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教案(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9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歷史教案(精選15篇)

八年級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掌握火車和輪船、有線電視、照相和電影、新聞報紙和出版事業等在中國的出現及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習俗的變化。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意識、創新和探究能力。

3、通過“舊聞播報”、學習成果彙報、“設身處地”等環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聽從溝通的能力。

4、通過近代社會生活同古代現代社會生活的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思維能力。古縣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

情感、態度、價值觀

5、認識火車輪船的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認識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這是以中華民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代價的。

6、認識工業文明的傳入改造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促進中國社會的文化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以培養學生的社會進步觀。

7、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封建習俗觀念的改造作用,它是歷史的進步。

8、認識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引起精神領域的變化。

9、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革新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瞭解並體會近代西方工業社會文明促使中國社會在各領域所發生的變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等。

教學難點

1、分析變化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影響。

2、物質文明的變化是最根本的變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潛移默化中滲透物質決定意識的初步的唯物史觀。

3、理解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進步意義和侷限性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我的想法

一、匯入:“舊聞播報”

出示兩則新聞太空旅遊和烹飪機器人“那麼,100年前的中國社會生活是個什麼樣子呢?”引出課題

二、視訊欣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

那時的中國社會生活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組合作學習

1、分組

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強調社會生活是包羅永珍的,除了書本介紹的內容,它還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組。並提出各組學習過程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a、變化體現在哪裡?b、為什麼會發生這些變化?c、變化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給每個組發相應的補充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十分鐘)學生學習過程中,老師著眼於三個方面給於指導:

A、調動成員間的交流、合作。

B、指導學生整合資訊(書本、老師發下的補充資料、個人的知識經驗),從材料中的有效資訊中得出結論。

C、指導學生如何採取新穎、生動、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成果彙報。

3、學習成果彙報

老師給予點評和總結。

四、情景糾錯:

五、設身處地:

六、有話大家說:

“部落格留言版”

學生以新聞播音員的身份主動的“說”新聞

學生欣賞描述

歸納:(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會習俗)

學生討論、合作

各組派代表上臺

參與遊戲

培養學生的現場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生自然生成認識;科學技術使社會進步、生活變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認識。為課堂深入做好鋪墊。

提出問題提供資料,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導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方案策劃能力、合作意識和思維創新能力。

表達和配合

知識的反饋和鞏固

通過具體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體會近代社會生活帶來的變化及其侷限性。

隨意談體會,提出問題。課堂並不侷限於45分鐘,將課堂內容向課堂之外延伸。

八年級歷史教案2

[課程目標]

①講述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

②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的背景和出現轉機的原因,並說出中美關係改善過程中的三件大事。

(2)掌握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時間。

(3)掌握上海APEC會議的時間、主題、意義等。

(4)通過了解新中國外交事業的成就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及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作用。

(5)列舉和分析70年代中國對外關係的重大發展的史實,培養學生概括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課前蒐集有關資料。

(2)課上播放錄影資料,自我展示等形式,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國際地位在不斷提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70年代中國對外關係重大發展的史實表明從50年代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2)新時期中國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國際舞臺上,中國正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點]

1、尼克松訪華和《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

2、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恢復

3、中國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難點]

不同時期新中國外交方針的調整

教學思路:

[教學過程]

(匯入①)

錄相《石廣生部長在中國加入WTO後的現場講話》

(匯入②)

歷史照片《周恩來與尼克松的握手》教師帶感情地朗讀《尼克松回憶錄》中的.一段描寫。

(匯入③)

學生模擬尼克松發表計劃訪問北京的電視講話。

(匯入④)

複習舊課

[講授新課]

一、中美關係正常化

[議一議]

從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到尼克松主動與周恩來握手,中國與美國之間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那麼從拒絕到主動握手其間的原因有哪些?

(教師歸納)

美:敵對態度——美蘇爭霸——陷入越戰泥潭

中:中蘇交惡——對外方針變化——國際地位提高

共同要求改善關係

(故事會)

乒乓外交的幾個故事(或排小品“大球帶動小球”)

基辛格訪華的故事

[練一練]

請列舉中美建交過程中的三件大事

(補充)

中美建交後中美關係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分歧、**問題等都是不協調的聲音。

二、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提問)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時間?

(2)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如何化解的?

(3)你從喬冠華的大笑中感受到了什麼?

2中日建交和新中國建交熱潮的出現

(1)中日建交

由照片《田中首相訪華》提問:這張照片反映了什麼史實?

中日建交的時間?

(2)新中國建交熱潮的出現

從1971年7月到1972年底,一年多的時間裡,又有28個國家同中國建交。

三、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大顯身手]

學生小品:APEC會議上海籌備會現場採訪

[歸納小結]

1、APEC會議在中國召開說明了什麼?具有什麼意義?

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事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結]

以表格形式歸納新中國在三個時期的外交成就。

八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的原因及興中會成立的時間與地點;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著作;華興會、光復會的建立;孫中山創立中國同盟會的時間與地點,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同盟會的性質;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通過孫中山等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順應了時代潮流,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通過三民主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

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成了時代主流,孫中山、鄒容、陳天華等人為振興祖國,站到了時代的前列。通過教學,啟發學生繼承和發揚這些先進人物的愛國傳統、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外來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前仆後繼、不屈不撓鬥爭的歷史,又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歷史。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這種鬥爭史和探索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近代的光輝一頁。這場以武裝起義為特徵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同中國近代以前的歷次革命鬥爭和探索救國道路相比,都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它所取得的革命成果和提供的經驗教訓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寶貴財富,激勵著中國人民繼續民主革命的歷史程序。

