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歷史典故

來源:果殼範文吧 8.02K

據說,釋迦牟尼向弟子迦葉傳授“正法眼藏”,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例“傳佛心穎。所謂“傳佛心穎,是指不立文字,不依經卷,惟以師徒之間的理解、契合而遞相授受。這種簡單易行的法門叫做“心傳”———以心傳心。

拈花微笑歷史典故

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東北有一座“靈鷲山”,因山中多鷲而且山頂似鷲形而得名,又作“靈山”、“鷲峰”、“鷲頭山”等。

釋迦牟尼曾經在這座山居住多年。《高僧法顯傳》中記載: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時曾登上此山,見到過當年釋迦牟尼說法和五百羅漢坐禪的地方。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記載:一天,釋迦牟尼在靈鷲山為眾人講說佛法,手拈金色的菠蘿花示眾。“菠蘿”,是梵文音譯,又譯作“波羅”、“優缽羅”等,音譯為“青蓮”。當時,大家不明白釋迦牟尼的意思,都沉默不語,只有迦葉“妙悟於心”而“破顏微笑”了。釋迦牟尼當即釋出:“我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拈花微笑”指的是“世尊拈花”而“迦葉微笑”。

“禪宗”覺得:菠蘿花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凡的地方,如果釋迦牟尼當時手邊恰好有別的'東西,他就會用別的東西來示眾了。關鍵在於理解釋迦牟尼的“涅??妙心”。釋迦牟尼並不是機要地把“正法眼藏”傳授給迦葉的,而是在公開場合為公眾說法,向公眾示意;但即使是智慧高超的舍利弗、悟道精深的須菩提,都沒有理解他的心意,只有迦葉以自己的心領會了釋迦牟尼的意思。

《五燈會元》、《釋氏稽古略》中,都講述了佛經裡面的這個典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