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4W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淺析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論文 ,歡迎閱讀。

淺析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論文

摘 要:我國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程序中,逐漸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並且這種民族精神始終都是激勵我國整個民族奮發圖強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在歷史教育過程中民族精神的有效滲透,對於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

關鍵詞:歷史教育;民族精神;關係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發展和進步的基礎和保障,也是一個民族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的有力支柱。因此,高校的歷史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合理的灌輸和滲透,使高校學生在瞭解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愛國情感。本文通過對兩者之間關係的討論,提出了在歷史教育中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關係

(一)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整合關係

1、正確認識“民族性”。歷史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歷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前,要理清“民族性”這一問題。我們常說的民族性融合了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兩種情感,這種民族精神是整個民族擁有的共同情感,其雖然具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但是這種精神層面的歷史文化積澱必須得到全體民族的統一認可。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民族精神最初源於鄉土精神,是將歷史程序中的點滴積累進行的有效放大。

2、歷史教育的前提是認知民族精神。對民族精神的正確認識是歷史教育的前提條件,要想正確的認識歷史,就要首先了解民族精神。歷史文化體現了民族精神的本質,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高校的歷史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歷史書籍和書籍之外的歷史知識,提高高校學生對有意破壞民族精神、隔斷歷史教育行為的正確認識和甄別。

3、民族精神的培養基於對歷史教育的認可。對歷史教育的認可是培養高校學生歷史精神的基礎和保障,如果高校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歷史教育,那麼,民族精神的有效落實和發展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只有加深高校學生對歷史的深刻認識和了解,其才能夠轉變原有的思維模式,認同自身的民族文化和內涵,理性的看待和解決歷史問題。

(二)歷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源

對民族精神提升的前提是人民對這種精神有著高度的認同感和認知感,形成這種高度的認同感首要因素就是全民的共同記憶,然而這種共同記憶則是通過對歷史教育的學習實現的。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華夏文明是整個人類歷史唯一沒被終端的持續文明。中華民族精神不僅以政治實體形式得到了延續,而且還被各個時期的有志之士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予以記錄,這不但是人類歷史的一份瑰寶,同時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依據和起點,更是我們後人進行歷史教育的依據和標榜。

(三)歷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鏡子

歷史教育能夠對民族精神進行科學、合理的反應,通過在歷史教育中灌輸和滲透民族精神,能夠使高校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積澱的文化和榮辱事件,從而加強高校學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局面的渴望。為了整個民族的進步,歷史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高校學生對我國悠久歷史的認識,並逐漸樹立起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觀。除此之外,歷史教育的效果直接決定著我國民族精神發展的前途和程序。因此,高校的歷史教育工作者要在歷史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愛國情感,並將這種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貫穿於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當中,促進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

二、在歷史教育中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突出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最寶貴的中華民族傳統,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世界各國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毫無疑問,愛國主義是歷史教育的主題,歷史教育應成為愛國主義的重要形式。通過學習歷史,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民族精神,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尊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和發展中,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中華文明,讓學生感到自豪與驕傲,激勵著學生學習和感悟。

(二)突出優秀傳統美德教育

優秀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基因。我們民族歷來是推崇以德立人的民族,以美德懿行作為安身立命之根,把道德修養作為最崇高的事業。從終身教育的大教育觀看,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人生的輝煌往往就是從學校開始的。 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的知識、情感需要為本,幫助他們培育民族精神和健康人格,樹立美好的道德觀。只有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才能更好地激發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

(三)通過歷史教材內容,落實民族精神教育

課堂教學中,學習中國古代史有關史實時,充分運用教材內容,適當補充一些課外內容,讓學生感受民族的優良傳統道德,淳厚民風,崇高氣節,感受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感人魅力。學生充分認識到:愛國主義精神廣泛滲透於道德規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中,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始終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始終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貢獻。 正是這種把群體道德視為道德核心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特有的以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優良傳統、美好品德總是代代相傳,不斷髮揚光大。

三、結語

高校的歷史教育要依託民族精神的支撐,並把民族精神作為核心價值觀,通過歷史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來讓全體高校學生保持一種積極向上、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也為了高校歷史教育水平和質量的共同提高,歷史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對歷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融?R貫通。

參考文獻:

[1]王玉欣.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關係[J].科技風,2016,23:17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