19世紀末、20世紀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具體可以分為興起(1894年~1901年)、發展(1901年~1905年)、高潮(1905年~1911年)、失敗(1912年~1913年)四個階段。本節課所述事件主要發生在1894年~1905年,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與發展的階段。

重點分析:

⑴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

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的背景在於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嚴重威脅,像一個可怕的陰影,籠罩在人們的心頭。同舊式的舉人秀才不同,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已經懂得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對帝國主義的壓迫有敏銳的感受,有比較強烈的愛國心。當時不僅國內學堂紛紛成立,而且,出國留學成為一種風氣。掀起了向西方尋找真理的熱潮,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鬥爭的思想武器,大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對傳播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⑵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明確宣佈以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其中,建立中華民國和平均地權的提出,是同盟會和它的領袖孫中山的偉大貢獻。在同盟會成立以前,歷來主張_清朝政府的人都以恢復明朝或者建立漢族帝國為口號。1894年興中會所提出的綱領中有建立合眾政府一條,但不如同盟會所提的明確。同盟會成立以後,建立民國的思想很快就普遍起來,建立漢帝國的話從此很少有人再提。

它的重大意義在於它的組織形式、組成人員的成份和它的綱領,說明它既不同於舊式的會黨或祕密結社,也不同於成立前的各省區的革命團體。它是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難點分析

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三民主義的關係

二者之間既有聯絡又有區別。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孫中山將其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教法建議:

關於“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作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宣傳家,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都是個性鮮明的人物。可事先安排學生略做準備,在課堂上給大家講述這三位宣傳家的事蹟,同時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和同學的講述具體歸納出章炳麟、鄒容、陳天華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內容,培養概括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

關於“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既要了解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組織來源等基本資訊,同時更需要明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所具有的重大歷史意義。教師應就它的組織形式、組成人員的成份和它的綱領展開講解,使學生明確同盟會與過去的一系列革命團體不同而成為革命政黨。

關於“中國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同三民主義的關係”這是學生感覺學習起來比較吃力的地方,作為國中學生,教師要注意不要講的.過於艱深,只要明確二者之間既有聯絡又有區別,能夠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綱領和民族、民權、民生主義正確對應,稍作了解即可。

教學設計思想

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用配套課件實行以講為主的多媒體綜合教學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本資源庫提供的網路型課件,進行網路教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教學難點:同盟會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關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是什麼?中外反動勢力對人民的鎮壓與搜刮,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覺醒,他們逐漸地認識到要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必須_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一場偉大的推回清朝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開始了。它是怎樣開始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孫中山是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展示孫中山像、介紹生平)他從27歲開始由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成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從此開始走上_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革命道路。

1、興中會的成立(1894)

1894年11月,孫中山到檀香山,在那裡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把“驅除繼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作為革命綱領。要求會員為_清政府和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而鬥爭。興中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興中會成立後,立即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

2、孫中山派陸皓東等籌劃廣州起義

孫中山派陸皓東在廣州組織革命機關,準備發動起義。但是起義還未發動被廣東官方發覺。陸皓東等人被捕遇害。孫中山倖免於難,但清政府命令通輯孫中山。孫中山並沒有因此次起義失敗而氣餒.他斷髮改裝流亡國外,考察日、美、英各國社會情況,發展革命組織,準備再次發動起義。

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使許多進步的中國人對帝國主義侵略本性及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的關係,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首先覺醒的是知識分子。他們大力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

1、上海、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

上海的新興工業比較發達,日本的東京是中國留學生的聚居地,成為革命宣傳的中心。

(展示有關圖片)革命知識分子通過這些刊物發表文章,翻譯書籍,大力鼓吹革命,抨擊清政府,宣傳民主思想,批判改良主義,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作了思想準備。(看教材中有關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的圖象、生平及他們宣傳革命思想的內容並讓學生思考:“他們宣傳的共同點是什麼?”)他們宣傳的共同點是_清政府,建立共和國。

2、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保皇派諸流把光緒皇帝說成是前所未有的“聖明君主”,要人們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上。章炳麟針鋒相對寫了《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提出革命是除舊佈新的良藥,合眾共和“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這篇文章是當時傳誦的名作。文章在《蘇報》上發表。

3、鄒容的《革命軍》

鄒容19歲時寫成《革命軍》一書,這本書雖只有兩萬字,但充滿熱情,書中高唱革命的讚歌,主張用革命來_清朝的統治,求得中國在世界上的獨立地位。魯迅曾說:“倘說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做的《革命軍》。”

4、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

(閱讀課本中《猛回頭》摘錄,思考作者在這裡宣傳的是什麼思想?)作者在這裡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及清王朝的走狗本質。在書中宣傳要驅逐外國侵略者,恢復民族主權,_清政府。這兩部書出版後,成為革命派極為重要的宣傳品。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和鼓舞力量。許多革命分子將它祕密翻印成千上萬冊,廣為流傳。毛澤東少年時代在湖南家鄉也曾受過陳天華小冊子的影響。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各種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組織紛紛建立,並終於在1905年8月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這個時期成立的革命團體與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相比,有兩個明顯的特點:(1)成員以知識分子為主,不同於興中會的以華僑為主體;(2)成立於國內(長沙、上海、武漢等地),不同於興中會成立在國外。這些革命團體的相繼建立,標誌著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這些革命團體猶如革命的火種在各地點燃,為以後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為革命成燎原之勢準備了條件。

1、華興會、光復會

(展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的表格,由學生介紹華興會、光復會的大致情況)問:這些革命團體的共同奮鬥目標是什麼?學(_滿清統治,恢復中華。)這就為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成立奠定了基礎。(展示有關圖片)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

