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講評:我看韓信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1W

歷史講評:我看韓信

歷史講評:我看韓信

韓信的功過歷史早有評論,筆者試從其人性角度進行有關分析。

《史記》上記載有韓信成名前在家鄉的三件事,三件不光彩的事,其實是韓信一聲性格的真實體現,這三件事對韓信影響巨大,造就了韓信的悲劇命運。

第一件事是韓信年輕時無產業又不勞作,每日寄食於一亭長朋友家,後亭長妻子有怨,故意錯開開飯時間讓韓信無飯可吃。應該說,亭長妻子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韓信作為一個身心健康的青年,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卻賴在亭長家混飯,一般人是無法忍受的。但韓信卻不是羞愧而是大怒。韓信的心態應該是:我韓信不是一般人,到你這裡來吃是給你面子,你還不識好歹!

這件事反映的是韓信內心的一種極度的驕傲、自尊,但也可以看到在驕傲與自尊下隱藏的自卑。應該說這件事發生,韓信內心一定是咬著牙說“等我今後成功立業,一定讓你們看看,讓別人管我的飯,你們後悔去吧!”事實上,韓信後來也是這樣做的,他功成名就後還不忘專門羞辱一番那亭長。

韓信無處蹭飯,又不屑於勞作,就發生了第二件事。他在河邊閒逛,同時也是餓得不行,巧遇老婦們洗涮。一老婦看韓信可憐,將自己的帶飯給韓信吃,而韓信乾脆又連續來河邊蹭老婦人的飯。還對老婦人說我將來一定報答你。老婦人說話很直接:“我是看你一個年輕人可憐,才給你飯吃。你連自己都養不活還說什麼將來報答我?”應該說老婦的話深深觸動了韓信,此時的韓信定是羞愧萬分,他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危機,讓他警醒到要想成功不能光說不練,必須要付諸實踐。如果說老婦人只是警醒他,那接下來的第三件事就是徹底扒光了最後的自尊,也就是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的經過不再贅述,但其中對韓信的影響顯然是災難性的,一個如此驕傲而自尊的人被人當眾羞辱,一定在家鄉被傳為笑談。韓信此時沒有任何退路,唯一能做的就是離開家鄉創一番事業,而後洗刷自己的恥辱,可以說韓信投軍也是因為在家鄉沒有任何尊嚴了。所以後來韓信衣錦還鄉不但重賞了當年贈飯的老婦人,也賞賜了羞辱他的人,並給他當一個小官。因為實際只有他知道,是那個人讓他真正走上成功的,雖然是一種無意行為。

以上三件事其實說明韓信是一個真實的人,也因為這三件事使他對功名的渴望遠遠超過他人,因為他需要功名來雪恥。所以他也在乎功名,得到功名後生怕又失去功名。

後來韓信投軍,在項羽手下不得重用而背逃劉邦;在劉邦手下不得重用而再次想要背逃。都體現出他對成功的異常渴望。

韓信跟隨劉邦後在戰場的功績自然不須再說,但他在戰場上幾次違背劉邦的意願都是因為功名心。比如劉邦已經派人說服齊國投降,韓信還是催兵剿滅了齊國,因為他不願意讓一個書生靠三寸不爛之舌,成就和他同等的功勞,而且剛剛滅趙的他也希望用滅齊來增添自己的榮耀。後來劉邦被困滎陽和垓下合圍兩次要求韓信出兵,韓信不但不出兵還與劉邦將價錢。韓信對劉邦的'忠誠是毫無疑問的,但當時的政治體制是諸侯制度,韓信不過是想為自己謀取最大的利益,但肯定他的行為已經讓劉邦對他發生了憎恨,而他卻茫然不知。

劉邦得到天下後,最大的問題是諸侯王問題,漢代以前多是諸侯搶得救主的天下,包括劉邦自己也是作為諸侯搶了項羽的天下。特別是開國諸王,因為軍功高,有自己的山頭更是帝王潛在的威脅。如果說劉邦自己有信心制約這些諸侯王的話,那麼他最擔心自己死後自己的兒子能否駕馭他們。其中韓信、彭越、英布顯然是最危險的。

