉思汗。

②瞭解蒙古政權武力征服南宋的過程,具體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從歷史現象本身的複雜性,客觀議價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統一。

③仔細閱讀《元朝疆域圖》,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圖》,瞭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稱在元朝時已經確定,並對照《亞洲地圖》,瞭解北海的位置。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全面瞭解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感知元朝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做出的貢獻。

②通過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長與統一蒙古的過程,感知困苦與挫折對英雄人物成長的磨礪,從而有意識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

③通過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後堅貞不屈、從容就義的事蹟,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

④通過蒙古和元朝的統一及蒙古政權的擴張,認識戰爭的多樣性,支援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的掠奪戰爭。

[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元朝的大一統;②元朝民族關係的發展。

難點:①關於對成吉思汗的評價;②關於對文天祥抗元鬥爭的評價。

[教學方法]

導讀、問題討論探究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兩宋時期,我國先後出現了哪些少數民族政權/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兩宋時期,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遼、西夏、金、吐蕃和蒙古政權等。這個時期,封建國家處於分裂狀態。直到元朝統一全國,才結束了唐末以來的分裂割據的局面,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元朝是怎樣建立和統一全國的?這一時期民族關係發展的情況怎樣?

匯入新課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

1、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

2、蒙古汗國的建立

二、元朝大統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2、文天祥抗元和元滅南宋

3、行省制度與宣政院的設定

4、元朝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民族關係的發展

[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內習題,教師輔導。

第12課元朝民族關係的發展

1、1206年,蒙古貴族推舉()為大汗,尊稱(),都城在()。

2、()年,()建立元朝,定都(),即今北京。()年,元朝統一全國。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是抗元英雄()的詩句。

4、元朝建立了()制度,並在中央設()管轄吐蕃,()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區域。元朝還設定(),管轄()和()。

5、()重視農業生產,禁止把農田改作牧場,鼓勵墾荒,興修水利,把()作為考核官吏的重要條件,這些措施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6、元朝時,用()已成為江南地區的主要家庭副業。

7、元朝時,松江農家婦女()對棉紡織業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8、元朝時,全國的棉紡織中心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是()。

9、國際性的大都市,唐朝時的城市是(),元朝時的城市是()。

10、元朝時,形成的新民族是(),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更多內容請點選:

國中>七年級>七年級歷史教案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4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專講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於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後,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遊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治二十餘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七年級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匯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匯入新課。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只要講清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發生就不難理解了。

3.講述“隋朝的統一”,教師可製作一幅揭貼式地圖,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4.講述“隋初經濟的繁榮”,可分為兩個步驟,先展現“繁榮”的表現,再探究“繁榮”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農立國,“繁榮”的基礎是農業。教師可用兩張投影片作具體描述:

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貞觀政要》

後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曆是少見的。

再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講“繁榮景象”重在感受,講“繁榮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讓學生記憶。

5.“大運河的開通”一目是全課重點,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匯入框、課文、“動腦筋”、地圖、“活動與探究”之二)獲取資訊,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或討論,並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1)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參見重點分析)。這也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這句話(這是本課書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絡),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利用《隋朝大運河》地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現代化手段做成課件)介紹隋煬帝徵發幾百萬人,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開鑿大運河的概況。使學生認識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利用匯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曆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後,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③閱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閱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和個人發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後,教師可利用本課課題“繁盛一時的隋朝”作全課小結,投影圖示:

繁盛一時的隋朝{“繁盛”{①國家統一

②經濟繁榮

③大運河開通

“一時”──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為綱,從多渠道獲取資訊”,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資訊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考和表達不同見解,逐步培養學生勤於動腦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裡,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2.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為什麼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

中國古代在沒有鐵路、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陸路運輸糧食只能利用車、馬,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糧食比起陸運,運量大,速度快,費用小。

練一練

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通運河?

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活動與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麼區別?