2、同盟會的成立1905年8月東京

為推動革命運動更有力地向前發展,1905年孫中山聯合各革命團體的成員於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展示有關圖片)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驅除繼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展示)是同盟會的政治綱領。

4、同盟會的性質

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問:為什麼說中國同盟會是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看課本有關內容)①有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領。②有以孫中山為首的領導機構。在同盟會成立大會上,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還選舉產生了議事部、司法部、執行部,建立了領導機構。同盟會總部設於東京,下有國內東、西、南、北、中5個支部,國外華僑中有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4個支部。國內支部下按省設立分會,並且推定分會負責人。③中國同盟會創辦機關刊物《民報》,作為宣傳革命的機關刊物。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人一個新的階段。

5、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綱領闡發概括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展示)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小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滿面瘡瘦、遍體鱗傷,疾根在於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結合,”從而孕育了中國民主革命。孫中山站在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前列,章炳磷、鄒容、陳天華宣傳倡導_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同盟會闡發的三民主義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程序。

板書設計: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1、興中會的成立(1894)

2、孫中山派陸皓東等籌劃廣州起義

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1、上海、東京成為宣傳革命的中心

2、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3、鄒容的《革命軍》

4、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

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1、華興會、光復會

2、同盟會的成立(1905)

3、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4、同盟會的性質

5、“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八年級歷史教案4

課程標準

列舉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史實。認識教育發展在“科教興國”戰略中的地位。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展開討論,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觀點,學會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學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知識與能力:瞭解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的發展規劃及其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三個面向”;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指導學生學習“三個面向”的題詞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習基本的調查研究方法,培養學生進行史調查和社會調查的能力,並學習撰寫調查報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教育事業輝煌成就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

通過調查,加深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增強熱愛家鄉的觀念,樹立學好本領、建設美好家園的志向。

教學過程

匯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話題,“你能給這幅照片加上你認為最恰當的標題嗎?”由此匯入新課。

一、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為什麼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說一說: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人民教育事業發展的可喜成就。

記一記:“三個面向”的題詞。

理一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蘇明娟的兩張照片說明了什麼?

小調查:你所在社群普九實施情況(入學率及原因)

課後延伸:

小組討論:

“你準備怎麼幫助失學兒童?”或以“讓我們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陽”為題,寫一封倡議書。材料閱讀:“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於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在聽取關於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方案彙報時的講話

“中央提出要以極大的努力抓教育,並且從中國小抓起,這是有戰略眼光的一著。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的責任。”

——1985年5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誰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戰略主動地位。”

教 育 立 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教師資格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希望工程

“大眼睛”蘇明娟當年手握鉛筆“我要上學”的照片為很多人所熟悉,那雙充滿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以這張照片為標誌的希望工程也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動。

10年來,這張照片已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悉,以這張照片為標誌的希望工程也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慈善活動,社會各界捐建的希望國小總數達8335所,救助失學孩子累計達230多萬名。

10年後的今天,希望工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青基會推出了希望工程遠端教育計劃,目的是為了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力爭在儘可能短的時間裡讓全國貧困農村國小都建起遠端教育網站。蘇明娟再次成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發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發展的概述。指導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重點大學、專業設定、科研成就、學位制度等方面)。

論從史出:高教發展資料比較(高校數量、在校人數等),說明高教的大發展。

實地調查:選擇本市你所感興趣的一所高校,瞭解它的歷史與發展現狀,加深對我國高等教育的認識。

八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2)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新文化運動的分析,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出發,聯絡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與影響,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書中有關白話文的材料,培養學生對於歷史新事物的鑑別和理解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義。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麼把鬥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

1898年,一個18歲的中國青年到南京參加科舉考試,考場裡有個考生聚精會神地念著自己的八股文,每到得意處便大喝一聲:“今科必中!”這個青年在一旁看得發呆,心想若是此等迂腐之人考中舉人得了勢,不知會把國家搞成什麼樣子。從此之後,他對封建制度深惡痛絕,踏上了尋求真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1915年9月,這位曾投身於辛亥革命的志士在上海創辦了一本名為《青年雜誌》的月刊,不久改名為《新青年》。正是這本雜誌高舉起“科學”與“民主”的大旗,拉開了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的序幕,這場思想啟蒙運動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新文化運動。出示課題。出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為什麼稱為新文化運動呢?新文化是與舊文化相對而言,是對千百年來的歷史沉積而成的封建文化的無情批判。那麼為什麼會在20世紀初的`中國產生這樣一場新文化運動呢?首先我們來看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

學生們回憶一下辛亥革命最大的成果是什麼?(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師:中華民國成立後,從西方傳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受到知識階層,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歡迎。

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以後又是怎樣做的呢?(出示袁世凱登基、祭孔圖片)。這些說明了什麼?什麼是孔子之道呢?指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其核心內容是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指仁、義、禮、智、信)。歷代統治者以此來束縛人們的思想。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裡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引導學生思考:尊孔復古是反動的封建逆流,而帝國主義在當時處於先進的資本主義,它們為什麼支援尊孔復古?教材中的“對內對外,兩無遺憾”是什麼意思?

討論:新文化運動是不是幾個青年憑空造出來的呢?

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看影片片斷同時思考下面幾個問題: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口號、代表人物、內容。(多媒體先出示問題,然後播放影片)。

看完影片後,提問: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標誌是什麼?

生回答後投影展示《青年雜誌》、《新青年》,並簡單介紹。

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什麼?(民主、科學)

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投影出示陳、李、胡、魯四位人物。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歡迎,先請四位做自我介紹。然後我們請這幾位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來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這是在《新青年》旗幟下聚集起來的一個生氣勃勃的知識群體。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可以概括為四提倡、四反對)

(1)提倡民主,反對專制。也就是提倡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反對封建獨裁;

(2)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強調的是用自然科學一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反對封建愚昧;

陳獨秀《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 和“科學”的口號,他說:“我們現在認定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麼是民主?什麼是科學?