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雲夢巡遊擒韓信。

韓信在漢朝成立後封為楚王,韓信在垓下合圍之前最能造劉邦的反的時候沒有造反,說明韓信對劉邦是忠誠的。到天下初定韓信反而害怕劉邦剝奪自己的地位,因為劉邦曾兩次輕車簡從奪取韓信的兵權。此時劉邦與韓信是各有所懼。

項羽的亡將鍾離昧因與韓信舊好前來投靠,韓信明知道劉邦怨恨鍾離昧卻依然收留了他。一方面說明他夠朋友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太把劉邦放在眼裡,至少他認為自己的面子保得住鍾離昧。但當他感覺到劉邦已經對自己有所懷疑時卻立即要了鍾離昧的人頭,用來向劉邦獻媚,用來表現自己對劉邦的忠誠,因該說還是功名至上統治著韓信的心。此時應該說劉邦開始明白韓信也是害怕自己的,從而為接下來的擒韓信奠定了信心。

雲夢巡遊擒韓信實際是一處劉邦與陳平自導自演的鬧劇,在劉邦心中韓信畢竟比照彭越、英布不同,因為韓信是他的舊臣,劉邦一方面不想為此激怒彭越、英布等人一方面也想為千古留下君臣佳話,所以劉邦把韓信降為淮陰侯留置在長安實際相當於軟禁,韓信此時對劉邦已經沒有任何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韓信、英布、彭越、韓王信幾個實力派全是在公元前196年被誅殺,其中彭越、韓信直接死於呂后之手。而劉邦在次年即逝去,說明劉邦、呂后二人為後代江山穩固有合演雙簧的嫌疑,有意無意地促使這些重獎造反或指控其謀反,然後剿殺之,因為劉邦的太子明顯沒有劉邦的雄才,倒是呂后頗得劉邦真傳。

韓信的謀反是最值得推敲的,筆者以為是劉邦與呂后的汙衊。

關於韓信謀反的證據《史記》中記載韓信與陳?在無第三者在場情況下合謀造反。但兩人的商談內容從何得知,《史記》並未說有誰人作證,呂后也根本不讓韓信辯白與對質。而陳?在韓信死後不久直接在戰場上被漢軍所殺,雙方的密謀也沒有陳?的口供。可以說韓、陳謀反只是由政府直接宣佈。另一個證據是韓信舍人之兄的告發,更無法令人信服,舍人是被韓信處罰過的,其兄本身與韓信有怨,而且呂后同樣沒有給韓信辯白、對質的機會。換一個角度,如果呂后或劉邦真地有韓信謀反的證據不可能不經審問就直接處死韓信,因為呂后在宮中已經捉到韓信,案板上的鴨子根本不怕跑了。

從情理上推講:韓信一生為了功名而拼搏,在最能造反的時候不造反,在最不可能造反的時候來造反,顯然是違反常理的。因為韓信的才能在為帥而不是為將如果真要造反,最好的辦法顯然是先逃離長安,然後豎旗招兵。但顯然劉邦早就派下多少明崗暗哨釘死韓信(不排除那舍人本身就是劉邦的線人),韓信的一舉一動早就在劉邦的監視中。韓信平時與囚犯管理職務沒有任何關係,韓信如何能釋放、調動那些囚犯?就算得以成功,這些囚犯怎能組織得起來,怎能有戰鬥力。韓信想要發動囚犯謀反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發動囚犯謀反一事,只能說明呂后為了證實韓信謀反而鑑於韓信手下無兵,故意冤枉韓信。因為要策反囚犯這個罪名可以任意嫁給任何人。

綜上所述,《史記》對韓信謀反是曲筆,司馬遷希望由讀者揣測,得出韓信是被劉邦與呂后合謀殺害的事實。

當然韓信的悲劇結局有很多原因,但其本身性格的缺陷是造成悲劇結局的主要原因。

熱門標籤