思路:①今天的運河不經過洛陽;②今天運河北段已不通航,現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與判斷: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說的對?你怎麼看?

①總的來說是好事,但只用一個“好”字或一個“壞”字來評論大運河的作用太簡單化了。②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不過,說是“好事”的,還是看到了問題的主要方面。③大運河開通後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於國家統一。但當時為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

[課程標準]

以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材分析]

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它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為我國封建經濟和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隋朝所創立的政治機構,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等。短暫而繁榮是隋王朝歷史的特點,從581年楊堅建隋至618年李淵建唐,隋朝僅存在三十八年。唐朝承襲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說隋朝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國中學生表現欲強,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隋朝兩位皇帝,使學生知道隋朝“繁盛”的歷史,如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麼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學重點]

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

七年級歷史的教案15

[學習目標]:

瞭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程序、分析歷史事件,鍛鍊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學習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瞭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教學重點]: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學難點]:西周分封制;

[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採用活動法教學,將常規課活動化;通過小組合作、年代尺、歷史短劇、辯論等形式,激發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瞭解,讓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學習過程及指導]:

一、匯入新課:

觀看flash動畫──“大禹治水”匯入:

師: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憑藉日益增長的威望和權力,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朝經歷了多少年?夏朝以後緊接著哪個朝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二、學習新課

1.夏朝的興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請同學觀看多媒體螢幕上《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並閱讀課後自由閱讀卡,為學生設疑:這些歷史資料說明了什麼?(夏朝已是早期國家了),並由此讓學生總結出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特點。然後提出問題: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請同學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體展示《夏桀把人當坐騎》插圖,引起學生注意,然後閱讀教材,請同學討論:夏桀比得上禹嗎?表現在哪裡?這樣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自然能體會到夏朝的滅亡,並由此因此本節第二個內容――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2.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提出問題:商湯為什麼能滅夏?學生在討論中得出結論,自然記憶夏的滅亡和商的建立.

(2)指導學生討論:後世為什麼把商朝又成為殷朝?當時商王盤庚為什麼要遷都?引出商王盤庚遷都的內容。在討論中加深印象。

(3)多媒體展示《商都城示意圖》,請同學指出商的統治區域,設問這樣的一個大國是怎樣滅亡的呢?過渡到暴君商紂。

請同學講述紂王的殘暴

(4)請同學表演“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增加趣味性,並引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佳話,在表演中使同學瞭解文王求賢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師總結:文王的做法為武王伐紂奠定了基礎,過渡到牧野之戰

(5)多媒體展示《牧野之戰示意圖》,請同學描述當時戰爭的景況,得出牧野之戰導致商滅亡西周建立。

(6)最後請同學分組討論教材23頁“動腦筋”分析回答: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原因,加深印象。並設問西周建立後怎樣才能鞏固統治,過渡到下一個內容。

三、課堂小結

利用歌謠來小結:

夏朝開國是夏禹,早期國家已建立。商湯滅夏建商朝,盤庚遷殷到殷商。

王位傳給兒子啟,禪讓從此變世襲。有名暴君是紂王,武王伐紂滅掉商。

夏朝經歷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課堂練習:

1.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東周

2.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局面開始於

A.禹B.啟C.桀D.周武王

3.下列國王中,生性殘暴並最終導致國家滅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紂③周厲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西周的眾多諸侯,是通過什麼產生的

A.奴隸制B.世襲制C.分封制D.禪讓制

5.辯論: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奴隸制度是一個非常野蠻、殘酷的制度,奴隸在社會上沒有任何的權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卻說:“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你的意見如何?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正方:進步;反方:退步)

(學生思考辯論略。通過辯論的形式使學生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並且引導學生知道雖然奴隸制很殘酷,但是採用奴隸制,生產力提高了,是社會的進步。)

6.課外活動:假期你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假如你是河南省歷史博物館的一名解說員,當參觀者向你詢問有關夏、商、西周興亡史時,你將怎樣向他們介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