民主:指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學:指自然科學及看待客觀事物的科學觀點。

(3)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強調從個人有獨立自主權利的觀點出發,提倡獨立思考,反對依附古人,反對盲從封建權威,反對做習慣勢力的奴隸。要求從封建傳統下解放人的個性與才能,使其能夠得到自由的發展;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

(4)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用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反對模仿古人,反對言之無物。鬥爭鋒芒直指孔教,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提倡民主和科學在今天過不過時呢?

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讀新文化運動的主旨。(生齊讀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

師: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年大戰後的歐洲人充滿了憂慮和悲觀,連西方人自己都對自身的文明表示懷疑。世界的形勢和國內的現實使國人感到資產階級思想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是什麼事件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呢”?(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聲終於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擁有事實的理論,具備了征服人心的說服力。越來越多的人看到,決定人類命運的已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是社會主義。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讓新文化運動有了什麼樣新的發展呢?

李大釗等人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進入到一個新時期。

新文化運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生回答。

中國新文化運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它是我國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第二,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是,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一點一直影響到後來。

我們的先輩們為了救國救民,追求真理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該怎樣做呢?讓我們一起來宣誓。

全體起立宣誓:

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當學習和繼承新文化運動先驅者們那種勇於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學習的精神,將民主和科學的兩面大旗舉得更高更高!我們作為未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參與者,應當學習和繼承他們那種敏銳的政治眼光、為維護祖國的進步,積極創造新事物而不懈奮鬥的精神,將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現代化的強大國家!

讓我們為之而努力奮鬥吧!老師總結了一首歌謠,幫助同學們來記憶這一課的內容。出示歌謠。

新文化運動歌謠

新舊思潮起衝突,

《青年雜誌》運動搞。

民主科學搖大旗,

陳李胡魯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馬克思主義響中國。

新文化運動載史冊,

人們思想大解放。

八年級歷史教案6

課程標準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瞭解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教師適當補充一些課外材料讓學生閱讀;引導學生編寫、表演小歷史劇;引導學生課後撰寫題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論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教學過程

1、匯入

我國是小農經濟佔優勢的國家,如何改造農民個體所有制,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這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之一。

2、小歷史劇:《雞毛飛上天》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3、議一議:國家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有什麼必然性?

4、看誰找得快:學生在教材上找出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方法。

5、看圖片《農民紛紛申請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北京郊區農業實現合作化,農民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加深認識。

6、教師簡單介紹手工業合作化的情況。公私合營

7、身邊的歷史:參觀當地的一兩個老字號店鋪,並請管理人員簡單介紹一下該店鋪在公私合營時的情況,瞭解其發展歷史與現實狀況。(成果彙報)

8、教師解釋“公私合營”的概念。

9、學習與思考:為什麼說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了?

八年級歷史教案7

[課標內容]

(1)講述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實。

(2)以我國參與“亞太經合組織”的活動等史實為例,說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了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美建交的經過,分析其重大意義,提高學生分析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討論十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蒐集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另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過程及中國合法席位恢復後在聯合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重大意義。

(2)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及閱讀課文有關內容,瞭解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美關係發展的情況,認識中美建交的重大意義及中美關係發展曲折複雜的原因。

(3)閱讀課文,瞭解我國新時期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的特點及外交活動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中美建交,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

(2)新時期,中國外交方針的調整適應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認識維護國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提高綜合國力也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為人類進步做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中美建交和新時期外交新局面的開創。

難點: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教師講述及問題討論教學法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什麼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它的提出有什麼重大意義?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我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體現,標誌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構成了世界各國相互了爭與生產共處的堅實基礎,獲得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政府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取得了許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匯入新課

一、另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美國阻撓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2、中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及其意義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訪華及上海《中美聯合公報》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三、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1、新時期的外交成就

2、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結]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外交活動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為國際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力量。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必將對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做出更大貢獻。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習題。

[第25課時]

講評第五單元測試試卷

[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第五單元測試試卷,引導學生訂正失誤的地方,幫助學生分析失誤的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複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會學生學會查缺補漏的方法。

鼓勵成績較好的同學繼續努力,對成績較差的同學,給予樹立信心,激勵他們迎頭趕上。

[教學過程]

一、發放試卷

二、講評試卷

三、引導學生自己訂正考試失誤的知識點

八年級歷史教案8

一、 課程標準

1、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瞭解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3、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和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瞭解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

3、瞭解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國有企業的改革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調查、收集這一時期的資料,培養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讀圖、識圖的能力

2、通過收集資料,著重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整理,獲取資訊的能力,辨證分析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繁榮昌盛的強國之路,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好處,從而進一步確立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2、體會我國在全面地創造性地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程序中同樣經歷了艱辛探索;

三、重點與難點重點:

1、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

2、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難點:

1、初步認識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 理解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四、課前準備

教師:

1、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和影視資料,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2、佈置學生課前調查自家近二十年來擁有家用電器情況的變化;

學生:

1、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圖片;

2、以組為單位,彙總好調查資料;

3、收集過去的一些購物票證,如布票、糧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活動法、啟發引導法;

學生學法:

1、調查、收集、整理資料;

2、學會利用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歷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12月18日)請每組派代表上臺彙報社會調查的資料資料。想一想:

1、從彙報資料中你感覺到什麼樣的變化?

2、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格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三、國有企業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個方面進行

1992年起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說一說中國最早四個經濟特區的名稱;

2、閱讀對外開放示意圖,找出下列地區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廣州、上海

3、請根據對外開放示意圖說說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八年級歷史教案9

一、學生分析

1、八年級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八年級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歷一次深重的民族災難,它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但損失之慘重超過了鴉片戰爭以來歷次外禍之總和;下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在這以後中國更為全方位地被迫開放,並且相繼受到大規模的軍事侵略,是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積貧積弱現象徹底暴露,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也正是這場戰爭,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危機也是轉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讓國中生深入認識甲午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並從中吸取教訓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難點

重點:

黃海海戰中鄧世昌的主要事蹟及《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難點:

為什麼說《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永和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的起因和經過;鄧世昌與黃海海戰;《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養:

(1)引導學生分析甲午戰爭清軍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歷史問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通過深入探討甲午戰爭的影響,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

3、情感體驗:

(1)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

(2)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學方法:

1、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地圖、聲音、影像、動畫、文字資料,同時,讓學生參與多媒體操作,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裡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教材共分為黃海海戰、《馬關條約》、和瓜分中國的狂潮三個子目。為使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做了變動,教學線索安排如下:

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影響啟示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並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證,使學生的理性認識得到昇華和提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對聯進入新課。上聯是:“內無相,外無將,不得已玉帛相將”,下聯是:“天難度,地難量,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問題:“玉帛相將”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後,教師設問: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殘敗,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戰爭起因。提問:對日本發動這場戰爭的原因,你有什麼認識?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戰爭的性質。接著用簡短的語言講清中日兩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戰爭的經過。戰爭經過包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旅順大屠殺、威海衛戰役。利用多媒體演示,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動態形式,在有限的時間裡展示每個戰役的特點。再現戰爭場面,讓學生明確概念,掌握要點,啟動思維,深化知識。講完經過後,提出問題:清軍為什麼戰敗?讓學生去思考探討,得出教全面的結論,然後展示一副對聯:“普天同慶,萬壽無疆;三軍戰敗,割地求和”。

4、戰爭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可濃縮為八個字:割地、賠款、開埠、設廠。這是本課的重點。可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每組由一名代表闡述條約內容給中國造成的危害。

5、戰爭影響。教師引導:甲午戰爭的慘敗,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以外,這場戰爭對中國、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還會造成什麼影響?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訓與啟示。從戰爭的失敗中得到什麼教訓?對今天有什麼借鑑意義?這兩個問題有助於幫助學生從理論上升華認識,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是本教學設計的初衷。

八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義和團的成員、組織形式和活動地區。平原大捷。“扶清滅洋”的鬥爭口號。義和團勢力在京津地區的發展。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鬥爭。中外反動勢力對義和團運動的鎮壓。《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

通過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教學,使學生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是義和團反帝愛國性質的具體表現。“扶清’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反映了農民階級的階級侷限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通過學習、分析《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波瀾壯闊的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中國人民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是使中國免於淪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爆發的義和團運動,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它沉重地打擊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是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爭的英勇表現,表現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下失敗,清政府同帝國主義國家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重點分析:

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是本課重點之一。這是認識義和團運動性質的重要依據,義和團運動始終把鬥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是義和團反帝鬥爭的具體表現,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鬥爭的精神。《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另一重點內容。《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了。

難點分析

“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是本課難點之一。它涉及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19世紀末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關係,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扶清滅洋”口號的.含義學生也不易理解。這一口號的提出,正是當時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矛盾尖銳的集中反映,具有樸素的愛國意識,能夠吸引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到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來。但這個口號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也導致義和團對清政府放鬆警惕。

清政府同義和團的關係是另一個難點問題。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的政策,從“鎮壓”到“招撫”再到“鎮壓”,其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終消滅義和團,只不過是手段不同而已。而義和團由於受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一開始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對清政府放鬆了警惕。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匯入新課:可以聯絡所學知識提問。讓學生回憶: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然後教師指出,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2.義和團的興起:

①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結合課本內容和多媒體課件,講清義和團的活動地區、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指出平原大捷是義和團從興起到壯大的轉折點。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講清“扶清滅洋”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認識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別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當時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這一口號的核心是“滅洋”。最後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這一口號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3.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這是本課重點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體資料,講清以下幾個問題:

①帝國主義為什麼要侵略中國?其目的是什麼?與以前的侵華戰爭相比有何不同?

②義和團在天津、北京地區的英勇鬥爭。

③義和團運動的失敗:引導學生了解清政府對待義和團策略上的變化,認識到:不管採取何種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滅義和團,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動本質。

④八國聯軍的暴行:通過教學,是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凶惡的敵人。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4.《辛丑條約》:這是本課另一重點。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幫助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幾個方面掌握條約的主要內容;然後引導學生逐條分析條約的危害性;最後得出結論: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教法建議

本課學習完以後,學生完整地學習和認識了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把這個過程用一種方式簡單的展現出來,可以以列表、圖示、問答、列舉等各種方式。內容應該包括歷次侵華戰爭、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影響等。主要想通過這個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歷史問題的概括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單元小結的意識。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義和團反對八國聯軍的鬥爭;《辛丑條約》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扶清滅洋"口號及清政府與義和團的關係。

教學思想:

本課內容較多,而且在中國近代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教學上要遵循"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學習歷史。這一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歷史問題能力的好素材。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人進行了哪些鬥爭?(學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民族資產階級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緊接著農民階級又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

二、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在山東興起(螢幕顯示《義和團運動的形勢》示意圖)

①從義和拳到義和團:根據教材講明義和團的名稱、組織形式和主要成員;然後,請學生看書,進行師生問答:

師:19世紀末,義和團為何把鬥爭矛頭從反清轉向了反帝?

生: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敵人。

師:很好,那麼義和團運動為什麼首先在山東爆發呢?

生(思考後):山東受侵略最嚴重。

師:都有哪些國家侵略過山東?

生(思考、議論):日本、德國、英國。

②"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解釋這一口號的含義,然後進行師生問答。

師:我們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動的,義和團為什麼還要"扶清"呢?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生:義和團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時作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八年級歷史教案11

[課標內容]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分析中國近代雖然科學技術落後,卻出現了詹天佑、侯德榜等傑出的科學家和專家的原因,初步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找尋資料、討論和上臺講故事等方式,感知科學技術專家的傑出貢獻,體會科學技術對於興國強國的重要作用,積累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狀總的知識,並使學生學會在交流中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近代傑出的科技專家詹天佑、馮如、李四光、侯德榜為救亡圖存、振興國中華,努力趕超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熱血報國的赤子之心,認識到科技成就取得源於不迷信外國權威和勇於挑戰困難,源於在繼承前人學識基礎上的大膽創新,培養學生愛祖國愛科學的良好品質。

[重點和難點]

重點:詹天佑、李四光、侯德榜三位科學家處於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

難點:詹天佑、李四光、馮如、侯德榜四位科學家和專家取得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所具有的精神品質的共性。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一、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二、馮如和飛機制造

三、李四光和地質力學

四、侯德榜和“侯氏制鹼法”

[小結]

讓學生討論:四位中國近代科技專家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引導學生形成對他們的共性認識,明白成為一個優秀科技人才所必需的條件,繼承和發揚他們立志圖強、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以及熱愛祖國、努力為國爭光的壯舉。

[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習題。

八年級歷史教案12

[課程標準]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變化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變化。

(2)培養學生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4)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安排學生採訪或社會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為第一手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

(2)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制度,資料。用數字有力說服,實施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3)採用“舉辦小型展覽會”、“編寫歷史小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歷史發展觀和進步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人們在社會生活方面發生的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2)認識到國家關於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重點]

改革開放後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

[難點]

改革開放後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組織學生有“節奏性”的活動,對比觀察民國時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會調查、實物展示等,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變化現象及其內涵。

[教學過程]

匯入: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學生分為四組分別通過調查、採訪瞭解改革開放前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講解]

[服裝表演]

[小品表演]《搶購》

[資料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275.6元

20xx年城市居民衣著人均消費537.5元

2、食

[年夜飯調查](地點、內容、花錢數、原因等)

[實物展示和解說]學生蒐集的各類票據

[小故事]傷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學生(或小區)家庭住房情況調查。

(資料展示)國家統計局住房調查統計資料。

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雲昌“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會調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變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設調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對比]:文成公主入藏當年走了三年,今天請你護送文成公主入藏你會選擇怎樣的方式,大約要用多長時間?

二、就業和社會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變

[創設情境]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大學生人才交流會隨處可見。

[採訪](1)年輕人如今的就業觀念

(2)年長的'教師他們年輕時的就業觀念

(3)下崗的父母瞭解其下崗的經過及再就業的情況

[討論]“鐵飯碗”的打破是好事還是壞事?

為了選擇更好的就業機會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準備?

2、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錄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資料展示]

(1)到20xx年底全國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1.4億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社會發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xx年6月的99.3﹪。

(3)到20xx年8月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人數達8200萬人。

[談一談]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給你帶來的感受?

板書設計:

2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衣食住行的變遷

對比改革開放的前後變化

二、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就業保障

1就業制度的改革內容

2就業保障體系的內容及作用

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課堂的動腦筋

教學後記

本節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採用自學的方式,學生掌握快,知識通過對比牢固,效果好。

八年級歷史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課是從經濟方面縱向概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及特徵,並介紹了晚清時代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及其創辦的大生紗廠的興衰。內容較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躍性強。

【學生分析】

對於近代的民族工業發展瞭解很少,但對當代的民族工業發展有一定了解。通過對近代政治史的學習,已經模糊地認識到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化有一定的聯絡。

八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分析史料和歷史圖片的能力。

【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知識現狀,引導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從而做到溫故而知新。

2.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通過分析大量的史料得出歷史結論。

3.注重以歷史知識為載體,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4.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絡,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目標】

1.應掌握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開端、初步發展、黃金時期、凋敝破產的情況。

2.應培養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以及發展中的困難是什麼?

應培養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中呈現的特徵。

3.應認識到近代中國的落後是由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所導致的,具體說是帝國義和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的'結果。應認識到以張謇為代表的一些實業傢俱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精神,他們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

能深刻體會到沒有獨立的國家主權,沒有和平穩定的環境,經濟就不會發展。

【教學流程】

一、匯入設計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

1.老年人口中所說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釘其實就是什麼?為什麼要加“洋”字?這表明了什麼?

2.今天我國的有些民族工業品牌也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說明什麼?

學生活動:探討、回答。

(1)說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很多東西都需要進口。

(2)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像海爾集團、康佳、TcL等都走向世界市場。

教師活動(引導):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很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設計理念:【關注現實生活,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關注學生的興趣,激趣導學】

二、新課探究

1.民族工業的發展階段

(一)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清末到洋務運動)

教師活動(展示課件):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引導學生體會含義;並鼓勵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大膽判斷: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開端是?為什麼?

學生活動:體會近代民族工業的含義,並就老師的問題作出判斷,回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是從清朝末年到

洋務運動為開端的。因為,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特別是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刺激下開始的。

設計理念:【考察學生對已學過的歷史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

(二)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1.與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有關的歷史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從我們學過的近代史中找一找還有哪些歷史事件對民族工業的發展有推動作用?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的刺激、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設計理念:【檢查學生頭腦中的感性認識,對學生認識現狀有所瞭解,以便加以引導。給學生創造參與課堂的機會】

2.甲午戰後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及原因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甲午戰爭前後企業發展表格

學生活動:分析表格,得出歷史結論,認識到甲午戰後民族工業初步發展,並探究其原因。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允許民間辦廠促進了民族企業的發展】

教師活動:佈置閱讀教材匯入框內容及第一段課文狀元實業家──張謇。探討:是什麼因素促使張謇放棄高官厚祿,去開辦大生紗廠?他身上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活動:閱讀、分析、回答。(1)《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中國廉價原料、廉價的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張騫深感要晚會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2)

張騫興辦放棄高官厚祿興辦實業的愛國精神和不畏世俗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設計理念:【通過張謇創辦實業的典型例子讓學生認識到“實業救國”思想也是甲午戰後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教師活動(置疑):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哪個時期?分析書中統計表,探討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發展快的原因?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回答。(1)大生紗廠發展最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2)第一次世界大戰

其間,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發展機會,進入

了“黃金時代”。

設計理念:【注重通過歷史資料和統計數字直觀地認識歷史】

(四)受挫、破產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教師活動:(1)置疑:大生紗廠結局如何?為什麼?

(2)佈置閱讀課本小字材料:榮氏兄弟創辦企業的興衰。

(3)出示課件:陳啟源辦廠xxx;四大家族與榮氏企業。

學生活動:分析歷史資料,回答問題。

學生回答:(1)最後被外國公司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

棉紡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銷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做後被吞併。

設計理念:【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工業發展中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民族資產階級必然有革命的一面】

小結:導致近代民族工業長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資產階級具有革命的一面,所以有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但由於軟弱、妥協,最終不能領導中國革命成功。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教師活動(置疑):我們已經縱向瞭解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你能一句話概括一下發展的特徵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

設計理念:【承上啟下,帶出相關問題,激勵學生探究】

學生活動:分析書中所給的3幅照片,說說民族工業在行業發展上的特徵。打開彩色地圖,分析民族工業分佈的地域特點。

深受三座大山壓迫總體水平落後-----表現在(1)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2)地區發展不平

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從圖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能力】

三、小結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民族工業發展的歷程,點出應掌握的知識點。

設計理念:【畫龍點睛,明確問題,理清學生思路】

四、出謀劃策活動

教師活動(出示課件):分析課本上的材料,這段話反映了什麼問題?

毋庸置疑,加入wTo對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但我們更應該清楚地看到,大量優質價廉的進口品種衝斥我國市場,對我國民族工業無疑是個很大的挑戰。請你為我們民族工業的發展出謀劃策。

學生活動:討論、分析、自由表達。

設計理念:【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在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歷史責任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1.民族工業的產生、初步發展(萌芽階段)──黃金時期──蕭條破產階段

洋務運動甲午戰後一戰期間一戰後至新中國成立

發展原因發展原因發展的障礙

2.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艱難曲折、落後、不平衡

八年級歷史教案14

[課程標準]

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

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瞭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資訊的能力。

(5)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誌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瞭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複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條是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最後這兩條線索合二為一,兩者都為我國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樹立了嶄新的國際形象。

[教學過程]

(匯入①)

補充完整本課導言中的小故事(由學生講)

(匯入②)

日內瓦會議錄相

(匯入③)

毛澤東接受羅馬尼亞大使遞交國書儀式小故事

[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我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

[說一說]

面對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你認為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材料二)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①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建立後我們採取了什麼樣的外交政策?

②在這個外交政策下,我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績?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嗎?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7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得到25個國家的公開承認,你能說出這17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嗎?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國由於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的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法外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150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現實?

②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什麼不同?導致了怎樣不同的後果?

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比一比]

①什麼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每組選兩名)

[補充]

關於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由來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放錄相《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設歷史情境

(動腦筋)

①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② 中國代表團此去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④假設

a、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

b、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予理睬

這樣做分別會出現什麼情況?

⑤ 中國代表團是怎樣因勢利導扭轉局面的?

⑥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故事會)

同學們講有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萬隆會議現場報道

採訪周恩來總理

(動腦筋)書74頁

(補充資料)“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並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援,而不是互相有裡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小結]

(談一談)

1、今天我們共同瞭解了新中國建立後我國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談談你的感想?

①你知道什麼是“萬隆精神”嗎?“萬隆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適用嗎?(請舉例說明)

八年級歷史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中華民族在20世紀走過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鉅變。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鉅變,是中國近代化艱難起步程序中的重要環節。它-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此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發展。從中國近代化的程序來看,洋務運動的歷史功績是為近代化留下了雖然菲薄卻又極其珍貴的物質遺產,維新派的歷史功績則是為近代留下了雖然曇花一現卻影響深遠的政治遺產。這樣,中國早期近代化程序的艱難和曲折,成為呼喚辛亥革命到來的社會要求和強大動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則為辛亥革命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條件。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民的革命洪流洶湧澎湃,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相繼爆發。

本課的主線可以歸納為:準備——爆發——結果。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終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本課的重點是辛亥革命:通過了解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及其革命綱領,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質;通過了解中華民國建立前後的鬥爭歷程,進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課的難點是如何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深遠,如何通過史實總結出來,這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這些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二、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平時喜歡競爭,民主氣氛比較濃,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們的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2、本課根據課標的要求有兩個層次:一是知識層次,二是運用層次。學生通過一年的學習,對知識層次的東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決,像“瞭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知道武昌起義”這個要求,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提取教科書中提供的各種資訊,學會自主學習。而對於“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這個第二層次目標,則可讓學生通過課外查詢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小組探究的方式去實現。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學習小組的解說、討論活動,讓學生學會交流學習體會,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3、教師在課堂上內,採用播放有關音像資料,創設情境,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或引起學生共鳴。教師就有關問題啟發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和討論,使學生真正有感而發,最後達成共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採用小組為單位,競爭回答課堂提問,以積分的形式評出本課“學習小組”,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集體榮譽感。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概括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製作歷史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瞭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情況,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課文掌握製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瞭解孫中山進行的主要革命活動;巧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查詢有關材料,瞭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瞭解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的能力和運用史料支援觀點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一代偉人“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繼承他“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偉業;使自己具有胸懷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奮鬥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互相幫助的精神和競爭精神,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1、網路平臺教學法:知識容量大。

2、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比較適合學生的課堂活動,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比較自然地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滲透情感教育。

3、問題教學法:根據國中學生具有好勝和集體榮譽感的特點,課堂採用小組競賽形式,大部分問題的回答都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學習自覺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效果較好。

4、講述和競答法:講述歷史小故事和問題競答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

五、教學或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學生按小組收集孫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有關故事(可根據課文內容的先後順序,各小組抽籤分別準備)。

2、教師提出思考題:20世紀中國有哪三次歷史性鉅變?辛亥革命有何歷史意義?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這個思考題是各個小組都要準備的,並且要儘量找到支援自己觀點的史料。

3、教師為學生提供相關的網站、書籍名稱等查詢資料的途徑。

4、學生課前明確分工,選出組長、發言人,主動查詢資料,收集圖片、照片、音像資料、文字資料等等,在教師的指導下,編寫解說詞、製作課件等。組內交流,以便於上課時,能快捷調出所用資料;同時,要設計多種表達方式來歸納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編演歷史劇小品。

5、在準備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分配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從中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二)教學或活動過程

1.匯入新課:出示孫中山的畫像及播放電影片斷《辛亥風雲》。

設問:同學們知道孫中山的哪些事蹟?孫中山為何被稱為“國父”?為什麼說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下面讓我們帶著疑問走進孫中山的青少年時代,瞭解歷史的真知。(板書課題)

(設計理念:以歷史故事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學習新課

(1)故事擂臺:

學生活動:組內指定專人講述、專人協助播放圖片、多媒體影音材料,或表演以增加故事的生動性。

第一組:講述青少年時代的孫中山、孫中山棄醫從政的故事。

(教師點評:這些史實說明青少年時代的孫中山就樹立了胸懷大勇的風範)

第二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講述“孫中山上述李鴻章”的故事,講述興中會的成立、同盟會的成立等。

(教師點評:這體現了孫中山“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

第三組: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的故事,其中主要是武昌起義的故事。

(一邊播放武昌起義的錄象,一邊講述起義中的歷史情節,烘托氣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網路展示“武昌起義後形勢圖”,讓學生找出宣佈獨立的省份,並圈出來。

第四組:中華民國建立的故事,如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統帝退位等。

在講故事時,教師要著重指出需要把握的重要歷史事件:

創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最先採取武裝鬥爭的革命方式——資產階級革命

創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

(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旗幟?或問:為什麼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設計理念:學生要參與表達,要注意交流過多或過少的不足。)

引導學生用製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舉出孫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蹟(可用表格、圖示或列舉法)。

1894年,創立興中會

1895年,發動廣州起義

1900年,發動惠州起義

1905年,創立同盟會

1906年,發表三民主義

1906—1911年,革命黨人在其影響下發動了多次起義

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問題競答

孫中山的名字從何而來?孫中山棄醫從文值得嗎?什麼事件使孫中山意識到救中國只能用武力-清朝?這一事件發生在哪一年?同年發生了什麼戰爭?當時孫中山幾歲?為什麼說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面性的資產階級政黨?武昌起義發生在哪一年?這一年是農曆什麼年?中華民國是哪年成立?哪年哪個皇帝下詔退位?民國元年是公元多少年?中華民國第一位臨時大總統是誰?中華民國-了什麼政權?它又是如何鞏固政權的?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有何關係?

(設計理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進一步瞭解和鞏固基礎知識。)

教師加以小結和點評:

1、組織規模、領導機構、政治綱領、機關刊物等方面分析,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同盟會。

2、孫中山領導下,革命黨人愈挫愈奮,一次次的武裝起義,最終推動武昌起義的爆發,武昌起義的成功,中華民國才得以於1912年成立。

3、要充分利用課本中“武昌起義形勢圖”,說明武昌起義後全國大部分省份已脫離清政府,標誌著清政權已土崩瓦解。強調這裡的獨立是指脫離清政府的統治,不是從一個國家分離出去。

4、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環節。

(3)組織討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了?

(設計理念: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極大推動了中國人民思想的解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使帝國主義再也無力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它為民族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辛亥革命也是亞洲革命風暴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於辛亥革命說成功,也行;說失敗,也可以。理由充足即可。之後,教師總結: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並沒有真正實現民主共和,三民主義也沒有實現,中國依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辛亥革命最終是失敗的。

3.課堂小結學生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之後,教師總結:辛亥革命的先輩們為之奮鬥、為之獻身的理想,今天已成為現實,辛亥革命先們開創的偉大事業,正由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繼續推向前進,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和豐富的思想資源,成為激勵後人繼續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動力。以此加強對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5.板書設計

第8課辛亥革命

一、準備:孫中山創立同盟會

二、爆發:武昌起義

三、高潮:中華民國的成立

六、評價

本課能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提供大容量資料的優勢,向學生展示有關辛亥革命的各種歷史材料,以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並派代表陳述交流本組對辛亥革命的看法,能很好地解決難點。

七、教學自我反思

第一,歷史學習要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應該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尋找適合的切入點。

第二,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第三,形象的材料,會使學生更貼近歷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